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流程
1、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盅24h更换。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引顺序:先吸气管内分泌物,再吸口腔,最后
吸鼻腔。
3、插入深度:经鼻吸引约20~25cm;经口约14~16cm,经鼻/口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者以插至导管内口为宜。
4、记录吸痰次数,吸出物的性质、量,呼吸改善的情况。
5、进管时不可有负压。
6、依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考核评分标准考核日期:姓名:考核人:得分:
吸痰的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有效排痰的措施
1、有效咳嗽
2、叩击或震颤法
3、体位引流
有效排痰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止叩击。
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
和频率。
2、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吸痰的副作用
1、血氧过少
2、肺泡萎陷及肺不张
3、刺激迷走神经
4、粘膜损伤
5、低血压
6、阵发性咳嗽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吸痰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精选全文完整版

2、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和量。
4
4
4
4
不符合要求扣1分,
理论
2分
吸痰的目的、压力、注意事项等!
2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扣分
吸痰法操作流程图
4、检查患者口、鼻腔,取下活动义齿。
5、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面向操作者,略向后仰,铺治疗巾于颌下。
6、戴手套,连接吸痰管,打开吸引器开关,试吸少量生理盐水,检查吸引器是否通畅,润滑导管前端。
7、.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对昏迷患者用压舌板或口咽气道帮助张口,吸痰完毕取出压舌板或口咽气道。
8、一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另一手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导管末端。
12、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洗手并记录。
5
3
4
4
4
4
7
7
7
3
6
4
1、操作程序漏1项扣除该项分
2、操作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3、程序颠倒可造成不良影响者酌情扣分
4、操作不熟练酌情扣分
全程
12分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9、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将吸痰管左右旋转缓慢上提吸净痰液。(若气管切开吸痰,注意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口(鼻)部。
10、吸痰管取出后,吸生理盐水冲净痰液,以免堵塞。
11、必要时更换无菌镊及吸痰管经鼻腔吸引。吸痰完毕,观察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血压。吸出痰的色、质、量。关上吸引器开关,擦净患者面板分泌物,脱手套。
中心负压吸痰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3、吸痰用物应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每次更换(未做扣1分)
4、贮液瓶内吸出液达2/3满时应及时倾倒(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5、每次插入抽吸痰的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加重缺氧。(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4
2
中心负压吸痰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项目
评分表准及细则
分值
扣分及
原因
得分
准备质量
15
分
1、衣帽整齐,规范洗手,戴口罩(少一项扣1分)
2、用物:治疗车上放:中心吸引装置一套、生理盐水、吸痰管数根(成人12~14号)、手套、听诊器、电筒、手消毒液。必要时备压舌板、舌钳、开口器及简易呼吸器。(少一种扣1(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5
5
5
操作流程质量
75分
1、将用物推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腕带,,向清醒患者说明目的,做好解释工作及配合方法,取得病人配合,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口鼻粘膜、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及缺氧情况。
3、将压力表连接在负压接头上,将负压瓶置于床旁,将连接管与负压瓶连接,检查管道、负压装置性能,调节吸引负压(成人压力40-53.3kPa,儿童吸痰压力<40kPa)用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7、更换吸痰管,将吸痰管插至气管深部轻轻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尽气管内分泌物(方法不正确扣5分)
8、吸痰管退出后,抽吸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防止分泌物堵塞吸痰管(未做不得分)
9、观察气道是否通畅,患者的反应(面色、呼吸、心率、血压)、吸出痰液的性状、量、颜色等(未做不得分)
10、痰液粘稠,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率(未做不得分)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成人)操作评分标准

用物准备: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表、贮液瓶、负压连接管)、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无菌吸痰管、一次性无菌口罩、一次性无菌手套、手电筒、听诊器、必要时备压舌板或开口器、、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快速手消毒液、一次性无菌口罩;治疗单
试吸压力:一手持吸痰管前端,一手折叠吸痰管末端(喇叭口),或打开压力阀(带阀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中,检查管道是否有负压、通畅
8
未戴手套-4
手法不正确-4
吸痰:
一手持吸痰管前端,另一手折叠吸痰管末端,或打开压力阀(带阀吸痰管),轻轻将吸痰管插入口腔咽部,放松吸痰管折叠端。先吸口咽部的分泌物,再吸深部分泌物。
污物乱放、遗留用物在病房各-l
未分类放置、未洗手各-2
记录
4
一项未记录各-1
பைடு நூலகம்评价
仪表
2
着装不规范-2
整体性
4
准备不充分,操作不流畅-2
沟通交流技巧欠佳-2
操作时间7min
2
超时-2
总分
100
累计
安装检查、调压:
安装负压吸引表、贮液瓶装置及各连接管
检查性能、负压及管道连接情况
压力:成人 40.0~53.3kPa(300~400mmHg)
15
接错连接管-5
未试吸检查-5
吸引力过大或过小、未调节压力-5
试吸:
打开瓶装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连接吸痰管:选择吸痰管,并检查灭菌有效期,撕开外包装,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开口端与吸痰器负压管连接
8
少一件各-1
放置乱-2
吸痰(新)三基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痰液粘稠者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等方法,以提高吸痰效果。
1分
评价
(15分)
1.病人和家属理解吸痰的必要性。
5分
2.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被及时吸净,气道通畅,缺氧改善。
5分
3.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
5分
监考者:
吸痰(新)三基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姓名:得分:
操作步骤操作步骤
操作内容
分值
得分
目的(5分)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5分
评估
(10分)
1.病人的病情、治疗、呼吸情况,听诊有无痰鸣音。
3分
2.口、鼻腔黏膜是否正常,有无鼻中隔弯,是否有义齿。2分3.病人的合作程度,并解释操作目的。
3分
4.负压吸引器性能、电源电压与吸引器电压是否相吻合。
2分
准备
(5分)
1.护士:洗手,戴口罩、手套,查对、确认病人。
2分
2.用物: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治疗盘内备无菌碗或盖罐(一只盛无菌等渗盐水,一只盛吸痰管数根)、弯盘、镊子、纱布、压舌板、电筒、棉签、口腔用药、听诊器,必要时备开口器、舌钳等。
3分
流程
(60分)
1.吸痰前:
(1)病人头部转向操作者,昏迷病人协助张口。
3分
(2)打开吸引器,调节压力(若为中心吸引则安装中心吸引器,调节压力);
4分
(3)连接吸痰管并试吸是否通畅;
3分
2.吸痰:
(1)阻断负压,吸痰管插入口或鼻腔;
6分
(2)左右旋转,向上吸痰;
6分
(3)抽吸无菌等渗盐水;
6分
(4)同法吸痰数次;
6分
(5)观察病人的面色及呼吸情况。
吸痰术操作规程和评分标准

吸痰术操作规程是指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
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3 .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发生。
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
1 .患者咳嗽或者突然发生呼吸窘迫。
2 .肺部听诊大气道有痰鸣音。
3 .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或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
4 .动脉血气分析恶化。
1 .血氧饱和度下降。
2 .肺泡萎缩及肺不张。
3 .刺激迷走神经。
4 .呼吸道黏膜损伤。
患者的年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能力,合作程度;有无口鼻咽及颅脑手术史、凝血功能状况、鼻腔黏膜是否完整。
1 .患者准备:向清醒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2 .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
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装置或负压吸引装置(负压表、负压袋、连接管)、合适型号的吸痰管、20ml 注射器、治疗盘、无菌罐2 只(内盛灭菌注射用水)、纱布、弯盘、手电筒。
必要时备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电插板、手套。
(1)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方法。
(2)告知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尽量咳嗽,利于痰液的吸出。
(3)在吸痰过程中出现不适,请举手示意。
1 .无菌及爱伤观念强,操作规范、熟练。
2 .吸痰彻底有效,插入吸痰管时无负压,无黏膜损伤。
3 .吸痰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
1 .吸痰前,检查吸痰装置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
3 .每次吸痰时间<15s ,以免造成缺氧。
4 .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
5 .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
6 .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 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内损坏仪器。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实
施
68
分
1.带齐用物至床旁,将治疗车或盘放于便于取物的位置(每项1分);核对治疗单、床号、姓名,有问候语(每项0.5分);呼唤患者姓名(0.5分)
2
2.向患者说明配合要求、注意事项(1分);戴口罩(1分);吸痰前后予以高流量氧气吸入1-3min(口述)(1分)
3
3.评估患者:了解病情、意识、合作程度(每项0.5分);评估患者自行咳痰能力(0.5分),协助患者正确拍背排痰(由外向内、由下向上)(1分);正确听诊肺部呼吸音(五个常用部位每处0.5分);用手电筒检查患者口腔情况(0.5分);告知患者吸痰的目的和意义(1分)
6
14.指导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1分),根据病情进行健康教育(2分)
3
15.记录痰液的量、颜色、性状(1分);用物及垃圾分类处理规范(2分)
3
评
价
20
分
1.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引接头或吸痰管无污染(污染1次扣1分)
4
2.吸痰彻底有效,插入吸痰管时未使用负压,无黏膜损伤(插管时使用负压,但无黏膜损伤者记2分,使用负压造成黏膜损伤者记0分)
6
3.沟通有效,吸痰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每项2分)
4
4.操作顺序颠倒(不影响效果记1分;影响效果记0分)
2
5.操作熟练、流畅(较流畅,记1分;不流畅记0分)
26Biblioteka 操作所用时间___<10min,(超时<1分钟-0.5,<2分钟-1.0分,>2分钟全扣)
2
14
11.吸痰完毕分离吸痰管,吸生理盐水洗净吸痰连接管内痰液,关负压,保护吸引接头,纱布擦净口鼻分泌物(每项1分)脱手套(0.5分)
5.5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操作流程
吸鼻腔。
3、插入深度:经鼻吸引约20~25cm;经口约14~16cm,经鼻/口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者以插至导管内口为宜。
4、记录吸痰次数,吸出物的性质、量,呼吸改善的情况。
5、进管时不可有负压。
6、依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日期:姓名:考核人:得分:
吸痰的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有效排痰的措施
1、有效咳嗽
2、叩击或震颤法
3、体位引流
有效排痰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止叩击。
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2、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吸痰的副作用
1、血氧过少
2、肺泡萎陷及肺不张
3、刺激迷走神经
4、粘膜损伤
5、低血压
6、阵发性咳嗽。
中心吸痰操作评分标准

中心吸痰操作评分标准
一、用物(10分,缺一件扣1分)
治疗盘内放盐水瓶一个,内盛500毫升生理盐水,吸痰以根,小毛巾或纱布数块,压舌板、弯盘、开口器。
一次性手套一只,中心吸引器装置一套。
二、操作方法(70分)标准分(1)瓶内装入消毒溶液2%戌二醛溶液100毫升,拧紧瓶盖, 8分检查瓶盖及接头处有否漏气,导管是否通畅,洗手、戴口罩。
(2)携用物车到病人床旁,向病人、家属介绍吸痰作用及方法。
7分(3)将吸痰器连接在中心吸引装置上。
6分(4)打开中心吸引器总阀,调节压力。
7分(5)助病人将头转向一侧,连接吸痰管。
6分(6)右手戴手套,向病人鼻孔或口腔插入吸痰管至咽喉或气管。
7分(7)右手拇指压吸痰管侧孔,将导管缓缓抽出。
8分(8)若病人情况好转,可暂停抽吸,冲净导管,擦净病人面部 7分分泌物。
(9)全部用物,每日消毒一次,并更换贮液瓶内的消毒液。
7分(10)病人停止吸痰时,应拆开贮液瓶和橡皮管,彻底消毒后备 7分用。
三、注意事项(20分)
1. 如痰液粘稠,可助病人翻身,拍打背部,气管切开者可滴入生理盐水或a一糜白酶2-3滴,并以蒸气吸入或雾化吸入,使痰液易入吸出,必要时可将导管深插,刺激病人咳嗽,以利痰液排出。
2. 吸痰动作要轻柔:不要固定一处持续吸引,每次吸痰不要超过10-15秒,以免损伤粘膜,颅底骨折或鼻中隔弯曲病人不宜从鼻腔吸引。
3. 各导管,连接应正确,贮液瓶内液体的深度不应超过贮液瓶2/3,否则及时倒去,中心吸引装置保持清洁干燥,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吸痰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连接电源,红灯亮—连接各管路,旋紧瓶塞—检查各管路连接是否正确、紧密—调节负压—折闭引流管—开启吸引器,机器运转,无异声,指针指向已调节负压刻度—松开折闭处,指针归位0.02Mp以下(证明吸引装置连接完好、无漏气、性能良好)
调节负压:小儿<300 mmHg(<0.04 Mpa)
成人为300—400mmHg(0.04-0.053Mpa或40.0—53.3KPa)
关桶盖、洗手、脱口罩
(必要时)操作后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腕带(依照治疗本/卡,询问、反问)
项目
技术操作标准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操作后
宣教
指导
病情允许,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增加活动
保持室内温湿度
掌握有效咳痰方法,必要时行翻身、扣背、雾化吸入等
勿触动吸痰装置,
吸痰器储液瓶吸出液由护士观察记录并及时倾倒
如有任何不舒适,都要及时告诉护士
床号姓名腕带依照治疗本卡询问反问项目操作后综合评价操作时限技术操作标准分值扣分标准扣分病情允许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增加活动保持室内温湿度宣教掌握有效咳痰方法必要时行翻身扣背雾化吸入等指导勿触动吸痰装置吸痰器储液瓶吸出液由护士观察记录并及时倾倒如有任何不舒适都要及时告诉护士记录记录吸痰时间吸出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吸痰过程中患者的反应及处理及指导内容良好职业素质无菌操作原则落实到位流程正确操作熟练护患有效沟通专业知识掌握
项目
技术操作标准
分值
扣分标准
扣分
操作
过程
将引流管末端连接保护套,固定于床头
体位:协助患者舒适卧位,头偏向操作者或取侧卧位,患者弯盘2个(前后摆放),倒入无菌生理盐水
打开吸痰管,取出无菌手套及无菌纸、戴手套,将无菌纸铺于患者下颌前(以防痰液污染被服)
(经口鼻)吸痰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3
每项 1分
每项 2分
4 每项 2分 每项 2分
每项 2分
操作过程
观察 整理 记录、送检 综合评价
鼻腔内吸痰: 左手反折吸痰导管末端,右手持吸痰管前端,将
同上 吸痰管轻轻插入鼻腔,然后放松导管末端,旋转 上提吸尽鼻腔内分泌物。 吸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后,将吸痰管放入医疗垃
口罩。 4. 用物准备: 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装置、治疗盘内治疗碗盛 无菌生理盐水、一次性吸痰管数根、无菌手套、
7 弯盘、听诊器、速干(免洗)手消毒剂、医疗垃 圾桶、可回收污物桶。必要时备压舌板、开口器、 舌钳、简易呼吸器及电插座板。
携用物到病人床旁,必要时拉上围帘→核对→解 6
释(目的、过程、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经口鼻)吸痰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流程
操作步骤
标准 分
扣 分
实 得 分
评分 标准
1. 评估:了解患者病情、缺氧情况;呼吸道分 泌物的量、黏稠度;了解患者的鼻腔、口腔状况; 8 了解患者的配合度、心理反应。
每项 2分
2.环境整洁、安静、安全、光线充足。
2
2
操作前准备 核对、解释
3.自身准备:着装整洁、指甲已修剪、洗手、戴 3
体位 检查设备
连接 吸痰
拉床偏向护士、检查患者鼻腔。
打开电源开关、检查吸痰器、连接吸引器、调节 负 压 ( 压 力 40~53.3kpa , 儿 童 吸 痰 压 力 < 8 40kpa)、关吸引器开关。 开治疗盘,检查并打开吸痰管外包装头部,与吸 引装置连接→右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盘 10 绕在右手中,试吸生理盐水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口腔内吸痰: 左手反折吸痰导管末端,右手持吸痰管前端,将
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中心吸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密闭式吸痰管吸痰(中心吸引)
注:密闭式吸痰管与气切套管连接处有二个注液口,近端(靠近气切处)目前为白色、远端目前为蓝色。
注意事项:
1. 使用前检查中心吸引压力是否安全。
2. 插入真空表前,真空表模式开关应置于“OFF”档,逆时针调节旋钮转至零位。
3. 压力调节:成人300-400mmHg;小儿250-300mmHg。
4. 吸痰时间10-15s/次,间隔3-5min。
5. 使用一次性吸引袋则袋内吸出液体至容量的2/3应及时更换。
6. 治疗盘内用物应保持无菌,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7. 操作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及时监测脉氧,如有异常即刻停止吸痰,并
予相应处理。
8. 操作中注意与清醒患者的交流,切忌忽视患者的感觉及社会人角色。
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及负压吸引器使用过程中突发意外情况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1.护理人员熟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及负压吸引器操作规程及使用性能。
2.在使用中心负压吸引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真空压力表是否在正常范围。
3.科室配备电动吸引器,定点放置。
4.定人定期(每周)检查、维护,做好维修和维护记录。
5.在使用过程中,如遇停电、真空压力不足、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时,应立即启用备用
电动吸引器或使用50ml注射器给患者吸痰。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清醒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6.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缺氧或其它生命体征变化,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抢救措施。
并准确记录。
7.故障的吸引装置悬挂“仪器故障”牌,定点放置,及时送至仪器维修部门,做好交接班和维修记录。
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4.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再次核对并签字,整理床单位及用物。
5
7
4
6
6
8
12
3
6
2
3
4
4
未问候扣1分,查对不认真扣2分,未查对扣4分。
解释不到位扣1分,未解释扣2分,体位不适扣1分,未予纯氧扣2分。未铺治疗巾扣1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9.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吸出物的性状、患者的面色、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
10.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11.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将吸痰管放入污物桶,如需再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
12.吸痰完毕,摘手套,关闭吸引开关,撤治疗巾。
检查不全面扣2分,未检查扣3分,
生理盐水量不符合要求扣1分。
未检查扣2分,负压不符合要求扣4分。
7.戴手套,将连接管、玻璃接头及吸痰管(根据患者选择吸痰管型号)紧密相连,试通畅。
8.左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分离呼吸机接头,右手持吸痰管的前端,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时间每次<15s。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吸痰间隔给予纯氧吸入。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
记录不全一项扣1分。
评
价
10
1.操作准确、熟练,查对规范。
2.与患者沟通有效。
3.无菌观念强。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
3
4
3
吸痰评分标准

10
准备
(5分)
用物:吸引器(电动或中心吸引器)、治疗盘、无菌吸痰杯(无菌缸)、吸痰包(含手套)、手消毒液、无菌生理盐水、听诊器、压舌板、手电筒、必要时备开口器。
3
护士:洗手,戴口罩,倒适量生理盐水于无菌吸痰杯(无菌缸)内。
查对、确认病人。
2
流程
(65分)
10
日期考核者
2.痰液粘稠者可配合叩击、雾化吸入等方法,以提高吸痰效果。
2.吸痰前、中、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导管内径的1/2。
4.选择合适的压力,负压过大可引起粘膜损伤、低氧血症、心跳骤停、肺不张、哮喘、心律失常等。
5.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s/次,间隔时间数秒;
6.吸引器贮液瓶不要过满,及时倾倒,一般不应超过瓶容积的2/3。
经口/鼻腔吸痰:提高吸氧流量,调节吸引器负压200~300mmHg(0.027~0.04Mpa),连接吸痰管,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口或鼻腔,到位后开放负压,左右旋转边吸边退,必要时间隔10秒再吸,直至吸净痰液。
20
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
给予纯氧2分钟,调节吸引器负压,一般成人150~200mmHg(0.02~0.027Mpa),小儿100~150 mmHg(0.013~0.02 Mpa)。连接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遇阻力略上提后打开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应间断使用负压,减少粘膜损伤。吸痰后纯氧吸入。
7.气道内吸痰的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需再次吸痰必须更换吸痰管;
8.先吸气道内分泌物再吸口鼻腔内分泌物,气道吸引后应更换吸
痰管再吸引口鼻腔。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考核评分标准科室姓名得分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相关知识
一.吸痰的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
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
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二.有效排痰的措施
1. 有效咳嗽
2 叩击或震颤法
3体位引流
三.有效排痰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止叩击。
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四.吸痰的副作用
1.血氧过少
2.肺泡萎陷及肺不张
3.刺激迷走神经
4.粘膜损伤
5.低血压
6.阵发性咳嗽
五叩击的方法
在餐前30分或餐后2小时进行,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部位。
叩击时五指
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部的力量从肺底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
胸背部。
频率为每分钟120-180次。
六,有效排痰的方法
1.爆发性咳嗽:先深呼吸而后声带关闭,随之胸膜肌骤然收缩,咳嗽一声将气流冲出。
2.分段咳嗽:连续性小声咳嗽。
3.发声性咳嗽:嘱患者深吸气,而后张口保持声门开放后咳嗽。
七,痰液的分度
痰液的粘稠度分为三度:1度: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
痰液滞留;2度:痰的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
但容易被水冲净;3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
玻璃接头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
八,痰液标本的留取
一般以留取清晨第一口痰为好。
起床后首先用清水漱口,然后用力将气管内深部
的痰液咳出,将其全部放于洁净干燥的容器内,尽快送医院实验室。
如用于做痰的
细菌培养,应使用医院提供的消毒容器,注意在留痰之前不要打开,以免污染,留痰时
不要接触容器内层,留好后立即将容器盖好并及时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