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完整版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诗意和主旨,领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远大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书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书愤》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教学内容
《书愤》公开课教案环江高中黄拉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
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
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
(齐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1.疏通文意。
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
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
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1)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
(2)总结《书愤》的独到之处。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书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创作》第三节《诗歌意象的运用》。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意象的分类、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及作用。
2. 学会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创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意象资料卡片、创作素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意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如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现代诗歌,解读其中的意象运用,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并进行互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意象的运用》2. 板书内容:(1)意象的概念及分类(2)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3)意象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以“秋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秋天的田野金黄的稻谷低垂着头,丰收的喜悦在心头。
蓝天白云下,一群大雁往南飞。
3. 作业要求:不少于八行,体现秋天的特点,运用至少两种意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运用。
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课标》配套教材第四章“情感与态度”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情感态度的分类、情感态度的作用、如何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情感态度的重要性,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情感态度的分类和作用,掌握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情感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情感态度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的分类、作用以及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情感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情感态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情感态度的分类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练习调整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方面的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情感态度的分类2. 情感态度的作用3. 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章内容,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尝试用所学方法调整情感态度。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情感态度调整的实践报告,内容包括问题、解决方法及调整后的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需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培养方面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情感态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教材《书愤》章节,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书愤》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探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4. 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书愤》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讲解关键知识点;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作者观点3. 关键词:愤懑、责任、担当、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2)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看法;(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2. 答案:(1)例:拟人、排比、对仗等;(2)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进行回答;(3)学生结合个人观点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书愤》中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古文用法。
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 学生用书:新课标配套教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简要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主查阅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2)详细讲解《书愤》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古典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7.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研究《书愤》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书愤》与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探讨其艺术风格的异同。
2. 文学鉴赏:介绍唐代其他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杜甫、王维等,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外阅读:1. 推荐阅读李白的诗选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诗歌创作。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
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
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
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书愤》。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介绍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涵。
2.3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并进行背诵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诗文《书愤》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3.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背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诗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文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
4.3 学生感悟收集学生的感悟和心得,了解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诗文《书愤》的文本、图片等相关资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诗文《书愤》的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书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愤世嫉俗之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的诗意和文学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书愤》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3.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书愤》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写作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或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书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5.3 知识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书愤》的诗意、修辞手法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书愤》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历史背景。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和散文,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3)能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理解诗中的愤世嫉俗之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创作实践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含蓄意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创作实践中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陆游及《书愤》的背景;(2)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难点;(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4.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写一首小诗;(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表现;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1. 背诵《书愤》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文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3. 根据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2)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学会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背景的了解。
(3)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愤”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愤”的诗——《书愤》。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文默写练习。
(2)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深入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一篇练笔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和修辞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书愤》公开课教案环江高中黄拉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
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
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
(齐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1.疏通文意。
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
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
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2、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山”•师: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
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练习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师:因此首联书的是什么呢?——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3、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写这些有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它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勇猛进攻、奋力抗敌时的壮阔场面。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上,这里都用名词,大家看一看,这有点像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那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ppt)颔联这些意象的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意象两两相合,能够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衬托出画面感。
•师:所以第二联作者想书的是什么?——两次抗金胜利的场面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在自己最能为国效力之时满腔报国壮志没有得以实现,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愤恨的。
•作者背景:ppt出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以:这一段中作者书的是什么?——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5、结合尾联,把握文章总体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诗。
《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师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呢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是没有遇到明君。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④深入探究:我们现在已经疏通文意了,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诗歌。
师回顾: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合作探究: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⑤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生自由朗读。
——学生代表进行朗读。
(两人)——全体师生诵读。
()导语:让我们一起把陆游的爱国之心深情的表现出来。
⑥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⑦(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⑧(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⑨⑩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
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
②③⑤⑥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
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扞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板书:书什么感情基调首:恢复中原之志豪情•颔:抗金胜利场面激昂颈:壮志未酬之情沉郁尾:渴望建功立业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