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难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题

(完整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题

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证明专题练习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2、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CD AB =3、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证21∠=∠4、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ADBCBA CDF2 1 E5、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6、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7、已知:AB=6,AC=2,D 是BC 中线,求AD 的取值范围。

8.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求证:BC=AB+DC 。

9、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ADBCCDB DCBA FEA10、已知:AB=CD ,∠A=∠D ,求证:∠B=∠C11、已知∠ABC=3∠C ,∠1=∠2,BE ⊥AE ,求证:AC-AB=2BE12.如图,在△ABC 中,BD =DC ,∠1=∠2,求证:AD ⊥BC .13.如图,OM 平分∠POQ ,MA ⊥OP ,MB ⊥OQ ,A 、B 为垂足,AB 交OM 于点N .求证:∠OAB =∠OBA14.如图,已知AD ∥BC ,∠P 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于D .求证:AD +BC =AB .15.如图,△ABC 中,AD 是∠CAB 的平分线,且∠C =2∠B,求证:AB=AC+CDAB C DPEDCB A D CBA16.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 (1)求证:MB =MD ,ME =MF(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17.已知:如图,DC ∥AB ,且DC =AE ,E 为AB 的中点, (1)求证:△AED ≌△EBC .(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 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 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18.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 =2CE .19、如图:DF=CE ,AD=BC ,∠D=∠C 。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习题精选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习题精选

FED CB A 第五章 全等三角形 A一、选择题1.下列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 A .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B .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C .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D .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下列说法:①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②斜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③顶角和腰长对应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全等 ④有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如图,AB 平分∠CAD ,E 为AB 上一点,若AC=A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BD =DE 平分∠CBD D.图中有两对全等三角形是△ABC 的角平分线,自D 向AB 、AC 两边作垂线,垂足为E 、F ,那么下 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DF =AF =CD D.∠ADE=∠ADF5.在△ABC 中,∠B=∠C ,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30°,那么△ABC 中与这个 角对应的角是( ).A .∠AB .∠BC .∠CD .∠B 或∠C6.如图所示,BE ⊥AC 于点D ,且AD=CD ,BD=ED ,若∠ABC=54°,则∠E=( ).A .25°B .27°C .30°D .45° 7.如右图,△ABC 中,∠C=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AB,且AB =10 cm ,则△BED 的周长为 ( ) A .5 cm B .10 cm; C .15 cm D .20 cm8.如图,AB=AC ,BE ⊥AC 于E ,CF ⊥AB 于F ,则①△ABE ≌△ACF ;②△BOF ≌△COE ;③点O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3个B .2个C .1个D .0个9.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过B 作BE ⊥AD 于E ,过E作EF ∥AC 交AB 于F ,则( ) A 、AF=2BF; B 、AF=BF; C 、AF>BF; D 、AF<BF E DCBAD A CE B CBAEF O二、填空题1.如果△ABC≌△A’B’C’,若AB =A’B’,∠B=50°,∠C=70°,则∠A’= °2.如图,若BD ⊥AE 于B ,DC ⊥AF 于C ,且DC=DC ,∠BAC=40°,∠ADG=130°,则∠DGF=________。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讲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讲义)

例2在△ABC中,AC=5,中线AD=4,则边AB的取值范围是( )A.1<AB<9 B.3<AB<13 C.5<AB<13 D.9<AB<13例3一张长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证:AB⊥ED(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例5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AFB=51°,求∠DFE的度数1.如图,AD、A′D′分别是锐角△ABC和△A′B′C′中BC,B′C′边上的高,且AB=A′B′,AD=A′D ′,若使△ABC≌△A′B′C′,请你补充条件(只需要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2.如图,0A=0B,OC=OD,∠O=60°,∠C=25°,则∠BED等于4.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a的度数为5.如图,已知0A=OB,OC=0D,下列结论中:①∠A=∠B;②DE=CE;③连OE,则0E平分∠0,正确的是( ) A.①②B。

②③C.①③D.①②③6.如图,A在DE上,F在AB上,且AC=CE,∠l=∠2=∠3,则DE的长等于( ).A:DC B.BC C.AB D.AE+AC7.如图,AB∥CD,AC∥DB,AD与BC交于0,AE⊥BC.于E,DF⊥BC于F,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对A.5 B.6 C.7 D.88.如图,把△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35度,得到△A′B′C, A′B′交AC乎点D,已知∠A′DC=90°,求∠A的度数11.在△ABC中,高AD和BE交于H点,且BH=AC,则∠ABC=12.如图,已知AE平分∠BAC,BE上AE于E,ED∥AC,∠BAE=36°,那么∠BED=13.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给出三个论断:①DE=FE;②AE=CE;③FC∥AB,以其中一个论断为结论,其余两个论断为条件,可作出三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14.如图,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若AB=5,AC=3,则AD的取值范围是15.如图,在△ABC中,AC=BC,∠ACB=90°.AD平分∠BAC,BE⊥AD交AC的延长线于F,E为垂足.则结论:①AD=BF;②CF=CD;③AC+CD=AB;④BE=CF;⑤BF=2BE,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 B.2 C.3 D.417.考查下列命题: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对应相等;②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和其中一角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角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或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有( ).A.4个B.3个C.2个D.1个1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过C作CE⊥AB于E,并且1()2AE AB AD=+,求∠ABC+∠ADC的度数。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AAS或ASA)的证明试题以及答案 (共50道)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AAS或ASA)的证明试题以及答案 (共50道)

最新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试题两角一边的证明题如下图模型。

1、如图,AB∥CD,且AB=CD,证明O是AD、BC的公共中点。

2、如图,CA⊥OM,CB⊥ON,OC平分∠MON,证明(1)OA=OB(2)连接AB,证明AB⊥OC。

3、如图,∠B=∠C,AD=AE,证明BD=CE。

4、如图,AC平分∠BAD,AB⊥BC,AD⊥DC,证明CA平分∠BCD。

5、如图,AB∥DE,BF=CE,∠A=∠D,试着说明AC和DF的关系。

6、如图,AB=CD,∠A=∠D,证明∠1=∠2.7、如图,∠A=∠D,∠BCE=∠ACD,CB=CE,证明AB=ED。

8、如图,DE⊥AB,DF⊥AC,D是BC的中点,∠BDF=∠CDE,证明AB=AC。

9、如图,∠1=∠2,AB=AE,∠B=∠E,证明∠D=∠C。

10、如图,AB⊥BC,DC⊥BC,BE=CF,∠BED=∠ACF,证明AF⊥DE。

11、如图,CE、BD分别是三角形的两条高线,且AB=AC,证明∠CBD=∠BCE。

12、如图,BE=CF,∠A=∠D,AB∥DE,说明AC和DF的关系。

13、如图,∠C=∠D,∠ABD=∠BAC,证明DE=CE。

14、如图,AB∥CF,AD=CF,证明E是AC的中点。

15、如图,AF=CE,AD∥BC,DF∥BE,说明AB和CD关系。

16、如图,BE⊥CE,AD⊥CE,AC⊥BC,且AC=BC,说明线段BE、AD、DE之间的关系。

17、如图,∠A+∠C=180°,BD平分∠ABC,证明AD=CD。

18、如图,∠1=∠2,∠E=∠D,AE=AD,证明EC=BD。

19、如图,AD=BC,∠A=∠C,说明A、C的连线和B、D的连线的关系。

20、如图,∠1=∠2,∠D=∠E,AB=AC,证明BD=CE。

21、如图,BD平分∠ABC,∠A=∠C,证明A、C的连线和BD垂直。

22、如图,△ABD是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C与∠AEB互补,说明BE和AC的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

全等三角形复习【复习巩固】1.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2.角边角和角角边的区别:3.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思路:【分组练习】一.分别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再完成练习1.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说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A.∠A=∠D =EFC.∠ACB=∠F =DF变式1:如图,点A、C、D、B 四点共线,且AC=DB,∠A=∠B,∠E=∠F.求证:DE=CF.变式2:如图,点C为AB中点,CD=BE,CD∥BE.求证:△ACD≌△CBE.2.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BD B.∠CAB=∠DBA C.∠C=∠D =AD变式1: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试说明:AC=BD.变式2:如图,在△ABC和△BAD中,BC=AD,请你再补充一个条件,使△ABC≌△BAD.你补充的条件是(只填一个).3.如图,AB=AC,BD=CD,则△ABD≌△ACD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HL变式1:如图,AD平分∠BAC,AB=AC,那么判定△ABD≌△ACD的理由是()A.SSS B.SAS C.ASA D.AAS变式2:如图,∠1=∠2.(1)当BC=BD时,△ABC≌△ABD的依据是;(2)当∠3=∠4时,△ABC≌△ABD的依据是.变式3:在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ACD的是()A.BD=DC,AB=AC B.∠ADB=∠ADC,BD=DCC.∠B=∠C,∠BAD=∠CAD D.∠B=∠C,BD=DC变式4:已知AB=AD给出下列条件:(1)AB=AC(2)∠CDA=∠BDADCFEBAG(3)∠CAD=∠BAD (4)∠B=∠D,若再添一个条件后,能使△ABD≌△ACD的共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4.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A.∠A=∠CB.∠D=∠B ∥BC ∥BE变式1:如图,已知AB∥CD,AE=CF,则下列条件中不一定能使△ABE≌△CDF的是()A.AB=CD B.BE∥DF C.∠B=∠D D.BE=DF:变式2:如图,已知AE=DB,BC=EF,AC=DF,求证:(1)AC∥DF;(2)CB∥EF.5.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 )A.∠B=∠C =AE =CE =CD变式1:如图,已知AB=AC=12 cm,AD=AE=7 cm,CD=10 cm,△ABE的周长是 .变式2:如图,AD=AE,∠C=∠B,∠CDB=55°,则∠AEB= .变式3:如图,已知AB=AE,AC=AD,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AED的是( ):=ED B.∠BAD=∠EACC.∠B=∠ED.∠BAC=∠EAD变式4: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与△AEB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变式5:如图,已知AB=AC,E,D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AF•⊥BD交BD的延长线于F,AG⊥CE交CE的延长线于G,试判断AF和AG的关系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6.如图,AA',BB'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A',BB'的中点,经测量AB=9 cm,则容器的内径A'B'为( )cm cm cm cm7.如图,AB=CD,AD=CB,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A=∠C B.AB=AD C.AD∥BC D.AB∥CD变式1:如图,AB∥CD,AD∥BC;则图中的全等三角形共有()A.5对 B.4对 C.3对 D.2对7题变式1 变式2变式2:如图,AD=BC,DC=AB,AE=CF,找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说明你的理由。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练习题以及答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练习题以及答案

最新七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1、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角BAD,CE垂直AB 于E,且角B+角D=180度,求证:AE=AD+BEA B DCE 122、已知,如图,AB=CD,DF⊥AC于F,BE⊥AC于E,DF=BE。

求证:AF=CE。

FE A CDB3、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

求证:BE =CD 。

AEDC B4、如图,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①AB=AC ②BD=CD ③BE=CFBD C5、如图,△ABC中,AB=AC,过A作GE∥BC,角平分线BD、CF 交于点H,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GE于E、G,试在图中找出三对全等三角形,并对其中一对给出证明。

E G6、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点E在BC上,BD=BE。

(1)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EA≌△BDC,并给出证明。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 ___(2)根据你添加的条件,再写出图中的一对全等三角形:______________(不再添加其他线段,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不必写出证明过程)7、已知:如图,AB⊥BC,AD⊥DC,AB=AD,若E是AC上一点。

求证:EB=ED。

DA E CB8、已知:如图,AB、CD交于O点,CE//DF,CE=DF,AE=BF。

求证:∠ACE=∠BDF。

AB CDEFO9、已知:如图,△ABC中,AD⊥BC于D,E是AD上一点,BE的延长线交AC于F,若BD=AD,DE=DC。

求证:BF⊥AC。

AE FDB C10、. 已知:如图,△ABC 和△A 'B 'C '中,∠BAC=∠B 'A 'C ',∠B=∠B ',AD 、A 'D '分别是∠BAC 、∠B 'A 'C '的平分线,且AD=A 'D '。

求证:△ABC ≌△A’B’C’。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自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我注重练习的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三角形全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
3.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SAS、ASA、AAS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Βιβλιοθήκη 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全等》专题-- 一线三直角 练习题 课件(共24张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三角形全等》专题-- 一线三直角 练习题 课件(共24张PPT)
下面汇集了一线三直角的相关的习题,从题型的结构、类型 等进行分析, 后期学习中,将整理出更多的一线三等角的综合题 型,相信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学习几何的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 用。
一、选择题
1.已知:如图,B、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C=CD,∠B=∠E=90°,AC⊥CD,则不正
确的结论是(
D)
A.∠A与∠D互为余角
1(4 6)(3 6 4 3)- 2 1(6 3 4 3)
2
2
50
二、填空题 1.如图,已知AB⊥BD于B,ED⊥BD于D,点C在BD上,且AB=CD,BC=DE,则 ∠ACE=______度.
模型:一线三直角
思路:利用SAS证明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E全等, 利用三角形全等性质得到ACB DCE 900
二、填空题 1.如图,已知AB⊥BD于B,ED⊥BD于D,点C在BD上,且AB=CD,BC=DE,则
90 ∠ACE=______度.
模型:一线三直角
解: ∵AB⊥BD, ED⊥BD, ∴∠D=∠B=90°, ∵在Rt△ABC和Rt△CDE中
AB=CD ∠D=∠B BC=DE
∴Rt△ABC≅Rt△CDE(SAS) ∴∠DCE=∠A, ∵∠B=90° ∴∠BAC+∠ACB=90° ∴∠ECD+∠ACB=90° ∴∠ACE= 180°-90°= 90
B.抛物线 D.双曲线
思路:根据D点在B点,BC中点以及C点时,得出E 点所在位置,进而得出E点在一条直线上,进而得出 答案.
解:如图所示: 当D点与B点重合时,E点与C点重合, 当D点在BC中点时, ∵∠ADB+∠EDF=90°, ∠DAB+∠EDF=90°, ∴∠DAB=∠EDF, ∵在△ADB和△DFE中,

北师大版本七下数学第四章全等三角形证明题方法全解

北师大版本七下数学第四章全等三角形证明题方法全解

北师大版本七下数学第四章全等三角形证明题方法全解全等三角形是七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图形的证明题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给定的题设条件及图形并不具有明显的全等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观察,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构全等三角形。

借助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就会迅速找到证题途径,直观易懂,简捷明快。

现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 证线段垂直例1. 已知,如图1,在中,AB=2BC,求证:图1分析与证明:本题可先作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由,又,得到。

则为等腰三角形。

再取AB中点E,连DE,借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再由,,BD=B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到,即。

二. 证线段的倍分例2. 已知,如图2,等腰中,,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 作BD的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E。

求证:BD=2CE图2分析与证明:要证BD=2CE,可延长BA、CE交于点F。

由BE平分,,得到为等腰三角形。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E=EF,即。

再由,AB=AC,,得到,从而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立即得到BD=CF=2CE。

三. 证角相等例3. 已知,如图3,在中,D是BC边的中点,E是AD上一点,BE=AC,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求证:图3分析与证明:由AD是中线,可“延长中线一倍”,借助中线性质构全等三角形。

延长AD至G,使DG=AD,连BG,由DG=AD,,BD=C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AC=BG,。

而AC=BE,则BE=BG,所以,而,从而得到。

四. 证角不等例4. 已知:如图4,在中,,AD是BC边的中线。

求证:图4分析与证明:由AD是中线,可“延长中线一倍”,借助中线性质构全等三角形。

延长AD至E,使DE=AD,连BE。

由DE=CD,,BD=CD,得到。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BE=AC,,在中,由,得到,而,所以五. 证线段相等例5. 已知:如图5,在中,D是BC边的中点,交的平分线于E,交AB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三角形全等(二)全等模型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三角形全等(二)全等模型总结

三角形全等(二)旋转的全等例1、如图,∠BAD=∠CAE=90°,AB=AD,AE=AC.(1)证明:BC=DE;(2)若AC=12,CE经过点D,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例2、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 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例3、如图①,已知,在△ABC中,∠ACB=90°,AC=BC,点D是AB边上的中点,点M和点N 是动点,分别从A,C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AC,CB边上运动.(1)判断DM与DN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AC=BC=2,请直接写出四边形MCND的面积;(3)如图②,当点M运动到C点后,将改变方向沿着CB运动,此时,点N在CB延长线上,过M作ME⊥CD于点E,过点N作NF⊥DB交DB延长线于F,求证:ME=NF.练习1:如图,△ABC和△EBD中,∠ABC=∠DBE=90°,AB=CB,BE=BD,连接AE,CD,AE与CD 交于点M,AE与BC交于点N.(1)求证:AE=CD;(2)求证:AE⊥CD;(3)连接BM,有以下两个结论:①BM平分∠CBE;②MB平分∠AMD.其中正确的有(请写序号,少选、错选均不得分).练习2:如图1,C是线段BE上一点,以BC、CE为边分别在BE的同侧作等边△ABC和等边△DCE,连结AE、BD.(1)求证:BD=AE;(2)如图2,若M、N分别是线段AE、BD上的点,且AM=BN,请判断△CM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对称全等例1.已知∠BA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DG相交于点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1)连接CD、BD,求证:△CDF≌△BDE;(2)若AE=5,AC=3,求BE的长.例2.如图,四边形ABCD中,∠B+∠D=180°,AB=AD.(1)求证:CA平分∠BCD;例3.如图,AC平分∠BCD,AB=AD,AE⊥CB于E,AF⊥CD于F.(1)若∠ABE=60°,求∠CDA的度数.(2)若AE=2,BE=1,CD=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垂直模型例1.如图(1)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1)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DE、AD、BE又怎样的关系?并加以证明.例2.如图,△ABC中,AB=BC,CD⊥AB于点D,CD=BD,BE平分∠ABC,点H是BC边的中点,连接DH,交BE于点G.(1)求证:△ADC≌△FDB;(2)求证:CE=BF;(3)连结CG,判断△EC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例3.如图,在△ABC中,∠ACB=90°,AC=BC,点E是∠ACB内部一点,连结CE,作AD⊥CE,BE ⊥CE,垂足分别为点D,E.(1)求证:△BCE≌△CAD;(2)若BE=5,DA=12,则ED的长是.一线三等角例1.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DCE=∠A=∠B,CD=CE.(1)说明△ACD与△BEC全等的理由;(2)说明AB=AD+BE的理由.例2.如图,在△ABC中,AB=AC=3,∠B=∠C=50°,点D在边BC上运动(点D不与点B,C重合),连接AD,作∠ADE=50°,DE交边AC于点E.(1)当∠BDA=100°时,∠EDC=°,∠DEC=°.(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求出∠BDA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例3.(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半角模型例1.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MAN绕点A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N.(1)当∠MAN绕点A旋转到(如图1)时,求证:BM+DN=MN;(2)当∠MAN绕点A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猜想线段BM,DN和MN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例2.在等边三角形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三角形ABC 外一点,且∠MDN=60°,∠BDC=12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1)如图1,当点M、N在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2,点M、N在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1)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例3.已知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ABC、△DEF,其中∠ACB=∠DFE=90°,E为AB中点,△DEF可绕顶点E旋转,线段DE,EF分别交线段CA,CB(或它们所在直线)于M、N.(1)如图l,当线段EF经过△ABC的顶点C时,点N与点C重合,线段DE交AC于M,求证:AM=MC;(2)如图2,当线段EF与线段BC边交于N点,线段DE与线段AC交于M点,连MN,EC,请探究AM,MN,CN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当线段EF与BC延长线交于N点,线段DE与线段AC交于M点,连MN,EC,请猜想AM,MN,CN之间的等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B 卷练习 21、=++=-+32,01232m m m m 则若.22、如图,AE ⊥AB 且AE=AB ,BC ⊥CD 且BC=CD ,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是.23、已知:,则= 。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难题全解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难题全解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中考模拟考试数学卷(解析版)考点:三角形如图,已知,等腰Rt△OAB中,∠AOB=90o,等腰Rt△EOF中,∠EOF=90o,连结AE、BF.求证:(1)AE=BF;(2)AE⊥BF.【答案】见解析【解析】解:(1)证明:在△AEO与△BFO中,∵Rt△OAB与Rt△EOF等腰直角三角形,∴AO=OB,OE=OF,∠AOE=90o-∠BOE=∠BOF,∴△AEO≌△BFO,∴AE=BF;( 2)延长AE交BF于D,交OB于C,则∠BCD=∠ACO,由(1)知:∠OAC=∠OBF,∴∠BDA=∠AOB=90o,∴AE⊥BF.(1)可以把要证明相等的线段AE,CF放到△AEO,△BFO中考虑全等的条件,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得AO=BO,OE=OF,再找夹角相等,这两个夹角都是直角减去∠BOE的结果,所以相等,由此可以证明△AEO≌△BFO;(2)由(1)知:∠OAC=∠OBF,∴∠BDA=∠AOB=90°,由此可以证明AE⊥BF来源:2012-2013学年吉林省八年级上期中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考点:四边形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F是BA延长线上的一点,AF=AB,已知△ABE≌△ADF.(1)在图中,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中哪一种方法,使△ABE变到△ADF 的位置;(2)线段BE与DF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绕点A旋转90°;(2)BE=DF,BE⊥DF.【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1)根据旋转的概念得出;(2)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出△ABE≌△ADF,从而得出BE=DF,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BE⊥DF.(1)图中是通过绕点A旋转90°,使△ABE变到△ADF的位置.(2)BE=DF,BE⊥DF;延长BE交DF于G;由△ABE≌△ADF,得BE=DF,∠ABE=∠ADF;又∠AEB=∠DEG;∴∠DGB=∠DAB=90°;∴BE⊥DF.来源:2012年江苏省东台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如图,在△a bc中,已知∠abc=30°,点d在bc上,点e在ac上,∠bad=∠ebc,ad交be于f.1.求的度数;2.若eg∥ad交bc于g,eh⊥be交bc于h,求∠heg的度数.【答案】1.∠BFD=∠ABF+∠BAD (三角形外角等于两内角之和)∵∠BAD=∠EBC,∴∠BFD=∠ABF+∠EBC,∴∠BFD=∠ABC=30°;2.∵EG∥AD,∴∠BFD=∠BEG=30°(同位角相等)∵EH⊥BE,∴∠HEB=90°,∴∠HEG=∠HEB-∠BEG=90°-30°=60°.【解析】1.∠BFD的度数可以利用角的等效替换转化为∠ABC的大小,2.在直角三角形中,有平行线,利用同位角即可求解.三角形强化训练和深化☣1、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5°,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 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折叠前,由BC//AD得:∠BFE=∠DEF=25°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后,∠GEF=∠DEF=25°所以图b中,∠DGF=∠GEF+∠BFE=25°+25°=50°又在四边形CDGF中,∠C=∠D=90°则由:∠DGF+∠GFC=180°所以:∠GFC=180°-50°=130°将纸带再沿BF第二次折叠成图C后∠GFC角度值保持不变且此时:∠GFC=∠EFG+∠CFE所以:∠CFE=∠GFC-∠EFG=130°-25°=1052、在Rt△ABC中,∠A=90°,CE是角平分线,和高AD相交于F,作FG∥BC交AB于G,求证:AE=BG.解法1:【解析】证明:∵∠BAC=900AD⊥BC∴∠1=∠B∵CE是角平分线∴∠2=∠3∵∠5=∠1+∠2∠4=∠3+∠B∴∠4=∠5∴AE=AF过F作FM⊥AC并延长MF交BC于N∴MN//AB∵FG//BD∴四边形GBDF为平行四边形∴GB=FN∵AD⊥BC,CE为角平分线∴FD=FM在Rt△AMF和RtNDF中∴△AMF≌△NDF∴AF=FN∴AE=BG解法2:解:作EH⊥BC于H,如图,∵E是角平分线上的点,EH⊥BC,EA⊥CA,∴EA=EH,∵AD为△ABC的高,EC平分∠ACD,∴∠ADC=90°,∠ACE=∠ECB,∴∠B=∠DAC,∵∠AEC=∠B+∠ECB,∴∠AEC=∠DAC+∠ECA=∠AFE,∴AE=AF,∴EG=AF,∵FG∥BC,∴∠AGF=∠B,∵在△AFG和△EHB中,∠GAF=∠BEH∠AGF=∠BAF=EH,∴△AFG≌△EHB(AAS)∴AG=EB,即AE+EG=BG+GE,∴AE=BG.3、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D为腰CB上的中线,CE⊥AD交AB于E.求证∠CDA=∠EDB.解:作CF⊥AB于F,交AD于G ,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F=∠BCF=45°,即∠ACG=45°,∠B=45°,∵CE⊥AD,∴∠1+∠ACE=∠2+∠ACE=90°,∴∠1=∠2,在△AGC和△CEB中∠1=∠2AC=CB∠ACG=∠CBE,∴△AGC≌△CEB(ASA),∴CG=BE,∵AD为腰CB上的中线,∴CD=BD,在△CGD和△BED中CG=BE∠GCD=∠BCD=BD,∴△CGD≌△BED(SAS),∴∠CDA=∠EDB.4、如图,已知AD和BC相交于点O ,且均为等边三角形,以平行四边形ODEB,连结AC,AE和CE。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三角形》全等、倍长中线、截长补短、动点等专题(PDF版无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三角形》全等、倍长中线、截长补短、动点等专题(PDF版无答案)

专题一:倍长中线1.已知: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且DM平分∠ADC.(1)求证:AM平分∠DAB.(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已知:如图,M是△ABC的边BC上一点,F,E在AM上,且BE∥CF,BE=CF,试说明AM是BC边上的中线.3.如图,在△ABC中,点D是BC中点,连接AD并延长到点E,连接BE.若要使△ACD≌△EBD,应添上的条件是______.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接AE、B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DAE≌△CFE;(2)若AB=BC+AD,求证:BE⊥AF.5.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侧,池塘西边有一座假山D,在DB的中点C处有一个雕塑,张倩从点A出发,沿直线AC一直向前经过点C走到点E,并使CE=CA,然后她测量点E到假山D的距离,则DE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1)你能说明张倩这样做的根据吗?(2)如果张倩恰好未带测量工具,但是知道A和假山、雕塑分别相距200米、120米,你能帮助她确定AB的长度范围吗?(3)在第(2)问的启发下,你能“已知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上的中线,求第三边的范围吗?”请你解决下列问题:在△ABC中,AD是BC边的中线,AD=3cm,AB=5cm,求AC的取值范围.6.如图,△ABC中,AB=AC,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AD交BC于点D,过点BE作BE∥AC,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AB=BE7.如图,AB⊥BC,DC⊥BC,AE平分∠BAD,DE平分∠ADC,以下结论,正确的是①DE=BE;②点E是BC的中点;③∠AED=90°;④AD=AB+CD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在△ABC中,D是AB的中点,E是CD的中点.过点C作CF∥AB交A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BF.求证:DB=CF.专题二:一线三等角1.如图,△ABC中,∠ABC=∠BAC=45°,点P在AB上,AD⊥CP,BE⊥CP,垂足分别为D,E,已知DC=2,求BE的长.2.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是BC的中点,CE⊥AD,垂足为点E,BF∥AC交C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C=2BF.3.如图,在Rt△ABC中,∠C=90°,AC=10,BC=5,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O上运动,当AP=______时,△ABC和△PQA全等.4.如图,已知∠ABC=90°,D是直线AB上的点,AD=BC.过点A作AF⊥AB,并截取AF=BD,连接DC,DF,CF.(1)判断△CDF的形状并证明.(2)若BC=6,AF=2,求AB的长.5.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甲的位置时,试说明: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乙的位置时,试说明: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丙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6.已知:在△ABC中,AC=BC,∠ACB=90°,点D是AB的中点,点E是AB边上一点.(1)BF垂直于CE于点F,交CD于点G(如图①),求证:AE=CG;(2)AH垂直于CE,垂足为点H,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如图②),找出图中与BE相等的线段,并证明.7.如图,△ABC中,AB=AC,∠BAC=90°,点D在CB上,连接AD,EA⊥AD,∠ACE=∠ABD.(1)求证:AD=AE;(2)若点F为CD中点,AF交BE于点G,求∠AGE的度数.8.经验积累:如图①,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D⊥BC于点D,可知:∠BAD=∠C(不需要证明);(1)方法迁移:如图②,∠MAN=90°,射线AE在这个角的内部,点B,C在∠MAN的边AM,AN 上,且AB=AC,CF⊥AE于点F,BD⊥AE于点D.求证:△ABD≌△CAF.(2)归纳提升:如图③,点B,C在∠MAN的边AM、AN上,点E,F在∠MAN内部的射线AD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CF+EF=BE.(3)拓展应用:如图④,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CD=2BD,点E,F在线段AD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15,求△ACF与△BDE的面积之和.专题三:截长补短1.想一想,证一证已知:如图,射线BM 平分∠ABC ,点P 为射线BM 上一点,PD ⊥BC 于点D ,BD=AB+CD ,过点P 作PE ⊥BA于点E .求证:△PAE ≌△PCD .2.已知:如图,在△ABC 中,∠BAC=90°,∠C=45°,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求证:BC=AB+AD .3.已知:如图,△ABC 中,AC =BC ,∠ACB =90º,D 是AC 上一点,A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且1,2AE BD 求证:BD 是∠ABC 的平分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 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方法与技巧(含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  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方法与技巧(含答案)

第四章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常用方法与技巧一、截长补短法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点G在AD上,且∠GCE=45°,则GE=BE+GD成立吗?为什么?解:成立.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在正方形ABCD中,BC=DC,∠B=∠CDA=90°,所以∠CDF=∠B=90°.又因为BE=DF,所以△CBE≌△CDF(SAS).所以CE=CF,∠BCE=∠DCF.所以∠BCE+∠ECD=∠DCF+∠ECD.所以∠ECF=∠BCD=90°.因为∠GCE=45°,所以∠GCF=∠GCE=45°.又因为CE=CF,GC=GC,所以△ECG≌△FCG(SAS).所以GE=GF.所以GE=DF+GD=BE+GD.2.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试说明:∠2=∠1+∠C.解:如图,过点B 作BG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CB =90°,所以∠2+∠ACF =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在△ABD 和△F BD 中,⎩⎪⎨⎪⎧∠ABD =∠FBD ,BD =BD ,∠ADB =∠FDB =90°,所以△ABD ≌△FBD (ASA).所以∠2=∠DFB .又因为∠DFB =180°-∠AFC ,∠1+∠C =180°-∠AFC ,所以∠DFB =∠1+∠C .所以∠2=∠1+∠C .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AC =BC ,∠ABC =45°,点D 为BC 的中点,CE ⊥AD 于点E ,其延长线交AB 于点F ,连接DF.试说明:∠ADC =∠BDF.解:如图,过点B 作BG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因为∠ACB =90°,所以∠2+∠ACF =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因为CE ⊥AD ,所以∠AEC =90°.所以∠1+∠ACF =180°-∠AEC =180°-90°=90°.所以∠1=∠2.在△ACD 和△CBG 中,⎩⎪⎨⎪⎧∠1=∠2,AC =CB ,∠ACD =∠CBG =90°,所以△ACD ≌△CBG (ASA).所以∠ADC =∠G ,CD =BG .因为点D 为BC 的中点,所以CD =BD .所以BD =BG .所以∠GBF =∠DBG -∠DBF =90°-45°=45°.所以∠DBF =∠GBF .在△BDF 和△BGF 中,⎩⎪⎨⎪⎧BD =BG ,∠DBF =∠GBF ,BF =BF ,所以△BDF ≌△BGF (SAS).所以∠BDF =∠G .所以∠ADC =∠BDF .四、旋转法4.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为BC 上的一点,F 为CD 上的一点,BE +DF =EF ,求∠EAF 的度数.解:如图,延长CB 到点H ,使得BH =DF ,连接AH.所以∠D =∠ABH =90°.在△ABH 和△ADF 中,⎩⎪⎨⎪⎧AB =AD ,∠ABH =∠D =90°,BH =DF ,所以△ABH ≌△ADF (SAS).所以AH =AF ,∠BAH =∠DAF .所以∠BAH +∠BAF =∠DAF +∠BAF .所以∠HAF =∠BAD =90°.因为BE +DF =EF ,所以BE +BH =EF ,即EH =EF .在△AEH 和△AEF 中,⎩⎪⎨⎪⎧AH =AF ,AE =AE ,EH =EF ,所以△AEH ≌△AEF (SSS).所以∠EAH =∠EAF .所以∠EAF=12∠HAF =45°.五、倍长中线法5. 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若AB =5,AC =3,求AD 长度的取值范围.解:如图,延长AD 至点E ,使DE =AD ,连接BE.因为D 为BC 的中点,所以CD =BD.又因为AD =ED ,∠ADC =∠EDB ,所以△ADC ≌△EDB(SAS).所以AC =EB.因为AB -EB<AE<AB +EB ,又因为AB =5,AC =3,所以2<2AD<8. 所以1<AD<4.综合练习1.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 ,AE =EC ,DE =EF ,则下列结论中:①∠ADE =∠EFC ;②∠ADE +∠ECF +∠FEC =180°;③∠B +∠BCF =180°;④S △ABC =S 四边形DBCF ,正确的结论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2.如图,D ,E ,F 分别为AB ,AC ,BC 上的点,且DE ∥BC ,△ABC 沿线段DE 折叠,使点A 落在点F 处.若∠B=50°,则∠BDF =________.3.如图,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AC ,BD 交于点O ,过点O 任作一条直线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4.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角平分线、高线,且∠B =50°,∠C =70°,则∠EAD =________.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CE ⊥AB 于点E ,且AE =1(AB +AD ),若∠D =115°,则∠B =________.6.如图①,在Rt△ABC中,AB=AC,∠BAC=90°,过点A的直线l绕点A旋转,BD⊥l于D,CE⊥l于E.(1)试说明:DE=BD+CE.(2)当直线l绕点A旋转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时,(1)中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若不成立,请探究DE,BD,CE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探究过程.7.在△ABC中,AB=AC,D是直线BC上一点,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设∠BAC=α,∠DCE=β.(1)如图①,点D在线段BC上移动时,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2)如图②,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3)当点D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请在图③中画出完整图形并猜想角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80° 3.144.10° 点拨:由AD 平分∠BAC ,可得∠DAC =12∠BAC =12×(180°-50°-70°)=30°.由AE ⊥BC ,可得∠EAC =90°-∠C =20°,所以∠EAD =30°-20°=10°.5.65° 点拨:过C 作C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F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CAF =∠CAE .因为CF ⊥AF ,CE ⊥AB ,所以∠AFC =∠AEC =90°.在△CAF 和△CAE 中,⎩⎪⎨⎪⎧∠CAF =∠CAE ,∠AFC =∠AEC ,AC =AC ,所以△CAF ≌△CAE (AAS ).所以FC =EC ,AF =AE .因为AE =12(AB +AD ), 所以AF =12(AE +EB +AD ), 即AF =BE +AD .所以DF =BE .在△FDC 和△EBC 中,⎩⎪⎨⎪⎧CF =CE ,∠CFD =∠CEB ,DF =BE ,所以△FDC ≌△EBC (SAS ).所以∠FDC =∠EBC .又因为∠ADC =115°,所以∠FDC =180°-115°=65°.所以∠B =65°.6.解:(1)因为BD ⊥l ,CE ⊥l ,所以∠ADB =∠AEC =90°.又因为∠BAC=90°,所以∠BAD+∠CAE=90°.所以∠DBA=∠CAE.因为AB=AC,∠ADB=∠CEA=90°,所以△ABD≌△CAE(AAS).所以AD=CE,BD=AE.则AD+AE=BD+CE,即DE=BD+CE.(2)(1)中结论不成立.DE=BD-CE.同(1)说明△ABD≌△CAE,所以BD=AE,AD=CE.又因为AE-AD=DE,所以DE=BD-CE.7.解:(1)α+β=180°理由:因为∠DAE=∠BAC,所以∠DAE-∠CAD=∠BAC-∠CAD,即∠BAD=∠CAE.又因为AB=AC,AD=AE,所以△ABD≌△ACE(SAS).所以∠ABC=∠ACE.在△ABC中,∠BAC+∠ABC+∠ACB=180°,∠ABC=∠ACE,所以∠BAC+∠ACB+∠ACE=180°.因为∠ACB+∠ACE=∠DCE=β,所以α+β=180°.(2)α=β理由:因为∠DAE=∠BAC,所以∠BAD=∠CAE.又因为AB=AC,AD=AE,所以△ABD≌△ACE(SAS).所以∠ABC=∠ACE.因为∠ABC+∠BAC+∠ACB=180°,∠ACB+∠ACD=180°,所以α=β.(3)α=β.画图略.。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压轴题分类解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压轴题分类解析

七年级下三角形综合题归类一、双等边三角形模型1.(1)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2)如图8,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2.已知:AN 、BM相交于潭·中考题)ADE△中,AB 点B A D ,,分别为BE CD ,(1(24.(1(2(3 为1S ,△ADG 的面积为2S ,判断1S 与2S 的大小关系,并给予证明.5.已知: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过AB 边上的点D 作DG BC ∥,交AC 于点G ,在GD 的延长线上取点E ,使DE DB =,连接AE CD ,. (1)求证:AGE DAC △≌△; (2)过点E 作EF DC ∥,交BC 于点F ,请你连接AF ,并判断AEF △是怎样的三角形,试证明你的结论.二、垂直模型(该模型在基础题和综合题中均为重点考察内容) 考点1:利用垂直证明角相等C FGEDBAH 图① 图②1. 如图,△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求证:(1)AE =CD ; (2)若AC =12cm ,求BD 的长. 考点2:利用角相等证明垂直1. 已知BE ,CF 是△ABC 的高,且BP=AC ,CQ=AB ,试确定AP 与AQ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如图,在等腰R t△ABC 中,∠ACB =90°,D 为BC 的中点,DE ⊥AB ,垂足为E ,过点B 作BF ∥AC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CF . (1)(2)(3)连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D 是BC ,F ,求证:∠ADC(提示:) 3.如图1(1(2和GC .4.如图1在直线l (1)(2),AP BQ .(3线于点Q,连结,AP BQ ,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 与AP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三、等腰三角形(中考重难点之一)考点1: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1. 如图,ABC ∆中,AB AC =,90BAC ∠=︒,D 是BC 中点,ED FD ⊥,ED 与AB 交于E ,FD 与AC l (1) A B (F) (E)C PAB EC F P Q (2) l AB EC F P l交于F .求证:BE AF =,AE CF =.2. 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 ,取BD 的中点M ,连结,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压轴题拓展:(三线合一性质的应用)已知Rt ABC ∆中,AC BC =,90C ∠=︒,D 为AB 边的中点,90EDF ∠=︒,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CB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12DEF CEF ABC S S S ∆∆∆+=.当E D 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DEF S ∆,CEF S ∆,ABC S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3. CD 相交于点BC 的大小考点21. 如图经过点D 的平分线⑴①②③⑵2.在Rt △(1F 作FH ⊥FC ①求证:DG=DC②判断FH 与F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E 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点F 在射线DG 上,(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借助图2画出图形。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难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难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全等三角形难题1.如图,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结be、ec.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例如图,未知△abc中,ab=ac=10厘米,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启程,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同时从点b启程,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谋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一条边上碰面?3.直线cd经过∠bca的顶点c,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α.(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恳请化解下面两个问题:①如图1,若∠bca=90,∠α=90-af(填上“>”,“②如图2,若0(2)例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恳请探究ef、与be、af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给与证明.4.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图①,已知,在△abc中,ab=ac,p就是△abc内任一一点,将ap绕点a顺时针转动至aq,并使∠qap=∠bac,联结bq,cp,则”bq=cp.小亮就是个快乐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证明了△abq≌△acp,从而成佛bq=cp.之后,他将点p移至等腰三角形abc之外,原题中其它条件维持不变,辨认出“bq=cp”仍然设立,恳请你就图②得出证明.5.如图,在等腰rt△abc中,∠acb=90°,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e,过点b作bf∥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d⊥cf;(2)相连接af,先行推论△acf的形状,并表明理由.、cd为边向外作△bce和△dcf,使6.如图,在abcd中,∠bad=32°,分别以bcbe=bc,df=dc,∠eb=c∠c.缩短dfab交边ec于点h,点h在e、c两点之间,联结ae、af.(1)求证:△abe≌△fda.(2)当ae⊥af时,谋∠ebh的度数.7.已知:如图,af平分∠bac,bc⊥af,垂足为e,点d与点a关于点e对称,pb分别与线段cf,af平行于p,m.(1)求证:ab=cd;(2)若∠bac=2∠mpc,恳请你推论∠f与∠mcd的数量关系,并表明理由.8、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结bd,ae,并缩短ae交bd于f.(1)澄清:△ace≌△bcd.(2)直线ae与bd互相横向吗?证明你的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bf是∠abc的平分线,af∥dc,连接ac、cf,澄清:ca就是∠dcf的平分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讲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讲解

三角形全等难题讲解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15春•衡阳县期末)下列条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7cm,7cm,12cm B.5cm,3cm,9cm C.6cm,9cm,16cm D.5cm,6cm,11cm 2.(2015春•大渡口区期末)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1、x、2,且x为整数,那么x的取值是()A.x=1 B.x=2 C.x=3 D.x=43.(2015•泉州)已知△ABC中,AB=6,BC=4,那么边AC的长可能是下列哪个值()A.11 B.5 C.2 D.14.(2016•大埔县一模)已知△ABC中,D,E分别是AC,AB边上的中点,BD⊥CE于点F,CE=2,BD=4,则△ABC的面积为()A.B.8 C.4 D.65.(2016春•宜兴市校级月考)如图,BE是∠ABD的平分线,CF是∠ACD的平分线,BE 与CF交于G,若∠BDC=140°,∠BGC=110°,则∠A为()A.70°B.75°C.80°D.85°6.(2015•荆门)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④MB平分∠AM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7.(2014•山西)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且EC=2AE,直角三角形FEG 的两直角边EF、EG分别交BC、DC于点M、N.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则重叠部分四边形EMCN的面积为()A.a2B.a2C.a2D.a28.(2011•临川区模拟)两本书按如图所示方式叠放在一起,则图中相等的角是()A.∠1与∠2 B.∠2与∠3 C.∠1与∠3 D.三个角都相等9.(2005•广州)如图,已知点A(﹣1,0)和点B(1,2),在坐标轴上确定点P,使得△ABP 为直角三角形,则满足这样条件的点P共有()A.2个B.4个C.6个D.7个10.(2015秋•河东区期末)如图,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ABD和△BCD 的周长的差是()A.2 B.3 C.6 D.不能确定11.(2015春•昌邑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C=60°,∠ACB=80°,BP平分∠ABC,CP平分∠ACB,则∠BPC的大小是()A.100°B.110°C.115°D.120°12.(2015秋•南开区期末)在△ABC和△A′B′C′中,已知∠A=∠A′,AB=A′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不能使△ABC≌△A′B′C′一定成立的是()A.AC=A′C′B.BC=B′C′C.∠B=∠B′ D.∠C=∠C′13.(2015春•禅城区校级期末)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A.AB=DE,BC=EF,∠A=∠D B.∠A=∠D,∠B=∠E,∠C=∠FC.AC=DF,∠B=∠F,AB=DE D.∠B=∠E,∠C=∠F,AC=DF14.(2015秋•南陵县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BC∥AD,点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1=∠2 B.BF=DE C.AE=CF D.∠AED=∠CFB15.(2015秋•重庆校级期末)如图,AC平分∠DAB,AD=AC=AB,如下四个结论:①AC⊥BD;②BC=DE;③∠DBC=∠DAC;④△ABC是正三角形,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16.(2015秋•西宁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B、CD相交于O点,△AOC≌△BOD,E、F 分别在OA、OB上,要使△EOC≌△FOD,添加的一个条件不可以是()A.CE=DF B.∠CEA=∠DFB C.∠OCE=∠ODF D.OE=OF17.(2015秋•海安县校级月考)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A.AB=3,BC=4,AC=8 B.AB=4,BC=3,∠A=30°C.∠A=30°,∠B=70°,∠C=80°D.∠A=60°,∠B=30°,AB=418.(2015秋•萧山区期中)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边上,且AD=CE,AE与BD交于点F,则∠AFD的度数为()A.60°B.45°C.75°D.70°19.(2015秋•北京校级期中)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右图,∠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则∠EAB的度数是()A.65°B.55°C.45°D.35°20.(2015秋•南宁校级月考)如图,∠A+∠B+∠C+∠D+∠E+∠F的度数为()A.90°B.180°C.270°D.360°21.(2015秋•冠县月考)在△ABC和△EMN中,已知∠A=50°,∠B=60°,∠E=70°,∠M=60°,AC=EN,则这两个三角形()A.一定全等 B.一定不全等C.不一定全等D.以上都不对22.(2012•柳州)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A.PO B.PQ C.MO D.MQ23.(2011春•苏州期末)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图中所标1、2、3、4),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应该带()去.A.第1块B.第2块C.第3块D.第4块24.(2009秋•邹城市期末)长为3cm,4cm,6cm,8cm的木条各两根,小明与小刚分别取了3cm和4cm的两根,要使两人所拿的三根木条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俩取的第三根木条应为()A.一个人取6cm的木条,一个人取8cm的木条B.两人都取6cm的木条C.两人都取8cm的木条D.C两种取法都可以25.如图,设在一个宽度为w的小巷内,一个梯子长为a,梯子的脚位于A点,将梯子的顶端放在一堵墙上Q点时,Q离开地面的高度为k,梯子的倾斜角为45°;将该梯子的顶端放在另一堵墙上R点时,R点离开地面的高度为h,且此时梯子倾斜角为75°,则小巷宽度w=()A.h B.k C.a D.二.填空题(共3小题)26.(2012•雅安)在△ADB和△ADC中,下列条件:①BD=DC,AB=AC;②∠B=∠C,∠BAD=∠CAD;③∠B=∠C,BD=DC;④∠ADB=∠ADC,BD=DC.能得出△ADB≌△ADC 的序号是.27.(2010•鞍山)如图,∠AEC=∠ACE,∠DAB=∠CAE,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ADE.28.(2007•十堰)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B=AC﹣BD,则∠B:∠C的值是.三.解答题(共1小题)29.(2013•朝阳)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河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①在河流的一条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棵树A;②沿河岸直走20步有一树C,继续前行20步到达D处;③从D处沿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④测得DE的长就是河宽AB.请你证明他们做法的正确性.初一三角形全等2016年04月22日王溢的初中数学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15春•衡阳县期末)下列条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7cm,7cm,12cm B.5cm,3cm,9cm C.6cm,9cm,16cm D.5cm,6cm,11cm 【解答】解:A、7+7>12,7cm、7cm、12cm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B、5+3<9,∴5cm、3cm、9cm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C、9+6<15,∴6cm、9cm、16cm,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D、5+6=11,∴5cm、6cm、11cm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2.(2015春•大渡口区期末)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1、x、2,且x为整数,那么x的取值是()A.x=1 B.x=2 C.x=3 D.x=4【解答】解:依题意有2﹣1<x<2+1,即1<x<3,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3.(2015•泉州)已知△ABC中,AB=6,BC=4,那么边AC的长可能是下列哪个值()A.11 B.5 C.2 D.1【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6﹣4<AC<6+4,即2<AC<10,符合条件的只有5,故选:B.4.(2016•大埔县一模)已知△ABC中,D,E分别是AC,AB边上的中点,BD⊥CE于点F,CE=2,BD=4,则△ABC的面积为()A.B.8 C.4 D.6【解答】解:连接ED,∵BD⊥CE,∴四边形EBCD的面积=×BD×CE=4,设△ABC的面积为x,∵D,E分别是AC,AB边上的中点,∴BC=2DE,ED∥BC,∴△ADE∽△ABC,△ABC的面积=4×△ADE的面积,即x=4(x﹣4),解得x=.故选:A.5.(2016春•宜兴市校级月考)如图,BE是∠ABD的平分线,CF是∠ACD的平分线,BE 与CF交于G,若∠BDC=140°,∠BGC=110°,则∠A为()A.70°B.75°C.80°D.85°【解答】解:如图,,∵∠BDC=140°,∴∠1+∠2=180°﹣140°=40°,∵∠BGC=110°,∴∠1+∠2+∠3+∠4=180°﹣110°=70°,∴∠3+∠4=70°﹣40°=30°,∵BE是∠ABD的平分线,CF是∠ACD的平分线,∴∠3=∠5,∠4=∠6,又∵∠3+∠4=30°,∴∠5+∠6=30°,∴∠1+∠2+∠3+∠4+∠5+∠6=(∠1+∠2+∠3+∠4)+(∠5+∠6)=70°+30°=100°∴∠A=180°﹣100°=80°.故选:C.6.(2015•荆门)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④MB平分∠AM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答】解:∵△ABD、△BCE为等边三角形,∴AB=DB,∠ABD=∠CBE=60°,BE=BC,∴∠ABE=∠DBC,∠PBQ=60°,在△ABE和△DBC中,,∴△ABE≌△DBC(SAS),∴①正确;∵△ABE≌△DBC,∴∠BAE=∠BDC,∵∠BDC+∠BCD=180°﹣60°﹣60°=60°,∴∠DMA=∠BAE+∠BCD=∠BDC+∠BCD=60°,∴②正确;在△ABP和△DBQ中,,∴△ABP≌△DBQ(ASA),∴BP=BQ,∴△BPQ为等边三角形,∴③正确;∵∠DMA=60°,∴∠AMC=120°,∴∠AMC+∠PBQ=180°,∴P、B、Q、M四点共圆,∵BP=BQ,∴,∴∠BMP=∠BMQ,即MB平分∠AMC;∴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有4个;故选:D.7.(2014•山西)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且EC=2AE,直角三角形FEG 的两直角边EF、EG分别交BC、DC于点M、N.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则重叠部分四边形EMCN的面积为()A.a2B.a2C.a2D.a2【解答】解:过E作EP⊥BC于点P,EQ⊥CD于点Q,∵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D=90°,又∵∠EPM=∠EQN=90°,∴∠PEQ=90°,∴∠PEM+∠MEQ=90°,∵三角形FEG是直角三角形,∴∠NEF=∠NEQ+∠MEQ=90°,∴∠PEM=∠NEQ,∵AC是∠BCD的角平分线,∠EPC=∠EQC=90°,∴EP=EQ,四边形PCQE是正方形,在△EPM和△EQN中,,∴△EPM≌△EQN(ASA)∴S△EQN=S△EPM,∴四边形EMCN的面积等于正方形PCQE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AC=a,∵EC=2AE,∴EC=a,∴EP=PC=a,∴正方形PCQE的面积=a×a=a2,∴四边形EMCN的面积=a2,故选:D.8.(2011•临川区模拟)两本书按如图所示方式叠放在一起,则图中相等的角是()A.∠1与∠2 B.∠2与∠3 C.∠1与∠3 D.三个角都相等【解答】解:在直角△DEF与直角△FMP中,∠E=∠M=90°,∠5=∠MFP,∴∠4=∠FPM,∴∠2=∠3;同理易证∠ANB=∠CAE,而∠CAE与∠4不一定相等.因而∠1与∠3不一定相等.故图中相等的角是∠2与∠3.故选B.9.(2005•广州)如图,已知点A(﹣1,0)和点B(1,2),在坐标轴上确定点P,使得△ABP 为直角三角形,则满足这样条件的点P共有()A.2个B.4个C.6个D.7个【解答】解:①以A为直角顶点,可过A作直线垂直于AB,与坐标轴交于一点,这一点符合点P的要求;②以B为直角顶点,可过B作直线垂直于AB,与坐标轴交于两点,这两点也符合P点的要求;③以P为直角顶点,可以AB为直径画圆,与坐标轴共有3个交点.所以满足条件的点P共有6个.故选C.10.(2015秋•河东区期末)如图,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ABD和△BCD 的周长的差是()A.2 B.3 C.6 D.不能确定【解答】解:∵BD是△ABC的中线,∴AD=CD,∴△ABD和△BCD的周长的差是:(AB+BD+AD)﹣(BC+BD+CD)=AB﹣BC=5﹣3=2.故选A.11.(2015春•昌邑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C=60°,∠ACB=80°,BP平分∠ABC,CP平分∠ACB,则∠BPC的大小是()A.100°B.110°C.115°D.120°【解答】解:∵BP平分∠ABC,CP平分∠ACB,∴∠PBC=∠ABC=60°=30°,∠PCB=∠ACB=80°=40°.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知:∠BPC=180°﹣∠PBC﹣∠PCB=180°﹣30°﹣40°=110°.故选;B.12.(2015秋•南开区期末)在△ABC和△A′B′C′中,已知∠A=∠A′,AB=A′B′,添加下列条件中的一个,不能使△ABC≌△A′B′C′一定成立的是()A.AC=A′C′B.BC=B′C′C.∠B=∠B′ D.∠C=∠C′【解答】解:A、∠A=∠A′,AB=A′B′AC=A′C′,根据SAS能推出△ABC≌△A′B′C′,故A选项错误;B、具备∠A=∠A′,AB=A′B′,BC=B′C′,不能判断△ABC≌△A′B′C′,故B选项正确;C、根据ASA能推出△ABC≌△A′B′C′,故C选项错误;D、根据AAS能推出△ABC≌△A′B′C′,故D选项错误.故选:B.13.(2015春•禅城区校级期末)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A.AB=DE,BC=EF,∠A=∠D B.∠A=∠D,∠B=∠E,∠C=∠FC.AC=DF,∠B=∠F,AB=DE D.∠B=∠E,∠C=∠F,AC=DF【解答】解:A、根据AB=DE,BC=EF,∠A=∠D,不能判断△ABC≌△DEF,故本选项错误;B、根据∠A=∠D,∠B=∠E,∠C=∠F,不能判断△ABC≌△DEF,故本选项错误;C、根据AC=DF,∠B=∠F,AB=DE,不能判断△ABC≌△DEF,故本选项错误;D、∵在△ABC和△DEF中,∴△ABC≌△DEF(AAS),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14.(2015秋•南陵县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BC∥AD,点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1=∠2 B.BF=DE C.AE=CF D.∠AED=∠CFB【解答】解:∵AB∥CD,BC∥A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E=∠CDF,∴AB=CD,当添加∠1=∠2时,由ASA判定△ABE≌△CDF,∴选项A正确;当添加BF=DE时,BE=DF,由SAS判定△ABE≌△CDF,∴选项B正确;当添加AE=CF时,由SSA不能判定△ABE≌△CDF,∴选项C不正确;当∠AED=∠CFB时,由AAS判定∠AED=∠CFB,∴选项D正确;故选:C.15.(2015秋•重庆校级期末)如图,AC平分∠DAB,AD=AC=AB,如下四个结论:①AC⊥BD;②BC=DE;③∠DBC=∠DAC;④△ABC是正三角形,正确的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答】解:∵AB=AC,AC=AD,∴AB=AD∵AC平分∠DAB∴AC⊥BD,BE=DE,①正确;∴DC=CB,∵DC>DE,∴BC>DE,②错误;D、C、B可看作是以点A为圆心的圆上,根据圆周角定理,得∠DBC=∠DAC,③正确;当△ABC是正三角形时,∠CAB=60°那么∠DAB=120°,故④是不一定成立的,所以错误.正确的有2个.故选:B.16.(2015秋•西宁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B、CD相交于O点,△AOC≌△BOD,E、F 分别在OA、OB上,要使△EOC≌△FOD,添加的一个条件不可以是()A.CE=DF B.∠CEA=∠DFB C.∠OCE=∠ODF D.OE=OF【解答】解:∵△AOC≌△BOD,∴CO=OD,又∵∠COE=∠DOF(对顶角相等),∴要使△EOC≌△FOD,则添加的一个条件是∠CEA=∠DFB,即说明其补角是相等的,符合AAS;或∠OCE=∠ODF,符合ASA;或OE=OF,符合SAS.A选项不符合判定定理,故选A.17.(2015秋•海安县校级月考)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的是()A.AB=3,BC=4,AC=8 B.AB=4,BC=3,∠A=30°C.∠A=30°,∠B=70°,∠C=80°D.∠A=60°,∠B=30°,AB=4【解答】解:A、∵3+4<8,∴根据AB=3,BC=4,AB=8不能画出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B、根据AB=4,BC=3,∠A=30°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如图所示△ABD和△ABC,故本选项错误;C、根据∠A=30°,∠B=70°,∠C=80°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错误;D、根据∠A=60°,∠B=30°,AB=4,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即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18.(2015秋•萧山区期中)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边上,且AD=CE,AE与BD交于点F,则∠AFD的度数为()A.60°B.45°C.75°D.70°【解答】解:在△ABD和△ACE中,,∴△ABD≌△ACE(SAS)∴∠DAF=∠ABD,∴∠AFD=∠ABD+∠BAF=∠DAF+∠BAF=∠BAD=60°,故选:A.19.(2015秋•北京校级期中)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右图,∠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则∠EAB的度数是()A.65°B.55°C.45°D.35°【解答】解:过点E作EF⊥AD,垂足为F.∵∠C=90°,∠CED=35°,∴∠CDE=55°.∵DE平分∠ADC,∴∠EDF=55°.∴∠CDA=110°.∵∠B=∠C=90°,∴AB∥CD.∴∠CDA+∠DAB=180°.∴∠DAB=70°.∵DE平分∠CDA,EF⊥AD,EC⊥DC,∴EF=EC.∵E是BC的中点,∴EF=BE.在Rt△AEF和Rt△AEB中,,∴Rt△AEF≌Rt△AEB.∴∠EAF=∠EAB.∴∠EAB=DAB==35°.故选:D.20.(2015秋•南宁校级月考)如图,∠A+∠B+∠C+∠D+∠E+∠F的度数为()A.90°B.180°C.270°D.360°【解答】解:如图所示:∵∠1=∠A+∠B,∠2=∠C+∠D,∠1+∠2+∠E+∠F=360°,∴∠A+∠B+∠C+∠D+∠E+∠F=∠1+∠2+∠E+∠F=360°;故选:D.21.(2015秋•冠县月考)在△ABC和△EMN中,已知∠A=50°,∠B=60°,∠E=70°,∠M=60°,AC=EN,则这两个三角形()A.一定全等 B.一定不全等C.不一定全等D.以上都不对【解答】解:∵∠A=50°,∠B=60°,∴∠C=70°,在△ABC和△NME中,,∴△ABC≌△NME(AAS),故选A.22.(2012•柳州)如图,小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池塘两端M、N的距离,如果△PQO≌△NMO,则只需测出其长度的线段是()A.PO B.PQ C.MO D.MQ【解答】解:要想利用△PQO≌△NMO求得MN的长,只需求得线段PQ的长,故选:B.23.(2011春•苏州期末)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图中所标1、2、3、4),你认为将其中的哪一块带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大小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应该带()去.A.第1块B.第2块C.第3块D.第4块【解答】解:1、3、4块玻璃不同时具备包括一完整边在内的三个证明全等的要素,所以不能带它们去,只有第2块有完整的两角及夹边,符合ASA,满足题目要求的条件,是符合题意的.故选B.24.(2009秋•邹城市期末)长为3cm,4cm,6cm,8cm的木条各两根,小明与小刚分别取了3cm和4cm的两根,要使两人所拿的三根木条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俩取的第三根木条应为()A.一个人取6cm的木条,一个人取8cm的木条B.两人都取6cm的木条C.两人都取8cm的木条D.C两种取法都可以【解答】解:若两人所拿的三角形全等,那么两人所拿的第三根木条长度相同,故排除A;若取8cm的木条,那么3+4<8,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只能取6cm的木条,故排除C、D;故选B.25.如图,设在一个宽度为w的小巷内,一个梯子长为a,梯子的脚位于A点,将梯子的顶端放在一堵墙上Q点时,Q离开地面的高度为k,梯子的倾斜角为45°;将该梯子的顶端放在另一堵墙上R点时,R点离开地面的高度为h,且此时梯子倾斜角为75°,则小巷宽度w=()A.h B.k C.a D.【解答】解:连接QR,过Q作QD⊥PR,∴∠AQD=45°,∵∠QAR=180°﹣75°﹣45°=60°,且AQ=AR,∴△AQR为等边三角形,即AQ=QR,∵∠AQD=45°∴∠RQD=15°=∠ARP,∠QRD=75°=∠RAP,∴△DQR≌△PRA(ASA),∴QD=PR,即w=h.故选A.二.填空题(共3小题)26.(2012•雅安)在△ADB和△ADC中,下列条件:①BD=DC,AB=AC;②∠B=∠C,∠BAD=∠CAD;③∠B=∠C,BD=DC;④∠ADB=∠ADC,BD=DC.能得出△ADB≌△ADC 的序号是①②④.【解答】解:①在△ADB和△ADC中,AD=AD,若添加条件BD=DC,AB=A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可以证得△ADB≌△ADC;故本选项正确;②在△ADB和△ADC中,AD=AD,若添加条件∠B=∠C,∠BAD=∠CA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可以证得△ADB≌△ADC;故本选项正确;③在△ADB和△ADC中,AD=AD,若添加条件∠B=∠C,BD=DC,由SSA不可以证得△ADB≌△ADC;故本选项错误;④在△ADB和△ADC中,AD=AD,若添加条件∠ADB=∠ADC,BD=D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可以证得△ADB≌△ADC;故本选项正确;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序号是①②④;故答案是:①②④.27.(2010•鞍山)如图,∠AEC=∠ACE,∠DAB=∠CAE,请补充一个条件:∠B=∠D,使△ABC≌△ADE.【解答】解:添加的条件是∠B=∠D.理由是:∵∠DAB=∠CAE,∴∠DAB+∠BAE=∠CAE+∠BAE,∴∠DAE=∠BAC,∵∠AEC=∠ACE,∴AE=AC,∵∠B=∠D,∴△ABC≌△ADE.故答案为:∠B=∠D.28.(2007•十堰)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B=AC﹣BD,则∠B:∠C的值是2.【解答】解:在AC上截取AE=AB=X,于是AB=AE又∵AD平分∠BAC∴∠BAD=∠EAD又∵AD=AD∴△ABD≌△AED∴∠1=∠B,DE=BD=CE=X∴在等腰三角形DEC中,∠B=∠1=2∠C∴∠B:∠C=2:1或2.三.解答题(共1小题)29.(2013•朝阳)某段河流的两岸是平行的,数学兴趣小组在老师带领下不用涉水过河就测得河的宽度,他们是这样做的:①在河流的一条岸边B点,选对岸正对的一棵树A;②沿河岸直走20步有一树C,继续前行20步到达D处;③从D处沿河岸垂直的方向行走,当到达A树正好被C树遮挡住的E处停止行走;④测得DE的长就是河宽AB.请你证明他们做法的正确性.【解答】证明:如图,由做法知:在Rt△ABC和Rt△EDC中,∴Rt△ABC≌Rt△EDC(ASA)∴AB=ED即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第21页(共21页)。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全等三角形

第02讲_全等三角形知识图谱全等三角形知识精讲一.全等的概念与性质三点剖析一.考点: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二.重难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易错点:利用全等的性质时容易忽略对应关系,导致找错对应边或对应角.全等图形例题1、 下列图形中,与右图全等的是( )全等图形(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2)平移、旋转、对称前后的图形是一组全等图形四边形四边形全等多边形(1)相互重合的顶点为对应点,相互重合的边为对应边,相互重合的 角为对应角 (2)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对应边相等 ( 2)对应角相等(3)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4)周长、面积相等易错点:1.利用全等的性质时注意不要找错对应边或对应角A B C DA.A选项B.B选项C.C选项D.D选项【答案】A【解析】观察图形上实心点与空心点的位置得出全等图形即可,原图与选项A全等.例题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C.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D.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随练1、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非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凸四边形,拼法共有()A.3种B.4种C.5种D.6种【答案】B【解析】拿两个“90︒,60︒,30︒”的三角板试一试即可得.随练2、如图,ADE BDE≌,若ADC∆∆∆的周长为12,AC的长为5,则CB的长为()A.8B.7C.6D.5【答案】B【解析】解:∵ADE BDE∆≅∆,∴DA DB=,AC=,∴7BC=,故选B.=++=++=+=,又5ADC∆的周长12AC CD AD AC CD BD AC BC随练3、下图是由全等的图形组成的,其中AB=3cm,CD=2AB,则AF=___________.【答案】27cm【解析】因为AB=3cm,所以CD=2AB=6cm,所以AF=3AB+3CD=3×3+3×6=27(cm).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例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中线相等C.全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等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答案】D【解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同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角的角平分线也分别相等,一定要注意“对应”二字.例题2、如图,在△ABC中,AB=AC,E、D分别为AB、AC边上的中点,连接BD、CE交于O,此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为()对.A.4B.3C.2D.1【答案】B【解析】∵AB=AC,∴∠EBC=∠DCB,∵AE=BE,AD=DC,∴BE=DC,∵BC=CB,∴△EBC≌△DCB,∴∠ECB=∠DBC,∴∠EBO=∠DCO,∵BE=CD,∴∠BOE=∠COD,∴△BOE≌△COD,∵∠A=∠A,AB=AC,∠ABD=∠ACE,∴△ABD≌△ACE,共有3对全等三角形.例题3、在△ABC中,∠B=∠C,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那么在△ABC中与这100°角对应相等的角是()A.∠AB.∠BC.∠CD.∠B或∠C【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例题4、如图,△ABC≌△AEF,AB=AE,∠B=∠E,则对于结论①AC=AF,②∠FAB=∠EAB,③EF=BC,④∠EAB =∠FA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析】∵△ABC≌△AEF,∴AC=AF,故①正确;∠EAF=∠BAC,∴∠FAC=∠EAB≠∠FAB,故②错误;EF=BC,故③正确;∠EAB=∠FAC,故④正确;综上所述,结论正确的是①③④共3个.例题5、 如图,△ABC 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AB =A C .分别以AB ,AC 为腰向外作等腰三角形△ADB 和△ACE ,且∠BAD =∠CAE =84°,连接CD 和BE ,相交于点F ,连接AF ,则∠AFD 的度数为________.【答案】 48°【解析】 暂无解析随练1、 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 C.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答案】 D【解析】 A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B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随练2、 已知∆≅∆ABC DEF ,DEF ∆的周长为32cm ,9cm 12cm DE EF ==,,则AB =________,BC =________,AC =________【答案】 9cm ;12cm ;11cm【解析】 由于∆≅∆ABC DEF ,所以AB 与DE 、AC 与DF 、BC 与EF 分别是对应边,即AB DE =,AC DF =,BC EF =.又DEF ∆的周长为32cm ,9cm 12cm DE EF ==,,则()3291211cm DF =--=.因此9cm AB =,12cm BC =,11cm AC =随练3、 如图ABC DEF ∆≅∆,30A ∠=︒,50B ∠=︒,2BF =,求DFE ∠的度数与EC 的长.【答案】 =100DFE ∠︒,2EC =.【解析】 在ABC ∆中,180ACB A B ∠=︒-∠-∠.又∵30A ∠=︒,50B ∠=︒ ∴1803050100ACB ∠=︒-︒-︒=︒∵ABC DEF ∆≅∆,∴ACB DFE ∠=∠,∴=100DFE ∠︒, ∵BC EF =,∴BC CF EF CF -=-, ∴2EC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精讲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FE DCBA二.思路点拨边边角(SSA )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常见全等图形共线三等角模型4.“AAS ”与“ASA ”易混,要注意区分“边”“角”的位置关系5. 错用“AAA ”,“SSA ”证三角形全等.三点剖析一.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二.重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易错点:1.边边角(SSA )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2.斜边、直角边定理(HL)必须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才能使用;3.在使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条件的顺序必须和判定定理要求的一样.SSS例题1、 如图,AB AC =,AD AE =,BE CD =,求证:ABD ACE ∆∆≌.【答案】 见解析【解析】 由SSS 可得ABD ACE ∆∆≌.随练1、 已知:如图,AC=EC ,E 、A 、D 在同一条直线上,∠1=∠2=∠3.试说明:△ABC ≌△EDC .A BCABCDDABCE90°CEDA BD E CBA【答案】 见解析【解析】 证明:∵∠1=∠2,∴∠1+∠ACD=∠2+∠ACD ,∴∠ACB=∠ECD , ∵∠1=∠3,∠4=∠5,∴∠B=∠D , 在△ABC 和△CDE 中,,∴△ABC ≌△EDC (AAS ).SAS例题1、 已知:如图,E 为BC 上一点,AC ∥BD ,AC BE =,BC BD =. 求证:AB DE =【答案】 见解析【解析】 证明:∵AC ∥BD ,∴C CBD ∠=∠ 在△ACB 和△EBD 中: AC BE C CBD BC BD =⎧⎪∠=∠⎨⎪=⎩,∴△CBM ≌△DBM (SAS ),∴AB DE =. 例题2、 已知AB =AC ,AD =AE ,∠BAC =∠DAE ,直线BD 、CE 交于点G ,(1)如图1,点D 在AC 上,求证:∠BGC =∠BAC ; (2)如图2,当点D 不在AC 上,(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最新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难题精选

最新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难题精选

三角形精选题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规定∠A=90º,∠ C=25º,∠B=25º,检验已量得∠BDC=150º,就判断这个零件不合格,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

2:如图所示,已知∠xOy=90°,点A,B分别在射线Ox,Oy上移动,BE是∠ABy的平分线,BE的反向延长线与∠OAB的平分线交于点C,试问∠ACB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3.在直角△ABC中,∠BAC=90°,如下图所示.作BC边上的高,图中出现三个直角三角形(3=2×1+1);又作△ABD中AB边上的高1DD,这时图中便出现五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5=2×2+1);按照同样的方法作21DD、32DD、……、kkDD1-.当作出kkDD1-时,图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ACD4、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DG ⊥BC 且平分BC ,DE ⊥AB 于E ,DF ⊥AC 于F. (1)说明BE=CF 的理由;(2)如果AB=a ,AC=b ,求AE 、BE 的长.5、如图①,OP 是∠MON 的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形画一对以OP 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请你参考这个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1)如图②,在△ABC 中,∠ACB 是直角,∠B =60°,AD 、CE 分别是∠BAC 、∠BCA 的平分线,AD 、CE 相交于点F 。

请你判断并写出FE 与FD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③,在△ABC 中,如果∠ACB 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它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第23题图) O P AM N E B C DF A E F BD图① 图②图③ EDGFC BA6.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7.请你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以下步骤进行动手操作:步骤一:在CD 上取一点P ,将角D 和角C 向上翻折,这样将形成折痕PM 和PN ,如图①所示;步骤二:翻折后,使点D ,C 落在原长方形所在的平面内,即点D ′和C ′,细心调整折痕PN ,PM 的位置,使PD ′,PC ′重合,如图②,设折角 ∠MPD ′=∠α,∠NPC ′=∠β.(1)猜想∠MPN 的度数;(2)若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并改变∠α的大小,猜想:随着∠α的大小变化, ∠MPN 的度数怎样变化?A C DEF 218、已知∠AOB=900,在∠AOB 的平分线OM 上有一点C ,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 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 、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 、E . 如图1,当CD ⊥OA 于D ,CE ⊥OB 于E ,易证:CD=CE当三角板绕点C 旋转到CD 与OA 不垂直时,在图2、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图1 图2 图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在Rt △ABC 中,∠BAC=90°,AC=2AB ,点D 是AC 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 、D 重合,连结BE 、EC .
试猜想线段BE 和EC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图,已知△ABC 中,AB =AC =10厘米,BC =8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同时从点B 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一条边上相遇?
3.直线CD 经过BCA ∠的顶点C ,CA=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BEC CFA α∠=∠=∠.
(1)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90,90BCA α∠=∠=,则EF BE AF -(填“>”,“<”或“=”号); ②如图2,若0180BCA <∠<,若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则 α∠与BCA ∠ 应满足的关系是 ;
(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外部,BCA α∠=∠,请探究EF 、与BE 、AF 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A
B
C
D
E
A
B
C E F D
D
A
B
C
E F A
D
F
C E
B
图1
图2
图3
4. 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图①,已知,在ABC △中,AB AC =,
P 是ABC △内任意一点,将AP 绕点A 顺时针旋转至AQ ,使QAP BAC ∠=∠,连结BQ CP ,,则
BQ CP =.
” 小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证明了ABQ ACP △≌△,从而证得BQ CP =.之后,他将点P 移到等腰三角形ABC 之外,原题中其它条件不变,发现“BQ CP =”仍然成立,请你就图②给出证明.
5. 如图,在等腰R t △ABC 中,∠ACB =90°,D 为BC 的中点,DE ⊥AB ,垂足为E , 过点B 作BF ∥AC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连接CF . (1)求证:AD ⊥CF ;
(2)连接AF ,试判断△A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6. 如图,在ABCD 中,32BAD ∠=°,分别以BC CD 、为边向外作BCE △和DCF △,使BE BC DF DC EBC CDF ==∠=∠,,.延长AB 交边EC 于点H ,点H 在E C 、两点之间,连结AE AF 、.
(1)求证:ABE FDA △≌△.
(2)当AE AF ⊥时,求EBH ∠的度数.
图①
Q
P
C
B
A
A
Q
B
P
C
图②
A F
C D B
H E
7. 已知:如图, AF 平分∠BAC ,BC ⊥AF , 垂足为E ,点D 与点A 关于点E 对称,PB 分别与线段CF ,
AF 相交于P ,M .
(1)求证:AB =CD ;
(2)若∠BAC =2∠MPC ,请你判断∠F 与∠MCD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8、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C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结BD ,AE ,
并延长AE 交BD 于F .(1)求证:△ACE ≌△BCD .(2)直线AE 与BD 互相垂直吗?证明你的

9、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BC ,BF 是∠ABC 的平分线,AF ∥DC ,连接AC 、CF ,
求证:CA 是∠DCF 的平分线。

F
D
A
C B
10. 如图甲,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且在AD 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 解答下列问题:(1)如果AB=AC ,∠BAC=90º.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 、BD 之间的位置关系为 ,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 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 ≠AC ,∠BAC ≠90º,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
试探究:当△ABC 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 ⊥BC (点C 、F 重合除外)?画出相应图
A B C D E F
第28题图
图甲
图乙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图丙
F M P
E D C
B A
B A O D C
E 图8
11、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8. (1)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
求∠AEB 的大小;
(2)如图8,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
A
D
F
C G
E B
图1
A
D
F C G
E B 图2 A
D
F
G
E B
图3
C B O
D 图7 A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