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名师精编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名师精编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1)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1)

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学生活动
、作者说
者称自己是
作者怎样的品质?
(提示:踌躇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我应该对她
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

表达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

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听到污
悲愤号召)
、(提示:
然而在这样……
预定全年
恨杀人者的悲愤之
情。

(提示:反复的修辞手法。

选择复句。

意思为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
发的时候。

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
指什么?
分别指什么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及答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3、朗读全文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祝福》等11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包括《秋夜》《过客》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3

7记念刘和珍君1.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能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会分析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会分析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青年表现出来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等。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探寻背景1926年3月,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了撤销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这引起了民众的抗议。

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了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恨。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租赁.( ) 浸渍.( ) 尸骸.( )绯.红( ) 桀.骜( ) 不惮.( )殒.身不恤.( ) 踌躇..( ) 喋.血( )寥.落( ) 辗.转(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偏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微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桀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广有羽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喋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惩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罗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正告警告辨析:两者都含有“告诉”的意思。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教案
课型 新授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依据:1、2017 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 2、体会出作者的深刻而复杂的情感。 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能对阅读材料进 行赏析。
教学 难点
体会出作者悲愤交加的情感。
依据:散文是高考中的常见必考题型之 一。 可以帮助我们领悟时代精神和时代意 义。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文章主旨。 2、学会散文中的写作手法。
学习 目标
理由:刘 和 珍 的 形 象 特 点 及 写 二、能力目标: 作 手 法 1、思维能力: 手 法 是 能够通过学习,体会出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 本 课 教 神,从而用来思考自己的生活行为和学习方式。 学重点。 2、运用能力: 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训 练 学 生 8 分钟 诵读把握 情感的能 力, 也能提 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巩固本课 所学, 完成 学习目标 5 分钟
1、 巡 视 学 生 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7 分钟 总结文章主旨 答。 答。 对本课所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3、 展 示 优 等 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 价 学 生 作 答结果。 6 布置 1、练习册习题。 3 分钟 下节课 2、预习巴金相关文化常识。 自主 3、查找《小狗包弟》的写作背景。 让 学 学习 4、通读《小狗包弟》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生 明 任务 确 下 课 所 学,有 的 放 矢 进 行 提 前 学 习。 7 板书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设计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情感 写作目的
8 课后 反思
教具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课前 考查成语的积累 三分钟 辗转反侧 百折不回 茶余饭后 1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承接结 果环节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3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导学案3

《记念刘和珍君》课前双基预习案A第三课时一.品读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

“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

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

“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

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

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

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

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

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

很显然,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2、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爱国青年强烈的责任心与革命精神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一、作者链接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家世背景: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早年经历: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

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鲁迅为“胡羊尾巴”。

赞扬鲁迅小而灵活。

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

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

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记念刘和珍君(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记念刘和珍君(3)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课型教读课时3 3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1、背诵,2、写作本文的原因,3、重点句子的分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抽查一两位同学背诵。

二.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导入新课。

1.作者在第五节如此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提示: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2.作者在第四节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第五节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

各是什么意思?(提示:无话可说是因为敌人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愤怒说不出话;还有要说的话是作者要揭露敌人。

)3.“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一句中,“这”字指代什么内容?下面的伟绩和武功如何理解?(提示:“这”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伟绩”和“武功”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两句所讲的内容一样,这句话讽刺了中外反对者沾沾自喜与自己的暴力的丑恶嘴脸。

)4.作者用煤的形成类比什么?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如何?(提示:类比请愿的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方式!)5.作者在此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指名介绍介绍一下陶渊明?(提示:作者认为尽管请愿收效甚微,但对社会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勇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因在彭泽县当过县令,故人称“陶彭泽”,晚年自号“五柳先生”,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故世号“靖节先生”,后人称他为田园诗始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复习本文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文章理清思路;2.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3.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重点) 【使用说明】1. 对本文中鲁迅语言的理解,根据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同步练习,巩固双基。

在对鲁迅语言有一定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写出一篇《我心中的鲁迅》小短文,做为同学间交流的依据,也能提高对本文的理解。

一、复习课文思路(5分钟)1.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

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

①听到噩耗;②一④怀疑态度;⑤一⑦见到尸骸;⑧⑨听到诬蔑;⑩一 13 悲叹怒吼。

2.细理思路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

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

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二、难句解读(10分钟)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一.基础知识: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7、《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7、《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

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八周 2016 年10月 17 日星期一单元(章节)课题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本节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炼的课题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检查背诵二、四节提示感情、评判展示、比赛。

作业展示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教师强调理解分析的着眼点。

展示、交流、补充。

自主学习把握刘和珍这一形象提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结合一、三、五节写的刘和珍以及“三个女子的从容”理解把握,展示,补充。

合作探究1、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惨案“悲愤”感情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2、请愿喋血的意义监督了解小组活动情况,穿插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学习成果。

成果交流交流各组学习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适时强调明确。

各组派中心发言人交流成果,其他组认真倾听,然后进行评判和补充。

自主学习总结教师注意补充,从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明确。

思考、展示、补充课堂检测方案背诵二、四节。

课后作业布置《新新学案》阶段5。

人教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word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word导学案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踌躇黯然噩耗尸骸虐杀攒射辗转呻吟不惮和蔼陨身不恤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1.学生思考:①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侧重写了刘和珍?②(3、4、5部分)③1、2部分在文中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2.贯穿全文,又一条感情的线索,能说说这条感情的线索是什么吗?(明确:悲愤的感情)3.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导学案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均匀、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况力强。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互文:又名互辞,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还有诸如反语,对比,反衬,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也较为常见。
【合作探究】
一:阅读“自主学习”部分,结合本文,找出具体句子,分析本文语言特点和风格?并试着找出文中出现了哪些修辞手法,共同探讨。
(2)语言的风格:语言的风格体现在语言、语义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上。一般有绚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等形式。
(3)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考虑。如: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引起共鸣。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必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鉴赏散文语言的方法,学会准确鉴赏本文语言。
2:从语言中把握本文主题,正确评析本文主题
【自主学习】
鉴赏散文语言的方法:
(1)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文学作品的语言多生动,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准确精炼的特点。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生动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况性、具体性和蕴涵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况、准确、翔实、合乎逻辑、具体生动、富有形象感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富有感染力,简明精炼,有真实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sc/html_doc/28462.htm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洗绦(dí)踌躇(chú)桀骜(jié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èhào)喋血(dié)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浸渍(zì)攒射(cuán)绯红(fēi)D.长歌当哭(dāng)菲薄(fěi)尸骸(hái)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 纪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纪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小目标1、阅读分析课文四——七节内容。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把握分析课文内容学习难点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1、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

①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②《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③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④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⑤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⑥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⑦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⑧“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2、默写。

①真的猛士,,。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②惨象,;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沉默呵,沉默呵!,。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质疑探究1、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1)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人教版高一
必修一)
:
学习重点: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
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
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他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

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
三、拓展阅读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

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

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

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

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

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

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

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

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
合编成集。

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

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

民族的危机。

家庭的危机。

个人的危机。

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

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

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1901:路矿学堂毕业。

:
1.本文表现了鲁迅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4分)
2.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第(9)两段文字。

(6分)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于鲁迅的启发与影响。

(5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
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
3、完成书上练习。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