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7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新史时间轴

中新史时间轴
·近代报刊史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1874——1959)
1879
3月,《益闻录》创刊
主编李杕,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文汇报》创刊于上海,英商克拉克,1930年并入英文版《大美晚报》
1872
《申报》《续沪北竹枝词》“忏情生”
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
《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发起人陈其美,总编辑叶楚伧,经理兼编辑邵力子
1917
《甲寅日刊》在北京创刊,章士钊创办并任主编
1918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运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
10.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我国的第一个新闻学术研究团体
1920
《新青年》改组,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
李大钊撰文首次介绍列宁的著作
11.7《共产党》月刊创刊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的刊物
10.3《劳动者》创刊·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曾以《劳动歌》为题刊登过我国最早《国际歌》中译文
9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建立
中国最早的新闻系,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中国新闻史大事记时间轴1638明末崇祯年间中国报纸开始使用活字印刷181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近代报刊史第一份中文报刊1822912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袖安东尼葡文澳门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1823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在巴达维亚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28天下新闻英国人吉德最早采用活版印刷的中文报纸1827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1832中国丛报禆治文美国传教士外文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广州普鲁士教士郭士立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新闻纸略论中国近代报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1837依泾杂说澳门创刊是第一个中英文合刊的刊物1838各国消息在广州创刊英传教士麦都思主编1839广州纪录报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1香港公报澳门英文马儒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1842中国之友在澳门创刊1843广州纪录报由澳门迁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1845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184519741850北华捷报英国商人奚安门上海第一份外文报刊1853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刊物1857六合丛谈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香港中外新报中国的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前身是香港船头货价报孖剌报香港英国商人孖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日报1861上海新报上海的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1864字林洋行主办字林西报在上海出版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日报1865中外新闻七日录广州湛约1866字林西报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186895万国公报美国教士林乐知上海鸦片战争后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宗教报刊1868188318891907最早讲马克思和资本论介绍到中国1871中外新闻七日报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华字日报的前身1872430申报美查创办于上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1秋中传媒《中国新闻史》平时作业

21秋中传媒《中国新闻史》平时作业
D、明代
答案:C
4:《生活》周刊被查封不到两个月,创办了《新生》周刊的是( )。
A、邹韬奋
B、严宝礼
C、杜重远
D、成舍我
答案:C
5:被称为“言论界之骄子”的是( )。
A、郑观应
B、王韬
C、邝其照
D、梁启超
答案:D
6:把新闻采写经验归纳为“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是( )。
A、黄远生
28:1905年以前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有( )。
A、《中国日报》
B、《大陆》
C、《国民报》
D、《民立报》
答案:A,B,C
A、1872年
B、1873年
C、1874年
D、1875年
答案:C
13:1920年9月,《新青年》改组后成为哪一组织的机关报( )。
A、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B、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C、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D、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答案:B
14: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的首任主编( )。
A、毛泽东
B、瞿秋白
答案:A,B,C,D
23:下列作品属于发表在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的是( )。
A、《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
B、《党与党报》
C、《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D、《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E、《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
答案:A,B,C,D,E
24:新文化运动期间被称为“四大副刊”的除了《京报》副刊《京报副刊》外,还有( )。
C、《大陆》
D、《中国日报》
答案:D
10: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外国友人常到汉口广播电台进行反战宣传,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日本友人( )。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史人物

中国新闻史人物

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揭开中国新闻史第一页。

米怜:中国新闻史早期出色宣称家,主张文章通俗简短,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

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1822年病逝。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德会牧师,汉学家。

又译郭实腊。

1831年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

1833~1837年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月刊),该刊除传教文字外,还刊载政治、科学和商业方面的文章。

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度任英军占领下的定海“知县”,1842年8月参与签订《南京条约》。

1851年死于香港。

林乐知: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

清代进士,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

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

1868年9月5日,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

后回到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奚安门:近代著名在华办报的英国商人。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中国上海。

于同年创办英文《北华捷报》,成为在上海办报的第一个外国人。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那么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XX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76个重点名词解释(一)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中新史笔记

中新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中国古代官报通称“邸报“,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中国古代报纸即邸报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3.邸报的性质:信息来源官方的朝廷官报,发布信息的渠道自上而下,内容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报纸。

4.邸报产生于唐代的直接证据是:《敦煌进奏院状报》;间接证据: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研究唐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文献5.“邸报”名称最早于见于宋代公私文献。

6.在明代,邸报传送制度非常严格,要通过政司——六科——堤塘三个环节。

7.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的报纸,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仍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8.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9.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9.12,澳门,《蜜蜂华报》,葡文。

10.美国在华第一份英文月刊:1832年,裨治文,广州,《中国丛报》。

1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中国报纸的发轫。

1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本土创的第一张中文报纸,刊载了中文近代报纸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是中国第一份在发行上作出努力的近代刊物。

13.《依泾杂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英文合刊。

14.《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

15.《六和丛谈》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国刊物。

16.《中外新闻七日录》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7.《益闻录》的主编李杕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18.《万国公报》是中国最早对于镭的报道的报纸(自然科学),还报道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资本论》(社会科学)。

是教会报纸中历时最长、传播西学内容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周刊。

19.《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20.《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21.《字林西报》是中国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1、人类早期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2、口语、文字(手抄新闻)、印刷、电子(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新闻事业始于印刷传播阶段,从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3、邸报的出现:我国最古老的报纸,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报纸的名称。

4、邸报: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中国新闻事业源于唐代中后期,最初的主要形态不是也不可能是报纸,而是新闻信。

这种新闻信就是所谓“进奏院状报”。

5、中国古代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报(新闻信)宋代:邸报6、明代:塘报;清代:宫门抄或辕门抄7、真正公开发行的官报以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为最早。

《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江西官报》8、都进奏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新闻发布管理权的职能机构。

9、小报(民间):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隐现于明清。

宋代的“小报”、明代的“急选报”、清代的“黄皮京报”10、产生原因: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11、特点:“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天变邸抄》12、古代的新闻检查:定本制度(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13、维新派、梁启超创办的报刊:1895,康有为等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4、15、苏报案,是发生于1903年夏天清末著名的政治事件。

《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章士钊为主笔,章炳麟、蔡元培等撰稿人,发表邹容《革命军》和章士钊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22
10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 并重。”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 车之有两轮焉。”
“追本溯源,本志同仁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 头流血,都不推辞。”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 采访重大国际事件, 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 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2020/4/22
28
1920年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联合选聘驻 外记者。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
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革命
后的苏联采访,发回了大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0/4/22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
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
2020/4/22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2020/4/22
19
思想家办刊,革命家办刊,有一个崇高的办刊宗旨——改造国民思 想、改造社会。
2020/4/22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时事述评 杂文
2020/4/22
22
二、报纸副刊的革新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革新改变了以前报纸副刊的 消闲性质,把副刊办成了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 识,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量通讯,引起广泛关注。
2020/4/22
29
四、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的普遍应用
五四时期,报刊形式上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将
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并普遍应用新式标点符号,使报
刊面貌一新,极大地便利了阅读。
《新青年》不仅最先打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
而且身体力行,逐渐办成了全部用白话文的刊物。
2020/4/22
2020/4/22
36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新青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四大副 刊”、徐宝璜
2、简述《新青年》的历史功绩。 3、简述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4、陈独秀办刊思想的启示。
2020/4/22
37
2020/4/22
7
《新青年》从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6年7月15日终 刊,有近11年的历史。
从1915年创刊到1920年上半年为启蒙刊物。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 向封建主义文化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从1920年下半年到1926年7月终刊,为共产党(先是发起组)的机 关刊物,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4/22
8
二、《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及深远影响
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历史功绩 及深远影响,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第二个刊物可以与 其相比。
《新青年》创造了三大历史功绩
2020/4/22
9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
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
《敬告青年》
陈独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是胡适,后 汇集出版《尝试集》,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一时被称 为“白话圣人”。
2020/4/22
14
文学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的小说创作
在《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1918、5) 《孔乙己》(1919、4) 《药》(1919、5) 《风波》(1920、5) 《故乡》(1921、9)
——李龙牧
2020/4/22
26
三、报纸驻外采访和国际通讯报道的加强
聘请驻外人员兼任报纸通讯员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 勤工俭学。
1921年2月到1922年2月一年在 《益世报》上发表专栏通讯 56篇,约20万字。
2020/4/22
27
报纸向国外派驻专职记者
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 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30
2020/4/22
31
钱玄同(1887-1939)
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 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授、 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新青年》编辑等。 在推行白话文、改革汉字等
方面有杰出贡献。
2020/4/22
32
五、新闻学研究与新闻学教育的开创与发展
2020/4/22
2020/4/22
34
徐宝璜:中国“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894——1930 江西九江人 1912年赴美留学,学习
经济学和新闻学。
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拥有四个第一: 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 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
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
党。
——毛泽东
2020/4/22
17
思想——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 了一代青年。
文学——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 新时代。
政治——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897年11月,上海的《字林沪报》 出版《消闲报》,随正张附送,被 视为中国正式出版副刊的开始。
“既歇息,则闲矣,则当有消闲之 法矣。一篇入目,笑口开,虽非调 摄精力之方,要亦可为遣闷排愁之 助也。”
2020/4/22
23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2020/4/22
24
孙伏园 《理想中的日报附张》
学者办刊,大师办刊,有一个科学民主的编辑方针——人人平等、 兼容并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勇士办刊,战士办刊,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魄——为真理、为正 义不惜牺牲一切。
2020/4/22
20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新青年》的带 动下,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 上,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2020/4/22
35
《新闻学》:我国新闻学科诞生的“证明书”
于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 为我国第一部新闻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十四章,六万字左右。 主要从新闻学定义, 到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 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邵飘萍在当时《京报》上评价为: “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 蔡元培在该书序言中称其为“‘破天荒’之作”。
中国新闻史
课程主讲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主讲教师:王晓英
2011年12月
2020/4/22
1
第七讲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新闻史的角度来考察,五四时期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2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20/4/22
13
《新青年》发动的“文学革命”没有停留在理论倡导上, 而是以其优秀的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020/4/22
15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的卓越的宣传家,中国无产 阶级报刊活动的先驱。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 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0/4/22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0/4/22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33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 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研究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学 科进行研究的开端;同时研究会还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 并定期授课,所以它也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他认为一张成功的副刊,必须具备 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
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都具备 这三大特点。
2020/4/22
25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根本改革在于打破了副
刊的消闲的低级趣味的性质,使之成为思想上和文艺
上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工具,成了进行尖锐的思想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