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

红歌背景和历史故事500字背景:五四运动以来,从红色歌曲诞生开始,其发展历程与社会运动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呼应特征。

因此,红色歌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它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运动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历史故事:第一阶段是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斗争,在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代表的中央苏区,红色歌曲为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服务,许多红色歌曲被作为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的工具,红色音乐艺术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功能。

如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歌》,即生动反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该歌曲借用了人们熟知的《两只老虎》的旋律,搭配通俗简单的歌词,对宣传士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送红军》,是反映苏区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的送别歌曲,描绘了苏区妇女同志送别苏区红军的感人画面,表现出苏区人民与红军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悲壮的一个时期,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阶段,代表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意志与决心的红色歌曲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作品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致使日军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亲人分离,大批东北难民流亡关内。

红色歌曲《松花江上》即以此为创作背景,描绘了东北人民流亡之苦,亲人离别之痛,叙述性和抒情性兼具,极具艺术价值。

《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以黄河为母亲河发展起来的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痛斥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巨大破坏,集中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歌曲,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主题鲜明的红色歌曲,如《翻身五更》《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歌剧《刘胡兰》《白毛女》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人民和解放军战士的士气,对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色歌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红歌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歌曲,与中国的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红歌的发展历史,从其起源到现代的演变。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革命者开始创作歌曲,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呼声。

这些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为特点,成为了红歌的雏形。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红歌逐渐与革命运动密切结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士兵们在战斗中唱着红歌,鼓励士气,激发斗志。

这些歌曲传播着革命的理念和信念,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歌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象征。

二、繁荣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红歌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政府积极推动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将其作为宣传革命理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军事、劳动、生活等。

这些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易于传唱的旋律赢得了泛博群众的爱慕。

红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无论是在工地上、农田里还是学校里,都可以听到红歌的歌声。

红歌的繁荣也得益于文化大革命的推动。

在这一时期,红歌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成为了批评资产阶级和维护革命精神的工具。

许多红歌以革命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毛主席的话儿谁敢不听》等。

这些歌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泛传唱,成为了人们思想的重要源泉。

三、转型阶段(19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红歌也随之发生了转型。

在这个阶段,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对红歌的宣传也相对减少。

然而,红歌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浮现在社会中。

一些艺术家和音乐人开始创作新的红歌,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

红歌大合唱主题班会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主持这次班会活动,特别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

今天的主题是“红歌大合唱”,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共同回顾、传承、弘扬中国红歌文化,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

一、红歌的背景和意义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红歌的背景和意义。

红歌是指以革命和革命者为题材,通过音乐作品表达对革命斗争、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支持。

红歌运动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革命歌曲的创作。

从1935年开始,红军长征途中,红歌就成为了部队士气高涨、百折不挠的象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歌曲是情感的表达,是斗争的号角,是斗争的武器。

”红歌通过其鲜明的革命性质和优美的旋律,唤起了无数革命者的战斗意志,激发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献身精神。

然而,红歌并不仅仅代表了过去的时代,它的价值和意义依然存在。

红歌通过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赤诚,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

红歌是我们国家革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气息和历史痕迹。

在当今社会,唱响红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唤醒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鼓舞我们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红歌在校园中的应用和意义在校园中,红歌更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首先,红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唱响红歌,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对祖国有更加深厚的感情。

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能够唤起学生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热忱与决心。

其次,红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红歌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唱红歌,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音乐才华,培养音乐鉴赏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同时,红歌中的优美旋律和激情澎湃的歌词,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歌词,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文将从红歌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红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影响。

一、红歌的起源1.1 红歌的概念及特点红歌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产生的一类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歌曲。

它以激昂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

红歌通常具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能够快速传播和引起群众共鸣。

1.2 红歌的起源背景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面对侵略者和压迫,中国共产党通过歌曲来鼓舞士气、动员群众,红歌应运而生。

1.3 代表性红歌作品代表性的红歌作品包括《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在革命战争中广泛传唱,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二、红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2.1 红歌与社会主义理念的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红歌与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成为了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红歌以歌颂劳动、赞美党和国家的方式,鼓励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2 红歌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作用红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

通过歌曲,人们能够回顾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对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3 红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红歌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三、红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演变3.1 红歌的政治化倾向在文化大革命中,红歌的歌词和主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化倾向。

一些红歌作品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忽视了其他社会问题,导致了红歌的单一化和狭隘化。

3.2 红歌在群众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歌成为群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歌通过其激昂的旋律和歌词,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成为了群众斗争的强大动力。

红歌大全文档

红歌大全文档

红歌大全1. 引言红歌,指以革命、工农、爱国、民族等主题为内容,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鼓舞人心,表达斗争情绪的歌曲。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红歌,以及其在历史背景中的意义。

2. 红歌的起源和发展红歌起源于中国革命浪潮中的工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在特定历史背景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红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工农文化运动为红歌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红歌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经典红歌介绍3.1 《东方红》《东方红》是中国革命歌曲的代表作之一。

它于1942年诞生在延安,由聂耳创作,歌词激昂慷慨,表达了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追求。

这首歌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之一。

3.2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一首百听不厌的红歌。

它由田汉填词,聂耳作曲,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歌曲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3.3 《红旗颂》《红旗颂》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也是一首非常有影响力的红歌。

这首歌由邓中夏作词,聂耳作曲,歌词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精神。

《红旗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党员,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

4. 红歌的意义和影响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首先,红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艰辛和奋斗。

其次,红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坚定信念。

最后,红歌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将革命理念深入人心,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5. 结论红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鼓舞人心,激发斗志,记录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奋斗历程。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红歌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政治色采和革命情怀。

红歌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红歌的发展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

一、红歌的起源和发展1.1 中国革命时期的背景在中国革命时期,红歌作为一种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工具,起源于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

1.2 红歌的初期形式最初的红歌以民间歌谣和传统民歌为基础,内容多为歌颂革命斗争和领袖人物。

1.3 红歌的传播和影响红歌通过口头传唱和广播等方式传播,深受泛博群众的爱慕,成为中国革命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

二、红歌在新中国时期的发展2.1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红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事迹。

2.2 红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红歌在新中国时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规范,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化形式,被纳入到国家文化体系中。

2.3 红歌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角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红歌被用作宣传和动员的工具,成为了革命派和造反派的重要武器。

三、红歌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变革3.1 红歌的风格和内容变化改革开放时期,红歌的风格和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注重艺术性和时代性,包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

3.2 红歌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红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市场化,成为了一种商业文化产品,但仍然保留着其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

3.3 红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红歌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被一些艺术家重新演绎和传承,成为了当代文化的一部份。

四、红歌的国际传播和影响4.1 红歌在国际上的传播红歌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被一些外国人士演唱和翻译,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

4.2 红歌的国际影响红歌作为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对国际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展示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红歌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红歌作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的音乐形式,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领着一席之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红歌创作背景

红歌创作背景

《卖报歌》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

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

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

”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

《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

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

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

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

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

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

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初一学生红歌演讲稿范文

初一学生红歌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大家演讲《红歌的力量》。

红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歌的魅力,以及它对我们初一学生的启示。

一、红歌的历史背景红歌,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歌曲。

从20世纪初叶的《义勇军进行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红歌伴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历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红歌的魅力1. 红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红歌中的许多歌曲,如《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

2. 红歌展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红歌中的《英雄赞歌》、《保卫黄河》等歌曲,描绘了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

这些歌曲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3. 红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歌中的许多歌词,如《长征》、《黄河大合唱》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歌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次文化的熏陶。

4. 红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贴近生活、易于传唱。

在红歌的传唱过程中,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

三、红歌对初一学生的启示1.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红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初一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传承红色基因红歌中的英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向英雄们学习,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3. 培养高尚情操红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要在欣赏红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红歌背景资料

红歌背景资料

没有工厂当就没有新中国(1943)1943年3月10日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批判了这本书,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

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

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延安颂(1938)提起《延安颂》,不能不提到大家所熟悉的郑律成这个名字。

1918年郑律成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一个贫苦的革命家庭,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喜爱音乐的郑律成将自己的艺术生涯与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33年,年仅15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一边在沪宁道上从事革命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1937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成为鲁艺的一名学生。

《延安颂》便是郑律成来到延安第二年创作的一首歌曲。

英雄赞歌(1962)写《英雄赞歌》是1962年《英雄赞歌》流传了几十年,现在依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从它的创作集体、从这个集中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这个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英雄赞歌- 歌词词:公木曲:刘炽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一声呼叫炮声隆,倒海翻江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十送红军(1961)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乐堂首演说明书《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发表了《十送红军》。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红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指表达群众斗争和社会主义理念的歌曲。

这些歌曲以歌颂伟大的革命传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感染力而著称。

红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听起来简洁明快,旋律朗朗上口,经久不衰。

1. 红歌的起源红歌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音乐表达他们对共产党、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和热爱。

红歌在传递战斗信息、提高士气和团结工农群众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不仅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红歌的歌词通常包含了社会主义思想、爱国情怀、团结小康男人斗争和对普通人生活改善的期望。

2. 红歌的代表作红歌中有很多经典和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东方红》、《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既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象征,也是激励人们坚定信仰、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

它们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举足轻重,影响世代人民。

3. 《东方红》《东方红》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红歌之一。

它在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得到了广泛传唱,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之一。

歌曲以鼓舞人民为主题,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无私奉献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旋律简洁明快,歌词朗朗上口,成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发展的象征。

4. 《歌唱祖国》《歌唱祖国》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情感的歌曲,它于1984年问世后迅速风靡全国。

歌曲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繁荣、和谐的祖国,勉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歌不仅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爱,也激励着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5.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歌,也是红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这首歌曲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创作的,旨在鼓舞人们对抗日敌人的战斗精神。

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军人的象征,既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又展示了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解放而战斗的决心。

红歌背景资料

红歌背景资料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 词曲
• 创作背景:此歌曲作于1943年9月,针对蒋介石 年 月 蒋介石 提出的“没有国民党那就没有了中国” 提出的“没有国民党那就没有了中国”的论调 《延安日报》发表了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 《 国》的社论,列举铁一般的事实,据理驳斥。词 曲作曲家曹火星 曹火星创作了此曲,原名为《没有共产 曹火星 《 党就没有中国》 党就没有中国》,建国前夕,经周恩来总理的建 议,特在“中国”前加了个“新”字。 新 • 作者简介:曹火星(1924—1999)河北平山人。 代表作有歌曲五百余首,并为歌剧《南海长城》 歌曲五百余首, 歌曲五百余首 并为歌剧《南海长城》 舞剧《石义砍柴》等谱曲。 舞剧《石义砍柴》等谱曲
由于作者亲身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深切体会到革命来之不易歌曲生动地刻画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东方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首歌已成为新中国的艺术形象将时代传唱
唱红歌
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社会主义好 杨 词 李焕之 曲
• 创作背景:此歌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末期,很快在全国城乡广为流传,它对坚 末期 坚 定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产生了 定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很大的鼓舞作用。 • 作者简介:作曲家李焕之(1919-- )生于 福建晋江,代表作有《社会主义好》《春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春 节组曲》 节组曲》等。论著有《歌曲创作讲座》等。 《歌曲创作讲座》
歌唱祖国 王莘 词曲
• 创作背景:此歌创作于1950年9月,是向新中国 年 月 建国一周年的献礼作品,一直传唱至今。 建国一周年 • 作者简介:王莘(1918-- ),江苏无锡人。由于 作者亲身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深切体会到革命 来之不易,歌曲生动地刻画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刻画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屹立在东方的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 屹立在东方的形象 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 道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首歌已成为新中国 道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的艺术形象,将时代传唱。

红歌背后的故事

红歌背后的故事

红歌背后的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红歌的起源和发展二、红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三、红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四、红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篇1)红歌,是指中国大陆在建国初期以及文革时期所创作和传播的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的歌曲。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红歌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了解红歌的起源和发展。

红歌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逐渐发展壮大。

早期的红歌主要是宣传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的歌曲,如《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红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大量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歌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如《红灯记》、《沙家浜》等一批现代革命京剧歌曲,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其次,我们来探讨红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红歌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旋律简单易唱,容易传播。

红歌的代表作品有《东方红》、《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激昂,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接下来,我们来挖掘红歌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红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见证,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共同价值观。

红歌的传唱,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我们来分析红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红歌依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现象,既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可以教育后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同时,红歌对现代音乐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很多当代歌曲在创作中融入了红歌的元素,使得音乐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红歌作为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现象,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红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红歌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歌曲,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

它们被广泛用于激励和团结人民,传递革命理念,唤起民众的热情和斗志。

红歌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充满了丰富的内涵,下面将对其进行生动全面的介绍。

中国的红歌创作始于1920年代,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疾苦难言。

共产党通过歌曲这一形式,善于传达思想,唤起民众的觉醒和抵抗精神。

红歌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重要工具,给予了人民希望与力量。

红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紧张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人民生活艰苦。

红歌通过歌词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抗争精神,激励了无数勇敢的战士和人民,使抗日战争在动员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解放战争胜利后,红歌的创作与推广达到了巅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红歌更加强调了无产阶级的主导地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

红歌鼓舞了人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同时也传递了社会主义的主张和理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红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迎来了一次全面发展的机遇。

文革时期,红歌被广泛运用于宣传和批判,成为了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工具。

同时,红歌也在这一时期不断创新,从正面进攻到批判斗争,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然而,文革结束后,红歌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移。

红歌的创作和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其历史意义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理念的载体,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坚定人民信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红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歌曲,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励和团结了人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尽管在今天红歌的创作和传播有了一定的限制,但其历史意义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

红歌歌曲背景及介绍
《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1934年秋,田汉为该片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诗稿被选为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歌词写完后不久,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1935年2月,导演许幸之接手《风云儿女》的拍摄,不久后,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

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电影《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为歌曲谱曲,并承诺到日本以后,尽快寄回歌稿。

聂耳在收到歌词后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

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后,完成了曲谱的定稿,并在四月末将定稿寄给上海电通影片公司。

之后,为了使歌曲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3处修改,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红歌背后的故事

红歌背后的故事

红歌背后的故事摘要:一、红歌的定义与背景二、红歌背后的感人故事三、红歌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红歌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五、结语正文:红歌,一般指的是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歌曲。

这些歌曲充满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红歌背后的故事,既有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也有歌曲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红歌的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红歌应运而生,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

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传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激之情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其次,红歌背后蕴含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见证了歌曲创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歌曲的力量。

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位农村妇女的先进事迹,歌曲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红歌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斗志,凝聚了民族力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红歌成为鼓舞士气、团结民众的有力武器。

改革开放后,红歌依然发挥着弘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如今,红歌已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

我们应当继续传唱红歌,让后代了解这段历史,发扬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红歌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红歌背后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红歌经典歌曲500首

红歌经典歌曲500首

红歌经典歌曲500首一、红歌的起源与发展1.1 红歌的定义与特点•红歌是指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歌曲。

•红歌的特点包括歌词直接表达政治立场、歌曲旋律激昂有力、鼓舞人心等。

1.2 红歌的历史背景•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时期,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歌的产生达到了高潮。

•红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被广泛传唱和推广,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热爱和追逐的文化符号。

二、红歌经典歌曲的分类2.1 主旋律红歌•主旋律红歌是指宣传党的政策、颂扬英雄事迹等内容的歌曲。

•这类红歌旨在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投入。

2.2 革命红歌•革命红歌是指描绘革命斗争和战争胜利的歌曲。

•这类红歌通过描述英雄人物、英勇事迹等方式,表达对革命斗争的敬意和支持。

2.3 社会主义建设红歌•社会主义建设红歌是指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成就的歌曲。

•这类红歌以歌颂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为主题,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2.4 爱国主义红歌•爱国主义红歌是表达对祖国强大、对人民的热爱之情的歌曲。

•这类红歌以表达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力量为重点,向国家、祖国以及英雄人物致敬。

三、红歌经典歌曲的影响力与地位3.1 红歌的传唱与推广•红歌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被广泛传唱和推广。

•红歌通过广播、音乐会、革命文艺演出等途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3.2 红歌的鼓舞作用•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红歌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帮助人们战胜困难、坚定信念。

3.3 红歌的艺术价值•红歌不仅在宣传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红歌的创作经过精心的音乐编排,旋律流畅、韵律鲜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3.4 红歌在当代的影响•红歌虽然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但其在当代仍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

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

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引言:红歌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以其雄浑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政治内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歌的创作和传承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思政教育领域。

本文将探讨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旨在进一步推动红歌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红歌的背景和特点红歌起源于中国革命时期,它是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共同创作的革命歌曲。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红歌的创作风格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寓意深刻。

红歌以其感人肺腑的歌词和旋律,凝聚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热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声音。

二、红歌传承的意义红歌传承是传递革命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和演唱红歌,青年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革命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红歌传承的意义在于传递先烈的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进取心和奉献精神。

三、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1. 红歌传承的内容和方法红歌传承的内容包括革命历史知识、党的指导思想和先烈事迹等。

通过选择适合学生群体的红歌曲目,结合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歌的含义和价值。

传承的方法可以包括课堂教学、歌曲比赛和校园演出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2. 红歌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红歌传承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红歌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视野。

同时,红歌的演唱和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3. 红歌传承中的困惑与挑战红歌传承中存在着一些困惑与挑战。

首先是红歌的更新换代问题,如何创作新一代的红歌,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红歌传承的研究机构和教育资源的不足,需要加强对红歌的研究和教育。

此外,红歌的传承也需要更全面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红歌的内涵和意义。

结论:红歌传承中的思政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唱红歌记录本

中国人唱红歌记录本

中国人唱红歌记录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挣扎与斗争,他们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红歌成为了一种象征,激励人们前进的力量。

唱红歌的记录本,记录了中国人民奋斗的英勇历程,也是一部不可磨灭的历史珍宝。

一、红歌的历史渊源红歌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内忧外患。

这个时期,中国的革命斗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逐渐兴起。

这些思想渗透到了文艺创作中,催生了众多优秀的红歌作品。

二、红歌的分期特点1.抗日战争阶段:在这个阶段,红歌的主题多是表达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决心和勇气。

《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经典红歌应运而生。

2.解放战争阶段:在这个阶段,红歌的主题更加多样化,既有歌颂英雄的《英雄赞歌》,也有鼓舞士气的《再度出发》。

同时,解放战争阶段的红歌还强调人民的力量和团结,如《白毛女》、《小白菜》等。

3.建国初期:在这个阶段,红歌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建设,倡导劳动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我爱你中国》、《普天同庆》等红歌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心灵之歌。

三、红歌记录本的重要性唱红歌的记录本是中国人民奋斗的见证。

这本记录本中记载了红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以及演唱者等相关信息,这些记录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背景、细细品味红歌的情感意义至关重要。

四、红歌对人们的意义红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渗透了革命斗争的精神和民族感情,对人们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红歌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坚持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歌还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让人们感受到那个时期的英勇与辛酸。

红歌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人们可以投射自己的心灵,看到那段历史上的光辉时刻。

五、红歌的演变与传承时至今日,红歌依然保持着活力,它不仅被唱响在各种重要场合,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流传。

人们不仅愿意听唱红歌,更愿意传唱红歌,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传承和演变中,红歌吸收了新的音乐元素,既有东方古典的雅韵,又有西方摇滚的活力。

红歌的背景和故事

红歌的背景和故事

红歌的背景和故事
一: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

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1939年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之后,《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红歌,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以宣传革命理念和激励人民斗志的歌曲。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红歌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和背景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为了唤醒人民的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开始组织群众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其中包括以歌曲形式表达的宣传。

二、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早期红歌早期红歌主要以农民工人为主要创作对象,歌词内容多涉及到土地问题、农民斗争等。

这些歌曲以朴实的语言、激昂的旋律表达出人民的愿望和斗争精神,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烈欢迎。

2.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红歌发挥了重要的鼓舞士气和动员民众的作用。

许多红歌以抗日战争为题材,歌颂了英雄的抗日斗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反抗意志。

3.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红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红歌开始强调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些歌曲宣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红歌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新的红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歌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同时,也有一些红歌以批评社会现象为主题,表达了人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三、影响和意义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 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红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激励人心的歌词,能够鼓舞人们的士气,激发斗志,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

2. 宣传革命理念,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红歌通过歌词的宣传,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报歌》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

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

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

”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

《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游击队。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

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

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

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

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

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

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

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

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

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

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

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

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

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

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

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

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

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

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

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

”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

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

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

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

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

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

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

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毕业歌》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曲在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歌唱祖国》“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后,这不知唱出了多少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声。

1949年10月1日,王莘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王莘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革命音乐工作者、作曲家,此时此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久,他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写下了一首歌曲,1950年5月,天津市音工团成立,王莘任团长,此后,他为该团演出,又创作了大量作品。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见到这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他决定再写一首歌唱伟大祖国的歌曲,不久,脑海中就形成了《歌唱祖国》第一段的前一部分。

王莘同志写出《歌唱祖国》这首歌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

他一面把它交给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一方面到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去教唱,各方面征求意见,群众反映十分强烈,诗人艾青认为好是好,但其中有几句歌词还不十分理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将“五十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王莘立即吸收了他的建议,群众和专家的检验之后,王莘同志才把它抄好向《人民日报》投了稿,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邀请中央歌舞团合唱队录音,除广播外,还添制成唱片向全国人民推荐,从那以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王莘(1938年- ):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欢上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

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先施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1935年,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

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音乐,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还曾担任过《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后,先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后调华联大音乐系任教。

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晋察冀》、《日头上山岗》等。

1942年,王莘开始担任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大量歌曲,1949年1月,王莘率群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

《学习雷锋好榜样》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知道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

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

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

当时许多同志都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队长、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

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一会儿午饭前一定要交给我!”洪源高兴地说:“行啊,我马上干!”生茂姓娄,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谱曲,他是个行家。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创作过不少歌曲,抗美援朝时他创作的歌曲,在前线部队流传很广。

1955年,生茂创作的一曲《真是乐死人》,至今还流传不衰。

雷锋是1962年8月5日因公牺牲的。

他牺牲后,中央军委和沈阳部队都发出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通知。

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前,全军各部队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

通过几个月来的学习,生茂更加明白了一个普通的运输战士,何以获此殊荣。

他佩服雷锋能在入伍两年多的时间里,入党、当标兵、升班长,两次立功受奖,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的确,在同是军人的生茂的心中,雷锋已经成为他的光辉楷模。

因此,他有激情、有灵感,决心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

说起洪源,那可是生茂的老搭档。

他请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

洪源姓吴,比生茂小2岁,是北京市海淀人。

1949年,我63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准备与傅作义谈判破裂就开打。

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

洪源与10来个学生一起补充到生茂所在的63军文工团。

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