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例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__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__。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教具及课时安排: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2、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三、合作探究(1)学生听录音机读(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4)四边互动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1、做练习(投影题目):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做课后练习一五、学习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二、四边互动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3:__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方被誉为“绿色的宝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标记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3圈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
3.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4.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5.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5.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6.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3.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到了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
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
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3、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0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区之一,在云南南部。
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欢迎阅读参考!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2、学习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并加以运用。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一面。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本文紧扣“美丽”二字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五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美丽”的鲜明的特征,教学本文着重引导学生先从总体上寻找美丽,再围绕小标题带领学生欣赏、感受美丽,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体验、享受美丽,在体验中带领学生去了解享受着自然之美和创造了人文之美的傣家人的生活情趣、宗教信仰、人生态度,去欣赏本文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解决字词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说说文中西双版纳的美丽体现在何处?2、文中的五个小标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美丽”二字,给人印象鲜明。
前四个小标题是名词性短语,你能否将第五个小标题也改成含有“庙”字的短语?从这五个小标题也可以看出:文中所写的美丽包括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四:研读课文(一)研读“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体会自然之美;研读“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体会其中展现的民风民俗以及傣家人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1、“高高望天树”该部分描绘了一副全景的热带雨林图,望天树有什么特点?在这幅图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有怎样有趣的经历?2、“悠悠野象谷”野象谷的环境怎样?通常野象给游客怎样的感觉?而野象表演时的场面如何?该部分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3、“竹楼映蓝天”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傣家竹楼的特点?傣家人热情好客,他们待客的饮食有什么特色?4、“妩媚傣寨水”这部分写了傣家人的几件事?傣家人有怎样淳朴的民风?请体会傣家人对水的不一般的感情。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_1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__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__。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用小标题来构建__。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以图片导入二、预习展示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__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__有什么好处?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4、教者归纳:总之,__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__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如“西双版纳有哪些特别的植物和动物?”“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5.反思与评价,促进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西双版纳的手抄报、讨论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等。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借鉴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
此外,我还将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民俗,拓宽视野。
1.1.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美丽的西双版纳2.1.1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老挝、缅甸的边境。
2.1.2 它是一个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2.1.3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2.2 热带雨林的特点2.2.1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 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
2.2.3 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少数民族文化2.3.1 西双版纳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傣族、布朗族等。
2.3.2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
2.3.3 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3.1 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3.1.1 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如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3.1.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3.1.3 讨论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3.2.1 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如亚洲象、孔雀、棕榈等。
3.2.2 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3 探讨热带雨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3.1 介绍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节日。
3.3.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文化特色。
3.3.3 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热带雨林的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列举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2)如何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境教学(1)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一、观看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引出课题:1、(播放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大家看了这段美丽的风光片后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句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双版纳)2、学习生字陲1)、看了西双版纳的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吗?(美丽)2)、(出示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3)、齐读课题。
4)、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这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分小节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西双版纳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三、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第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点)(2)拓展知识面:你还知道哪些民族?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1)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
(2)第二、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3)读第二小节,完成填空: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请你用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5)读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的句式来说说。
3、过渡: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那么它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 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相互交融。
2. 掌握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西双版纳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生物资源。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如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3)阐述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如热带植物、动物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何相互交融?5. 案例分析(1)展示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利用的案例,如橡胶、茶叶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6. 情景模拟(1)设置情景:假设学生是西双版纳的一名导游,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讲解。
7.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2)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美食、住宿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最新范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正确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如果你走进了西双版纳,你会怎么来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教学准备:1.多媒体、生字卡片2.搜集西双版纳优美图片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媒体出示图片: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
师(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在祖国的西南边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称。
这里是西双版纳。
3.师:看了图片,你有些什么感受?生:很美丽。
有很多动物,植物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的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11、美丽的西双版纳齐读课题,师:这个是什么字?生:纳师:谁来写一写?生:笔画等师:一起读读他的好朋友,卡片背后词组。
学习生字:纳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请我们朗读最好的夏诗云同学读读要求。
媒体出示学习任务单一:(1)听录音、自学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填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 ,在这里生活着,这里不仅是,还是。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还会看到。
交流填空。
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师:谁来填第一个空。
师:下面分组再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请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学习任务单二:ppt出示: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哪一节写了它是动物的王国?哪一节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呢?读好之后,就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三、研读课文,感受内容。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6)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生态; 3.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生态;3.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三、教学重点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对地理、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目标。
第二步:知识讲解1.地理位置与特点: -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邻近老挝和缅甸,是亚洲热带地区最大的低纬度、雨林型热带植被自然保护区; - 西双版纳气候湿热,年均气温在20-23℃之间,热带季风气候; - 西双版纳是一个生态丰富的地区,拥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
2.自然环境与生态: - 西双版纳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 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6%,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之一; - 西双版纳的植被种类多样,有众多热带雨林树种,如大叶黄杨、铁刀木、桃仔木等。
3.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 西双版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傣族、景颇族、佤族等; - 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民俗文化; - 西双版纳的庙会节日丰富多彩,如泼水节、傣年节等。
第三步: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讨论,并整理出一个小结报告。
2.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分享。
第四步:拓展延伸1.请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当地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西双版纳的宣传手册或海报。
五、教学方法1.导入和讲解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讨论和分享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自主拓展和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精选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学习目的: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学习难点:从文中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学习过程:一、导入: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气氛,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阅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2、自主考虑: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p 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3、小组合作交流,____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4、深化探究:人文景观的美假如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那么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要求a、以“各位朋友,欢送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四、第三板块,表现美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六、完毕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p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初二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例
初二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例【背景】«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通知我们: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植物的王国。
我国疆土辽阔,资源丰厚,激起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经过前三册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先生在读儿歌、背儿歌方面基本没有难度,而在识字方面,也掌握了不少识字的方法:联络生活、编顺口溜、想象……因此,在记字形上也没有太大困难。
到了二年级,要末尾逐渐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增强对言语的关注,思想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上。
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先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我制定了教学目的。
旨在识字的同时,在教学中培育先生朗诵、观察、说话及合理应用所搜集的资料的才干,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气。
【教学片断】学习课文,加深了解。
1、西双版纳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点?出示第一节,生朗诵。
(一般、齐读)2、西双版纳不只森林面积宽广,而且有许多共同的植物,可谓资源丰厚,不愧是植物的王国。
(二、三小节)文中向我们引见了哪些植物?(1) 同桌对读,用〝——〞划出两小节中引见了哪些植物。
(2) 选择你最感兴味的一种植物来读一读句子。
(3) 引读第2、3小节。
说明:让先生育成细心阅读的习气,划答案的时分留意不要遗漏。
3、西双版纳植物种类单一,其中不乏珍贵的野生植物,看看向我们引见了哪些植物?(第四节)4、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植物的王国?(1)〝王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里是植物的王国呢?(从引见的植物以及省略号中找到)(2)一般读。
找自己的好冤家协作读这小节。
(3)说话练习:同窗们课前还找到了许多生活在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料。
请大家用:我离开了西双版纳,我看到了( )。
的句式来说一说。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说明:先生可依据自己的实践状况,自在说,无论用课内还是课外的言语,都要予以鼓舞。
(4)四人小组交流。
1、西双版纳风景美,人更美,(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资料)先生体会。
2、先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最新教案精选
《美丽的西双版纳》最新教案精选一、学习目标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4.对照手法的使用。
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学法指导:加强朗读,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注音写字:澜沧()*蕨()菜竹篾()剁()菜妩()媚雪茄()贿赂()()心()神往五*斑()轻描()写2.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细读课文,分析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小标题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活动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五幅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活动三:西双版纳的景*美,作者的语言更美。
试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并分析。
活动四: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活动五: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要求:1.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2.使用第一人称三、小组合作总结四、课堂练习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里填进恰当的关联词。
(1)河底有很多的石头,我走得东摇西晃,歪来歪去的,脚下一滑,()()没有摔倒,拖鞋()从脚上滑落,漂走了。
(2)这天上午村里的几个朋友帮着他把谷子收回来了,中午()他请客,买来*酒和肉,()自己家的地里摘来新鲜的蔬菜,鱼()是从自家鱼塘里打的,()(),这么丰盛的一顿饭()没花多少钱。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没有看到野像,也不仿看一场免费的大像表演,那正的是很有趣的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例
教案背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解异域风情,体会江山美丽多娇,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学会写游览观光的文章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有散文、诗歌、文言文,本篇为散文,相对来说难度值较低。
因此,我以引导学生赏景怡情为主。
教学课题: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示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在欣赏如诗如画的美境中,掌握文本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感受西双版纳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然风光,能感悟美,会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突破:
激情导游西双版纳。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感受美景。
2.图文结合,赏景习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
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心高高望天树
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
“美“————秀神悠悠野象谷
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着意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寻找西双版纳的美,寻找文章的美,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品味美,进而表现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中,他们已经学了其他游记对各地风光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早已根植于心。
此时的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较高的水平。
配以音乐和图片,在艺术的感染下,能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自主参与教学,从而
轻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鉴于此,第一,在这堂课中我极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导入中我选择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景导入本文。
然后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说说西双版纳的美。
了解了西双版纳的美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是几幅图景中的哪一幅。
同学们顿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说自己喜欢的地方美在何处。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认识美、感受美的目标。
第二,在探究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习这一课,我让学生提前收集整理了一些与西双版纳有关的资料,八年级地理中也有对这一地区的介绍,学生纷纷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
在拓展中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同学们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西双版纳。
作业中巩固这一训练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其他风景。
本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一面。
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学习他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及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不但能欣赏到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而且能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尽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在引导学生寻找“美丽”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