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患1型糖尿病(T1D)的人体内的肠道菌 群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支持粘液的产生,增加 抗微生物肽Reg3γ的表达,并从微生物群中淘 汰了扭链瘤胃球菌,降低了血清内毒素水平和 胰岛Toll样受体表达,促进了免疫调节,延缓 了糖尿病的发展。健康的微生物中有大量该细 菌,但在T1D中却没有。
肠道菌群可分为三大部分: (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 为专性厌氧菌,
是肠道的优势菌群, 占到 99% ~ 99.9% , 如双歧 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 (2)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 以兼性需氧菌 为主, 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如肠球菌、肠杆菌; (3)病原菌, 大多为过路菌, 长期定植的机会少, 生态平衡时, 这些菌数量少, 不会致病,如果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 则可引起人体发病, 如变形杆菌、 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 Kristina Schoonjans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位于巨噬细胞上的一个受体,能抑制2型糖 尿病的炎症。受体是结合化合物并启动细
胞中级联事件的蛋白质。这项研究中的巨 噬细胞受体被称为TGR5,可被胆汁酸激活
瑞金医院宁光院士通过建立了降糖药疗效 和肠道共生菌群特征的关系,发现了拜糖 平(阿卡波糖)的起效机制:
病的发生和/或进展。
其中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 成分。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细菌, 是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 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 态平衡
肠道菌群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 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 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 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 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2篇《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2篇《Nature》揭⽰肠道菌群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健康⼈的肠胃中寄居着很多微⽣物,这些微⽣物统称为肠道菌群,⼈体肠道微⽣物约有30个种属,300-500多种,是⼈体细胞总数的10倍。
主要包括细菌群、真菌群、古细菌群、病毒群及原⾍等,其中数量最多的细菌群,包括厌氧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近些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研究不断推进,为了让⼤家更加了解肠道菌群,在此,整理了2篇跟肠道菌群相关的⾼分⽂章,⼤家共同学习。
2篇⽂章都发表在2018年10⽉nature杂志上,都涉及到对“青少年糖尿病的环境决定因素(The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Diabetes in the Young, TEDDY)”的研究。
从研究⽅向上Temporal development⽂侧重于对同⼀群体、不同⽣长发育时期的肠道菌群的研究:The human⽂侧重于寻找疾病组和健康组间肠道菌群的差异。
下⾯⼀起来具体看⼀下:1、 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the TEDDY study.Nature , 2018(从TEDDY研究看⼉童早期肠道微⽣物群的发育)研究思路: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n=12005)和宏基因组测序(n=10867),对903名3-46个⽉⼉童纵向粪便样品进⾏分析,作为青少年糖尿病环境决定因素(TEDDY)研究的⼀部分。
研究结果:(1)将16S rRNA测序的结果分为10个cluster(见下图a),图b显⽰每个DMM集群alpha多样性(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每个cluster⾥都是增加的,图c显⽰了早期肠道微⽣物群发育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发育期(第3-14个⽉)、过渡阶段(第15 -30个⽉)、稳定期(第31-46个⽉)(2)基于图a:16S rRNA基因测序数据的属级微⽣物组图谱(n = 4069);图b:宏基因组测序的微⽣物种⽔平(n = 3,843)和图c:功能宏基因组层⾯的相关性(n = 3,843),分析⼀些协变量与3-18个⽉婴⼉肠道细菌群落分布相关性,结果发现,细菌的代谢潜能与3⾄14个⽉婴⼉的母乳消耗有关。
肠道菌群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进展
经验交流71肠道菌群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进展张琳,姬新才 (西安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肠道菌群失调和糖代谢疾病具有密切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和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机制为产生短链脂肪酸,在释放肠道激素的同时能够减轻肠道免疫系统的破坏,并调节胆汁代谢。
肠道菌群、肠促胰素之间具有一定影响关系。
肠促胰素降糖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占有一定地位。
本文通过对糖代谢异常、肠道菌群二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道菌群;糖代谢异常;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包含病菌、细菌、真菌以及原生动物。
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
目前2型糖尿病(T2DM ) 人数不断增多,伴随的并发症相比之前更为严重,加速人体血管以及微血管出现病变。
糖尿病防控工作的难度相比之前也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找到高效、安全的预防策略。
1肠道菌群和T2DM糖尿病作为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症,主要是受血糖代谢异常的影响,从而导致出现身体异常。
从病因上可以分为1型、2型糖尿病。
根据近50年的调查数据,糖尿病发生率呈现明显升高。
1型糖尿病的增长人群在6岁以下,肥胖儿童相比之前明显增加。
当前人体肠道内存在约1000种菌群,这些菌群具有调节肠道淋巴系统、营养吸收等作用,同时与人体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明显相关。
人体的隐形器官即为肠道微生物,在疾病中发挥中重要作用 [1]。
肠道微生物失调和肥胖、糖尿病具有密切关系,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代表。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整体菌群浓度相对较高,在功能、结构上和正常人存在一定差异。
人肠道菌群中的大肠埃希菌、加氏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为致病菌群。
肠道微生物影响糖代谢主要是通过脂肪代谢、调控能量从而产生激素调节相关机制。
2018年的研究表明,通过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的新机制—丙酸咪唑的作用,从而阻断胰岛素的影响 [2]。
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和糖尿病的早期发病具有明显关系。
干预肠道菌群能否成为糖尿病的治疗途径
0 。 。 个细 群 糖 耐 量异 常 患 病 率超 过 5 0 %。可 菌 ,每 克肠道 内容物含 有 1 见未 来 我 国所 面 临 的健 康 形 式 是多 菌 ,整个 肠道 的细 菌总 数重 1 . 9 k g , 么严 峻 …。高 热 量 、高 脂肪 饮 食 、 相 当于 肝 脏 的重 量 ,9 5 %以上 是厌
题论坛 S p e c i a l F o r u m
e
.
干 预 肠 道 菌 群 能 否 成 为 糖 尿 病
的治疗途径
大连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二 医院 内分 泌科
中图分类号 R 5 8 7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苏 本利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2 1 ・ 0 0 2 2 — 0 4
糖尿 病 、 内分 泌专 业 委 员会
副主任 委 员,2 0 0 8 ~2 0 1 2 年
干 预和 药 物治 疗 外 ,代谢 性 外 科 手 类 细 菌 中主要 成 份 是拟 杆 菌 和厚 壁
术 治疗 也 成为 学 界 关注 的 热点 。 但 菌 门。最 近 一 项 针对 肠 道 菌群 S NP 是 ,当 目前为 止 ,只有 手术 治 疗 在 研 究 发现 人 类肠 道 九种 常 见 细菌 门
22 药品 评价 2 0  ̄ 3 g : N1 0  ̄ 2 1 划
专题 论坛 S p e c i a l F o r u m f
i l l
自母亲 及 其周 围环 境 ,随 后开 始食 物 喂养 ,肠 道 内细 肪酸 ,部 分 被肠 道黏 膜直 接 利用 ,部 分 吸收入 血 ,通 蛋 白偶联 的脂肪酸 受体结合 ,促 菌 受 到食 物 影 响 发 生迅 速 改 变 ,4 岁 时肠 道 菌群 发育 过与脂肪 细胞 膜上 的G 完 成 。其 肠道 菌 群 受宿 主 基 因遗 传 相 关 的肠道 微 环 进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胰岛素抵抗 。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类消化系统内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居住在人体的肠道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只与肠道的健康有关,还与人类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而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这些微生物因为外界因素,环境改变等原因而失去平衡的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
本篇文章将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一. 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形成肠道菌群的失衡现象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以下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因素:1.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是一种能够较快地杀死细菌和微生物的药物,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许多细菌感染。
但是,它也会摧毁肠道菌群中的一部分微生物,使其暴露在有害物质和外部細菌侵害的危险之中。
2.人工甜味剂: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和蔗糖醇等,可以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并刺激有害菌的生长,从而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3.过剩的糖分: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糖果,果汁饮料和甜点,可能在肠道中培养有害菌,并破坏有益菌的平衡。
4.缺乏运动:身体缺乏运动,肠道环境会变得缺氧,导致有害菌生长,破坏本来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二. 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1.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酸反流症、慢性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研究表明,这些疾病至少与肠道菌群的失落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胃肠道的活动受到影响,胃酸反流会因此而发生。
此外,缺乏肠道菌群的食品可以导致通常消化良好的食品消化不良,因此引起便秘,肠道过敏和肠球菌过多生长。
2.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综合症的关系代谢综合症(Metabolic Syndrome)是一种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四种症状的综合症,它往往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代谢综合症之间存在着联系。
前沿研究丨肠道菌群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潜在靶点
前沿研究⼁肠道菌群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潜在靶点编者按⼈体胃肠道系统寄居着上万亿的微⽣物,这些微⽣物统称为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免疫和代谢平衡等⽅⾯具有重要作⽤。
通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失调会带来各种慢性疾病的发⽣,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
然⽽,令⼈欣喜的是,近年的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神经系统的,可通过哪些⽅式调节肠道菌群?饮⾷和营养在塑造肠道菌群中起哪些作⽤?中国⼯程院陈卫院⼠科研团队在中国⼯程院院刊《Engineering》撰⽂,介绍了肠道菌群与⼤脑相互作⽤的肠–脑轴分⼦机制,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情况。
⽂章指出,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是⼲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潜在策略,基于⽬前对肠-脑轴的认识,分析和评估了以肠道菌群失调为靶点的神经系统疾病⼲预策略,如使⽤益⽣菌、益⽣元、合⽣元以及饮⾷和营养等。
⽬前关于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仍需深⼊研究阐明肠道菌群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分⼦机制,揭⽰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新型病理机制,为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提供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预策略,形成针对肠道菌群失调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新治疗⽅法。
⼀、引⾔据估算,⼀个体重为70 kg的⼈体内的细菌总量⼤约有3.8×1013个,⽐⼈体内细胞数(⼤约3.0×1013个)还要略多⼀些。
⼈体胃肠道系统寄居着上万亿的微⽣物,这些微⽣物统称为肠道菌群。
其中位于胃肠道系统末端的结肠和直肠具有⼈体内最⾼的菌群密度。
肠道菌群这个复杂的⽣态系统主要由细菌组成,其余则包括病毒、古细菌、原⽣⽣物和酵母。
因此,共⽣的肠道菌群⼀直被认为是宿主的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的重要界⾯,并且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共⽣⽣理机制。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如维持宿主的免疫和代谢平衡。
⼈从⼀出⽣便获得了肠道菌群,并且在整个⽣命周期中,肠道菌群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表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不断改变,而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等也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微生物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在内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为人体健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参与食物消化、补充营养、产生维生素等功能。
此外,它们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荷尔蒙系统的功能调节以及消化道黏膜的稳态维护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二、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一)肥胖症肥胖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与饮食结构、运动、代谢和一些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关。
由于不同微生物菌属的代谢能力不同,会导致多余的热量在肠道内得以消化,并加重肥胖症的发生风险。
而且,肥胖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会导致身体对糖类和脂肪的代谢异常,进而加重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 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加重2型糖尿病的病情。
而且,肠道菌群与食物的摄入有密切关系,不同菌属的微生物对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分解的效率不同,会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一种代谢异常性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不平衡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一些微生物会合成胆固醇清除的酶,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而另一部分微生物则会增加肠道的渗透性,导致肠内脂肪转化为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四)心血管疾病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可以导致慢性低炎症,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
而某些菌群的存在可以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从而起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全文)17世纪中后期,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Antoni van Leeuwenhoek 首次在从不刷牙老人的牙垢里发现了微生物,经过4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直至2008年全球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通过对人体内所有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人们才渐渐揭开了微生物世界神秘的面纱。
人类肠道中存着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平衡的微生物群体,其数量约为100万亿,种类多达1000多种,人体中微生物总重量可达2 kg,肠道菌群包括细菌、古生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其中细菌在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99%)。
Rothschild等研究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组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遗传因素仅导致人与人之间微生物组差异的2%。
而肠道的深度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学揭示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126个外源性和内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种疾病、31个内在因素、19个药物组、60个饮食因素、4个吸烟类别。
而早在肠道菌群作为疾病相关性因素走进人们视线之前,2型糖尿病(T2DM)就因发病率逐年增加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5年,糖尿病将从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至低收入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七大死因。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估计,至2040年,全世界被诊断患有T2DM的人数将从目前的4.15亿增至6.4亿。
除了T2DM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伴随的并发症更严重,T2DM会导致加速血管老化相关的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脑、肾、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由此可见,我国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更进一步找到其发病机制及相应的高效、安全的预防或治疗策略。
01肠道菌群与T2DM随着人们研究微生物的手段、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隐形器官”,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均与胃肠道微生物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以T2DM为代表。
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
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异常,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的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4亿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1.6%。
该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肠道菌群转移治疗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密不可分,一些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因此,肠道菌群转移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新方法。
该疗法通过将健康人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病人的肠道内,以维持其正常菌群比例,从而控制血糖水平。
该方法需要经过严格的菌群筛选和处理,以确保移植菌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高渗葡萄糖疗法研究表明,高渗葡萄糖疗法可以通过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提高胰岛素分泌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
高渗葡萄糖疗法在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高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该疗法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个新兴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数量不足,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
通过将个体自身的干细胞或外源干细胞移植到胰岛内,可以恢复胰岛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该方法需要进行高度个体化的干细胞类型选择和移植,以及术后的充分监测和控制。
四、人工胰腺人工胰腺是一种集成了血糖监测、胰岛素泵和控制算法的设备。
该设备可以模拟胰腺的自然分泌机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该设备即将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治疗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需要经过充分的临床实验和治疗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糖尿病的治疗也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分析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及变化对于防治和管理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肠道菌群的特征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类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细菌是肠道菌群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一类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菌和厌氧菌两大类。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其功能包括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维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等。
肠道菌群还参与调节免疫系统、合成维生素和抗生素等。
研究表明,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主要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杆菌门(Actinobacteria)和葡萄球菌门(Proteobacteria)等。
这些细菌对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人体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有利于维持人体健康,而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菌群丰度下降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着丰度下降的现象。
具体而言,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这两大细菌门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内数量都有所下降。
这种菌群丰度下降可能会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定性,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2. 菌群多样性降低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有所降低。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种类繁多、丰富多样,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相对较少。
这种多样性降低可能会影响肠道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炎症相关菌群的增多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内存在大量炎症相关菌群。
人类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系
人类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系“肠道是我们的第二个大脑”,这个说法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了。
肠道菌群是指肠道内约1000种不同的微生物群体。
它们就像人的“伙伴”,帮助人类消化食物、产生营养素等。
人类肠道菌群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在医学、营养学等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代谢疾病。
什么是代谢疾病?代谢是机体进行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代谢疾病就是因机体代谢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代谢疾病的发生和人类肠道菌群有哪些关系?1. 肥胖症人类对于与肥胖症相联系的肠道菌群的研究还比较浅显。
无论是人或者动物的实验,都表明了肠道菌群对于肥胖症的发病有着直接的影响。
除了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之外,肠道菌群对于肥胖症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受到关注。
肠道内的细菌社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肥胖的发生,因此调整肠道菌群对于减肥也十分重要。
2. 糖尿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和健康人群相比是有所差别的,且这种差别可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另一项观察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参与沉淀含绝对色谱测定的糖尿血症来发挥作用。
研究还表明,那些摄入较多植物类食物的肠道菌数量更充足,可能比素食者具有更好的代谢状况。
3.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稳定和多样性差可能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有关。
例如,人类的肠道菌群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控制血压和代谢状况的肠胃肽受到影响。
有可能,缺乏这些肠胃肽会影响身体所摄入脂肪和盐的吸收,从而导致体内脂肪过高和血压升高。
如何调整肠道菌群以预防代谢疾病?基本上人类肠道中的细菌群是各自平衡的,因此不需要特别地吃肠道调整剂。
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加上足够的睡眠,这些都会对身体健康有好坏的影响。
1. 合理膳食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纤维素类食品,如鱼肉、豆类、果蔬等,这些食物不仅有利于肠道菌的生长,还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肠道菌群保护小鼠不发生1型糖尿病
均表明这种损伤是功能性 的、 可逆转 的。前面提到
E l v a n的动 物实 验 中 , 持续 性 房颤 动物停 止起 搏 1周
p r o d u c e s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m o d e l i n g o f s i n u s n o d e f u n c t i o n i n h u m a n s [ J ] .
J C a r d i o v a s c E l e c t r o p h y s i o l , 2 0 0 2, 1 3 ( 6 ) : 5 8 4
国 心脏 起 搏 与 心 电生 理 杂 志 , 2 0 0 6, 2 0 ( 5 ) : 3 9 1 8 Y e h Y H, B u r s t e i n B,Q i X Y,e t a 1 .F u n n y c u r r e n t d o w n r e g u l a t i o n
伴窦 性停 搏 大 于 2 s的患 者 , 在 射 频 消融 前 及 术 后
一
t i o n i mp a i r s s i n u s n o d e f u n c t i o n i n d o g s .El e c t r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l a r e mo d -
快 速心 房起搏致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机制研 究
・1 6 5・
参 考 文 献
1 J o u n g B,L i n S F,Ch e n Z,c t 1.Me a c h a n i s ms o f s i n o a t r i a l n o d e d y s —
肠道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各种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总称。
它们在人体内密集分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并阐述如何保持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
一、肠道菌群对消化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对于正常消化和养分吸收至关重要。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帮助调整肠道内微生物种类,提高食物消化以及养分吸收效率。
例如,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可以降解难以消化的纤维素,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能量。
此外,益生元则是帮助维持“好”细菌数量和代谢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二、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与肠道菌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并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感染和炎症性疾病。
通过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活化T细胞等方式,良好的肠道菌群平衡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肠道感染。
三、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关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如抑郁、焦虑等)之间存在关联。
这是因为肠道细菌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功能,包括神经递质合成和排毒物质生成。
例如,益生菌能够促进血清素(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物质)的合成,并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四、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食欲不振、便秘以及摄入过多高能量食物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代谢性疾病的剧增。
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物种可以影响能量代谢过程,并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此外,一些细菌甚至可以通过产生一系列有害代谢物来加重二次损伤。
五、维护良好肠道菌群的方法为了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饮食多样化:摄取丰富而多样化的植物性膳食纤维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和多样性。
同时,适当限制高脂、高糖食品和精加工食品的摄入。
2. 正确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肠道菌群造成较大伤害。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始终遵医嘱,并在治疗结束后补充益生菌。
肠道菌群移植的疗效和潜在风险
肠道菌群移植的疗效和潜在风险肠道菌群移植,又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是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注入到接受者的消化系统中,以改善接受者肠道菌群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近年来,肠道菌群移植备受关注,并被认为可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一、肠道菌群移植的疗效:1. 治疗顽固性艰难梭菌感染:顽固性艰难梭菌感染是一种严重且难以治愈的细菌感染。
传统抗生素治疗对该感染无效时,肠道菌群移植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选择。
通过引入健康捐赠者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恢复宿主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从而治愈该感染。
2. 缓解易患结肠炎型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移植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易患结肠炎型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的症状。
这些疾病常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而通过移植健康的菌群可以重建菌群多样性,并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3. 减少胰岛素抵抗:最近的一些临床试验表明,肠道菌群移植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对2型糖尿病产生积极影响。
一项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实验证实了该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血液中长期血液血红蛋白A1c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二、肠道菌群移植的潜在风险:1. 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由于接受粪便捐赠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其中某些细菌可能会带来风险。
一些基因和染色体突变与特定类型的癌症和其他疾病有关。
因此,通过肠道菌群移植引入这些突变进入宿主体内可能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2. 传播传染性疾病:如果粪便中存在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如艰难梭菌等,肠道菌群移植可能导致该传染性疾病在接受者中的传播。
因此,在进行肠道菌群移植之前,确保对捐赠者进行详细的筛查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3. 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一些接受肠道菌群移植的人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
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仍需引起注意。
在选择健康捐赠者时,严格遵循安全筛查标准是减少这种风险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改善多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疾病。
肠道菌群
比利时鲁汶大学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基于序 列扩增和流式细胞计数技术的新型微生物 计数和定量方法。基于这种新的粪便微生 物分析定量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为准确 地对不同人类个体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更 为精准地描述。同时,这些新的方法还能 帮助研究人员将不同人的肠道菌群与他们 自身的肠道差异联系起来,更加真实地反 映人们肠道的微生态。
免疫功能:存在于肠道粘膜表面的益生菌作为 一种活的有机体对你肠道黏膜具有多重保护作 用,它们在肠道内定殖,维护肠道微生物菌群 的平衡,或者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 提高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生理功能外,肠道菌群还能 参与到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癌症等等疾病的代谢过程
研究发现在高脂饮食或遗传诱导肥胖的小 鼠中,发现用GbMCA抑制肠FXR信号可预防 或逆转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疾病。GbMCA 的进一步研究证实,FXR信号调节肠道微生 物群并控制肝脏脂质代谢(调节胆固醇转 换和甘油三酯的代谢。)
对肠FXR信号的抑制也可以通过回肠胆汁酸 转运体(IBAT) 抑制剂来实现。IBAT抑制剂通 过提高胆汁酸的分泌来降低胆汁酸的浓度。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 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成两组类型:
1型糖尿病(T1D)(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2型糖尿病(T2D)(疲乏无力,肥胖) 目前,肠道研究成为治疗糖尿病的热点,一是
改变肠道激素,GLP-1;二是改变肠道生理结构, 胃流转手术;三是改变肠道内容物,肠道细菌
无菌
出生5天 以大肠杆菌、肠球菌、
梭菌为主
双歧杆菌占优势
中老年
双歧杆菌 成人型菌群
双歧杆菌进一步 有害菌进一步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本文将重点探讨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失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涉及到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与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有关。
HLA 基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某些HLA基因型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误认。
这种误认可能激活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导致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其次,自身免疫是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然而,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免疫系统对自身胰岛β细胞的免疫耐受性受损。
一些研究表明,自身免疫反应的开始可以追溯到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改变,诱导了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胰岛素分泌的丧失。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1型糖尿病的发病。
在某些个体中,一些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和病毒性肝炎)可能会激活免疫系统、破坏胰岛β细胞。
这些感染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展。
此外,生活方式、饮食、体重等环境因素也被认为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在1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T淋巴细胞会向胰岛中聚集并释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够直接杀伤胰岛β细胞。
同时,B淋巴细胞也参与了病理过程。
B淋巴细胞分泌的自身抗体(如胰岛抗体)可以结合胰岛β细胞表面的抗原,进一步破坏胰岛β细胞。
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进而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然而,肠道微生物与1型糖尿病之间的确切关系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3500+种
9个
1:1
100倍
人体细菌种类
细菌菌门
细菌数/人体细胞数 细菌基因数/人体基因数
• 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 • 人体中微生物有1/3具有普遍性,而2/3具有特异性。
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
“无菌 体”
顺产 剖宫产 母乳喂养 奶粉喂养
转换到固 体食物
微生物丰 度↑
性别特异 性的微生 物群落
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 肠道菌群中占比约10%-48% 参与多糖代谢、胆汁酸和类固醇代
谢 其中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可降
解人体不能降解的多糖,向宿主提 供其中10-15%的能量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兼性厌氧菌 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中占比<
1% 多数变形菌均属于致病菌,如常
中草药及功能食品的潜在益生作用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DOI: 10.3389/fmicb.2017.02146
槲皮素+白藜芦醇 调节大鼠肠道菌群
槲皮素与白藜芦 醇(CQR)调节 肠道菌群组成, 相比于HFD组, 显著减低毛螺菌 科等与肥胖相关 的菌科的丰度, 增加Akk菌等与缓 解肥胖相关的菌 科/菌属的丰度。
尼古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尼古丁干预的雄性小鼠中,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改变与较低的体重增加一致; 氧化应激反应和DNA修复基因也在这些小鼠肠道菌群中特异性富集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中,尼 古丁造成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DOI:10.1021/acs.chemrestox.7b00162
• 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高水平的有益菌相关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关系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高发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肠道健康与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改善肠道健康的方法来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肠道菌群指的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生活着的大量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彼此相互依赖。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即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这导致患者肠道内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的生成量下降,进而影响机体对能量的利用和调控,加重了糖尿病的发展。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一些有害的菌株明显增加,例如,屎肠球菌等。
这些致病菌株的存在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和代谢产物,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增加肠道渗透性,使毒素和有害物质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异常会加重糖尿病的病理过程,而肠道菌群的调节可能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途径。
2. 肠道菌群与肠道健康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肠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吸收养分,还能调节肠道屏障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挥。
良好的肠道菌群组成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多种有益的代谢产物,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s),如丙酸、乙酸和丁酸等。
这些SCFAs可以提供肠道上皮细胞的营养,促进其修复和再生,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有害物质渗入血液循环。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良好的肠道菌群组成可以减少慢性肠道炎症的发生,预防肠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综上所述,良好的肠道菌群组成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健康又与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重建也可以称之为免疫菌群调节法,那如何重建,又有什么好处呢?
肠道菌群重建也可以称之为免疫菌群调节法,那如何重建,又有什么好处呢?肠道菌群重建也可以称之为免疫菌群调节法。
大家都知道70%的免疫力来自于肠道,肠道菌群紊乱必然结果是免疫紊乱。
肠道健康了,我们的免疫基本上不会有大问题。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肠道菌群重建。
1.什么是菌群重建?肠道菌群重建是中科院王海英博士,专门为肠道菌群紊乱的人群研发的一种科学的、方便的、安全的、快速有效的平衡肠道菌群,重启肠道健康的方法。
2.菌群重建有什么好处呢?菌群重建的好处有很多,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1)降低血糖,修复胰岛素(2)快速、安全的清理肠道垃圾及肠道毒素(相当于参与一次排毒营)(3)快速平衡肠道菌群,平衡免疫,调节内分泌(电脑除了问题要重启,菌群重建相当于身体重启)(4)平衡代谢、通便、瘦身等3.为什么肠道菌群重建后2型糖尿病有机会缓解(逆转)根据最新的研究,有以后原因:1、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没有凋亡,只是存在去分化,分泌功能异常,有机会恢复原有的分泌功能;2、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干细胞没有明显不足,依然可以分化成正常β细胞;3、2型糖尿病人对胰岛素利用率低下,有机会改善;4、众多临床研究发现,大量2型糖尿病人通过胰岛素强化疗法、减肥、低能量饮食、营养代餐、代谢手术等,实现了临床缓解,不用药血糖等指标正常。
4、肠道菌群重建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的机制1、肠道菌群干预剂修复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减少了炎症因子,改善免疫功能,减少对胰岛β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异常攻击,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与胰岛素抵抗;2、肠道菌群干预剂属于低能量、高纤维高营养的食物,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饱腹感,从而降低血糖,减少胰岛压力,促进胰岛恢复;3、配合的饮食改善、纤唐一号、健康生活方式与有氧运动,综合调节健康功能,改善代谢。
5、肠道菌群重建糖友案例糖友今年57岁,男性,北方人,体型偏胖,病程比较久,使用三种口服药加胰岛素控制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1%,消化系统功能不太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姚旻赵爱源李红涛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发现肠道菌群不仅能降解食物中不可消化的营养成分、提供宿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能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分化与成熟、激活肠道免疫系统、抵御外源微生物侵入、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以及调节宿主能量存贮与代谢。
大量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紊乱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具有密切关系[1-2]。
1型糖尿病(T1DM)是儿童和青少年较常发生的代谢性疾病,既往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缺陷、遗传缺陷或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T1DM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就肠道菌群与T1DM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肠道菌群研究进展概述人体的肠道内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几千年来人类与这些微生物通过彼此间协同进化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复合体。
饮食结构、运动、药物、应激、甚至分娩方式和进餐次数等各种引起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因素均会导致肠道菌群谱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1886年,有学者首次发现了大肠杆菌及其对消化的作用,进一步胃肠道黏膜中微生物显微图像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开始了对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探索。
1992年,Bocci[3]首次提出肠道微生物菌群是“被忽略的人体器官”,人们逐步意识到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对宿主生理病理的重要性。
2004年Gordon主持的系列研究首次表明: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内化了的环境因子”,可以直接调控机体的脂肪合成与存储相关基因的表达[4],开启了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潮。
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5]。
2008年,欧盟启动了肠道元基因组第七框架项目(MetaHIT),目的是研究人类肠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肠道中细菌的物种分布,最终为研究肠道微生物与人类肥胖、糖尿病、肠炎等疾病的关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6]。
随后各国纷纷为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设立了专项计划,对肠道微生物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目前在T1DM患者中已经开展了肠道元基因组学的研究,为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关系探索及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工具和大量信息[7]。
本文要点•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紊乱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具有密切关系,其影响1型糖尿病(T1DM)发病的可能机制包括扰乱肠道免疫应答及破坏肠黏膜屏障•大量动物研究和人群研究均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影响T1DM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在T1DM患者中开展的多项肠道元基因组学研究表明T1DM人群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有益菌比例降低及菌种多样性的减少,药物治疗在改善病情的同时使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趋于正常•利用食物、药物等方法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或通过持续监测宿主肠道菌群变化了解宿主自身免疫功能,提供更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来检测T1DM的发生,可能是今后T1DM防治领域重要手段之一二、肠道菌群影响T1DM发病的可能机制目前已有大量国内外研究关注肠道菌群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8],而对其影响T1DM的研究相对较少。
T1DM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启动,T淋巴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在肠道黏膜表面的交流促进了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肠道菌群也是有效抵御外源微生物侵入并在肠道中定植的重要屏障。
肠道菌群影响T1DM的可能机制包括扰乱肠道免疫应答及破坏肠黏膜屏障[9]。
人类胎儿期肠道粪便为无菌状态,从出生开始就通过接触母亲的产道、母乳喂养等方式获得肠道菌群。
在出生后1年中,个体肠道菌群随饮食结构、抗生素使用等因素逐渐塑形,在1~2岁间,肠道菌落基本形成,并在一生中保持相对稳定。
在生命早期,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肠道黏膜和系统免疫调节环路的发育至关重要。
在成年期,通过宿主和肠道细菌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免疫力不断重塑。
有报道表明肠道微生物能调控宿主肠道中T细胞群的生成[10],而肠道微生物的失调则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会导致全身免疫系统过度活跃[11]。
许多研究关注到肠道菌群对T1DM的影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肠的吸收或免疫应答作用生效的[12-13]。
研究发现BB-DP大鼠发生T1DM前,其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同时肠道上皮紧密连接处的主要连接蛋白claudins水平降低[14]。
一项人群研究发现在T1DM不同时期,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已经发生了异常变化[15]。
肠道菌群紊乱通过破坏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02.011作者单位:300252武警天津总队医院内二科(姚旻、李红涛);武警后勤学院科研部(赵爱源)通信作者:李红涛,Email:hongtlee@肠黏膜屏障,使脂多糖(LPS)入血。
LPS是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一种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感染时激活机体固有免疫系统,启动炎症反应的主要成分。
LPS与血中的LPS结合蛋白结合输送,在骨骼肌和脂肪等外周组织结合CD14和Toll样受体4,在脂肪组织引起巨噬细胞聚集,导致炎症因子释放。
因此肠壁通透性增加诱发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T1DM的发病机制。
三、动物研究中肠道菌群与T1DM关系早在1987年,就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首次提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Brugman等[16]发现,自发性糖尿病倾向大鼠中患病大鼠肠道拟杆菌属数量比未患病大鼠多,抗生素预处理能够降低T1DM的发病率。
也有研究发现无菌饲养环境虽然没有导致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但是却促进了胰岛炎的发展[17]。
此后研究人员发现NOD小鼠中T1DM发生率不仅受到动物饲养房的微生物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微生物刺激因子的影响。
髓样分化因子(MyD88)是识别微生物刺激的先天性免疫受体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缺乏MyD88的清洁级NOD小鼠不发生T1DM。
但是用抗生素处理变成无菌小鼠后,患T1DM的风险显著增加。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给这种缺陷小鼠接种类似人类肠道正常菌群组成的微生物混合物,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同时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18]。
该研究组后续工作发现移植来自MyD88缺陷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导致小鼠肠道毛旋菌科和梭菌科数量上升而乳杆菌科数量降低,研究者推测能否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从而延缓T1DM的发生[19]。
早期研究表明无谷蛋白食物具有预防T1DM的功效,研究者发现这种食物会显著减少NOD小鼠盲肠细菌的数目,而菌群生理活性的改变可能与糖尿病发生率的降低有关[20]。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与正常膳食组相比,NOD小鼠在妊娠及泌乳期食用无谷蛋白膳食其后代的T1DM及胰岛炎的发生率低,推测可能是由于膳食引起了母鼠肠道菌群改变,进而引起了肠道和胰腺的促炎症免疫环境的改变[21]。
这些动物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影响T1DM易感性的重要因素。
四、人群研究中肠道菌群与T1DM关系在动物模型中关于肠道菌群和T1DM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在人群研究中尚缺乏大样本量的观察。
芬兰一项研究对8名尚未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了动态观察,这些同龄儿童具有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
研究者分别从门、纲、目、科、属、种水平分析发现最终发展为T1DM儿童的肠道菌群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并且患病组菌群多样性低、稳定性差,这种异常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有关[22]。
近期一项研究纳入了18例至少两种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的儿童,这些儿童已经表现出进展性β细胞自身免疫损害,通过年龄、性别、HLA遗传型、喂养史配对后同时纳入18名抗体阴性儿童。
经比较发现抗体阳性儿童较阴性儿童的肠道拟杆菌数量增加而双歧杆菌属的两种主要菌种数量则明显降低,并且抗体阳性儿童肠道中产乳酸盐及丁酸盐细菌丰度降低与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呈正相关。
研究者指出双歧杆菌及产丁酸盐细菌数量的减少可能与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及炎症有关[23]。
Murri 等[24]首次报道T1DM人群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人群不同。
通过研究16例T1DM患儿及16名健康儿童的粪便菌群发现两组肠道菌群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梭菌属以及厚壁菌门与乳杆菌门比值有明显差异。
并且糖尿病患儿肠道中与保持肠道完整性相关的产丁酸盐细菌(如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同时发现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及厚壁菌门与乳杆菌门比值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而梭菌属的数量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在墨西哥的一项人群研究中发现,新发T1DM患儿肠道中拟杆菌属增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普里沃菌属、巨单孢菌、氨基酸球菌属比例明显下降。
应用胰岛素治疗2年后T1DM患儿肠道菌群丰度则介于新发糖尿病患儿和正常对照组之间[25]。
这些研究都表明T1DM人群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有益菌比例降低及菌种多样性的减少。
甚至在HLA基因型相同的人群中疾病发生的差异与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变化有关,药物治疗在改善病情的同时使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趋于正常。
因而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
五、干预肠道菌群防治T1DM展望通过对肠道菌群和糖尿病关系的研究不断开展,有学者提出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是今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防治领域重要手段之一。
有研究发现给小鼠喂食特殊种类的梭菌属,可提高肠道黏膜的免疫耐受,抵抗结肠炎的发生及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超敏反应[26]。
Anderson等[27]研究发现乳酸菌可通过提高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保护肠道屏障。
Shin等[28]研究发现给高脂饲养的小鼠口服Akkermansia菌,可获得与二甲双胍相似的改善糖代谢及降低脂肪组织炎症的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通过调节NOD小鼠肠道菌群可以预防T1DM的发生[29]。
人群研究多集中于应用膳食、补充益生菌,甚至肠菌移植来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肥胖及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水平,目前尚未检索到通过干预肠道菌群防治T1DM的临床人群研究。
有学者提出能否通过持续监测宿主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变化了解宿主在不同阶段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提供更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来检测T1DM 的发生,而不仅仅只依赖于传统的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30]。
还有观点提出能否利用膳食干预、应用针对特异菌群的抗生素或者某些肠道菌株改善代谢及调节免疫的有益作用达到防治T1DM的目的[12]。
总之,随着新型测序技术的成熟,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组学技术的开展,转基因动物及无菌动物模型的逐渐完善,将为研究肠道菌群与T1DM关系提供有力的研究手段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