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罗马城的产生不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
础之上,而是从城邦中分离出来并且馒慢地得到发展的,而罗 马城的发展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实现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 西欧城市的发展完成了 由“城”到“市”的转变 欧洲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城市功能分化 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二、城市产生的条件
• 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 生的基础
• 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 神条件
• 3.人口的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成 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
三、早期城市的产生
过去,人们曾认为文明的摇篮是尼罗河流 域,但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一致同意, 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Sumer),也就 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
面积:7.68平方公里。
气候: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居住。
人口规模:3.5万左右。
主要建筑材料:烧砖 城市布局: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 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每一棋盘格是 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 错落,小巷穿插。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 屋,也是用砖砌的。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和容量不小 的粮食仓库,还有通风管道。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 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 的大厅。
第二节 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一、早期城市——又称古代城市,通常指奴隶制时代的城市。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掘的世界上最早、亦是规模最大 的城市遗迹之一是莫亨朱达罗。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 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一千 年之久,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断了。最近六十年来, 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 叫做莫亨朱达罗,当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该城座落巴基 斯但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 海港320公里。
01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当 数量的产业工人,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堡 的中心地位。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1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16Biblioteka 五、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七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18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大、 广州
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 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赌
特殊性质的城市 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2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城市的形成
•城市是各种经济要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3、社会学概念 •城市是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社会。 •4、生态学概念 •城市是人类的活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复杂交互作用的地区, 是大自然变化最为急剧的地区。
•综合我国情况,我们认为市政学研究的城市应该是
•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 多数的行政区域。
• 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两大创造和工具:一是文字, 另一个就是城市。 • ——刘易斯.芒福德
•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 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 会创新。 • ——刘易斯· 芒福德
2、城市产生的条件
城市形成的条件——顾朝林
• • • • 1.定居生活的确立 2.剩余产品的出现 3.劳动分工的形成 4.社会阶层的分化
现代城市
年 到 年
年
二 战 后
第一章 城市概说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
“城”与“市”
• 城者,所以自守也 • ——《墨子.七患》 • 内之为城,城外为之郭 •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 “城市”与“市”
城市的概念
•“城市”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 •许多学科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概念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 有如下几个方面: •1、地理学概念 •城市是指处在交通便利地带、占据一定面积的人群和建筑的密集 集合体,也即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 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居民点。 •2、经济学概念
城市的形成(西方学者观点)
• • • • • • 1.永久性聚落的出现(动物性渊源) 2.墓地与圣地 3.岩洞 4.驯化动植物 5.猎民的贡献 6.村庄的形成
城市规划原理2014
2)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 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放射出六条大 道,由内向外依次为:中央公园 (20hm2)——公共建筑(市政厅、 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公园(58hm2)——商店和商品展览 馆——住宅——林荫道( 宽128m,中 间有学校、儿童游戏场、教堂等)—— 花园住宅——永久绿地
1-图书馆 2-医院 3-博物馆 4-市政厅 5-音乐厅 6-剧院 7-水晶宫 8-学校运 动场
“300万人城市”: ——中央为商业区,有40万居民住在24座60 层摩天大楼; ——高楼周边有大片绿地; ——周围的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的多层 连续板式住宅楼;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形构图,矩形与对 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 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2.康帕内拉——太阳城
城市结构为7个同心圆,财产公有制。
3.罗伯特· 欧文——新协和村
欧文提出以“劳动交换银行”和 “农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 费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1817年提出 “新协和村”的示意方案,居住人口 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和幼儿园。 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 一分配。
4.傅立叶——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
傅立叶1829年在“工业与社会的新 世界”一书中,提出以名为“法朗吉” 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由1500—— 2000人组成公社,实行有组织的大生产。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西方早期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1.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发表著作 《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1902年再版 时以《 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 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3)商业出现新特点:城中有较大规模的市场,商业中 行业组织盛行,钱币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促进了商业城市。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动 荡,赵匡胤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治、经济改革。宋 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力图富国强兵,扫除来 自北方辽和西夏的威胁。
北宋时期,货币流通较以前更为普及,促进了经济繁 荣。指南针用于航海,使贸易突飞猛进,国内贸易和国 际贸易均得到空前发展。政府提倡开矿炼矿、纺织业和 酿酒业,经济的恢复,使城市勃兴。宋朝大城市的数量 较以前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附近,从盘庚到帝辛的商代国 王,曾在此建都273年,后代称为“殷墟”。它是商朝后期 统治中心,有“大邑商”、“无邑商”、“商邑”之称,是古 代著名城市。从1928年考古发掘至今,先后发现了宫殿、 作坊、陵墓等遗址以及大量生产用具、生活用具以及礼 乐器等遗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青铜器的广泛 应用。
可以这样说,夏商时期城市的突出特点是奴隶制的建 立与完备,青铜器的发展、宗法制 的完善。
下面介绍一下具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殷墟与甲骨文的情 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城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强迁六国12万富户 于首都咸阳。倘若每户以4人计算,一次性迁入的人口高 达50万之众,加上原来咸阳的人口,可见咸阳城当时的 规模之大,众多人口聚居咸阳,城市经济功能弱,依赖 性强,增加各种消费品供应的困难。
第1章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小麦 布匹
西部家庭
1kg小麦=2尺布
交通成本=2小时路程
西部家庭:4kg小麦>净收益1kg小麦
东部家庭:2尺布>净收益1尺布
贸易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形态分析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形态模式要点总结:
的 与环境友善”的最佳表现形式,造型法则通常有以下几种: l、隐藏法:混凝土洞穴房,覆土草皮几乎和绿地景观融为一体, 不易察觉。 2、衬托法:最大程度的引入周围环境,通过对比衬托使建筑和自 然相融合。 3、同质构建法:用原生态材料将自然概念延续到建筑中。 采用生土作为基本材料的斯万住宅就像从大地中长出来的一样,同 自然密不可分。 二、紧凑合理的空间组织手法 三、可循环或回收利用的材料
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造型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造型往往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是低技术所追求
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应用实例
生态低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 传统民居中的应用 2. 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低技术生态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竹子、 农作物砌块、土、石材等等) (2)可再生能源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被动式 太阳能技术、生物能、水循环技术等等) (3)自然现象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穿堂风效 应、烟囱效应、地域气候效应等等)
第 一 章 城 市 形 成 的 经 济 学 分 析
第一章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地点
农村地区模式:
假定一个地区只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小麦和毛 料),这一地区的经济有如下特征:
1.投入
贸易和集中生产无利可 所有商品都用土地和劳动来生产。 图,家庭完全自给自足。 2.相同的生产力 所有家庭生产力相当;所有土地生产力相当。 3.不存在规模经济 人口在这一地区分布均 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匀,不存在城市。 4.往来时间 居民交通完全是步行,速度为往返4英里/小时。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发展史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概念一、城市的形成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2. 城市的形成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导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城市的定义?两个概念——城和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为民” 《吕氏春秋》市:交易场所。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易经》“城市”——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3. “城郭”之构频繁的战争使城市成为兼具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双重功能的空间实体:“城”、“郭”相套布局方式——“城”集中了宫殿官署;“郭”是地主、商人、手工业者的居住区、市场、手工业作坊。
第二节城市发展的动力一、古代城市结构的三个主要动力要素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王权、商业与手工业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王权城堡:夏及以前◆王权+手工业中心:商、周◆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二、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1.社会大分工的作用:(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剩余价值;——出现阶级分化,造就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
2.西周王城制度西周城市作为宗法分封政体和礼制社会组织的一个部分,进入政治制度的序列,较之前代城市单纯的暴力工具形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西周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
“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
“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现代城市含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的意义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有何特点?4、近代城市有何发展变化?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
2)城市布局的变化: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的道路系统布局发生显著变化。
3)城市与环境:工业城市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交通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某种趋同性。
6、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7、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恰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1)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
2、解决问题的办法
(1)制止城市恶性膨胀
A 发展卫星城 B 疏散人口 C 建小城镇
(2)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A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三废及噪音。 B 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进行区域性环境规划。
(3)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向立体发展 (4)有发展专线公共交通的趋势(高架、地铁) (5)重视居住环境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英、美等工业发展国家城市人口一般 达 到占全国人口的70—80%。
其中:
日本为 88%
原西德为 85%
美国为 81%
法国为 78%
原苏联为 60%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经济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自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可以集中全国的财力、 物力,以超经济手段,建设城市,都城规模都很大。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 城市规模小。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 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临淄城 “连衽成幛 ,举祙成幕”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了 定居的居住点。工业革命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 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集中于城市,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失
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也 加速了城市化。
2008.6
城市规划原理
(四)现代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第一章 城市变迁:从胚胎到庞然大物
第一篇复杂视角下的城市再认知第一章城市变迁:从胚胎到庞然大物城市诞生于农村海洋之中,如同孤岛般的城市,经受了战争与饥荒的侵袭,苦挨过了物质生产的贫瘠,目睹了贸易成果的丰饶。
送走了早期城市的青涩,终于在今天迎来城市化的热潮。
然而,城市的蓬勃繁荣,却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城市病。
生存与发展,是城市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
因为“生存”需求,人们在远古的绿洲中建立起第一座城市,在人们长期满足于原始安全的贸易之后,产业革命和知识膨胀为城市人们的欲望插上了翅膀,在几百年间,城市飞速发展起来了。
可是,当过度的欲望所带来的“发展”之剑无情刺入古老城市的命脉时,城市乱象就如同疯长的蔓草,缠绕住“发展”的剑身。
于是我们困惑,原本简单顺从,可轻易掌控的城市变得难以琢磨,人类被自己所制定的规则所绑架,温柔的城市变得日益暴躁。
人们急切需要重新认知这熟悉而陌生的城市。
我们认识城市,是应该从裹杂着传说与流言的粗粝历史入手,还是从大师学者们逻辑严缜的理论学说切入?如果不能梳理出城市整体与局部的秩序,个体与谱系之间的张力,我们就无法从关于城市浩如烟海的叙述以及线性的史观中,抽象出城市发展背后的非线性机制。
那么,就让我们先由城市的起源开始说起——从胚胎到庞然大物,从农村海洋中的孤岛到联接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历史的喧哗中,我们寂静地聆听城市的低声诉说,将耗散和碎片化的各家之言一一拾起,妥善地安放在我们的系统理论中。
一、城市起源:高贵城市的身世之争最早的城市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1,探求城市的起源是人类十分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却乐此不疲。
到底是谁创造了城市,是因为什么创造了城市,争论之凶、涉及之广,几乎把所有人类积累的学科与知识都卷入其中,其结果还是莫衷一是。
如此看来,城市起源很有些人类起源的味道,不同的人类文明和宗教对于人类的出现有着迥然不同但又同样神秘的描绘,伟大的上帝与平凡的亚当夏娃,伟大的女娲与平凡的华夏传人——从不可知的神灵开始,到活生生的凡人为止。
自考00292市政学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第一章市政主体第二章市政体制第三章市政职能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绪论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难点难点绪论本章重难点分析1.2.3.4.1.2.3.4.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3.4.5.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城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2.市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4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113.4.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4.里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谢谢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22.(123 3.(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3.4.二、市政的沿革法国18841894二、市政的沿革1.2.3.4.5.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谢谢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2.3.4.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2.3.4.1.(123(456 2.(123.(1(2(31.(12(345 2.(1(2(3(4谢谢第一章市政主体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1.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2.3.4.。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4、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
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 中的结果。
5、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
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 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本书对“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是具有高经济效率、高管理水平、高 质量环境的城市。 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 学城、旅游城。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的恢复和城市化启动时间(1949-1957)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 3、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4、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1979-2000) 5、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
第一、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第二、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平衡 第三、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实现城市各类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 能
二、城市功能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 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 具有别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具有整体性、结 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环境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四节 城镇化
第四节 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课程内容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
主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理论的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 工作程序、编 织层次、编制 的组织和审批 的机构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专项规划
发展战略、性质和规模、 城镇体系、城市用地分 类、用地评价、总体布 局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防御和交易。
农村
郊区 市区
1、工业革命初期 2、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被动——主动
城市绝对集中 发展阶段 极化效应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生活条件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3、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4、城市病
农村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汽车出现,出行便利,人们为逃 避“城市病”,纷纷迁居与城市郊 区。学术界称为“郊区化”。 3、城郊的增长超过城区的增长。
第四节 城镇化
4、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人口的增长 社会的变革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就业岗位 (城市的引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 动力(农村的推力)
工业化
人口从农村 向城市的大 规模迁移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节 城镇化
5、中国城镇化的道路
(1)19世纪中期以前,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极其缓慢。
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年份 2013年 2012年 城市化率(%) 53.7 52.57 年份 城市化率(%)
2006年
2005年
43.90
42.99
上海 88.9% 北京 86.2%
课程特点和要求
特点:涵盖面极为广泛,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强 知识要求:了解 、熟悉 、理解 、掌握
方法要求:认真学习理论、积极思考、注意知识积累 考试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
非农产业转换; 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
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 括农村的现代化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缓慢 ,持续时间 长 ; 城市结构 简单 ,规模 小;
城市职能 简单 ,主要是 政治、军事、宗教 等职能。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课程内容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4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3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第2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19章 城市设计 第3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5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应性评价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 总体规划 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 2、近代城市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3、当代城市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上海城市早期平面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东部产业园区
铁路北生活居住片区 西部产业园区 铁路南生活居住片区 大学城产业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人:冯晓淼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系列的入门课,对学生后续城市 规划和环境规划各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就业具有重
要意义。
课程任务
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其主要实践过程; 掌握城市规划体系,理解各层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 容,掌握城市规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初步掌握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原理和方法, 重点掌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观念,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全面 的规划理念; 为道路与交通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 境规划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城镇化
3、城镇化进程
四个阶段
(1)工业革命前时期,
城镇化水平经过很长一段 时间后达到3% ;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
间达到30%左右 ;
(3)工业化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 速发展到60(70)%左右; (4)后工业化阶段,城 市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1、城市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 防御和交易)。
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功能多样化、环境、科技
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加快,变化剧烈 ) ; 城市结构趋向( 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
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为主要职能 )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3、当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城市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
3、城镇化进程
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生产力
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 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 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 ; (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 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
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
(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 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 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 ,发展缓慢。
郊区
市区
城市相对分 散发展阶段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农村
郊区 市区
1、20世纪70年代初 2、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基本消失, 区域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城区到 郊区的迁移。 3、城市开始摆脱自身孤立发展的束 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 发展的阶段迈进,形成城市群或城 市带。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扩散效应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影响因素:防御、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四节 城镇化
重点内容
理解城市的概念 掌握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别 掌握城镇化的含义
掌握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掌握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 以资保障也”。 —城堡,具有防御功能。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场,商品交易的功能。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城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较
快,内地大部分还是十分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步伐加快,可由于政策的波动,几起 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到70年代末,当时的城镇化水 平约14%。 (4)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之 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29.5%。 (5)21世纪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我国的城镇 化水平已经达到53.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