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合集下载

1何谓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简述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1何谓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简述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1.何谓药物的血浆半衰期?简述半衰期对临床用药的意义。

答案:药物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意义:1)反应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 2)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之一 3)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体内药物基本消除时间4)药物分类依据2.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答:1)局部反应:强烈收缩局部血管而致局部缺血,甚至组织坏死;2)心血管反应:静脉滴注浓度过高或滴速过快,可致血压升高,偶致心律失常;3)肾脏反应:用药过久或用量过大时,可致肾脏严重缺血,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上腺素在过敏性休克时的作用是什么?答:1)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血管通透性,使血压升高。

2)激动β受体,兴奋心脏,扩张支气管,抑制过敏介质释放,以上作用使血压升高,呼吸困难缓解,并且作用快而强。

所以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4.局麻药与肾上腺素合用的目的是什么?答:1)使局部血管收缩,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2)预防局麻药吸收中毒。

*5.阿托品的作用和用途答:1)松弛平滑肌,用于治疗内脏绞痛2)抑制腺体分泌,用于治疗严重的盗汗、流涎和麻醉前给药3)对眼的扩瞳、松弛睫状肌、调节麻痹作用,用于治疗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眼镜4)兴奋心脏,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5)扩张血管,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6.吗啡为什么可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而禁用于支气管哮喘?答:治疗心源性哮喘:抑制过度兴奋呼吸中枢、扩张外周血管、镇静等作用有利于改善症状;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收缩支气管平滑肌*7.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溃疡病,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糖尿病,诱发精神失常或癫痫发作。

停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反跳现象)。

其他(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影响生长发育)。

*8.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临床用途?答: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补充治疗;严重感染;治疗炎症或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各种类型的休克;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病(接触性皮炎、湿疹等)。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一、概括药物半衰期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

1. 介绍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经历生物转化或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

它是指在药物治疗结束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从而制定更合适的用药方案。

首先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疗效,而有些药物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半衰期对于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变化也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药物半衰期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药物半衰期对于预防药物副作用和过量中毒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提醒患者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避免因过量使用而导致药物中毒。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 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什么是半衰期

什么是半衰期

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Half-life)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药物代谢、化学反应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半衰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半衰期的定义半衰期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物质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

它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速率常数(或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倒数,并且与物质分子的性质、温度、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半衰期的计算方法半衰期的计算通常涉及到放射性衰变或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对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半衰期:T1/2 = 0.693 / λ其中,T1/2代表半衰期,λ代表衰变常数。

衰变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对于一级反应的化学反应,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半衰期:T1/2 = 0.693 / k其中,T1/2代表半衰期,k代表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三、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衰变中的应用半衰期在核能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研究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可以确定他们的放射性衰变速率,进而用于核反应堆的设计和放射性物质的储存与处理。

四、半衰期在药物代谢中的应用药物的半衰期是指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研究药物的半衰期,可以确定用药频率和剂量,从而保证药效的持续和安全。

五、半衰期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半衰期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通过研究反应物的半衰期,可以确定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物消失的趋势,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

六、总结半衰期是指某种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减少到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半衰期的计算方法涉及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半衰期在放射性元素衰变、药物代谢和化学反应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研究半衰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半衰期

半衰期

慢速消除类(t1/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 8h一次或12h一次,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 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 片也不少。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可 维持血药浓度12-24h。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此类药物可1次/1d服药或数日1次服用,但前 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1d服药剂量往往比1次/ 隔日服药剂量小1倍, 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 围要小的多。
t1/2类型
超慢速消除类 慢速消除类
中速消除类
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用 药剂量较难掌握。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 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 而中毒。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保泰松。
超快速消除类(t1/2≤1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 体内蓄积。例如:青霉素t1/20.5h。
达到平衡时,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用的时间。 一般的半衰期都是指血浆半衰期。
半衰期的作用
制定合理用药间隔时间
使药物在患者体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而又不至于中毒。
预知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趋势
1. 计算药物达到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时间; 2. 计算体内药物的残留量。
半衰期的类型
非线性动力学类
超快速消除类 快速消除类
影响半衰期的因素
t1/2与零级动力学过程
t1/2=0.5C0/K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无关,t1/2与体内药量或浓 度有关,此时t1/2不是一个恒定的数值,不是常数,随血 药浓度而改变。血药浓度越高,t1/2越长。
t1/2与一级动力学过程
t1/2=0.693/K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量无关。为一恒定值,是一个常 数,不随血药浓度高低和给药途径的变化而改变。

药物半衰期名词解释

药物半衰期名词解释

药物半衰期名词解释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人体内被生物系统排除掉或代谢掉所需的时间。

它通常用来衡量药物在人体内的留存时间。

药物半衰期是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减少来确定的。

通常来说,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减少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用来确定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一般来说,药物会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离开体内,而半衰期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它衡量了药物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

半衰期的长短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

药物会通过肝脏、肾脏或其他生物系统进行代谢和排出,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不同,因此其代谢和排泄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可能需要几天或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排除,而有些药物的半衰期较短,可能只需几小时或几分钟就可以排除。

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影响。

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它在体内的留存时间更长,药物浓度也更稳定,这可能使药物的疗效更持久。

但是,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过长,它在体内可能会积累,增加药物的副作用风险。

相反,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较短,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给药,以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

而给药频率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不便。

总之,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人体内的停留时间的重要指标。

药物半衰期的长短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有影响。

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制定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同时,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药物半衰期也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按时用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是判断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如果能够灵活的掌握消除相半衰期,那么就能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标签:药物半衰期;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程度。

t1/2有分布半衰期(t1/2)和消除半衰期(t1/2)之分。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有重要作用,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如何通过消除相tl/2确定给药方案超快速消除类(t1/2≤1h)[1]: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吸收与消除的时间很短,在体内蓄积的量非常少,因此这类药物是能够多次应用的,若应用不恰当,就会造成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偏低,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这类药物能够很快的进入到体内,使得血药浓度大大标准要求,或者还可以在药物的剂量上相应的增加,用冲击治疗方法,使高度的血药浓度保持长时间,这样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也应考虑过高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再确定用药方案[2]。

快速消除类(t1/2=1~4h):这类药物吸收的很快,消除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我们建议可以进行多次用药,由于消除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体内所积蓄的药物的量往往被忽视了,这就使得药物的毒性相应的增加了。

所以在制订给药方案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方面,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速消除类(1/2=4~8h):这类药物最合适的给药方案为3~4次/d给药,最好6h给药1次或者是8h给药1次,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慢速消除类(t1/2= 8~12h):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8h给1次或l2h给1次。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此类药物可1次/d或者是几天服用1次,1次每天的服用方法比几天服用1次的效果要好,这是由于1次/d的服用方法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小,每天规律的服药,比较安全可靠。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 知识清单

《半衰期》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半衰期半衰期,简单来说,就是指某种物质的量经过一定时间后减少到初始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概念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放射性物质为例,它们会自发地发生衰变,从一种原子核变成另一种原子核。

在这个过程中,其数量会逐渐减少。

而半衰期就是描述这种减少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比如,某一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 10 天,那么开始时如果有 100 克这种元素,经过 10 天后,就只剩下 50 克;再过 10 天,就剩下 25 克,以此类推。

二、半衰期的特点1、固定性对于特定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因为物质的量多少或者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这是半衰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2、多样性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

有的物质半衰期极短,可能只有几毫秒甚至更短;而有的物质半衰期则非常长,可以达到数十亿年。

3、可测量性通过实验和观测,可以准确地测量出物质的半衰期。

这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半衰期的计算半衰期的计算通常基于指数衰减的规律。

如果用 N 表示初始物质的量,Nt 表示经过时间 t 后剩余的物质的量,半衰期用 T 表示,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Nt = N ×(1/2)^(t/T)通过这个公式,只要知道了初始量、经过的时间和半衰期,就可以计算出剩余的量。

四、半衰期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放射性测年这是半衰期在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岩石或者古生物化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剩余量,结合其半衰期,就可以推算出岩石的形成时间或者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比如,碳-14 测年法就是利用了碳-14 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来测定有机物的年代。

2、核反应堆在核反应堆中,控制核燃料的半衰期和反应速度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合理选择燃料和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实现稳定的能量输出,并确保安全。

五、半衰期在化学中的应用1、化学反应速率某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浓度会随时间呈指数衰减,这与半衰期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1. 解释:药物的半衰期(即有效药物的衰减期)是指一种药物从体内开始进行衰减,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衰减到原来浓度的一半的概念。

一般来说,药物中具有稳定的特性,不容易蒸发,可以吸收、斩分和代谢,其半衰期可通过某种特定公式进行计算。

2. 公式:半衰期(t1/2)= ln(2)/K其中:(1)ln (2) 为自然对数,即以e为底数的对数,是一种数学运算;(2)K 为药物在人体内排泄速率常数,其计算公式为:K = CL/V =0.693/t1/2;(3)CL 为药物的清除率,表示每小时体内药物由一单位量减少的速率;(4)V 为药物的分布容积,表示药物发生对称性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最终分布到各处的容积;(5)t1/2 为药物的半衰期,即药物从体内开始进行衰减,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衰减到原来浓度的一半3. 作用:计算半衰期有助于确定药物在体内的动态生物反应,快速测定及控制药物的推荐服药剂量,降低药物剂量的诱导毒性,监测药物的代谢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状况及持续时间等。

通过使用半衰期计算公式,可以缩短药物的筛选时间,以使药物在临床上获得最大效果。

4. 用法:首先,应确定药物的排泄速率常数K,即根据公式K = CL/V =0.693/t1/2进行计算;其次,利用公式半衰期(t1/2)= ln(2)/K计算出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最后,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比对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期,给出不同药物临床使用的推荐剂量,以期获得最大效果。

5. 优势:(1)它可以节约检测时间,缩短药物新陈代谢的时间;(2)它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并用它来确定服药时间;(3)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的剂量,降低可能由药物的过量剂量带来的毒性;(4)用于研究单一药物和混合药物的动态服药模式。

药学的三基试题及答案

药学的三基试题及答案

药学的三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A. 正确B. 错误答案:A2.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

()A. 正确B. 错误答案:A二、填空题1. 药物的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答案:药动学2. 药物的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产生疗效的能力。

答案:药效学三、简答题1. 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类型?答案: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2. 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答案: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皮肤给药、粘膜给药等。

四、论述题1. 论述药物的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答案:药物的剂型对疗效有显著影响。

不同的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稳定性以及在体内的分布。

例如,缓释剂型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而注射剂型则可以迅速发挥疗效。

此外,剂型还可以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五、计算题1. 已知某药物的半衰期为4小时,初始血药浓度为100mg/L,求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

答案:根据半衰期公式,血药浓度Ct=C0*(1/2)^(t/T),其中Ct为t时刻的血药浓度,C0为初始血药浓度,t为时间,T为半衰期。

代入数据得Ct=100*(1/2)^(2/4)=50mg/L。

2. 已知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80%,口服剂量为500mg,求实际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

答案:实际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口服剂量*生物利用度=500mg*80%=400mg。

药学学位考试题库及答案

药学学位考试题库及答案

药学学位考试题库及答案1.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浓度下降到其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请问,如果一种药物的半衰期为6小时,那么在24小时内,该药物的浓度将下降到初始浓度的多少百分比?A. 12.5%B. 25%C. 50%D. 75%答案:B2.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A. 红霉素B. 阿莫西林C. 万古霉素D. 四环素答案:B3.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百分比。

如果一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80%,这意味着什么?A. 80%的药物被肝脏代谢B. 80%的药物被肾脏排泄C. 80%的药物在胃肠道中被破坏D. 80%的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答案:D4. 药物的首过效应是指药物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在肝脏或胃肠道被代谢的过程。

首过效应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何影响?A. 增加生物利用度B. 减少生物利用度C. 对生物利用度无影响D. 仅在口服给药时影响生物利用度答案:B5. 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是用来描述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图形。

在该曲线上,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的效应通常会如何变化?A. 逐渐减少B. 保持不变C. 逐渐增加D. 先增加后减少答案:C6. 药物的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随时间降低的现象。

耐受性对药物疗效有何影响?A. 提高疗效B. 降低疗效C. 对疗效无影响D. 增加药物的副作用答案:B7.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非治疗性反应。

副作用与药物的剂量有何关系?A. 副作用与剂量无关B. 副作用与剂量成正比C. 副作用与剂量成反比D. 副作用与剂量的关系不确定答案:B8.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在体内的作用可能相互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哪些影响?A. 增强疗效B. 降低疗效C. 增加副作用D. 所有以上情况都可能答案:D9. 药物的药动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_免费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_免费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副反应,系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反跳现象:长时间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在症状基本控制或临床治愈后突然停药,由此造成的疾病逆转叫药物“反跳”现象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药理学半衰期名词解释

药理学半衰期名词解释

半衰期是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的一种概念,也是衡量药物活性和剂量的重要指标。

第一段: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也是衡量药物活性和剂量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的速度。

一个药物的半衰期指的是从人体开始服用药物到效力减半的时间,它反映了一种药物在人体内的分解速度。

第二段:药物的半衰期可以分为短半衰期和长半衰期,其中短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而长半衰期则指药物在人体内分解消失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

第三段:药物的半衰期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决定了药物的持续时间,即药物在人体内能够维持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

其次,它决定了服药频率,即药物必须达到有效浓度的服药频率。

第四段:半衰期的测定一般是通过对药物在人体内消失的速度进行测定,根据消失的速度,可以大致判断半衰期的长短。

此外,也可以通过放射性标记法来测定半衰期,即将一种放射性标记物加入药物中,然后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测量药物浓度,从而推算出半衰期的长短。

第五段:药物的半衰期是药物效果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剂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服用药物时,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安排服药时间和剂量。

药理学简答名解(15药学专业)

药理学简答名解(15药学专业)

名词解释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2. 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x/dt)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4. 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5. 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6. 治疗药物检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检测(GP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7. 治疗指数:即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8. 部分激动药:受体的亲和力与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弱的效应,但是有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时,这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9. 反向激动药: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构型变化,引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效应。

10. 受体脱敏:机体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叫做受体脱敏。

11.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与报告。

12. 多中心临床试验(MCT):即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临床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13. 国家基本药物:一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选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14. 处方药(POM):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房或药店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5.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测量学试卷 第 4 页(共 7 页)《测量学》模拟试卷1.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A )。

A 180° B 0° C 90° D 270°2. 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D )。

A 5 m B 0.1 mm C 5 cm D 50 cm3. 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C )。

A 高差测量B 距离测量C 导线测量D 角度测量4.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220°,则其象限角为(D )。

A 220°B 40°C 南西50°D 南西40°5. 由一条线段的边长、方位角和一点坐标计算另一点坐标的计算称为(A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导线计算 D 水准计算6. 闭合导线在X 轴上的坐标增量闭合差( A )。

A 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B 与导线形状有关C 总为0D 由路线中两点确定7. 在地形图中,表示测量控制点的符号属于(D )。

A 比例符号B 半依比例符号C 地貌符号D 非比例符号8. 在未知点上设站对三个已知点进行测角交会的方法称为(A )。

A 后方交会 B 前方交会 C 侧方交会 D 无法确定9. 两井定向中不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C )。

A 投点B 地面连接C 测量井筒中钢丝长度D 井下连接10. 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 C )的铅垂距离。

A 坐标原点B 任意水准面C 大地水准面D 赤道面11.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A ) A . 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B .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C . 等高线不能分叉、相交或合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测量学试卷 第 5 页(共 7 页)D . 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12.下面关于非比例符号中定位点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B ) A .几何图形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图形中心 B .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则该点即为定位点 C .宽底符号,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底部中心D .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符号定位点位于最右边顶点处13.下面关于控制网的叙述错误的是(D ) A . 国家控制网从高级到低级布设B . 国家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A 、B 、C 、D 、E 五等 C . 国家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D . 直接为测图目的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14.下图为某地形图的一部分,各等高线高程如图所视,A 点位于线段MN 上,点A 到点M 和点N 的图上水平距离为MA=3mm ,NA=2mm ,则A 点高程为(A )A . 36.4mB . 36.6mC . 37.4mD . 37.6m15.如图所示支导线,AB 边的坐标方位角为''30'30125 =AB α,转折角如图,则CD 边的坐标方位角CD α为( B )A .''30'3075B .''30'3015C .''30'3045D .''30'292516.三角高程测量要求对向观测垂直角,计算往返高差,主要目的是(D ) A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球差和气差的影响B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仪器高和觇标高测量误差的影响C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垂直角读数误差的影响D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读盘分划误差的影响17.下面测量读数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A . 用经纬仪测水平角,用横丝照准目标读数A N M373635测量学试卷 第 6 页(共 7 页)B . 用水准仪测高差,用竖丝切准水准尺读数C . 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前都要使水准管气泡居中D . 经纬仪测竖直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18.水准测量时对一端水准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D )。

各种半衰期的定义是什么

各种半衰期的定义是什么

各种半衰期的定义是什么
温馨提示:有的一级动力学里面,药物分分布和消除两个时相。

也就是说药物进入体内之后,首先从中心室分布到身体各部分。

这是一个快速平衡的过程,体现为药物进入体内后的血药浓度快速下降。

此时,药物并不是从体内正真的消除排出体外,而是存储在体内的各个组织中。

这一部分是初始半衰期,即是alpha相。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的同时,药物也在进行消除——这是真正的通过生物转化的药物消除。

可以说,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但是由于分布相使药物浓度减少的程度相对比较明显,故此beta相不能体现。

当分布相到达平衡状态时,即可看出,药物浓度有一个相对平缓的下降。

这就是终末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真正半衰期。

当然,也存在有代谢酶饱和的情况。

但,如果是代谢饱和的话,药物浓度一开始的下降是比较和缓的,相当于是平台期。

这一点在药物浓度-时间图上应该是很清楚的可以看出来的。

查看原帖>>。

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的半衰期
(一)药物半衰期的含义
药物清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T1/2)”表示。

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消除快的药物T1/2短,消除慢的药物T1/2长。

经5个T1/2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来的3%左右,可认为基本消除完毕。

根据该药的半衰期长短决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来说,半衰期相对延长,如按常规给药,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二)半衰期的意义
T1/2对临床用药方案可提供很好的指
导。

1.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调整用药间隔时间。

2.按半衰期连续给药,估计达稳态血浓度的时间。

3.估计停药后药物的消除时间。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篇一: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10d[t1/2(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

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

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MIC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

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药物的半衰期听就听的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

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

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

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

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

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

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

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


确定维持量是有效剂量后,根据半衰期不难算出首次剂量加倍,每次维持量的间隔时间为该药的半衰期较为合理,如SMZ(t1/2为11小时)、强力霉素(t1/2为12-20小时)等的用药方法即是这样。

而对于半衰期大大超过24小时的药物,首次剂量确定后,其维持量用下列公式求得:
维持量=D;T;0.693/t1/2
D为首次剂量,T为两次给药间隔时间。

例如洋地黄的半衰期为9天,首次剂量为1.0-1.5smg,规定每天给药一次,则: 每天维持量=1.0*0.693*1/9*1=0.077mg
或=1.5*0.693*1/9*1=0.12mg
近年来临床实践证明,强心昔如地高辛(半衰期为36小时)不用传统的“洋地黄化”量,经4-5个半衰期(约6-8天)血药浓度也能达到稳定的治疗水平,并能减少中毒反应。

用半衰期推算体内蓄积量
对于多数药物来说,如按该药的半衰期间隔多次给药,经4-5个剂量后,药物在体内的累积量约达95%左右,基本达到了稳定的坪浓度。

故临床常用蓄积比作为药物蓄积程度的指标,并可通过下列公式计算蓄积比:Rc=1/1-e
式中Rc为浓度蓄积比,K=0.693/t1/2。

例如安定的半衰期为48小时,如果每8小时给药一次,计算蓄积比约等于9,也就是说连续服用该药8天以后即基本上达到稳定坪浓度,其血药浓度将是一次服药浓度的9倍,提示可能发生毒副反应。

用半衰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指导药物间合理配伍。

如小儿用三磺合剂,由于三种磺胺的半衰期各不相同,多次服药后,易发生毒副反应,现已淘汰。

而TMP的半衰期为10小时,与SMZ(11小时)相近,鉴于二者药理性能如吸收、排泄、血药浓度高峰到达时间及半衰期均较一致,临床常选用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满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