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北师大版8下物理 7.7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设计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知道什么是惯性,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还有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得出来的,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转换法及控制变量法。
【教学资源】课件、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小车、惯性演示仪、矿泉水瓶、纸
条等。
【教学过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七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题目四:请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分析下列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当撤去推动力时,小车逐渐停止运动。
2.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滚动,当到达斜面底部时,小球逐渐停止滚动。
题目五: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与其他定律的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以上题目,通过当堂检测,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牛顿第一定律的证明:通过理想实验和实际例子,说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乘坐交通工具时的安全带、汽车刹车时的惯性等。
-牛顿第一定律与其他定律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与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相互补充,共同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七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主要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包括: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a.导入新课:以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7《牛顿第一定律》参考教案3
《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新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部分“认识惯性”。
第七节分两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大量具体的惯性现象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因此教材首先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展示惯性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惯性的概念,随后又提供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惯性。
二、整合思路本节教学首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在活动中导入新课,然后利用课件中的课本“观察与思考”栏目的扫描图展示三个令人惊奇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用课件展示惯性实验动画,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惯性的概念,随后用生活中的惯性动画和课本中惯性应用的扫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惯性,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最后在练习课本习题时出示幻灯片并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教学中学生对惯性概念理解相对有难度,因为惯性是一个非常抽想的概念。
但是本节内容实验简单、生活实例丰富,大量的动画和小实验,即可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参与意识。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也能有一个反思,关键在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分析小车、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五、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2.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4.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二)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六、教学重点对惯性的认识七、教学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八、教学设计惯性现象播放动画: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启动时,乘客向后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倾斜;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通过生活中的惯性惯性现象动画播放让学生再次理解惯性定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7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设计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重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的惯性难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案(限时5 分钟)【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48—p51 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
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1、什么是惯性及惯性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体__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总结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三、探究新知:板块一:惯性读一读:课本49 页第一段,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1. 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________或________的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
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49 页图7-42 所示,为什么迅速撞击斧子的木柄,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前倾,汽车突然启动,乘客会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身体验:用纸条和钢笔帽来完成惯性实验小实验:抽出被压在钢笔帽、棋子下纸条。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北师大版)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让学生明了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教学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鼓励学生列举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预防惯性危害的例子。
讲解对惯性现象的解释。(三步)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惯性,找出惯性的定义并进行分析;明确惯性的特点。知道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力的区别。
积极思考,
举例。
练习解释惯性现象。
8分钟
师生互动巩固新知
课堂训练
针对学生做题情况,及时讲解出错点,强调注意点,并补充练习。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安排
总1课时
课型:探究
整改意见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点
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 第七章 力和运动 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七、牛顿第一定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是惯性,知道惯性现象。
2.知道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区分惯性和惯性定律。
3.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具准备斜面、毛巾、棉布、小车、电脑多媒体。
新课引入观看录像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片段:(1)自行车比赛中冲过终点的自行车。
(2)滑冰比赛中到达终点后的运动员。
(3)被小朋友弹出去的玻璃球。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知识点一惯性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下面的棋子“飞”出去了,上面的棋子仍然留在桌面上?为什么迅速撞击斧子的木柄,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归纳总结:1.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物体的惯性。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基本性质,在任何条件下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惯性不是力,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还会继续向前“冲”?归纳总结: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停止运动,而乘客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乘客会向前倾。
知识点二牛顿第一定律观察: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归纳总结:这保证了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运动时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速度总会减小,直到停下来?归纳总结: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一、教学设计理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1、地位与作用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
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8年级物理下册《7.7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7.7 牛顿第一定律授课地点 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仪器材料 小车、斜面、铁架台、毛巾、棉布、木块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 (3)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问题与猜想】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为什么停了下来?你能试分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小车能滑行一段距离,是因为它具有惯性;停了下来是因为它受到桌面给它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小车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制定计划】 并思考以下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讨论. 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问题: 1.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么? 2.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为什么? 3.实验中是否要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7-43安装实验器材, 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接触面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毛巾 棉布 木板教师介绍: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笛卡尔又推出,运动的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并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教师对惯性定律进一步分析理解: 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便于比较. 用同一辆小车. 同学们安装好器材后;开始做实验.小车三次都在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毛巾,第二次换成铺棉布,第三次就是木板.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在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③小车运动的长短与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的运动距离将会变长还是变短?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回到小车的实验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车运动的原因,停下来的原因.(1)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一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个客观规律,这一客观规律正是由于物体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补充得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力和运动”中,深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什是惯性,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其含义;通过实验和实例,探讨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分析生活中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理解惯性概念;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惯性与质量关系,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轨、砝码、弹簧测力计;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器材,包括小车、滑轨、砝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变化?(2)什是惯性?它与质量有什关系?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探讨惯性与质量关系。
4. 随堂练习: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2. 惯性与质量关系;3. 实验结果及现象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说“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作用,它运动状态如何变化?(3)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生活中一个与惯性相关现象。
答案:(1)因为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能力,与物体质量有关。
(2)物体在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例如:乘坐公交车时,当车辆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这是因为乘客身体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其应用。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7.7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2.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难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教学过程知识点一惯性【自主学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2.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合作探究】演示一惯性现象猛然抽出纸条1.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答:观察到猛然抽出纸条,杯子留在原地的现象;因为被子原来是静止的,当纸条被抽走,杯子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的性质,因此留在原地.2.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载有木块的小车突然受阻停止运动,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载有木块的小车突然受阻停止运动答:会看到硬纸板被打飞,鸡蛋却落入杯子以及小车虽受阻停止,木块却继续运动飞离了小车的现象;因为鸡蛋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木块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当硬纸板被打飞,小车突然停止运动,鸡蛋将会在重力作用下掉入杯子,木块将会继续运动脱离小车.3.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演示二物体的惯性无处不在1.如图甲所示,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如图乙所示为,什么迅速撞击斧子的木柄,斧头就能套紧在木柄上?答:人和车一起向前运动,急刹车后,车停下来,人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向前“冲”;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由于惯性仍然向下运动套紧在斧头柄上.2.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答:这两个现象说明了惯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有汽车突然启动人向后倒、篮球场上的投篮、运动员跳远等.【教师点拨】1.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2.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力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3.惯性也是有危害的,因此需要预防.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人由于惯性可能会撞伤,因此要使用安全带;雨雪天气地面更加光滑,若刹车不及时,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因此需要减速慢行.【跟进训练】课堂小结1.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022年北师大版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精品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2.通过经历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通过讨论、鼓励,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学生了解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外表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来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种观点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演示: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从静止―→运动―→静止的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奉献:理想实验。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课本P17“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涉及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惯性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学会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3.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惯性的理解。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毛巾、砝码、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不同表面(光滑、粗糙)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解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知识讲解:a. 详细讲解惯性的概念。
b.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前倾等。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
2. 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b.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 答案:a. 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 例子:汽车启动时,乘客身体会后仰;汽车急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前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物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和实施。
2.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惯性的概念讲解。
3. 教学难点: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4. 随堂练习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度。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掌握惯性的概念以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概念,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2.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块、气球等。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小车在光滑和粗糙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
2. 例题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汽车刹车时的惯性、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
4. 讲解惯性概念:通过实验(如气球放手后飞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惯性的存在,解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2. 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3. 惯性概念及其与质量的关系4.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会向前冲?(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什么?答案:(1)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乘客和汽车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冲。
(2)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惯性概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资源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指出: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要会用惯性来解释这些的现象。解释这类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一部分。
(2)弄清要研究的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静止还是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惯性(14min)
一、惯性
我们先请小明同学来演示一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纸条和水杯运动状态的变化:(课前先对实验同学进行训练,确保实验的成功)
图1
引导学生总结:开始水杯和纸条都处于静止状态,纸条受力被抽出后,水杯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木块、水保持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在突发情况下,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原来向前运动的仍向前运动)。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2。
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3。
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由整理]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资料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三、教学准备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二。
正课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七、牛顿第一定律-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闫金铎主编)教案
七、牛顿第一定律-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闫金铎主编)教案前言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惯性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在力学中,第一定律是指没有受到合外力的物体,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以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运动。
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闫金铎主编了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本文将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讲解和总结。
教案步骤第一步:重听课堂授课首先,学生需要重听课堂授课,观察自己的笔记是否完整,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理解了老师课堂上的重点内容。
此时,如果存在遗漏或者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随时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和答疑。
第二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牛顿第一定律中,最核心的理念是“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
即物体的惯性越大,自身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或者说,需要越大的力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理解了这个基本概念后,学生需要再深入理解物体的状态和外力对物体状态的影响。
在物体对力的响应中,如果物体对力的响应是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物体的惯性基数。
第三步:理解惯性基数的测量方法测量惯性基数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但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给出的测量方法是——使用水平直线摆动,并调整比例尺以便自然地运动。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测量物体不同位置下的摆动幅度,并以此确定惯性基数。
第四步:整合知识点,梳理思路经过前三个步骤,学生应该已经基本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惯性基数的测量方法、物体状态和外力的响应等。
此时,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概念。
第五步:应用所学知识点最后,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持续的外力,想要让其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多大的力?通过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基数的概念,学生可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并更好地理解物体和力之间的关系。
结语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重听课堂授课、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基数的测量方法、整合知识点、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环节2:
阐述历史上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两个主要观点
【展示2】马拉车的图片、人推车的图片,由此引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1】推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并提出两个问题:(1)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当力撤去后,小车为什么没有立即停下来?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中对于存在阻力的观察和思考,给出伽利略的观点“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阻力,而阻力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探究,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环节4: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解读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解读】
“一切物体”:普遍成立,对固体、液体、气体都成立;
“总保持”:没有例外;
“或”:两种运动状态的等同性,二者必居其一;
3.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能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防止危害的措施,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结合由惯性引起的交通安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与动力;
4.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比较,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此过程中,经历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渗透方法论的教育;
“直到”:物体受力时的情形,由此可知前半句是指不受力时的情况。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前半句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而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
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
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白板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
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即作匀速运动。
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
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见投影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
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牛一的重要贡献是: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