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特殊教育作为一种针对各类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开展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
特殊教育的对象涵盖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残和来自各个领域的多重障碍学生。
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特殊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群特殊需要认识的增长,逐渐形成了特殊教育的雏形。
当时,许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特殊教育机构,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知识普及。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特殊教育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在保证特殊学生享有与普通学生同等教育机会的前提下,特殊教育逐渐从单一的康复训练向综合性的教育服务转变。
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特殊教育,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包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生活帮助和职业规划等。
21世纪是特殊教育发展迅速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管理模式逐渐成熟。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以保障特殊学生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也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特殊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和自立。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逐步从兜售式服务向全面性、发展性教育转变。
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基础设施,培训特殊教育教师,支持特殊学校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让特殊学生获得与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如何更好地满足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特殊教育需要重视每一个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
每个特殊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和潜能,特殊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一个特殊学生,努力让他们在特殊教育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自信。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最新年文档论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残疾人。
然而,作为人类教育活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却没有随着残疾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
尽管如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恰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告别愚昧、战胜落后这一发展规律。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教育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发展一样源远流长,起源于距今三千年的奴隶社会的末期。
据《尚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期,残疾人就开始参与了部落文化教育的管理活动。
周代的宫廷、官府设有培养乐师的特殊学校,身为盲人的瞽朦,既是乐官,又是学员,这种带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特殊教育形式是世界特殊教育史上的创举。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古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比较仁慈和宽容。
中国的《礼记?礼运》中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儒家这种尊重各种人,各种人都有生存权,社会应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是十分进步的。
不过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这些进步的思想并不能充分体现,当时社会中还没有出现正规的特殊教育。
(二)中国古代社会对残疾人的政策早在夏、商、周时期,据《周礼》记载,当时就有“慈幼”、“养老”、“贿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施政措施,并且当时的朝廷还指派小司徒、乡师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有关事宜。
宋朝残疾人被疑有罪时,不允许拷讯,只能采取众证听罪原则。
“养疾”政策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
我国历代王朝通设福利院收养残疾人,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以及赏赐和发放生活必需品等多种途径实施“养疾”政策。
这些政策始终停留在抚恤与救济的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没有出现系统的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和特殊学校。
二、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一)特殊学校是教会学校发展的一个产物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受到民众排斥,宣传福音,发展教徒的过程中受阻,转而把目光投向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文化渗透,于是兴办教会学校,随之教会学校在中国大规模产生,教会特殊学校也相继出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特殊教育课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立与探索阶段,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阶段,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创新与完善阶段。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章揭示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适应国家教育政策、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滞后、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融合发展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展开。
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残疾儿童的基本教育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历史原因,特殊教育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不少波折,但课程改革始终在探索中前进。
在课程设置上,特殊教育开始注重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逐渐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转向实用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残疾儿童的实际需要。
同时,教学方法也开始尝试多样化,如采用直观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以激发残疾儿童的学习兴趣。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限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匮乏等问题使得课程改革的效果有限。
受到“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冲击,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一度陷入停滞。
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适合残疾儿童特点的教育模式,为后来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一
些有识之士,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就开始倡导特殊教育的发展。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开始投资建立特殊学校,并提供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这些学校为残疾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特殊教育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进入21世纪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支持。
同时,社会各界也对特殊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虽然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和支持,相信中国的特殊教育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2)盲教育
• 盲人兄弟会 :
• 英国,教盲人定向行走的方法,利用盲人在无 视觉条件下定向行走的优势求得独立生存的途 径。
(3)智力落后教育
• 4.国外特殊教育的萌芽阶段
• 国外特殊教育的萌芽阶段大致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到 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之前这一阶段。
• 14世纪至17世纪初,这个时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为特殊教育的 产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人文主 义的思想,倡导人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讴歌“人是万 物之灵”。
• 蒙氏一生都奉献给了世界儿童及青少年教 育、妇女运动以及世界和平教育,并于 1949—1951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 奖候选人。
• 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 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
• 蒙台梭利于1907年在罗马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之后如 野火般蔓延 • 她创立了科学的蒙氏教育方法,撰写了许多幼儿教育理论 著作,开办了国际培训班,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 和发展。
• 1876年被美国智力落后协会任命为第一届理事长。 其教育观念是促进儿童在生理、智力和道德方面的 和谐发展,但特别强调儿童的感官经验。
• 著有《白痴的精神治疗、卫生及教育》、《白痴及 生理治疗法》。
(四)国外早期特殊教育有影响的人物
1、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1809—1852),男,法国人。 • 6点制点字盲文体系的创造者。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幼年因
• 1907年,在罗马举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贫困儿童进行教 育实验,力图以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用直接观察的研 究方法,建立关于正常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_93083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标签:来源]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
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
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
“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
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
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对特殊教育办学的启示与思考
特殊教育办学可以弥补普通学校无法满足特殊儿童需求的不足,提 供更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促进社会融合
特殊教育办学有助于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与社会脱节的 现象。
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
01
02
03
个性化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办学针对每个特 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 保教育效果最大化。
特殊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02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还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加强教
育教学研究和改革。
特殊教育支持体系不完善
03
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但
目前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
特殊教育办学的发展趋势
1 2 3
加强特殊教育投入
为了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 应加强特殊教育的投入,提高特殊教育的整体水 平。
教师培训与提高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 水平,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师待遇保障
政府和学校应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04
特殊教育办学的思考
如何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提供专业培训和持续教育,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特殊教育能力。
多元化课程设置
根据特殊儿童的兴趣、能力和职业需求,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注重实用性和生活化。
个性化辅助支持
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支持,如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帮 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如何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入和职业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特殊儿童参加社会 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 、职业体验等,培养他 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 业技能。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支持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支持特殊教育是指为那些具有身体、智力、学习、沟通和行为等方面上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一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的转变,但支持机制和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支持和教育机会。
一、封闭式教育的阶段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学生通常被隔离起来,进入封闭式教育机构接受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孤立和歧视,使得特殊教育学生难以融入社会。
此外,资源的分配也不够公平,一些贫困地区的特殊教育学生难以获得适当的教育服务。
二、开放式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特殊教育理念的演变,特殊教育的发展逐渐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开放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包容与融合,促进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学习和生活技能,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三、特殊教育的支持机制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支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和社会应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
这包括制定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改善教育设施和装备的条件,以及建立起完善的特殊教育评估和监测体系,确保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四、家庭与社会的支持除了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外,特殊教育学生还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家庭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支持,包括对孩子的关爱、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兴趣和发展潜能。
社会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和关注,推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社交机会,避免歧视和边缘化现象的发生。
五、建立多元化的特殊教育体系在支持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特殊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千差万别,应根据其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除了特殊学校教育外,还应推动普通学校的包容教育,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还应加强特殊教育与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形成系统完备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中日特殊教育比较与思考
谢谢观看
调查结果
1、整体情况
北京市学前特殊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 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特殊教育,希望 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2、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北京市学前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1)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和郊区的学前特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幼 儿园和亲子中心的特殊教育设施不够完善。
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优化资源均衡配置:政府应加大对学前特殊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城区和 郊区的资源配置,使得每个地区的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
2、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对特殊教育的 认识和教学技能。同时,应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2)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 残疾儿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不够熟悉。
(3)家长参与度不高:部分家长对学前特殊教育不够了解,缺乏参与孩子教育 的意识和积极性。
(4)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资金拨付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特殊教育逐渐受到广泛。特别是在 学前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演示通过对北京市学前特殊 教育的调查,深入了解其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促进所有 儿童的发展和融合贡献力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调查方法
为了对北京市学前特殊教育进行全面了解,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
3.特殊教育的教育内容、方法和 目标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社会,对于有身体或智力残疾的人,他们往往被视为不幸的个体,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应当对残疾人提供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发展潜力,应当接受适当的教育来发掘和充分发展自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特殊教育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在大部分时期,特殊教育仍然被边缘化,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忽视。
到了19世纪,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首先是法国医生让·伯尔纳·伽纳克提出了“缺陷儿童”的概念,并开始将教育方法与特殊教育相结合。
随后,德国医生伊弗赫因·阿道夫·格尔曼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专门为听障儿童提供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殊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教育方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殊教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和推广。
各国政府陆续颁布法律和政策,保障特殊教育的权利。
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倡导包容教育,即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这种教育模式追求多样性和尊重个体差异,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以实现他们的个人目标和潜力。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边缘化到现代的包容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特殊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虽然还有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但特殊教育的发展前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化和多文化化,社会结构的多样性也不断增加。
在此背景下,特殊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特殊教育,我们能够帮助更多的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也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和更加进步的社会。
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为满足智力、身体、感知、语言、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异常的学生的需要,采用特别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教学环境,以达到其理解力、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促进他们个别和才能的发展,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已经发展了十分成熟的体系。
在我国,有许多学校和机构专门为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在这些学校和机构里,教师们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认真的教育态度,来帮助学生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特殊儿童的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开展特殊教育工作。
当时,没有一个完整的特殊教育学科,也没有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第一届全国特殊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颁布了特殊教育保障法,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特殊教育工作。
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全国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残疾儿童救助运动,开展了近600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并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名残疾儿童学习。
7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残疾儿童统一考试大纲,为残疾儿童的升学提供了保障。
在此基础上,特殊教育的理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特殊教育学科和学科门类也逐渐形成。
80年代初,特殊教育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
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些学校和机构开始为这些人士提供特别的教学服务。
21世纪初,随着社会逐渐进步和我国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32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
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 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
(“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
中国特殊教育40年观后感
中国特殊教育40年观后感【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引言1.特殊教育的重要性2.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3.本文概述中国特殊教育4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二、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现状1.特殊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3.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三、中国特殊教育的成就与贡献1.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2.特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特殊教育对教育公平的推动作用四、中国特殊教育的未来展望1.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2.未来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展望正文(篇1)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在这40年中,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中国特殊教育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的概述。
一、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特殊教育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这些学生可能存在智力、身体、心理或其他方面的障碍,需要特殊的支持和帮助。
在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特殊教育事业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二、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以及职业和技术教育的专门学院。
此外,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然而,当前特殊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其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最后,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中国特殊教育的成就与贡献中国特殊教育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质量的提升上。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特殊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例如,在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中,中国已经探索出了“康复-教育-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获得就业的机会。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
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
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
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
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
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
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
1.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1874年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第一所盲,1877年查理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办了第一所聋校。
从那开始中国的特殊教育也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
这100多年来,中国的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和中央的关怀下特殊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和一些成果。
1.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逐步完成,普及特殊教育的层次将随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步提高。
1987年,我国特殊学校只有286所,到了1997年则达到了1440所,特殊儿童也从29673人增长到了34.06万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特殊教育主要是以特殊学校作为主要形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据残疾儿童数量多,基数大,且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等国情,提出了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
现在,以大量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为体干这样一种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基本上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疾人联合会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特殊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也在更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文化知识层次将进一步提高。
如上海从1997年起,允许全市已具有专科学历的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本科段的特殊教育专业学历培训,比普通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培训至少提前了至少5-10年,学历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其次是老师的专业按能而更广。
目前,中国大陆,有的城市确定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首先要具备普遍教育的能力资格,然后经过进一步的特殊教育知识学习和特教技能培训,达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要求。
除此之外,在特殊教育中,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分使用,助听器具、助视设备、假肢以及计算机等在更多特殊学校得到使用,一些更新的帮助聋人听声音、帮助言人和低视力人看书、写字、看图形的工具逐步普及,从而更加有利于残疾人更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中国特殊教育40年》观后感
《中国特殊教育40年》观后感《中国特殊教育40年》是一部纪录片,它回顾了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巨大进步和改变。
首先,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特殊教育40年来的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特殊教育逐渐崭露头角。
通过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中国特殊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班,培训了大量的特殊教育教师,并提供了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些努力使得特殊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次,纪录片还展示了中国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我们看到了许多教师和专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他们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帮助特殊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发展潜能。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
另外,纪录片还关注了中国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特殊教育在过去40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例如,特殊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和学校仍然缺乏足够的特殊教育设施和教师;特殊教育学生的社会融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面临着就业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挑战。
纪录片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观看《中国特殊教育40年》让我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为中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同时也意识到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这部纪录片鼓励我们进一步关注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生,共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实施效果特殊教育是一门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学科,它旨在为那些由于身体、智力、情感或社交方面的困难而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提供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特殊教育经历了许多发展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特殊学生被视为无法适应传统教育体系的人群,因此经常被边缘化或排除在教育之外。
然而,随着社会对包容和平等价值观的重视,特殊教育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
从最初的特殊学校到现在的多元化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实施特殊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协助学生取得教育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融入感等方面。
一项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有助于特殊学生获得更好的学术成绩和辅助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此外,特殊教育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并积极参与校园生活。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个别化的辅导,特殊教育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并在教育过程中取得成功。
然而,实施特殊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是特殊教育面临的一大困难。
由于特殊学生的数量庞大,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然而,在一些地区,特殊教育资源仍然紧张,导致一些特殊学生无法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其次,教师的培训和资质亦是一个关键问题。
特殊教育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人员,他们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特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不过,目前有些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这对特殊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以确保特殊学生能够享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
此外,教育机构和学校也应开展更多的培训和提升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学生支持能力。
在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关注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殊学生可以通过辅助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关于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及教学探索
关于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及教学探索特殊教育是指针对具有智力缺陷、身体残疾、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情绪行为障碍等特殊情况下的学生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及教学探索是指在特殊教育领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研究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生活质量。
以下将从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实践路径和教学探索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开始出现了关于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20世纪初,特殊学校相继建立,最早的特殊学校是为聋哑儿童设立的。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殊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各国纷纷建立了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学校,同时也开始开展特殊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特殊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二、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指为特殊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和服务所需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
以下是特殊教育的实践路径:1.评估与诊断:对特殊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诊断,了解其具体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情况,为后续的教学和干预提供依据。
2.制定教育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合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案,明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个性化。
3.个别化教学:通过个别化教学,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辅导。
4.教学干预和支持:针对特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育需求,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教学干预和支持,帮助特殊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和自理能力。
5.家长参与:特殊教育中,家庭的支持和参与非常重要,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共同关注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6.社会支持和融合教育: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倡导是特殊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行融合教育等措施,促进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共同学习和社交互动,增加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向⼆、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向谈这个话题之前⾸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发展⽅⾯存在缺陷的⼉童,近年来,⼜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童(孤独症⼉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
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为障碍⼉童、学习障碍⼉童和智⼒超常⼉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童等。
这⾥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发展⽅⾯存在缺陷的⼉童。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的⽣存状况,如对残疾⼈赐⾕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本) 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之⼈。
我国⾃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视同仁的例⼦,周代就有盲⼈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都是明证。
⼆、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停滞。
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然后国内⼀些开明⼈⼠介⼊,并开办了⼀些专门从事特殊⼉童教育的会馆。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传教⼠的传教有⼀定的关系。
据《教育年鉴》记载,187 4年,英国英格兰长⽼会传教⼠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间盲校-「瞽叟通⽂馆」。
(“瞽”是瞎⼦的意思,“叟”是⽼头的意思,“瞽叟通⽂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头⼦学⽂化的地⽅,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启示(高教课堂)
藤蔓课堂
6
二、从隔离走向融合,特殊教育安 置模式多样化
1、从隔离教育走向融合教育,是世界经济、 社会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和多样化的必然 要求,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 逻辑。
(1)从隔离走向融合是人 类社会“大同”发展和多样
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为 “全纳教育:未来之路”。
藤蔓课堂
13
融合教育
《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及行动 纲领。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要点:
(1)融合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有教 无类。
(2)融合教育的本质特征:增加学生的参与, 积极消除排斥 ,促进参与与融合 。
③从注重让残疾学生学会生存向注重学会生 存、学会学习与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 一转变。
④从身心偏离向身心发展的统一转变。
藤蔓课堂
29
2、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上,以素质教育为取 向推进课程改革。
强调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取向推进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 基本价值诉求。
藤蔓课堂
30
3、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上,根据素质教育的 要求和合适教育(Appropriate Education)理念,推进个别化教育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 (特殊教育教学的 本质和灵魂)、合作教学等教学改革。
隔离教育: 将残疾学生安置在专门建立的 特殊学校中,学生受到适合其特点的照顾,但 活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与健全学生以及社 会的交往较少。
藤蔓课堂
10
一体化教育(integration education)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
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
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
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
“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
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
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
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
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
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
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同时,我国古代非常重视超常儿童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据赵忠心考证,历史上仅资料齐全的“神童”就有500多个,积累了丰富的神童教育经验。
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关于智力超常儿童的记载,尽管方中永的早慧因为教育失误和他自身骄傲而使其成为一个平庸者,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特殊教育在特殊儿童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
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日恤贫,五日宽疾,六曰安福”。
这种政策到春秋时就有了问疾、养疾(收而养之,官之衣食)之举。
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置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对残疾者赐谷、设“悲田制”、“福田制”和“养济院”等。
我国古代在用人机制上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是肢体残疾者,受刑后仍被重用。
2.1.2 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古代特殊教育思想萌芽很早。
从《礼记》的“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到孔子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据此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庸》提出“勤能补拙”,奠定了中国特殊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同时,医学也为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石。
明代万全从医学角度,阐述了“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
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
通过干预孕妇的情绪而预防智障和残疾发生。
但由于受佛教“报应”说及刑罚制造残疾的影响,民间仍存在对残疾的错误认识。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据陆得样和(日)福森信昭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民间还有盲人乐师。
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其专门技能是通过受特殊教育获得的。
如《荀子·王制》记载“古者以废弃之人,主噗卜巫祝之事”。
2.2 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现代特殊学校的产生漫长的封建社会,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
直到1874年,苏格兰教会人士穆威廉(Willi-am·Murray)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现北京市盲人学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C·Y&A·Tmills)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20世纪初,张骞、周跃先等人率先创办特殊学校。
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为弱智儿童开设的“特殊学级”,揭开了中国特殊教育各领域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1922年“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的特殊教育。
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
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早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起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及培训任务,致力于通过办学来建构特殊教育体系。
刘先骥于1916年在湖南创办的导盲学校,是我国早期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1921年又增设了师范部,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实业家张骞也于1916年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
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十分关爱特殊儿童,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应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
他在上海国立幼稚师范专修科讲授儿童研究课程时,专章讲述了低能儿童问题: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
因为特殊儿童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特殊心理,特殊教育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还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和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研究。
转贴于热点论文网 2.3 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名在校生。
旧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盲聋两类儿童的教育,且盲、聋学校多为私立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于1951年签署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设置聋哑、盲人等特种学校,标志着特殊教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尤其是1988年,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3.1 随班就读,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的开端从新中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1954年到文革前,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和上海曾进行了弱智教育实验。
1979年开始,北京创办了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83年开始建立首批培智学校。
1985年,很多地区为节约经费,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北京、上海等地基于回归主流的教育理念,开始实验普通班级吸纳残疾儿童学习的形式,即后来成为“随班就读”。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发展特殊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1990年开始,为了使农村的弱智孩子能接受教育,在农村也出现了随班就读的安置形式,这种新形式与国际后来提出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相吻合。
之后,中国形成了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2.3.2 特殊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特殊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特殊教育仍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
下面将从特殊教育的发展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发展规模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列表形式呈现。
(1)特殊教育的基本发展状况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539所,在校残疾学生达到37万多人,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格局。
(注:表中数据为整编,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处提供,转引自《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陈云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p56;2000年数据引自2000中国教育年鉴)(2)师资队伍发展状况特殊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
到1995年,全国各地建立了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或特殊师范部34所,5所直属师范大学和两所地方性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并建立了专科、本科和硕士点。
尽管如此,截至2000年,在3.1万专任教师中,其中仅仅有3%的人是特教专业毕业,缺乏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
据调查,1998—1999年全美国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有387284人,其中,获完全资格认证的为347818人。
另有获得完全资格认证的学校社会工作者15105人,获完全资格认证的职业治疗专家9578人,而且从事特教的教师学历普遍很高,其中以硕士、博士学位者居多。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特教师资存在巨大差距。
从目前形势来看,师资“质”和“量”都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从表2看出,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约在8%-19%左右。
因此,建立一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任重而道远。
(注:数据来自相应年度的《中国教育年鉴》)(3)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特殊教育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主要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体系完善化和普通院校招收残疾人大学生两个层面来探析。
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第一个特殊教育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