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菏泽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菏泽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都知道,获得银牌的选手的成绩肯定比获铜牌选手的更好一一第二名当然强过第三名。
那么,第二名的选手应该比第三名的选手更加开心吧?研究结果却给出相反的答案:银牌得主往往并不满意。
戴维.松本和鲍勃·威林厄姆分析了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柔道选手的面表情,最终结果发现,几乎所有(93%)金牌得主都露出了笑容,大部分(70%)铜牌得主也露出了笑容,但是没有一名银牌得主露出笑容。
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命名为“银牌脸现象”。
为什么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高兴呢?和普通人一样,运动员会把自己与最相近的人做对比。
对于银牌得主,最的比较对象就是金牌得主。
人人梦寐以求的是金牌,而不是银牌。
但是从客观上来说,银牌也代表着巨大的成就,所以银牌得主在与金牌得主相比时,只会感到深深地自卑。
领奖台上与金牌得主,银牌得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若能再往上走一步的情形。
而对铜牌得主来说,情況又不一样了。
铜牌得主更于下行的对比,也就是和第四名进行比较。
第四名没有任何奖励,在领奖台上也没有位置。
所以铜牌得主觉得自己是的,挤进了前三也就意味着他不仅是“参赛者”,更是一名“奖牌得主”。
能够获得银牌当然更好,但是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能够获得奖牌,也很不错。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显而易见近在咫尺倾向幸运B.显而易见近在咫尺偏向庆幸C.有目共睹触手可及偏向幸运D.有目共睹触手可及倾向庆幸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一一第二名当然强过第三名”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画的真好。
云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云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 语文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形态及艺术活动,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地方公众共同参与并享有的具有在地性的文化艺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乡村建设愈加重视,因其满足艺术的公共性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双重特点,人们对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
公共艺术以自由开放的空间来设计和制作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建设中,有利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
同时,公共艺术建设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体现,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新时代农村面貌,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强全村居民的凝聚力,使乡村文化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有效助推力,更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以文化自信为本,突出艺术赋予乡村空间的特色。
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重视本土地域特色,应选择部分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关的设计理念,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艺术的优势,用符号、图画、文字等艺术手法展示和推广乡村本土文化,真正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引起村民与观赏者的共鸣,产生乡土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进一步形成乡村文化自信。
当代乡村社会尽管经历过很多挑战和失败,却依然保留了很多具有鲜明人文特质的古老村落,这给“艺术乡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空间。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引入公共艺术,充分利用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空间资源,以艺术的力量,树立民族文化的信心,挖掘乡村优秀历史与民俗文化,并对其进行艺术的精练与符号重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2025届陕西省教育联盟高三上仿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2025届陕西省教育联盟高三上仿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庭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的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是要死的,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毕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个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
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衡阳县四中2025届高三开学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
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
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
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②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③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
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
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
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
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
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或“再创造”。
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
所以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④艺术鉴赏的另一重要心理因素是想象,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鉴赏活动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
2025届安徽省安庆市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安庆市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
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
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A.千年一遇誓不两立显示B.千载难逢势不两立显示C.千年一遇势不两立昭示D.千载难逢誓不两立昭示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___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远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珠海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广西北海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需要承认的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与时代发展大潮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观念滞后和思想僵化的问题。
部分现实题材创作仍然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照相式、不加剪裁的机械照搬,停留在新闻素材的自然呈现,而非作者主体介入后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上。
这使得现实题材创作滑向自然主义写作,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现状和人民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同时也由于一部分创作者对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误解,回避或放弃现实关注,偏向于写作技艺上的单独用力,使创作渐渐偏离现实生活,或者出现对现实生活聚焦不准甚至扭曲的现象。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生活窄化倾向。
有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就是问题式写作,从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作上先入为主,撇开真实的现实状况,而始终以有色眼镜看待生活。
有人只见光明不见曲折,一味拔高,悖逆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现实题材创作流于浮泛、浅薄,失去打动人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现实题材创作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不足和艺术手法老化的现象。
或混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或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无视现实主义的发展性、广阔性和再生性,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显得面目老旧、风格单一、魅力不足。
叙事上的粗糙和艺术上的懒惰,极大阻碍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在创新。
(摘编自何向阳《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材料二: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
三生三笑介绍:“在写网文之前,我进过外企,当过村官,做过图书馆馆员,既在一线城市最顶尖的甲级写字楼坐过班,也在粤西最贫困的山区量过青苗。
”她表示,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产生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就写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层生活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2)_______________,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__________》)(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景。
2.按要求作答。
(5分)(1)小浦春节请书法社老师为学校大门写了一副对联,以下最符合的一项是()(2分)A.上联:龙腾九天万物生下联:凤舞盛世群英会B.上联:龙岁生辉照杏林下联:春风化雨润桃李C.上联:龙岁书声传四海下联:新年笔韵绘千山D.上联:龙行春霖滋沃土下联:师长矢志育新苗(2)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地位密不可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条件②始终是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③开放伴随着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形成④得风气之先和地利之便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材料一①近日,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
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
湖南省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下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下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
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
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
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
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
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
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
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
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
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
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
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
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祝融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后裔。
然而翻看更多的史料,就会发现高贵的祝融其实是个官名。
(甲)《国语》中就有“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的记载。
可见“祝融”是官职,负责掌管用火事宜。
(乙)这在《汉书•五行志上》中得到了印证:“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丙)由字可知,“祝”在甲骨文中如人跪在神前祷告;“融”的形态则是炊烟自一种叫“鬲”的烹任器具旁边如虫般蠕动而出。
祝融成为“火”的代言,众望所归....。
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意义重大。
对于尚在蒙昧..状态下的古代先民来说,火是防御野兽的工具、抵御严寒的利器、烹饪美食的神物。
即便是越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不必再靠天赐予,但如何保留火种、如何将火的使用极大化,依然是个难题。
在这一点上祝融绝对..功德无量,否则也做不了火官。
而且在那一时期火之威力堪比如今的武器,身为火官,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参与部落战争,并担负重任。
于是就有了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时祝融襄助火攻,黄帝南巡祝融随侍为之“辨乎南方”的故事。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正苗红B.众望所归C.蒙昧D.绝对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B.乙C.丙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苏轼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浙江省高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浙江省高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不断加强。
各行各业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合作中不断寻找竞争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挖掘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博文达到1526771条,其中网友最在关注的是什么呢?(摘编自《一带一路把握概念投资热点,最受网友关注的关键词TOP10》,新浪财经2017年5月12日)材料二: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
“一带一路”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是三年多来由官方举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目前已经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与会,参会代表将达1200多人。
外媒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背后还是对借助论坛推动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发展的深情期待。
“一带一路”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三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近40个国家与中国商签了“共建合作协议”,国际产能合作也拓展到近30个国家。
截至今年1月,3年多来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已高达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也吸引着国外媒体。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黑天鹅”频飞的2016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保持了平衡健康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稳定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模拟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
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
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
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
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
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硌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
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张家口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接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
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给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
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
随着臂膀有力地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5.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6.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