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佛家中医药文化[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佛教素食观念对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影响
佛教素食制度是佛教传到中国后,在中国有汉族 僧尼形成的。
佛教认为吃肉在精神层面上易累积成邪气,形成 疾病。因为动物被宰杀时恐惧、愤怒之气充塞肉身, 影响肉质。
吃素食使身心避免受浊气干扰,气有黑白,即浊 清,吃素可感召白气,使人有助于纯净身体及神经, 使人清新平和,长寿。
4 佛教寺院多建于穷乡僻壤、名山大川,教徒 以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他们有机会研悉医 术,提高医学水平,常常在某些方面造诣深 厚,如骨伤科、女科和防瘟疫等,形成特有 的佛教医学特长。这与战乱、疫情等发生, 寺院收容百姓、抢救伤员有关系。
历史上许多中医医家成为佛教信徒,他们 把佛医与中医相结合著述立说,救死服伤。 晋代名医支法存、于法开、僧深,梁代陶弘 景,唐代孙思邈、智垲、义净、鉴真、蔺道 人,宋代施护、法贤、继烘,明清佛门僧俗 医家著作达380多部,其中僧医著作40部、 居士著作350部,冠以居士之名的有50余人, 最著名的有李中梓、汪机、王肯堂、丁福保、 程林等,还有喻昌、程国彭等
医学道德论著中,孙思邈著大医精诚,把佛 教伦理写入其中“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先发 大慈恻隐之心,誓院普济含灵之苦”
医家以佛教普救众生宗旨,研读医学理论身 居深山置生死于外;不虑长幼、贫贱、华异为救 人可千里奔赴。
2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佛教戒律形式
佛教在管理弟子时制定一些规定,如五戒、 八戒等。在医学道德教育中,我国一些医学著 作受此影响也制定医学道德戒律。明代陈实功 在《外科正宗》中著有《医家五戒十要》;清 代张璐做《医家十戒》,喻昌做《医门法律》。 为奖励学成的医学弟子,老师也通常赠送一把 雨伞、一盏灯笼。
《千金翼方》收录佛教医学诸多医方,如卷 11的治赤眼方,卷12《养生》的菖蒲方、蓍 婆汤,卷17《中风》的硫磺煎主脚弱连屈虚 冷方。卷19《杂病》中的酥蜜煎主消渴方、 羊髓煎主消渴口干濡咽方。卷21 《万病》有 苦参硝石酒方、大白膏方、大黑膏方等。 《外台秘要》收录佛医药酪酥煎丸、婆罗门 憎疗大风疾方。
2 佛教医学著作大量被翻译融入中医药学
佛教医药文献被译成汉文的论医佛经有85部, 如《佛说佛医经》《佛说医喻经》《千手千 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迦叶仙人说医 女人经》《佛说咒时气病经》。尤其《佛说 医喻经》对疾病起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做了精要论述,被视为佛教医学纲领性经籍。
3诸多中医著名医家思想受佛医影响极大
5 佛教倡导卫生保健,促进了我国健康生活习 惯的形成。佛教重视沐浴,《温室洗浴众僧 经》详述了洗澡的意义,并说俗僧要用七物 洗澡。佛教在《温室洗浴众僧经》还提出用 杨枝洁牙是修禅的必经程序,另外喝茶、焚 香避秽也是僧人的卫生的习惯。所有这些都 影响了我国国民。
●佛教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1 佛教医理、医方和药物被中医学所吸收
佛教素食养生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孙思邈 说“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 ”万全说“五味稍薄, 则能养人,令人神爽” 朱丹溪也提倡素食的补阴之 功。
4佛教重生观念对中医解剖学的影响
佛教认为,大凡芸芸众生、飞禽走兽都是 生命之体,不能杀害。佛教重生,讲的是生 命的精神内容,对人身肉体不关心,认为wenku.baidu.com 是臭皮囊。这些观念对医学解剖学发展有极 大影响。
2佛教三学对中医养阴学说的影响
佛教三学:戒、定、慧是佛学必修三种学业。戒 即戒律是佛门弟子的日常规范;不杀生、不盗窃、 不邪淫、不欺骗、不喝酒。定即禅定是摈除一切 欲望,专心致志正审思虑,入定修持。慧即通过 内心体验和证悟而获得佛教智慧,即宇宙最高和 终极真理。三学实际上就是虚、空、静。
这一观念对中医养阴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启发。 元医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 保护阴气,要静心无念,静坐调身,减少耗散, 戒除相火妄动。“存得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
3 受佛教因果报应律影响医家治病有积阴德因 素
佛教认可前世、现世和来世,认为前世 造业今世受果,现世造业来世受果。我国医 学著作中也流传医家修阴德观念。《千金方》 中孙思邈讲“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 德,鬼神报之”宋代《医说》记述医生何澄 治病“拒身酬”的阴德得到善报。
4 佛教重视通过禅定调身、调气、调息等精神 修养来养生驱病,而不重视用药。这在一定 程度上对我国医家医学行为产生影响。我国 诸多医家重视静坐、静养在治病的作用。他 们创立各种功法,引导人们调身、息、气, 使身心健康。
●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
1 佛教四大观念对中医基础学说的影响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得基本元素。
地大以坚为性,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能 使物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能使物成熟; 风大以动为性,能使物成长。
人由四大和合而成, 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 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陶弘景、孙思邈、 王焘等人以四大代替五行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 以后明代张介宾、清代喻昌仍用四大解释疾病现 象。如《千金要方》: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 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外台秘要》:骨肉 肌肤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是水大也;生气温暖 是火大也;屈伸俯仰是风大也。
佛教医学的解剖概念更多是哲学概念, 唯心的想象较多,不能指导临床。这直接影 响了中医的思维趋向,人体结构学说在中医 这里也大多是猜测的结果。
●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活动影响
1佛教普度众生慈悲思想成为医家医学活动宗旨
我国诸多医学著作书名用“慈”、“惠”、 “普济”、“普救”等,如慈惠方、慈济方、慈 幼纲目、慈幼便览、普济方、普济良方、普救回 生草等,体现佛教伦理对医家的影响。
第三讲 佛家中医药文化
一、佛学理论对中医药理论的建构作用 二、佛教伦理对医学卫生行为影响 三、佛教医学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佛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共经历5个阶段:萌发 阶段-----汉、晋时期。此时佛教流传不普 遍,佛经在汉译的初始期;奠基阶段-----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普遍,寺院 3万所,高僧多多,并行成了中国特色佛 教;形成阶段-----隋、唐、五代时期,佛 学广为接受,受到皇室优待,发展如日中 天;发展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佛学得到一定充实和发展;转轨阶段----近代以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