(可修改)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docx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时间土地政策、纲领、法令名称制定者土地政策、纲领、法令内容与土地所有制度的关系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辛亥革命时期“民生主义”资产阶级“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
大革命时期新“民生主义”资产阶级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的,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土地法》1928中共没收一切土地党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兴国《土地法》1929中共没收一切公用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1946中共坚决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全国土地会议中共“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和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给无地少地农民。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中共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0-195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将土地及其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新土地政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推出一系列新政策,以推动农村发展、保障农民权益。
本报告旨在对新土地政策进行总结,分析其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二、新土地政策背景1.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农民权益保障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民权益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3.国家战略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土地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三、新土地政策主要内容1.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明确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承包权益。
2.土地流转政策。
鼓励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作价出资等权能,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4.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保障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5.耕地保护政策。
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确保农业生产持续性和稳定性。
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农业补贴政策。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8.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9.农村人才培养政策。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四、新土地政策实施效果1.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2.土地流转规模扩大。
土地流转政策推动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进展。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为农民拓宽了财产性收入渠道。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1. 太平天国(1851年):《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
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土地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各种土地改革方案如洋务派方案、康有为方案、孙中山方案等争鸣不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首要任务,土地国有化和分配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广泛的农村土地改革。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时期,土地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今天,中国的土地政策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中,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流转等,成为国内外广受关注的话题。
- 1 -。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目的是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 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把发展统一战 线和解决农民问题结合起来 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对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 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各个解放区开展。使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 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激发了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三大改造时期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 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 立起来。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 产到户,身负盈亏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 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内蒙古牙克石市绰河源中学 王雅芬
西周时期
井田制
春秋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 土地自由买卖,实行土地私有制。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是“有田同耕”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是不可能实现的。
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
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公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支持抗日
战争。
3.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
4.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同
时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的政策。
5.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
试点工作,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土地政策的演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
近代以来的土地政策、纲领、法令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1853-1864)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施。
2.“民生主义”————辛亥革命时期(1905)内容:“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意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新“民生主义”————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大革命时期)内容: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意义: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1928.12)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方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5.《兴国土地法》————毛泽东(1929.4)内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_土地政策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从封建土地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土地政策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进行总结,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特点,以期为我国未来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1.土地改革(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这次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发展农业生产。
195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标志着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所有权逐渐从农民个体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我国农村又进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
这一制度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5.土地制度深化改革(1984年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政策进入深化改革阶段。
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明确土地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的界限,保障土地权益。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近代史 土地政策归类49年前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这个大纲指引着封建制度下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报《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偶有、禁止徒弟买卖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928.12
(1)军垦屯田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
1946.5.4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5—1947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过渡)耕者有其田(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多余土地财产;征收富农没收地主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改时期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保存富农经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1952彻底废除】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农村 合作 化运 动
1953年12月
《关于发展 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决议 》
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的几种过渡性经济形式。第一是
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
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 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 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
井冈 山土 地法
1928年12月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
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
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 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所偶有、禁止徒弟买卖方面的规
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兴国 土地 法
1929年4月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 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 地”。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 制定了土地革命中德阶级路线和 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 、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 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 地,再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 多补少、抽肥减瘦。
的理想社会。
辛亥 革命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 盟会的政治 纲领概括为 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 报《民报》 发刊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 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 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 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 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 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家,为国民共享。
标志着解放区 在农民问题 上,开始由抗 日战争时期的 削弱封建剥 削,想变革封 建土地关系、 废除封建剥削 制度的过渡。
我国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我国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 咱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啊,那可像一场超级复杂又精彩的大戏。
一开始呢,在封建社会,土地大部分都在地主手里,就像那些贪婪的老财,他们把土地紧紧攥着,普通农民只能租种,辛辛苦苦一年,收成大部分都交了租子,自己剩不了多少。
就好比我爷爷那时候,给地主种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全家还老是吃不饱饭,你说这多不公平啊!2. 后来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了。
他们搞了个《天朝田亩制度》,这可不得了。
这制度就像是给农民们画了一个超级大饼,说是要平均分配土地呢。
可实际上呢,这就有点像海市蜃楼,看着美好,但是实施起来太难了。
毕竟那时候到处打仗,乱糟糟的,就像一锅粥,这制度很难真的让每个农民都分到地。
3. 再往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
这想法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农民的心坎里。
他想通过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的办法,让土地的分配更合理。
可是呢,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就像一团乱麻,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又在捣乱,这想法就像一颗好种子,但是没有合适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
4. 然后呢,共产党开始登上土地改革的舞台了。
在根据地的时候,就搞起了土地革命。
这可真是为农民着想的大好事啊。
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就像我老家的那些老乡们,分到土地的时候,那高兴劲儿啊,就像过年一样,脸上都笑开了花。
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种,感觉生活有了盼头。
5. 抗日战争时期呢,土地政策又有了变化。
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
这就像是在特殊时期的一种妥协和智慧。
地主少收点租子,农民的压力就小一点,大家一起抗日。
这时候的地主和农民就像是一条船上的人,虽然还有矛盾,但是为了更大的目标,得互相让步。
6. 抗战胜利后啊,土地制度又面临新的情况。
国民党那时候也想在土地上做文章,可是他们那些当官的,很多都是和地主勾结在一起的,哪能真心为农民办事呢?就像一群饿狼,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农民根本没得到什么好处。
而共产党这边呢,又开始大力推行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都能有地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8.12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改时期
(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保存富农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4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毛泽东
邓子恢
依靠贫农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过渡)
(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1979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包产到户;
包干到产;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