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4283da865ce050876321375.png)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导致安全事故的4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1)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1)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然环境恶劣:1、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安全生产四要素
![安全生产四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6f78697d43323968011c92de.png)
第三讲安全生产四要素(一)事故发生的基本特点(一)事故发生的周期从事故发生的过程来看,是有一个这样的周期:孕育——发展——发生——伤害(损失)。
有一些因素存在才会孕育事故,例如现场的一些不稳定状态,人的一些不安全行为,这些会成为安全事故的诱因。
不稳定因素慢慢扩大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到了一定的阶段,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事故发生是有一个周期的,可长可短。
点评:在事故孕育期就制止掉的话,好像显得没有功劳,但实际上这时做是最有效果的,而且成本都要低得多。
点评:很多企业都会有这种文化氛围,但一定要知道,在问题发生的早期进行介入,将更容易处理。
(二)事故发生的特点1.因果性事故的起因是在环境系统中,一些不安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到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突变,从一些简单的不安全行为酿成了一个安全事故。
2.偶然性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规模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性让人很难把握事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3.必然性危险客观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事故,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只能延长发生事故的时间间隔、减小概率,而不能杜绝事故。
4.潜伏期事故发生之前存在一个量变过程。
一个系统,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并不意味着系统是安全的。
当人麻痹的时候,事故就出来了,而且会造成事故扩大化。
5.突变性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十分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安全管理一定要有预案,当有突发事件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应对。
所以,安全管理首先要了解事故发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下药、解决。
(三)事故与风险1.事故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此外还包括一种事件,就是只是发生了一件事情,没有造成损失,但是,虽然没有损失,会带来一定的隐患。
2.风险风险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上的缺陷。
如图2-1,风险和安全是相对的,整个大的环境中,产生的结果,如果是在绿色(深灰度)的范围之内,就认为它是安全的,超出安全领域,外面黄色区域就是危险的。
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要素
![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060ef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3.png)
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要素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和个人造成较大影响,并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解决的突发情况。
无论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还是社会治安事件,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有一些关键要素必须被考虑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要素,并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要素: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处理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是快速响应。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行动以减轻损失和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这方面,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需要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确保事件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相关人员。
此外,培养跨部门协作和协调的能力也是必要的,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资源和人力进行应对。
第二要素:有效指挥突发事件处理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有效指挥。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一个明确的指挥链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决策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传达给执行人员。
指挥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事件的特点和发展态势,调配合适的资源和人员,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控制和应对事件。
此外,指挥员还需要具备危机处理和压力管理的技巧,以应对复杂、紧急的突发情况。
第三要素:全面预案突发事件处理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全面预案。
一个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以提前规划,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以应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突发事件。
预案应包括事件的预警机制、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资源调配机制等,同时需要灵活可调的应急响应机制,以适应不同事件的变化和特点。
此外,预案还应定期更新和演练,以保持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第四要素:协同合作突发事件处理的第四个关键要素是协同合作。
突发事件处理往往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单位的积极参与和紧密合作。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应急救援组织、医疗机构、志愿者组织等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行动。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
事故系统“四要素”在民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
![事故系统“四要素”在民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d8452b7375a417866f8ff0.png)
事故系统“四要素”在民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福建省民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安分公司 355000 黄朝元摘要:本文以事故系统“四要素”为理论基础,结合笔者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概述,总结归纳了“四要素”在安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经验,提出了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措施及方法,对促进和提高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和事故预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事故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安全管理工作1引言我国的民爆生产企业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有的军工厂改制或者对小型民爆企生产业进行合并。
为了加大效益的产出,多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对于改造后的企业,虽然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管理不够系统化,新技术使用推广不够成熟以及员工的素质偏低等是影响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爆行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的高危行业,由于爆破器材本身具有敏感、易燃、易爆、强腐蚀等特点,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小小的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伤甚至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管理重运用科学系统管理方法提高民爆生产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至关重要,预防在先,认真排查隐患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使企业实现效益的持续改进[3]。
2 事故系统四要素事故系统四个要素(见图1),通常称“4M”要素:(1)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产生的最直接的因素;(2)机(Machine),机器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3)环境(Medium),不良的生产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同时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4)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
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管理,因为管理对人、机、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1]。
事故系统管理欠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图1 事故系统要素及结构通过分析事故系统四要素能有效的预防事故,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
安全系统的观点认为:预防为主是实现系统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安全管理不仅是控制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系统四要素的重要工具,也是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安全系统四要素的重要工具。
安全事故处理措施
![安全事故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a2344a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6.png)
安全事故处理措施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工作、生活等领域中突发的危害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事件。
在面临安全事故时,正确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也能保障现场的安全秩序。
以下将就如何正确处理安全事故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呼叫相关救援部门,如消防、医疗等部门,并向事故现场周围的人员发出警告,确保他们远离事故现场,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
紧急情况下,应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发布紧急撤离指令,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其次,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合理的现场疏散和封锁措施至关重要。
如果事故发生在建筑物内部或工地现场,应立即启动疏散计划,引导人员有序撤离现场。
同时,要尽可能将周围区域进行封锁,防止事故蔓延扩大,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
在疏散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全通道,避免拥挤和混乱,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及时的伤员救治也是安全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
一旦发现受伤人员,应当立即进行急救,并输送至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救援过程中,应注意不要随意移动受伤者,以免加重其伤势。
同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提供事故发生的详细情况和受伤人员的症状,以便他们做出正确有效的救治方案。
最后,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也需要进行详细记录和事故诊断。
应当将事故现场的状况进行拍照录像等记录,以便事后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要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诊断,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正确处理安全事故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只有及时有效的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希望广大人员能够加强安全意识,牢记安全规范,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确保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感谢您的关注和合作!愿我们的生活永远平安无恙!。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b00618c767f5acfa1c7cddc.png)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导致安全事故的4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1)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1)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然环境恶劣:1、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4283da865ce050876321375.png)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导致安全事故的4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1)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1)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然环境恶劣:1、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安全管理四要素
![安全管理四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cdd07d6172ded630b1cb65d.png)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理解管理层承诺与员工参与的重要性;●掌握工作现场危害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学会进行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明确安全教育与培训的形式、内容、效果、步骤与对象。
安全管理四要素一、管理层的承诺和员工参与1.管理层的承诺承诺不是随意许诺,必须付诸实际行动。
作为企业效益的关注者,管理者应对安全作出承诺,科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相关制度。
管理者的安全承诺,应通过其行为体现出来,不仅自身要达到对员工提出的要求,也要对承诺之事提供解决资源。
同时,管理者还应鼓励员工发现现场隐患,并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员工的参与企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除了管理者的承诺,员工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员工应兑现自己的安全承诺,努力实现职责和权限的对等,勇于承担责任。
、工作现场分析工作现场的危害分析,是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工作现场进行全面、仔细地分析,明确可能发生的危害以及危害发生的条件等。
1.安全检查进行现场工作危害分析,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通过仔细观察工作全场和具体领域范围,以及查看安全管理体系记录和事故报告,进而分析隐患的来源,并做好相应的培训记录,制定出相关文件与突发事件的预案。
2.危害分析的方法与角度分析方法工作危害分析最简单、最实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对具体工作进行操作。
具体来说,工作危害分析包括资料收集、工作分解、危害确认等环节。
分析角度一般来说,进行危害分析,需要从操作频率与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两个角度考虑。
操作频率越高,出现危害的机会就越大。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综合判断危害情况,然后采取防范措施。
3.分析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可以从出错频率、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员工胜任程度和安全措施五个方面,判断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4.分析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对危害后果严重程度的判定,需要从人身伤亡程度、财产损失情况、停工情况、违法情况、形象受损情况等方面分析。
其中,人身伤亡程度是最严重的危害后果。
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安全事故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cb9e2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1.png)
安全事故预防措施标题: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引言概述:安全事故是指在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事故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一、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1.1 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课程,包括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等内容。
1.2 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考核,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1.3 进行现场实操培训,让员工熟悉各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2.1 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2.2 设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工作。
2.3 建立安全档案和事故报告制度,及时记录和分析事故原因,为预防事故提供依据。
三、加强设备和环境安全管理3.1 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3.2 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及时修复存在的安全隐患。
3.3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有害物质的管理,确保其储存和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四、加强安全巡查和监测4.1 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4.2 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对环境、气体、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3 加强对安全设备和防护装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五、加强安全意识和文化建设5.1 组织安全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5.2 建立安全奖惩制度,激励员工参与安全工作并遵守安全规定。
5.3 培养安全文化,形成大家共同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结论:通过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和环境安全管理、加强安全巡查和监测以及加强安全意识和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安全事故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每个个体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主动参与安全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安全生产四要素一完整版
![安全生产四要素一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a0897908a1284ac9504330.png)
安全生产四要素一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三讲安全生产四要素(一)事故发生的基本特点(一)事故发生的周期从事故发生的过程来看,是有一个这样的周期:孕育——发展——发生——伤害(损失)。
有一些因素存在才会孕育事故,例如现场的一些不稳定状态,人的一些不安全行为,这些会成为安全事故的诱因。
不稳定因素慢慢扩大发展,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到了一定的阶段,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事故发生是有一个周期的,可长可短。
点评:在事故孕育期就制止掉的话,好像显得没有功劳,但实际上这时做是最有效果的,而且成本都要低得多。
点评:很多企业都会有这种文化氛围,但一定要知道,在问题发生的早期进行介入,将更容易处理。
(二)事故发生的特点1.因果性事故的起因是在环境系统中,一些不安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到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突变,从一些简单的不安全行为酿成了一个安全事故。
2.偶然性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规模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性让人很难把握事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3.必然性危险客观存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事故,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只能延长发生事故的时间间隔、减小概率,而不能杜绝事故。
4.潜伏期事故发生之前存在一个量变过程。
一个系统,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并不意味着系统是安全的。
当人麻痹的时候,事故就出来了,而且会造成事故扩大化。
5.突变性事故一旦发生,往往十分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安全管理一定要有预案,当有突发事件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应对。
所以,安全管理首先要了解事故发生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下药、解决。
(三)事故与风险1.事故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此外还包括一种事件,就是只是发生了一件事情,没有造成损失,但是,虽然没有损失,会带来一定的隐患。
2.风险风险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上的缺陷。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2cfb7cc6529647d2628520f.png)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导致安全事故的4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1)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1)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然环境恶劣:1、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浅谈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
![浅谈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bf736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2.png)
浅谈建筑安全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建筑安全事故是指在建筑施工、维修及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设计、施工、材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下面将从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事故原因:1.设计问题:一些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就存在缺陷,如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选用不当等,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施工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正确使用设备、不符合施工规范,或者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经验等,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3.材料问题:一些低质量的建筑材料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如使用了不合格的钢材、混凝土等。
4.环境问题:建筑工地周围环境复杂,有时会存在天气恶劣、地质不稳定、地下水位过高等问题,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5.管理问题:建筑安全事故往往与管理不善有关,如缺乏安全培训、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等。
二、防范措施:1.加强设计标准: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规范,同时要加强对设计师的培训,提高其设计水平和安全意识,避免设计上的缺陷。
2.加强施工管理:建筑施工过程应有专业人员进行质量监督和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3.材料选择与检验:建筑材料的采购应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对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材料符合国家标准。
4.加强安全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安全设备和操作工具。
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工地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
6.加强安全监测:对建筑工地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
7.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筑施工中的安全工作需要各方的密切沟通和合作,减少因信息不畅通导致的安全事故。
8.加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把关。
总结起来,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从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防范。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突发事件紧急预案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突发事件紧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21c8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7.png)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和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机构和个人在面临安全威胁时保持冷静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和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的建议:
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1.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责任制、安全制度和安全培训等。
2. 加强工作场所安全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3. 提供必要的安全装备和设施,如防护服、安全帽、防护眼镜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4.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组织救援。
突发事件紧急预案:
1. 提前制定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应急通讯、资源调配等内容。
2. 建立紧急联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调合作。
3. 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组织突发事件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5. 建立紧急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确保物资的充足和配送的迅速。
总之,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和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人员的安全和减少损失非常关键。
机构和个人应该加强安全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发生火灾逃生的四要素
![发生火灾逃生的四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36522e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b.png)
发生火灾逃生的四要素在现代社会中,火灾这种意外事件时有发生,一旦发生火灾怎么逃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火灾突然发生,人们在逃生时往往会陷入恐慌,甚至失去理智,这样会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我们必须知道一些关于发生火灾逃生的要素,以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逃脱。
发生火灾逃生的四要素分别是急速出口、正确灭火方法、逃生技巧以及明确的逃生计划。
一、急速出口急速出口是在火灾发生时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先冷静分析周围环境,看看火源距离我们的距离以及火势的大小,然后迅速决定是否逃离现场。
如果决定逃离现场,首先要紧的就是寻找到最近的安全出口。
在火灾发生时,可以躲进最近的消防门或者疏散楼梯口,然后迅速逃离现场。
在逃离现场的过程中要避免用电梯,因为电梯一旦遇到火灾可能就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人员的危险。
二、正确灭火方法在火灾发生时,灭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当火势较小时,我们可以使用灭火器等物品进行灭火。
应当注意的是,灭火应该是安全的、有效的和具有针对性的。
此外,在灭火时要注意一些原则,比如说首先要把火源附近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然后使用合适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尽可能控制火势蔓延的速度,并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被大火吞噬。
三、逃生技巧逃生技巧也是在发生火灾时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在火灾发生时,如果火势较大,人员往往会遇到空气稀薄、浓烟及高温的环境,这就需要人们掌握正确的逃生技巧。
首先,要注意呼吸,用湿毛巾或者口罩捂住鼻口,尽量呼吸新鲜空气。
同时,在移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低头动作,因为浓烟会向上升高。
其次,要熟练掌握逃生技巧,不能在火场上慌乱地乱窜,而是要跑或者走到最近的安全出口。
四、明确的逃生计划在发生火灾时,一个明确的逃生计划也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在逃生时更加有目的性、有计划性。
在制定逃生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身体状况、跑步速度、逃生路线等因素,同时还要制定好家庭逃生预案,并整合家庭成员的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事故四要素防范措施
![事故四要素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ea0d76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4.png)
事故四要素防范措施事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剧。
事故在发生的瞬间,无情地夺走了生命,并给人们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作为国家和个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事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下面,我们将围绕“事故四要素防范措施”来分步骤阐述。
1. 人员安全为了防范人员安全方面的事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培训人员的安全知识:雇主和企业管理者可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成因和防范方法。
(2)强化安全意识:员工需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
雇主和企业管理者可以向员工传递安全意识和注意事项。
(3)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安全设备等。
2. 物料安全为了防范物料安全方面的事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企业或组织可以制定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规范、有序。
(2)加强物料储存管理:企业或组织需加强物料储存管理,避免物料成为事故的源头。
(3)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和物料存储区,防范安全隐患。
3. 环境安全为了防范环境安全方面的事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环境安全管理规程:制定和实施完善的环境安全管理规程,加强环境安全监测。
(2)加强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应该积极响应环保政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3)提高环保意识:全社会需要加强对环保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
4. 机器安全为了防范机器安全方面的事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和维护:通过检查和维护,发现和解决机器故障,预防事故的发生。
(2)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在操作过程中,提醒人们注意机器安全,加强安全意识。
(3)采用防护措施:比如安装各种安全保护设备,避免机器意外操作伤害人员。
综上所述,“事故四要素防范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需要大力推广安全知识,加强安全意识,做到早期预防、及时排查问题。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217f52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1.png)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深入探讨安全事故的本质原因和成因,总结出安全事故发生的几个主要要素。
安全事故四要素在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四个安全事故的主要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人、机、物、环境:1.人人的因素是安全事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于人的操作失误、疏忽大意、麻痹思想等原因,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机机的因素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设备、设施,如机器、工具等。
由于机的质量、使用方式不当等问题,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物物的因素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如炸药、化工品、易燃物品等。
这类物品如果未经严格控制和管理,容易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
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作业场所、气象、地质、人员密度等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如果未经妥善处理,也会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线。
安全事故措施针对安全事故的四大要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1.人在人的因素上,需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并加强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员工的操作不当行为。
2.机在机的因素上,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实施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同时也需要加强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安全保护措施。
3.物在物的因素上,需要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根据物品的危险程度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严格限制物品的存储和管理,避免物品的失控和泄漏等风险。
在环境的因素上,需要进行环境评估和风险分析,确定环境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方案,制定环境安全管理措施,及时修补环境设施缺陷,保障作业场所的安全性。
结语以上就是安全事故的四个要素及相应的措施,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防范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安全意识,切勿忽视安全隐患,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消防安全知识四要素内容
![消防安全知识四要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c0dc0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0.png)
消防安全知识四要素内容消防安全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而掌握消防安全知识是预防火灾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消防安全的四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的四个要素,分别是火源、火势、火场和灭火器材。
一、火源火源是指能够引发火灾的物质或因素。
火源有很多种类,包括明火、电器、化学物质等。
首先,明火是最常见的火源之一。
明火可以是燃烧的火柴、打火机、蜡烛等。
在使用明火时,要特别小心,避免火源不慎引发火灾。
其次,电器也是常见的火源。
长时间使用电器、电线老化等都可能带来火灾的风险。
因此,我们在使用电器时要注意安全,不要长时间插座、经常检查电线的状态。
最后,化学物质也可能成为火源。
一些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都要妥善保管,远离明火和高温环境。
总之,了解和防范火源是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
二、火势火势是指火灾燃烧的强度和范围。
火势的大小与燃烧物质的种类、面积以及火势蔓延的速度有关。
当火势较小时,可以自行采取灭火措施进行扑灭。
但当火势较大时,需要及时报警并采取紧急逃生的措施。
同时,火势的蔓延速度也非常快,因此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疏散,避免被困。
三、火场火场是指发生火灾的具体地点。
火场的环境、物质和结构都会对火灾的蔓延和防控产生很大影响。
首先,要了解周围的环境情况。
如果发现火灾,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踩踏和混乱。
同时,要注意火场周围的安全通道和出口,确保疏散的安全。
其次,了解火场内的物质。
有些物质如化学药品等可能会产生有害气体,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火场内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覆盖口鼻,尽量保持低姿态等。
最后,了解火场的结构和通风情况。
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范围与建筑结构和通风条件有关,因此要根据火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逃生策略。
四、灭火器材灭火器材是进行灭火的主要工具和装备。
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选择不同的灭火器材。
常见的灭火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灭火器等。
首先,灭火器是常见的灭火工具。
不同类型的火灾如木材火灾、油类火灾、电器火灾等都需要选择相应的灭火器进行扑灭。
应急预案四要素是什么
![应急预案四要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2b08f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8.png)
应急预案四要素是什么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能够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应急预案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事项之一。
应急预案是一系列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和措施的总称,而其核心就是包含了四个重要要素,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要素。
要素一: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预案的第一个要素是风险评估和预警。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潜在的灾害、事故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预警系统则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警示,以便他们能够做出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风险评估和预警的目标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要素二:组织与协调机制应急预案的第二个要素是组织与协调机制。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对应急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以确保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有序应对和合作。
这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信息流畅、指挥有力。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突发事件。
要素三:预案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的第三个要素是预案编制和修订。
预案编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估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预案需要细化到不同的环节和层次,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和蔓延。
同时,预案还需要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保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要素四:应急演练和评估应急预案的第四个要素是应急演练和评估。
应急演练是指按照预案的要求,通过模拟真实的突发事件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检验和提高各级各部门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演练内容可以包括危机情景的模拟和应对措施的实践,演练过程可以通过考核和评估来检验演练效果。
现场处置方案四要素是什么
![现场处置方案四要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090c7b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4.png)
现场处置方案四要素是什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全事故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
不管是意外事故还是突发事件,都需要及时有效的现场处置方案。
在设计现场处置方案时,需要注意到以下四个方面,即现场处置方案的四要素。
一、事故评估事故评估是现场处置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在事故评估时,需要对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事故的性质、程度、影响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评估,能够快速确定事故等级,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事故评估中,还需要考虑到现场安全性因素和灾害演变风险,以便能够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不同的场景。
二、方案制定根据事故评估的结果,需要尽快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现场处置方案。
在方案制定中,需要严格遵守有关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合理的现场处置方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预测性强:最好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急情况,以设定最佳应对方案。
•实用性高:应对方案可操作性强、易理解、遵循人性化和现实情况,确保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尽快启动响应措施。
•生动简洁:现场处置方案应该简明扼要,信息准确,以便迅速理解和执行。
•灵活性强: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在遇到紧急情况下能够进行现场变通和创新。
三、资源调配资源调配是现场处置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现场处置的效率和成果。
在资源调配中,首先需要评估现场处置所需的人员、设备、器材和物资等资源。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调配这些资源,确保处置行动公平合理、高效有力。
资源调配在现场处置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调配好的资源,能够有效提高现场处置的效率。
四、处置研判处置研判是现场处置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需要依据现场环境和事故情况做出判断。
在现场观察、测量、调查、分析和研判的基础上,需要迅速做出决策。
处置研判涉及到多个因素,如风险评估、形势判断、控制策略等,因此需要对处置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如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力和决策力等。
结束语综上所述,现场处置方案的四要素是:事故评估、方案制定、资源调配和处置研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导致安全事故的4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1)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1)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然环境恶劣:1、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12和1月这3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
另外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成反比关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作业单元,往往是亮度较低的。
随着照度的增加,视疲劳减少,劳动生产率上升。
、生产场所的照明分为3种: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自然与人工混合照明。
按范围又分为全面照明和局部照明以及全面及局部结合的综合照明。
照明总体要求要有适宜的照度和好的光线质量。
全面照明的照度是500~1 000 lx时最有效。
它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工作位置可任意安排,所以空间利用率高,工作物可以随意移动。
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光的颜色、眩光和光源的照射方向均属光的质量。
为了减少由于照明不足带来的事故,作业场所应尽量设法利用日光来达到作业照明度的要求,如采用大面积玻璃钢窗;在可能的条件下,机器设备的色调应明快、干净,避免使用灰暗色调。
在需要人工照明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光线不要太暗也不要太明。
作业场所的选择和确定,要根据作业特点和作业环境、舒适和减少事故为原则.2 颜色颜色具有色调、照度和彩度3个基本特征。
色调是区分颜色的特性,决定于光的波长。
人眼大约能分辨出160多种颜色。
明度是颜色的亮度特性,是由颜色反射的光量引起的。
根据反射光量的不同有明色、暗色的区别。
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洁度,波长越单一,颜色越纯、越鲜艳。
3个特性中的1个发生变化,颜色就发生改变。
同一种颜色,当背景颜色不同时,给人以深浅明暗不同的感觉,其醒目程度差异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对比度,也称明视度。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色彩总是对人的精力和情绪给予明显的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看,淡绿、淡黄、翠绿、天蓝、浅蓝和白色是人感受的最佳色彩。
色彩给予视觉的疲劳可用调换另一舒适颜色的方法加以调节。
正确运用色彩调节是焕发员工热情、提高效率、改进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
成功的颜色调节可以收到如下效果:增加亮度,提高照明装置的利用系数;容易识别和管理,能集中注意力,减少差错和事故;发挥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效用,使人精神愉快:改善劳动条件,增强舒适感和美感;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 温度与湿度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生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保持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和向周围环境散放热量的平衡,使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
当环境温度低于30℃、无高温热源时,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对流散热就将停止,人体主要靠出汗蒸发散出热量。
在高温时人体流汗越多,有效蒸发率越低,容易使机体蓄热而导致中暑,也会加速毒物的吸收,导致操作失误率升高,容易发生事故。
另外出汗过多可造成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如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而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疲倦、口渴、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此外还可造成血压下降或增高,消化道供血不足,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高温环境下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动作不准确,从而事故发生率增高。
所以在高温环境下要求采用通风降温、空调装置或者穿防护服装等方式进行防护。
低温时人体外周血管剧烈收缩,局部组织供血停止,造成缺血性缺氧,血管壁神经产生痛觉。
低温对人体伤害主要有3种类型:第1类是长时间地全身暴露在低温之下,将出现组织冻痛与冻伤与冻僵。
冻痛是冻伤的先兆,继续处于5~10℃以下,几天时间后会出现冻伤;第2类是冷物体(如金属)与皮肤接触产生人体局部皮肤伤害;第3类是全身暴露在低温下时间过长,造成人体深部温度下降过多,虽未引起冻伤,但会出现全身疲倦感、寒颤,直至出现周身不适、感冒等症状。
因此低温环境中的操作室应该有加温装置,并对人体进行保温,手脚、耳及颜面佩带适宜的防寒用具,全身穿着保暖轻便服装,以利于工作。
舒适的环境湿度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湿度高于70%叫高气湿,人将感到不适;低于30%叫低气湿,人感到口鼻干燥;最舒适的湿度为40%~60%。
在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安全事故。
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
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加大,可使材料、设备的强度下降。
4、噪声与振动噪声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它能引起人生理的和心理的损伤,并影响人的正常行为。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类。
人耳习惯于70~80 dB(A)的语言,也能短时间地耐受强噪声,但持续的噪声超过80 dB,就会影响健康。
声压达到120 dB,耳膜感到压痛,更高的声强则有振动感。
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引起神经衰弱症,也会对心功能及神经体液系统产生影响: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可引起永久性视野变窄。
正常情况下,噪声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烦躁和易于疲劳。
噪声能通过对视觉的影响而作用于视觉等器官,产生视物模糊、摇动而视力下降,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安全生产.防止噪声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源噪声,包括更换装置,改善噪声源;控制有源噪声,包括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调整总体布局;加强个人防噪措施等,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
振动对人的影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
人是一个弹性系统,身体各部位都有它自己较固定的共振频率,当振动强度达不到舒适程度时,人会出现头昏、头痛、疲劳、瞳睡、噩梦、耳鸣、鼻出血、胸腹痛,虚弱、口语不清、视物不清、内出血等症状:当发生强烈共振时,脏器会受到伤害,功能破坏,甚至被撕裂。
长期接触振动工具可影响神经系统、血管、骨骼及软组织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改变。
振动病已成为冶金工业中危害较大的职业病之一.振动也会导致机器设备、部件的损坏。
5 其他因素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蒸气、辐射源和粉尘等各种物质必将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效应,轻则引起精神不快,感官受刺激,工作效率降低;重则造成职业病及生产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环境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控制环境污染,要根据污染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空气污染,可采取通风、除尘和净化空气的方法;对污水要采取污水净化处理器进行净化处理;对其他有害物质,要尽量提高设备与装置的安全性,防止有害物质的泄漏,并设置有效的吸收、燃烧和处理装置,尽量使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含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事故,使人机系统能够可靠、有效地工作。
四、管理上的缺陷:(1)有些管理者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日常以麻木的心态和消极的行为,对待安全工作,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极为淡薄。
(2)安全规章制度(包括设备巡检)、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相应预防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和物流管理程序等,未建立、健全或不完善。
(3)有些管理人员,不学习、不理解、不落实或不彻底落实公司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不落实工程建设上的“三同时”和日常管理上的“五同时”,只注重生产指标,忽视安全检查、教育和隐患整改。
(4)有少数管理者,未能按照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要求,结合管辖区域的生产特点和作业环境,用心、负责、钻研,确保管辖区域的人员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管理办法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很差。
(5)有些管理者的安全知识、安全管理能力和手段有缺陷。
(6)保证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奖惩措施,需完善措施和加大促动力度。
(7)管理者不注重“管理要求”如安全通报、通知。
(8)管理者不重视安全、不落实规章,安全管理不到位,即在行动上,不全面认真的进行安全检查、教育、规范、整改,是最大的管理缺陷。
个人的建议:1、工作流程标准化通过细化施工方案、标准化施工流程,以精准的操作流程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机会。
2、工作制度标准在不同施工方案下,指定不同的工作制度,例:在变电站电气作业过程中实现1:1:1原则,既一人唱票一人监督一人作业,通过对作业。
3、工作环境的现场确认及建档管理因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在施工作业前应由专人在标准化施工作业流程和工作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当时的自然条件指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对应措施。
同时将相关情况备案存档作为后期施工准备的参考项。
4、工作成绩奖惩制度设立专项的安全基金,优等有奖、差等有罚,将作业程序执行程度、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安全事故及安全隐患)作为考核标准,这样良性循环,促进安全生产动力。
5、其他建议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达,许多新型设备设施能够更加安全有效的辅助员工完成生产施工,所以及时有效的更新设备设施学习了解新型设备,对提高安全生产同样有着巨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