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试验

合集下载

ITO导电玻璃表面直接电沉积Au的机理

ITO导电玻璃表面直接电沉积Au的机理

ITO导电玻璃表面直接电沉积Au的机理汤儆;田晓春;周富庆;刘跃强;林建航【摘要】用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法研究Au在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膜玻璃表面的电沉积过程的初期阶段.发现在ITO表面Au的电沉积经历成核过程以及受[AuCl4]-扩散控制的晶核生长过程.通过改变扫描速率分析循环伏安曲线的变化,当扫描速率较快时,发现Au在ITO表面的沉积过程经历[AuCL2]-→[AuCl2]-→Au两步进行;当扫描速率较慢时,受歧化反应作用影响而只表现为一步沉积[AuCl4]-→Au.通过电位阶跃实验,验证了Au的两步沉积过程,并求得[AuCl4]-的扩散系数为1.3x10-5cm2.s-1.将成核曲线与理论曲线对照,得出Au在ITO表面的沉积符合瞬时成核理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Au核形貌进行分析,根据扫描电镜图可以得到阶跃时间和阶跃电位对电沉积Au的形貌的影响.%Cyclic voltammetric and chronoamperometric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itial stage of Au electrodeposition on an indium tin oxide (ITO) surface. The nucle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diffusion of [AuCl4]-. The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included two steps which were [AuCl4]-→ [AuCl2]-, and [AuCl2]- → Au. Only one reduction peak was observed when the scan rate was comparatively slow and this peak separated into two peaks when the scan rate was increased. This phenomenon resulted from the disproportionation of [AuCl2]- during 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Chronoamperometry also proved the two step reaction mechanism an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AuCl4]- was calculated to be 1.3× 10-5 cm2· s-1. From the theoretical nucleation curves, an instantaneous three-dimensional nuclea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for the nucleation of gold on ITO. Au electrodeposits were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SEM images of the electrodeposi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gold deposits was affect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potential and time.【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6页(P641-646)【关键词】氧化铟锡导电玻璃;金纳米粒子;电沉积;成核机理【作者】汤儆;田晓春;周富庆;刘跃强;林建航【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108;福州大学测试中心,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Abstract: Cyclic voltammetric and chronoamperometric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nitial stage of Au electrodeposition on an indium tin oxide(ITO)surface.The nucleation process was controlled by the diffusion of[AuCl4]-.The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included two steps which were[AuCl4]-→ [AuCl2]-,and[AuCl2]-→Au.Only one reduction peak was observed when the scan rate was comparatively slow and this peak separated into two peaks when the scan rate was increased.This phenomenon resulted from the disproportionation of[AuCl2]-during 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Chronoamperometry also proved the two step reaction mechanism and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of[AuCl4]-was calculated to be 1.3×10-5cm2·s-1.From the theoretical nucleation curves,an instantaneous three-dimensionalnucleationmechanism wasproposedforthenucleationofgoldonITO.Au electrodeposits were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SEM images of the electrodeposi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gold deposits was affect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potential and time. Key Words:Indium Tin Oxide;Au nano particle;Electrodeposition;Nucleation mechanism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膜玻璃已广泛地用于液晶显示器(LCD)、太阳能电池、光电子以及各种光学领域.近年来,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较宽的电位窗口、很好的透光性的ITO导电玻璃作为电极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化学活性物质的研究.基于Au纳米粒子(AuNPs)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已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剂、传感器等很多领域.1AuNPs修饰的ITO导电玻璃作为电极,可以用来检测物质的电化学性质.例如,Dai等2直接用电沉积的方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修饰AuNPs,并将其用于分析检测As(III).苏州大学狄俊伟课题组用循环伏安法在ITO玻璃表面修饰AuNPs,并应用于废水中亚硝酸根的检测、3光折射率传感器、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2等方面.另外,还有Chen5和高敏侠6等通过单分子层自组装(SAMs)的方法,在修饰了氨基硅烷的ITO导电玻璃表面自组装一层Au纳米粒子,分别用于电化学发光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基底.所以,沉积了Au的ITO电极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电沉积在ITO表面的Au在大小、形貌等方面会有所不同,7这与溶液组成、8,9沉积电位10以及ITO表面粗糙度11等有关.因此,研究Au在ITO表面沉积的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Au在ITO表面沉积的尺寸和形貌.金属电沉积的机理包括了二维成核或三维成核以及连续成核或瞬时成核,12-14并且成核机理是由生长界面的结构所决定的,依生长界面的结构而异.15所以,金属电沉积的机理不仅与沉积的金属种类14,16有关,也与基底类型17,18及沉积电位18有关.通过研究循环伏安曲线,可以判断电沉积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对把握成核机理有辅助的意义. Huang等11认为Au在ITO表面的电沉积过程是由[AuCl4]-经过一步反应直接被还原为Au.Oyama8和吴辉煌9等研究表明室温离子液体中,Au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沉积经历[AuCl4]-→[AuCl2]-→Au两步反应.发现在仅包含HAuCl4和KCl的简单水溶液体系中,Au在ITO表面的电沉积过程也经历相同的两步过程,受歧化作用的影响,在扫描速率较小的情况下表现为只经历一步反应.本文在研究Au在ITO表面沉积的电化学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该溶液体系下Au的电沉积过程的成核机理.电化学实验使用上海辰华CHI842B电化学工作站,结合自制标准三电极电化学体系,以Pt片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透明导电玻璃 (厚 1.1 cm,电阻约为100 Ω·cm-1,诺群电子(深圳)有限公司)为工作电极.美国FEI公司生产的场发射扫描电镜(NOVA NANO SEM230)用于观察电沉积Au的形貌.KQ50-DE型超声波清洗器由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所用试剂:HAuCl4·4H2O、KCl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氨水、丙酮、乙醇均为分析纯,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高纯氮气纯度为99.999%,福州新航工业气体有限公司.电化学沉积实验开始前,向电解池中通入N220 min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氧气.ITO导电玻璃作为电极分别用稀氨水(10:1,质量比)、丙酮、乙醇、超纯水依次超声清洗10 min,氮气吹干.所有实验均在室温下进行.在0.1 mol·L-1KCl溶液中进行空白实验,与0.5 mmol·L-1HAuCl4+0.1 mol·L-1KCl溶液体系的循环伏安曲线对比,选择合适的电位扫描范围.通过改变扫描速率,得到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根据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关系,判断Au在ITO表面沉积的电化学反应控制类型.采用计时电流法,从开路电位分别阶跃到不同的电位.根据电位阶跃曲线,可以求解[AuCl4]-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根据(I/Im)-(t/tm)1/2无因次曲线,判断Au在ITO表面沉积的成核机理.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沉积在ITO表面的Au进行形貌观察.分析不同阶跃电位和不同的阶跃时间对Au在ITO表面沉积形貌的影响.图1中的曲线分别为0.1 mol·L-1KCl空白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和0.5 mmol·L-1HAuCl4+0.1 mol·L-1KCl溶液中Au在ITO的沉积和溶出伏安曲线,扫描速率为50 mV·s-1.当电势为-0.8 V左右时,ITO表面的铟锡氧化层会被还原,在正于1.5 V 的情况下会发生析氧反应.在-0.5-0.8 V和-0.5-1.5 V扫描范围内,分别只有Au的沉积和溶出反应,而没有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所以,选择-0.5-0.8 V主要用于研究Au的沉积,-0.5-1.5 V用于研究Au的沉积溶解过程.在KCl存在的HAuCl4溶液中,Au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氧化态形式存在.方程式(1)、(2)和(3)为溶液中可能同时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参比电极为NHE):19其中但是在Au的浓度比较低(cAu≤10-3mol·L-1),Cl-浓度比较高(pCl-<-0.7)的情况下,Au(III)/Au(I)/Au(0)三者的优势电势为这可以证明图1中的沉积峰a对应的是[AuCl4]-→[AuCl2]-的还原过程,沉积峰b对应的是[AuCl2]-→Au还原过程.图1中的实线以开路电位为起点进行阴极扫描,当回扫到0.4 V左右,开始出现阳极扫描的沉积电流小于阴极扫描的沉积电流,形成一个抗感应性电流环,这表明Au在ITO表面的电沉积存在过电位的成核过程.16从循环伏安曲线中可以看到,从开路电位负向扫描的第一段中有两个沉积峰a、b,这两个峰为Au在ITO表面的沉积峰.当ITO表面的Au部分溶解后又再次负向扫描的第三段只有一个沉积峰c.因此a和b 峰为Au直接在空白的ITO表面的电沉积,并且认为沉积过程经历[AuCl4]-→[AuCl2]-→Au两步.峰c的峰电位与峰a、b相比,具有较明显的正移.这是由于第一段沉积的Au在第二段的阳极溶出过程不会完全溶出,第二段的沉积过程是有Au存在于ITO表面,这使得沉积电位正移.图2在扫描速率小于25 mV·s-1的情况下可观察到一个沉积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会出现两个沉积峰.这说明扫描速率会影响电极反应过程.推断其原因是当[AuCl4]-被还原为[AuCl2]-之后,在该溶液体系下[AuCl2]-存在着歧化反应,20如方程式(4)所示.由于Au的歧化反应是一个相对较慢的动力学过程,8,20所以当扫描速率足够快的时候,[AuCl2]-还未来得及发生歧化反应,直接在电极表面被还原为Au,此时阴极沉积曲线可以看到两步还原过程.在低扫描速率下,歧化反应速率相对较快,生成的[AuCl2]-在被进一步还原之前就发生了歧化反应,因此,还原电势的变化检测不到[AuCl2]-被还原为Au的过程,此时只能观察到一个还原峰.当扫描速率比较大的时候,阴极沉积曲线Au的沉积过程表现为两步电沉积过程.并且每一个沉积峰电位都随扫速增大而发生负移.由图3可看到,两个沉积峰的电流值与扫描速率的二分之一次方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图2中的两步反应均为扩散控制过程.从图4中的阶跃曲线可以观察到,随着阶跃电位的负移会出现峰值电流,这是由于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放电成核并生长使电流增大,随后由于Au核之间的相互交迭而使电流衰减直至达到一个电流增加与衰减的平衡过程.21随着阶跃电位的负移,峰值电流会增大.当电位阶跃到-0.1 V以及更负的电位时,暂态电流曲线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的阶段还会出现一个峰.这与循环伏安曲线推测出来的两步沉积相一致,这表明电位阶跃到0 V以负,Au在ITO表面的电沉积先由[AuCl4]-→[AuCl2]-,再进一步生成Au.暂态电流曲线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至平台阶段,阶跃电位为-0.2 V时,可以得到图4中的电流密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j(t)-t-1/2)曲线,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近似一直线,这说明Au在ITO表面的沉积符合三维成核模式.根据Contrell方程(5),可判定该阶段受液相传质过程控制.再根据Contrell方程以及直线的斜率,可以计算出当电位阶跃至-0.2 V时,[AuCl4]-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D为1.3×10-5cm2·s-1.Contrell方程:其中,j为电流密度,n为电极反应的得失电子数(n=3),c为溶液本体浓度,A为电极的面积,F为法拉第常数,D为扩散系数.在扩散控制条件下,有两种典型的多核生长机理,即连续成核和瞬时成核.根据Scharifker等14,22的理论模型,瞬时成核和连续成核的归一化电流可分别表示如下:瞬时成核:连续成核:其中,Im为阶跃曲线在最大电流密度处所对应的电流值;tm为阶跃曲线在达到最大电流密度处所对应的时间.图5中(a)、(b)、(c)、(d)分别为从开路电位阶跃到0.3、0.2、0、-0.2 V的归一化(I/Im)2-t/tm曲线以及瞬时成核和连续成核的理论曲线.在达到tm值之前,即在电流达到最大值之前,随着阶跃电位的负移,(I/Im)2-t/tm曲线一直在接近于瞬时成核的理论曲线,直至几乎重合.在阶跃电位选择0.2 V时,(I/Im)2-t/tm曲线与瞬时成核的理论曲线很好的重合,推断Au在ITO表面的沉积符合瞬时成核机理.但随着电位的负移,由于沉积的过电位足够大,沉积过程再次受到歧化反应的影响,这样会在达到tm之后发生(I/Im)2偏离理论曲线,如图5(d).图6为不同阶跃电位下阶跃相同时间10 s之后的Au沉积在ITO表面的SEM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阶跃电位负移,在ITO表面沉积的初期阶段Au核的密度增大.在阶跃电位达到-0.2 V之前,Au核的数量几乎不变,大小几乎相等,平均粒径约为175nm.当阶跃电位达到-0.2 V时,成核数量明显增大,并且Au核变小,平均粒径约为70 nm.这是因为电位足够负,电位阶跃瞬间,在一定的电极面积表面电流密度可以达到最大,电极表面很多能量较低的活性生长位点也形成了晶核.15,16从图6(d)中的嵌入图可以看出,单个的Au核接近半球形,这是三维成核机理的理论基础.12,13,15所以,要想得到表面覆盖致密的Au层的ITO,选择的沉积电位可以适当负移.图7为不同阶跃时间下阶跃到相同电位-0.2 V之后的Au沉积在ITO表面的SEM 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阶跃时间的延长,ITO表面的Au颗粒直径增大(由70 nm 左右增大到120 nm左右),数量减少.这是由于随着阶跃时间增长,Au在ITO表面继续生长,由于Au与Au之间的作用力大于Au与ITO表面的作用力,Au核在三维生长的同时,在ITO表面趋于二维靠拢.23,24所以Au颗粒的数量会减少,体积会增大.同时,随着阶跃时间的延长,Au颗粒大小仍然较均匀,这也可以说明电位阶跃到-0.2 V时,仍符合瞬时成核过程.(1) 在0.1 mol·L-1KCl+0.5 mmol·L-1HAuCl4溶液中,Au直接在ITO导电玻璃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存在成核过程,并且分为两步反应.(2)在扫描速率比较小的情况下,受歧化反应影响显著,Au在ITO电极上沉积表现为一步沉积过程.当电位扫描速率增大后,循环伏安曲线明显地表现为二步还原过程.每步反应均为不可逆的扩散控制过程,[AuCl4]-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D为1.3×10-5cm2·s-1.(3)Au在ITO表面的沉积符合三维成核理论模型,成核机理属于瞬时成核过程.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图,Au在ITO表面的电沉积形貌随阶跃电位的负移,Au核的密度会增大;随阶跃时间的增长Au颗粒的尺寸会增大.【相关文献】(1) Daniel,M.C.;Astruc,D.Chem.Rev.2004,104,293.(2) Dai,X.;Compton,R.G.Anal.Sci.2006,22,567.(3)Zhao,M.L.;Ni,D.D.;Wang,J.W.;Di,J.W.;Tu,Y.F.Chin.J.Anal.Chem.2008,36,1729.[赵美莲,倪丹丹,王建文,狄俊伟,屠一锋.分析化学,2008,36,1729.](4)Wang,Y.;Deng,J.;Di,J.;Tu,mun.2009,11,1034.(5) Chen,Z.;Zu,ngmuir2007,23,11387.(6)Gao,M.X.;Lin,X.M.;Ren,B.Chem.J.Chin.Univ.2008,29,959.[高敏侠,林秀梅,任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959.](7) Zhang,D.F.;Diao,P.;Zhang,Q.J.Phys.Chem.C2009,113,15796.(8)Oyama,T.;Okajima,T.;Ohsaka,T.J.Electrochem.Soc.2007,154,322.(9)Wu,H.H.;Xu,S.K.;Zhou,S.M.Acta Phys.-Chim.Sin.1985,1,357.[吴辉煌,许书楷,周绍民.物理化学学报,1985,1,357.](10)Abdelmoti,L.G.;Zamborini,ngmuir2010,26,13511.(11)Huang,X.J.;Yarimaga,O.;Kim,J.H.;Choi,Y.K.J.Mater.Chem.2009,19,478.(12) Mostany,J.;Mozota,J.;Scharifker,B.R.J.Electroanal.Chem.1984,177,13.(13) Scharifker,B.R.;Mozota,J.J.Electroanal.Chem.1984,177,25.(14)Yang,P.X.;An,M.Z.;Su,C.N.;Wang,F.P.Acta Phys.-Chim.Sin.2008,24,203.[杨培霞,安茂忠,苏彩娜,王福平.物理化学学报,2008,24,203.](15) Zhou.S.M.Principle and Method of Metal Deposition;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Shanghai,1987;p 197.[周绍民.金属电沉积—原理与研究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97.](16) Ran,M.J.Sichuan Normal Univ.(Sci.Ed.)1988,2,116.[冉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116.](17) Henau,K.D.;Huygens,I.;Strubbe,K.J.Solid State Electrochem.2010,14,83.(18) Depestel,L.M.;Strubbe,K.J.Electroanal.Chem.2004,572,195.(19)Zhu,Y.B.;Shen,Z.C.;Zhang,C.F.;Huang,D.P.;Yu,Z.X.;Gong,H.Z.Handbook of Electrochemical Data;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Hunan,1985;p 221. [朱元保,沈子琛,张传福,黄德培,虞振新,龚洪钟.电化学数据手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1.](20) Schmidt,U.;Donten,M.;Osteryoung,J.G.J.Electrochem.Soc.1997,144,2013.(21)Abyaneh,M.Y.;Fleischmann,M.J.Electroanal.Chem.1981,119,187.(22) Scharifker,B.R.Electrochim.Acta1983,28,897.(23)Martin,H.;Carro,P.;Creus,A.H.;Gonzalez,S.;Salvarezza,R.C.;Arvia,ngmuir1997,13,100.(24) Boxley,C.J.;White,H.S.J.Phys.Chem.B2003,107,451.。

-2017年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

-2017年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
2016-2017年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名单
(2016.01.01-2017.12.31)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申请人
工作单位
职称
资助金额(万元)
FS16001
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化学发光特性研究及其在环境废水中砷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窦相南
清华大学
讲师
2
FS16002
原位生长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作为三维电极应用于农药残留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讲师
2
基于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的高灵敏度检测
曲宗金
临沂大学
讲师
2
FS160011
食品中沙门氏菌原位检测的均相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汪凤林
湖南大学
讲师
2
FS160012
发射可调晶体CsPbX3量子点的合成
赵丽
厦门华夏学院
讲师
2
FS160013
深度学习在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熊保平
福建工程学院数理学院
邹智敏
厦门理工学院
高工
2
FS16007
基于适配体的免电极修饰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产品污染物检测应用
倪建聪
闽南师范大学
讲师
2
FS16008
三叶青及种植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残留污染评价
吴浩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2
FS16009
超分子聚集体系于食品安全测中的应用研究
王茜
厦门大学
讲师
2
FS160010
陈岚岚
临沂大学
讲师
2
FS16003
碳量子点与超顺磁性纳米材料检测细菌的研究

液相色谱_串联质谱分析盐胁迫下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

液相色谱_串联质谱分析盐胁迫下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
3.3 方法分析参数
实验中, 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定量 分析, 选定的特征离子列于表 1 中. 配制不同浓度的 标准混合液, 发现三种植物激素的线性范围介于 30~10000 ng·mL−1 之间, 最小检测限为 8.0 ng·mL−1, 说明该方法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灵敏度(见表 1). 将 0.3 μg·mL–1 的标准混合液重复 7 次进样, 精密 度 RSDs < 9.06%, 结果令人满意.
3 结果和讨论
3.1 LC-MS/MS 条件优化 3.1.1 色谱条件
流动相的比例和种类在色谱分离中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 文献[14,15]曾指出:以甲醇-水为流动相, 分离植物激素效果不佳. 为改善分离效果, 需要加入 不同浓度的甲酸. 考察了乙腈-水, 乙腈-水-甲酸, 甲 醇-水-甲酸铵、甲醇-水、甲醇-水-甲酸等体系的对照 实验. 结果表明, 选择甲醇-水体系, 得到的色谱峰形 和质谱的总离子流图都令人满意(图 1). 在 90%~ 40% 范围内改变甲醇比例. 结果发现, 流动相中甲醇比例 越低, 分析时间延长. 当甲醇比例为 50%时, 三种待 测物在 5 min 内实现完全分离.
关键词
植物激素 高效液相色谱 离子阱串联质谱 盐胁迫 水仙
1 引言
作为痕量信号分子, 植物激素对植物的正常生 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吲哚乙酸(IAA)作为生长素 的代表, 能调控细胞的分裂、分化和伸长等多种生理 过程; 赤霉酸(GA3)可控制茎的伸长、打破种子休眠、 控制开花和性别表达等; 脱落酸(ABA)被普遍认为是 逆境激素, 调节胚胎发育、种子萌芽、气孔关闭、细 胞 分 裂 和 茎 的 生 长 等 生 理 现 象 [1]. 大 量 研 究 表 明 , IAA、ABA、GA3、乙烯和多胺等激素都与植物抗逆 过程有关[2,3].

17β-雌二醇乙酸纤维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7β-雌二醇乙酸纤维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o h ms yF zo nvr t F zo , ui ,5 0 2 C ia f e ir, uhuU i sy uhu F j n 3 0 0 , h ; C t e i, a n
3 ttK y aoa r r e ni n e t c ne Xa e n e i , i n Fj n3 10 , hn ) . a e brt oMai v om na Si c, i nU i r t Xa , ui , 0 5 C i S e L o f y nE r l e m vs y me a 6 a
b sn o o s c l l s c tt mb a e a u p r h e e t e b n ig p o e t s a d s p a in c p ct ft e y u ig p r u e l o e a eae me r n s s p o .T e s lc i i d n r p r e u t v i n e a t a ai o r o y h
2 1 ,0 6 0 12 ( )
福建分析测试
F j n nls &Tsn ui a i a A y s et g i
1 雌二醇 乙酸纤维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p一 7
刘 美华 邱 彬 陈 国南 陈 曦 , , , , 。
(. 1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 福建 福清 3 0 0 5 3 0; 2 福州大学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化学化工学院 , 福建
1 【 e i ye t do d t eme rn s K e a etmp ae 70 - t n lsr il h a n a mb a eWa we k rt n t h h h e lt.
Ke wo d y r s:c l ls ctt mba e,1 —E ta il moeual r tdc mp st mba e el o eae eme rn u a 7B srdo , lc l yi i e o oi me r . r mp n e n

福州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_27616

福州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_27616

2篇)在SCI 收录源刊物中。(2)在影响因子3.0以上的SCI源刊物上发 表2篇以上(含2篇)的论文。发表论文应与学位论文相关。论文署名一 般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联系人。
学位点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学位(学术)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年月
0000801 自然辩证法
54 2 1 必修
0000812 硕士英语(二)
90 2
0400801 专业英语
36 1
0000901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 义
60
2
2 必修 2 必修
3 必修
学 0000911 博士英语
位 0402802 高等分析化学 课 0402901 现代分析技术进展
134 3 60 3 60 3
4、 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导师和指导博士生的主导作用,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自
觉性和创造性,依托重点学科在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群体优
势,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课题间的协作,
强化培养博士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创造性科研思维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3 必修 1 必修 1 可选
至少 24学 分;
0402902 现代电分析化学
60 3
0402904 现代发光理论与技术
60 3
0402905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表征 60 3
0404804 波谱学
60 3
0000841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80 4
0000825 统计分析方法
60 3
1 可选 1 可选 1 可选 2 可选 1 可选 1 可选
40 2 40 2 60 3 60 3 40 2

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

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
黄慧
福S18010
三维石墨烯电极材料的构建及用于葡萄糖的检测
钱磊
山东大学
副教授
1
FS18011
离子液体为交联剂的介孔碳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用于环境激素的电化学检测研究
曾延波
嘉兴学院
副教授
1
FS18012
功能化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食品类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卢明华
河南大学
教授
1
FS18013
多功能MOFs比率荧光分析方法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林天然
广西师范大学
副教授
1
FS18014
太子参新型蛋白酶抑制剂的分析检测与活性研究
田永奇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1
FS18015
检测血清中乳癌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多色传感器的研究
王宗文
福建农林大学
副教授
1
FS18016
碳基量子点新型共反应物研究及其在食品与生物分析中应用
周晨
宁德师范学院
副教授
1
FS18017
海产品中重金属检测新技术开发研究
陈舒奕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德分局
高工
1
FS18018
陈氏炼丹法红升丹化学成分、配位结构和微观形貌分析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胡筱
福建中医药大学
讲师
1
FS18019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快速检测研究
凌云
闽南师范大学
讲师
张紫娟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1
FS1803
基于平潭近海赤潮多源监测与综合预警防范方法的研究
高佳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

墙报展示

墙报展示

墙报展示P-1刘慧琴*,闻环.气相色谱法测定车用汽油中的有机氯化物(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P-2刘桂英*,王召会,葛坤,吴金浩.微波辅助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脂溶性毒素(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P-3杨新磊*,陈波.利用高频采样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同时完成颠茄流浸膏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P-4许东坡,宴国权,高明霞,邓春晖,张祥民*.Fe3O4@Au-B(OH)2@mTi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选择性富集糖肽/磷酸化肽(复旦大学化学系和生物医学研究院)P-5杨茜,郭彦丽*,神田武利,荒井裕子,植村真树.金刚烷基键合反相柱的特性及应用(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6刘一颖,晏国全,高明霞,邓春晖,张祥民*.基于磁性捕获聚多巴胺包裹Hela细胞法研究细胞表面蛋白(复旦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研究院)P-7Yao Xiao,JianZhong Li.A RP-RP comprehensive2DLC method for triacylgl-ycerols samples analysis(Agilent Technology(China))P-8谢伊沁,邓春晖*.氨基修饰的磁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磷酸化肽与糖肽的双向富集(复旦大学化学系)P-9王嘉雯,姚继宗,孙念荣,邓春晖*.聚乙二醇功能化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对N-糖肽的高效富集(复旦大学化学系)P-10刘倩静,谢伊沁,邓春晖*.利用双配体合成亲水性有机骨架材料用于糖肽的富集(复旦大学)P-11姚继宗,邓春晖*.基于简单一步法修饰的磁性功能化材料对糖肽的分离分析(复旦大学化学系)P-12林海珠,袁凯平,邓春晖*.一种靶板上修饰原子层沉积二氧化钛膜的方法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化学系)P-13蔡沅君,张祥民*.天然花粉多孔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蛋白质酶解和富集中的应用(复旦大学化学系)P-14董瀚阳,郭振昌,田姗姗,翟贵金,张锴*.奇异变形杆菌中赖氨酸-2-羟基异丁酰化蛋白的系统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P-15王嘉希,李杰,王亚楠,高明霞*,张祥民.多功能共价有机框架修饰的磁性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糖基化蛋白组学的应用及与肿瘤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复旦大学化学系)P-16田姗姗,郑淑珍,何锡文,张锴*,张玉奎.稳定同位素马来酸酐标记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P-17孙谦*,范军,李月琪,杨桂香,黄涛宏.多维气质联用技术在尼古丁对映异构体分离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P-18Siming Wang*,Jun Dong,Yueming Tang,Ruiyue Yang,Hongxia Li.Sensitive and precise measurement of phosphatidylethanol in human blood as abiomarker for alcohol intake by LC-MS/MS(The MOH Key Laboratory of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National Center of Gerontology)P-19林立峰,洪兵,张娴*.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检测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P-20郑天*,周亚红.毒镖中琥珀酰胆碱检测方法的研究(江苏警官学院)P-21李敏晶*,王美琪,于竺岑,李悦,李晴,王迪,肖梦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砂海星皂苷的ACE抑制活性(大连海洋大学)P-22郑天*.海洛因多次给药大鼠脑脊液代谢组学模型的建立(江苏警官学院)P-23王德刚*,程建华.基于热解析-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析空气中VOCs成分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分析中心)P-24冯小燕,李兰婷,吴润青,晏国全,高明霞,邓春晖,张祥民*.亲水性磁性纳米复合材料MagG/PDDA/Au/Glc的合成及高效选择性富集糖肽的应用(复旦大学化学系)P-25王亚楠,王嘉希,高明霞*,张祥民.功能化的亲水树枝高分子修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糖肽的分离和富集(复旦大学化学系)P-26薛勇*,陈红果.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7种挥发性有机物(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27翟贵金,田姗姗,郭振昌,董翰阳,马振毅,刘喆,张锴*.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A549肺癌细胞中p66shc调控的蛋白通路(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P-28张颖,李福伟,朱传合,赵汝松*.羧基化纳米碳球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高灵敏分析水中痕量全氟酸类污染物(山东农业大学)P-29刘雪梅,谷陟欣,郭园,刘婧靖,马铭,陈波*,王丽萍.纸喷离子化质谱法(PS-MS)对枳实的快速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植化单体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P-30关升,晏国全,高明霞,邓春晖,张祥民*.以脂筏蛋白为标准,比较不同膜蛋白提取技术效果(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31Xing-Xing Fan,Xiao-Jun Yao,So Wei Xu,Vincent Kam-Wai Wong, Jian-Xing He,Jian Ding,Min Huang,Jun Huang,Da-Kai Xiao,Ze-BoJiang,Yan-Ling Zhou,Richard Kin-Ting Kam,Liang Liu*,ElaineLai-Han Leung*.Using proteomic approach to discover the treatmentmechanism of(Z)3,4,5,4'-trans-tetramethoxystilbene for inhibition ofgefitinib-resis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Research in Chinese Medicine/Macau Institute For Applied Research inMedicine and Health,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32曾珺,尹沛源,胡春秀,路鑫,许国旺*.基于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肝癌前瞻性代谢标志物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P-33王晓飞,张洁*,蒋守芳,张凌怡,刘颖,杜晓妍,张维冰*,申河清.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的生殖毒性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34何丽针,夏骏,姜文娟,徐国茂,李勇,吴金刚.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三叶青块根中槲皮素和β-谷甾醇的含量(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P-35陈萌,高明霞*,张祥民.基于自组装金核银卫星纳米组合体的新型高灵敏正交拉曼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活细胞成像中的应用(复旦大学化学系)P-36张珮明,高明霞*,张祥民.基于抗体修饰的亲水石墨烯薄膜高效捕获肿瘤细胞(复旦大学化学系)P-37孙欣欣,李盼盼,欧婉璐,屈锋,李玉娟*.龙血竭有效单体分子与凝血酶、核酸适配体相互作用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P-38毕文静,柏雪,田姗姗,翟贵金,张锴*.基于适配子识别和DNA模板技术研究适配子-蛋白相互作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P-39杜晓妍,张洁*,田美平,申河清.长期饮用水砷暴露对脑皮质和海马DNA 表观遗传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P-40Qingyu Huang*,Guochen Xi,Ambreen Alamdar,Heqing Shen*.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reveals heart toxicity induced by chronicarsenic exposure in rats(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41周小山.关于在制药工业中大规模高效液相色谱的技术使用的分析报告(北京壹诺九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P-42彭丽萍*,王志强,姜雯,孔鲁裔.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禽蛋样品中三种脂溶性色素(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P-43邓亚楠,高琴,马娟,王超展*,卫引茂.二维硼酸亲和磁性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应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44薛珊,王超展*,卫引茂.基于聚苯乙烯接枝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磁性介孔碳及其用于水中氯酚的快速萃取(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45许欢欢,马娟,王超展*,卫引茂.聚合物接枝的硼亲和材料制备及其应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46杨茜,陈楠,郭彦丽*.柱切换方法对红霉素软膏的高灵敏度检测(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47徐秀青*,David Meunier,高伟,陈晓云,杨秀晗.凝胶色谱在工业产品表征中的应用实例(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48张艳海*,刘绿叶,金燕.在线二维液相色谱法快速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D和4种VE异构体的含量(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P-49张艳海*,刘绿叶,金燕.在线二维多中心切割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人参及其相关产品中8种人参皂苷(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P-50左夏龙*,李丽,黎睿.超高效液相/自动柱前衍生法检测伏马毒素B1B2(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P-51杨秀晗*,徐秀清,杨丽,常翠兰,李德,Dave Meunier,高伟,张天兰.聚丙烯酸酯化合物中低含量羧酸共聚体的表征(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52姜楠,王家斌*,李建华,张其清*.透明质酸钠功能化整体柱的制备及其亲水管内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P-53佟珊珊.硫化钼纳米片修饰的聚合物整体柱用于雾霾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检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学与药学院)P-54Dan Li,Zhonglian Cao,Xueling Liao,Ping Yang*,Li Liu*.The 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 based on UHPLC-QTOF MS/MS forevaluation paclitaxel–tetrandrine inter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pharmacokinetic study(School of Pharmacy,Fudan University)P-55郑云重,韩庆,齐美玲*,曲良体*.纳米纤维石墨相氮化碳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分离性能(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56张妍,吕庆,齐美玲*,蔡志强*.柱芳烃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57王轩堂,张祥民*.生物质谱纳喷雾喷针的制备与蛋白质鉴定研究(复旦大学化学系)P-58尹春春,陈韦韦,张金明*,张梅,何嘉松,张军.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制备键合型纤维素基手性固定相及其色谱拆分性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P-59吴国萍*,皇甫一润.七种苯二氮杂卓类安眠药GC/MS与GC/NPD检验比对分析(江苏警官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P-60陆逸菲,杨丙成*.细内径柱用电致淋洗液发生器的构建与评价(华东理工大学)P-61李晨,李蓉*.新型绿色螯合色谱填料的制备(西北大学化工学院)P-62张宁,陈斌,李蓉*.一种新型多功能氨羧类色谱分离介质的合成(西北大学化工学院)P-63王石慧,陈斌,李蓉*.氨羧类螯合配体与金属离子间络合特性的研究(西北大学化工学院)P-64张开言,陈斌,李蓉*.多齿氨羧类二聚体螯合剂的合成(西北大学化工学院)P-65霍淑慧,喻菁,安海燕.新型磁性多孔材料用于磁固相萃取水中的多环芳烃(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P-66傅恒青,李卉卉*,David Chen*.毛细管电泳结合高分辨质谱定量分析 -环糊精与布洛芬间的相互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67王帅*,王磊,祝仰文,王红艳,郭勇.色谱技术应用于油田污水中聚合物提取(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68杨儒雅,何兰,那娜,欧阳津*.多维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P-69潘仲巍*,王振泉,曾宏,杨松,蔡文佩.室温固体离子液体作为萃取剂分离测定当归中的阿魏酸(泉州师范学院)P-70彭剑林,孙涛,吴联谦,齐美玲*,黄学斌*.烯丙基/十二烷基修饰的二噻吩基苯并噻二唑类色谱固定相分离性能改进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71付琦峰*,高蝶,王路军,李绣菊,李帆,向伟,夏之宁*.大肠杆菌粘附涂层固定相用于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P-72Zhijuan Wang,Qing Lv*,Qing Zhang,Hua Bai.Rapid determination of58 fragrance allergens in plush toys viahigh-temperature static headspace GC-MS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and Consumer Product Safety,Chinese Academy of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P-73张翘楚,齐美玲*,王金亮*.一种噻吩功能化三聚茚气相色谱固定相用于小分子有机物分离(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74杨银慧,王勤思,齐美玲*,黄学斌*.三蝶烯功能化新型色谱固定相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75王萌,齐美玲*,王金亮*.树状三聚茚衍生物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76雷晓强*,陆书云.基于互联网的色谱技术服务平台的设计(色谱世界网)P-77杨银慧,常峥峰,齐美玲*,王金亮*.螺旋桨状六苯基苯衍生物用作毛细管色谱固定相(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78贺燕庭,林国,高超鸿,雷智显,林子俺*.新型磁性共价有机骨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肽段分离富集研究(福州大学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79窦泽坤,陈斌,李蓉*.螯合树脂用于油脂脱胶与脱酸的研究(西北大学化工学院)P-80李欣欣,黄艳萍,刘照胜*.介孔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掺杂整体柱制备及电色谱评价(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P-81张雪,赵连月,黄艳萍,刘照胜*.碳纳米管/介孔分子筛掺杂的印迹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P-82杨军丽*,师彦平*.基于现代色谱技术的植物源活性分子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83战楠,郭峰,田芹,宋淑玲,饶竹*.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筛查和定量渗坑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P-84兰韬,席兴军,焦丰龙,唐涛,王风云,李彤,张维冰,初侨*.NPLC×RPLC 二维液相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P-85蔡娇,朱钢添,何小梅,张铮,冯钰锜*.POM掺杂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用于高选择性萃取未稀释尿液中抗抑郁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P-86郑书剑,王雅兰,冯钰锜*.稳定同位素标记结合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分析啤酒中的巯基与醛基化合物(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P-87郭宁,朱泉霏,袁必锋,冯钰锜*.利用稳定同位素标记-双母离子扫描-质谱分析血清中的醛酮化合物(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P-88何小梅,梁西潮,张俐娜*,冯钰锜*.高强度和亲水性的壳聚糖微球用于富集糖肽(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P-89王艳娟*,汪衍敏,汪秋伊,王振中,萧伟,熊志立.基于UPLC-MS/MS的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大鼠急性肺损伤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P-90张立军,戴海蓉,杨志军,李芸*,张艳霞,马骏.高乌头炮制前后镇痛抗炎活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质量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P-91谭成玉*,孟繁桐,胡晓娟,孔亮,李宁,波拉提 马卡比力.全缘叶蓝刺头化合物的色谱分离及抗肺癌活性(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P-92王伟峰,杨军丽*,师彦平.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酶抑制剂筛选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93郭志谋,董雪芳,俞冬萍,梁鑫淼*.氨基酸键合相分离材料制备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P-94陈松毅,张雪娇,苗延青,刘春叶*.药物与β2-肾上腺素受体相互作用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西安医学院)P-95陈双,吴建峰,徐岩*.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解析黄酒中挥发性组分特征(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P-96马宁,杨亚军,刘希望,孔晓军,秦哲,李世宏,焦增华,李剑勇*.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对金黄地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P-97黄冬冬,刘毅,王浩,刘永峰,杨武*,邸多隆*.石墨烯量子点复合多孔色谱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西北师范大学)P-98杨晓红,李长霞,齐美玲*,曲良体*.基于石墨烯的多孔碳材料用作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P-99田雨,冯娟娟,王秀琴,步亚南,罗川南,孙敏*.二氧化钛纳米棒用于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济南大学)P-100步亚南,冯娟娟,王秀琴,田雨,罗川南,孙敏*.水热法制备聚苯胺功能化玄武岩纤维用于管内固相微萃取的研究(济南大学)P-101李凤,邱丹叶,康经武*.亲水作用有机整体柱的制备及在小分子色谱分离中的应用(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P-102王飞,樊星*,夏军柳.五彩湾烟煤与昭通褐煤连续热溶物GC×GC/TOFMS 分析(中国矿业大学)P-103陈菲,史得军,赫丽娜,张若霖,肖占敏.色谱技术在汽油烯烃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P-104马雪,袁航,邓志芬,殷丹,闻威,郭云,张书胜*.基于氨基酸辅助的糖类衍生化LC-MS分析应用研究(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05闻威,陆大克,马雪,邓志芬,苗颖,兰琛,徐国伟,张书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结合固相萃取技术用于植物伤流液中植物激素的测定(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06夏晒歌,杜慧芳,陈彦龙,苗颖,张文芬,张书胜*.一种新型的氮杂杯芳烃固相萃取吸附剂用于植物中痕量的IAA和IBA分析(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07杜慧芳,夏晒歌,苗颖,陈彦龙,殷丹,张书胜*.SPE-HPLC测定食品中的双酚A和己烯雌酚(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08潘艳,陈彦龙,杨志聪,徐改改,刘山崎,殷丹,马雪,陈瑜,张书胜*.磁性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检测烟熏食物中的苯并(a)芘(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09苗颖,陆大克,杜慧芳,陈彦龙,夏晒歌,闻威,徐国伟*,张书胜*.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植物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检测(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10陈彦龙,刘山崎,姚尚进,肖旭阳,吴宁鹏*,张书胜*.串联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物脂肪样中阿苯达唑及其代谢残留(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11殷丹,赵胜男,夏晒歌,杨志聪,马雪,潘艳,刘山崎,张书胜*.毛细管电泳非接触电导分离检测饮料中的三种磺胺类人工合成甜味剂(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12Chen Lan,Wenfen Zhang,WuduoZhao,YunGuo,Wei Wen,Xue Ma, Shusheng Zhang*.Separation of fourteen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P-113杨志聪,祝伟霞,陈彦龙,潘艳,殷丹,刘山崎,马雪,张书胜*,杨冀州*.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鉴定羊肉中掺假鸭肉(郑州大学)P-114刘山崎,邓志芬,张文芬,马雪,殷丹,杨志聪,潘艳,张书胜*.亲水性材料固定相的制备及β-兴奋剂的分离(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15任苏瑜,谭峰*.新型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用于水体抗生素原位采样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P-116邓志芬,杨志聪,马雪,闻威,李星林,黄岩杰*,张书胜*.紫癜性肾炎患者尿中金属标志物的发掘(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17张克霞,陈晓辉*,贾景明*.柿叶黄酮磷脂复合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初步药效学评价(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P-118郎朗,孟兆瑞,孙兰,王振中,萧伟,赵龙山*,熊志立*.基于核磁和质谱技术的桂枝茯苓胶囊预防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研究(沈阳药科大学)P-119杜文瑞,周晓华,高煜,于阿娟*,张书胜*.MOF-磁性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P-120郭萍,张静静,袁旭灿,赵龙山*,陈晓辉*.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填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沈阳药科大学)P-121Mei Xua,Chao Liua,MiZhoua,Qing Lia,RenxiaoWanga*,Jingwu Kanga*.Screening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rontal Analysis(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122雷雯,侯捷,杜晓宁*.气质联用测定植物中13C标记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的同位素丰度方法研究(上海化工研究院)P-123刘爱风,沈兆爽,田永,赵宗山*.土壤中四溴双酚A/S类溴代阻燃剂的QuEChERS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P-124石辉艳,侯臣之,顾立强,张美玉,赵龙山*,毕开顺,陈晓辉*.基于体内活性标记物变化的马钱子致神经毒性研究(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P-125李永路*,韩晶,侯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中的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日立仪器(大连)有限公司)P-126史得军*,陈菲,王春燕,林骏,刘坤红,肖占敏.液化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P-127王晓瑜*,刘雷雨,王昇,秦亚琼,贾云祯,崔华鹏,刘惠民.LC-MS/MS 同时测定烟草中22种Amadori化合物(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P-128吕丽丽,王利娟*,李君,焦亚军,高胜男,王嘉昌,闫宏远*.双丙酮-D-甘露糖醇–硼酸络合酸在NACE中手性分离7种β-受体激动剂(河北大学药学院)P-129Yun Guo,Lijun He*,Wenjie Zhao,Chen Lan,Ying Miao,Shaige Xia,Wei Wen,Shusheng Zhang*.Extraction of Aniline from Polluted Water Samplesby the 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P-130金秋,赵芳芳,魏海英,吕运开*.亲水性分子印迹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净化富集牛奶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P-131马俊琴,赵雅婷,吕运开*.金属有机骨架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在线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应用(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P-132陈林,温家欣,吴霞,雷毅*,张荣*.EMR-lipid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LC-QQQ 同时快速检测辣椒制品中14种非法添加工业染料(南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P-133于辉,王娜,倪月,邵士俊*.硝基三吲哚烷-氧化石墨烯-硅胶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固相萃取性能(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134倪月,王娜,于辉,邵士俊*.硝基双吲哚烷修饰硅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及HPLC分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135张晓宁,张俊婷,余绍宁*.纳米材料与血浆蛋白动态结合的研究(复旦大学化学系)P-136周少丹,贾博,吕运开*.pH响应性聚合物刷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离分析中的应用(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P-137张焱,申文英,谭明雄*.色谱-光谱法研究色胺酮及其铜(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玉林师范学院)P-138张琪,王冕,吕运开*.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快餐盒中挥发性有机物(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P-139金高娃,薛松,郭志谋*,梁鑫淼.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微藻中类胡萝卜素(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P-140楚占营*.一种麦芽糖改性的聚合物修饰硅胶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华东理工大学)P-141郑爱华,王颖,易如娟.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发动机冷却液中痕量氯离子(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P-142高小康,杨凌鉴,赵新锋,郑晓晖*.温度对受体色谱中蛋白质构象的影响(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P-143郑安琪,陈明丽,舒杨,王建华*.氮掺杂碳点对pH、血红蛋白的传感(东北大学理学院)P-144侯嘉,邵士俊*.多指标成分结合模式识别在甘草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P-145王婷,邓楠,李斌,姚二民*.一种新型固定化酶反应器的制备及应用(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P-146李娜,陈娟*,师彦平*.功能化磁性石墨烯固相萃取检测大米中苯氧酸类除草剂残留(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147王衍明,师彦平*.反相/亲水二维制备色谱分离中亚紫菀木中的三萜皂苷类物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148Lu-Liang Wang,Cheng-Xiong Yang,Xiu-Ping Yan*.In Situ Growth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Shells on Silica Microspheres for LiquidChromatography(College of Chemistry,Nankai University)P-149王小平,童胜强*.Van Deemter速率理论在逆流色谱手性分离中的应用(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P-150鲁梦霞,步知思,童胜强*.逆流色谱选择性分离当归挥发油中的蒿苯内酯(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P-151郭益,邓楠*,邓志芬,张书胜*,张丽华,张玉奎.一种烟气代谢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P-152胡榕,赵翔,黄汉育,郑淑敏,郭福虎,杨广涛,崔文航,何娟,何丽君*.离子液体基吸附剂的萃取性能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P-153杨璟爱,何锡文,陈朗星*,张玉奎.基于“巯基-炔”点击化学方法制备硼酸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及其对糖蛋白的分离富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P-154刘艳清,汪洪武,韦寿莲,黄晓真.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中药材中的桔霉素(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P-155卜春苗,王超展,卫引茂*.极性/电荷可控亲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性能(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156王晓萌,王超展,卫引茂*.亲水/电荷可控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色谱性能(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157陈培红,王超展,卫引茂*.掺杂Cu磁性吸附剂及其对茶碱的吸附选择性(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P-158魏鉴腾,裴栋,王宁丽,郝玉伟,刘晔玮,邸多隆*.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化学物质组学技术的天然产物药物发现新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P-159李洋,杨成雄,严秀平*.制备核-壳型磁性共价-有机骨架复合物用于高效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P-160李悦,李占超,李美璇,崔文惠,汪子明*.柱净化-分散液液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油田水域中多环芳烃污染物(吉林大学化学学院)P-161魏莹,陈珍,杨兰,杨春艳,刘福,张帆*.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佛手中5个成分的含量(川北医学院药学院药物研究所)P-162潘亚男,刘晓燕*,张海霞.MOF衍生的功能化碳材料用于选择性富集核苷类小分子(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P-163Lei Wen,Yunliang Lin,Ruimin Lv,Huijiao Yan,Jinqian Yu,Hengqiang Zhao,Xiao Wang,Daijie Wang*.Isolation of Flavonoids from Leaves ofCrataeguspinnatifida byHSCCC and prep-HPLC(College of pharmacy,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164李江硕,徐婧,张瑞萍,陈艳华,贺玖明,再帕尔·阿不力孜*.基于LC-MS 技术的食管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聚酰胺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饲料中的6种全氟化合物

聚酰胺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饲料中的6种全氟化合物

聚酰胺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饲料中的6种全氟化合物林钦;付凤富;陈国南;郑小严;戴明【摘要】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ix perflu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PFCs)in feed has been developed. It is based on polyamide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together with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 UPLC-MS/MS ). The sample was extracted by acidified acetonitrile. The extraction solution was enriched by a poly-amide SPE cartridge under acidic condition,and cleaned-up using methanol,eluted by 5%( v/v)ammonia/methanol solvent and determined by UPLC-MS/MS. The UPLC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n Acquity BEH C18 column(100 mm×2. 1 mm,1. 7 μm). The mobile phases were 5 mmol/L ammonium acetate and acetonitrile with a gradient elution.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the PFCs were analyzed under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mode with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he isotope internal standard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x PFCs,and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accuracy. All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exhibited good linearity( r﹥0. 995)over a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 5-25 μg/L. The detection limits of the six PFCs were all smaller than 0. 1 μg/kg. The mean recoveries of the six PFCs were in the range of 94. 2% to 108. 9% 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of 1. 8%-8. 6%( n=6). Th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FCs in feed is low-cost,favorable effect and suita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complex matrix samples.%建立了饲料中6种全氟化合物的聚酰胺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分析法。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已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已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已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1.21•【字号】闽教科[2010]10号•【施行日期】2010.0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已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的通知(闽教科〔2010〕10号)有关高校:根据验收专家组意见,经我厅审核,现将第二批通过验收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如下:1.福建省高校离散数学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2.福建省高校光电子与信息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3.福建省高校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4.福建省高校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5.福建省高校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6.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7. 福建省高校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8. 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经营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9. 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10. 福建省高校感染与肿瘤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11. 福建省高校干细胞工程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12. 福建省高校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学院);13. 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福建中医学院)。

按照《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已通过验收的重点实验室即日起挂牌正式运行。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英文译名格式统一为:The higher educ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XXXX of Fujian Province,College of(某某学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依托高校应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运行经费,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和建设水平。

食品分析实验指导书讲解

食品分析实验指导书讲解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分析实验指导书(食品科学学院本科学生用)何静周辉编食品科学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目录实验室安全规则 (3)实验守则 (4)实验成绩记载及考核办法 (5)凡例 (6)实验一食品酸度的测定 (8)一、总酸度的测定 (8)二、挥发酸含量的测定 (9)三、有效酸度(pH值)的测定 (10)实验二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11)一、还原糖的测定 (11)方法一直接滴定法 (11)方法二还原糖的快速测定法 (14)二、总糖的测定 (15)方法一、直接测定法 (15)方法二苯酚-硫酸法 (17)三、淀粉的测定 (18)方法一酶水解法 (18)方法二酸水解法 (20)四、粗多糖的测定方法 (22)五、粗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24)方法一碘量法 (24)方法二重量法 (26)六、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 (27)方法一中性洗涤剂法 (28)方法二酶-重量法(概要) (29)实验三多酚类物质的测定 (30)一、单宁的测定 (30)二、茶多酚含量测定 (31)三、多酚类含量测定 (32)实验四粗脂肪的测定 (34)一、索氏抽提法 (34)二、酸水解法 (34)三、碱性乙醚抽取法——罗紫.哥特里法 (35)实验五苯甲酸及其盐类的测定 (37)一、碱滴定法 (37)二、气相色谱法 (38)实验六蛋白质的测定(1)——消化 (40)蛋白质的测定(2)——蒸馏与滴定 (40)一、微量凯氏定氮法 (40)二、自动凯氏定氮法 (43)三、水杨酸比色法 (45)四、紫外分光光度法 (47)五、改良的双缩脲法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 (48)实验七维生素C的测定 (50)一、2, 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50)二、紫外快速测定法 (52)实验八酒精度测定 (54)一、蒸馏酒酒精度的测定 (54)二、发酵酒酒精度的测定 (54)实验九感官分析实验 (55)一、四种基本味觉训练 (55)二、一种味阈值的测定 (56)三、差别检验 (57)四、排列试验 (58)五、剖面描述分析实验 (59)六、嗜好性品评实验 (60)附录分析检验常用数据 (61)(一)常用标准滴定溶液 (61)(二)常用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68)(三)实验室常用标准缓冲液的配制 (69)(四)常用酸碱指示剂及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73)(五)常用酸碱浓度表 (74)(六)酒精度与温度校正表 (75)实验室安全规则一、全体师生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及时报告不安全因素,注意防火、防盗、防毒,常备不懈地作好实验室安全工作。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夏枯草中的香豆素、芦丁与咖啡酸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夏枯草中的香豆素、芦丁与咖啡酸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夏枯草中1的香豆素、芦丁与咖啡酸石焱芳、陈国南*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化学系,福州,福建,350002E-mail: gnchen@摘要:本章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CE-AD ),对香豆素、芦丁与咖啡酸三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析。

在自组装仪器上,以0.5mm 碳圆盘微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电极电位,运行缓冲液浓度及酸度,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待测物的分离检测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分离条件。

在0.90V 的检测电位下,以50mmol/L 的硼酸-硼砂缓冲液(pH =8.95)为运行液,当毛细管长度为60cm ,分离电压为12kV 的时候,三组分在18min 内达到基线分离。

据此建立了香豆素、芦丁与咖啡酸三种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方法,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夏枯草中三种物质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香豆素,芦丁,咖啡酸1 引言夏枯草(学名为Prunella vulgaris Linn ,英文名为Common Selfheal ),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因“此草夏至后即枯”得名[1],是传统中药之一,一般取其干燥果实入药。

夏枯草属植物全球有15种,广泛分布于欧亚的温带地区、非洲西北部及北美洲,中国产4种及3个变种。

其味苦、性寒、辛,有清热明目、泻肝火、清热散结等功效。

其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目赤肿痛,畏光流泪,乳腺炎,乳癌,高血压(有降压、利尿作用),淋巴结核,浸润性肺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腮腺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猪、牛、羊传染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对痢1本文得到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40386002)资助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8]。

由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夏枯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夏枯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8.02.01•【文号】教技函[2008]13号•【施行日期】2008.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教技函[2008]13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专家组对已满建设期的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

根据专家验收意见,经研究,我部同意“机器感知与智能(北京大学)”等16个实验室和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名单见附件1)以及“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首都师范大学)”等27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名单见附件2)通过验收,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

同时,在经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部对其中3个实验室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名单见附件3)。

希望各有关高校继续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

各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性创新和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重点实验室,请共建单位和依托单位根据《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方式从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中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并进行严格评审。

招聘工作结束后由教育部直属高校或地方高等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向我部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推荐同时请附重点实验室主任招聘工作报告(招聘过程、依托单位推荐意见)、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简历。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本文由rongxf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名次 高校 重点实验室名称 数量 1 清华大学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先进成形制造 量子信息与测量 普适计算 先进材料 破坏力学 结构工 程与振动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原子分子纳米 科学 水沙科学 蛋白质科学 生物信息学 热科学与动力工 程 媒体与网络技术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 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 18 2 北京大学 流行病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理研究 纳米器件物 理与化学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 重离子物理 数学及应用数学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神 经科学 分子心血管学 量子信息与测量 水沙科学 14 3 华中科技大学 脉冲强磁场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智能制造技术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信息存储系 统 基本物理量测量 生物医学光子学 器官移植 环境与健康 园艺植物生物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1 4 吉林大学 东北亚生物演化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汽车材料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 超 分子结构与材料 分子酶学工程 病理生物学 人兽共患病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10 4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安全 现代人类学 波散射与遥感信息 聚合物分子工程 应用离子束物理 非线性数 学模型与方法 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医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10 6 武汉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病毒学 声光材料与器件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水 沙科学 植物发育生物学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8 7 北京师范大学 放射性药物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水沙科学 环境演变与自 然灾害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7 7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力工程新技术 细胞分化与凋亡 系统生物医学 微生物代谢工程 薄膜与微细技术 高 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动力机械与工程 7 7 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电子物理与器件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电子陶瓷与器件 现代设计及 转子轴承系统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 结构强度与振动 7 7 中山大学 热带病防治研究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基因工程 眼科学 教育 部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 ? 7 11 东南大学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支撑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 技术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 6 11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与技术 靶向药物 皮革化学与工程 辐射物理及技术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口腔生 物医学工程 6 13 浙江大学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 生物医学工程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 繁殖 动物分子营养学 视觉感知 6 13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功能乳品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5 13 南开大学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 生物 活性材料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 5 13 南京大学 生命分析化学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 介观化学 海岸与海岛开发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5 13 山东大学 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胶体与界面化学 实验畸形学 5 13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药物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 物理海洋 海水养殖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 海底科学 与探测技术? 5 13 中南大学 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轨道交通安全 生物冶金 5 13 华南理工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 亚热带建筑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5 13 重庆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光电技术及系统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 西南资 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5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虚拟现实新技术 流体力学 流体力 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23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绿色合成与转化 4 23 同济大学 长江水环境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道路与交通工程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 4 23 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 磁学与磁性材料 西部环境 干旱与草地生态 4 26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生态与循环冶金 环境断裂 3 26 北京交通大学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 网 3 26 北京邮电大学 泛网无线通信 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 3 26 北京林业大学 森林培育与保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 3 26 北京工业大学 光电子技术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 新型功能材料 3 26 太原理工大学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 煤科学与技术 3 26 东北大学 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工程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3 26 东北师范大学 多酸科学 应用统计 植被生态科学 3 26 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森林植物生态学 3 26 华东理工大学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 系统承压安全科学 超细材料制备 与应用 3 26 华东师范大学 光谱学与波谱学 地理信息科学 脑功能基因组学 3 26 中国矿业大学 矿山开采与安全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煤炭资源 3 26 江南大学 生态纺织 乳酸菌发酵技术与食品安全 工业生物技术 3 26 厦门大学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 现代分析科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 3 26 武汉理工大学 高速船舶工程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硅酸盐材料工程 3 26 广西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 工程 3 26 西南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人格与认知 蚕学基因组学 3 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部环境与生态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 3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语言语音 2 45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抗病毒 中医内科学 2 45 北京化工大学 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 2 45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 2 45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2 45 天津工业大学 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 2 45 山西大学 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 2 45 内蒙古农业大学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 草业与草地资源 2 45 大连理工大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2 45 东北农业大学 乳品科学 大豆生物学 2 45 河海大学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海岸灾害及防护 2 45 中国药科大学 现代中药 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 2 45 东华大学 生态纺织 纺织面料技术 2 45 南昌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食品科学 2 45 浙江工业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 45 安徽大学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2 45 福州大学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 数据采掘与信息共享 2 45 郑州大学 材料成型过程及模具 材料物理??? 2 45 河南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 植物逆境 2 45 中国地质大学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2 45 湖南大学 环境生物与控制 现代车身技术 2 45 湖南师范大学 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2 45 湖南农业大学 茶学 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 45 重庆医科大学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2 45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2 45 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传感器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 2 45 贵州大学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2 45 宁夏大学 动物疾病防治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2 45 青海大学 高原医学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 2 45 西北工业大学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2 45 长安大学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2 4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2 45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 2 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结构工程与抗震 2 45 西北大学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 大陆动力学 2 45 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 2 45 石河子大学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 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 2 45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1 中国科技大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 北京理工大学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 1 中国政法大学 证据科学 1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变性病学 1 首都师范大学 三维空间信息获取与地学应用 1 天津医科大学 乳腺癌防治 1 天津中医学院 方剂学 1 河北医科大学 神经与血管生物学 1 中北大学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 1 内蒙古大学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1 中国医科大学 细胞生物学 1 沈阳农业大学 北方超级梗稻育种 1 沈阳药科大学 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 1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 1 延边大学 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 1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通信 1 大庆石油学院 提高油气采收率 1 第二军医大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1 上海大学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 1 上海水产大学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标准化 1 南京农业大学 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 1 扬州大学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1 苏州大学 现代光学技术 1 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环境 1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 1 南京医科大学 现代毒理学 1 东华理工学院 核资源与环境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无损检测技术 1 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1 江西中医学院 现代中药制剂 1 宁波大学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 1 杭州师范学院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 1 安徽医科大学 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 1 安徽农业大学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 1 福建农林大学 农药生物化学 1 福建师范大学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 1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 1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经典理论 1 青岛科技大学 橡塑材料与工程 1 华中师范大学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 1 武汉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 1 长江大学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 1 湖北大学 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 1 三峡大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光子/声子晶体 1 湘潭大学 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 1 长沙理工大学 公路工程 1 华南师范大学 激光生命科学 1 南方医科大学 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 1 华南农业大学 农药学 1 汕头大学 智能制造技术 1 深圳大学 光电子器件与系统 1 广州大学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1 广西师范大学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 1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1 桂林工业学院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1 海南大学 热带海洋与陆生生物资源研究及利用 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热带园艺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 1 第三军医大学 电磁辐射医学防护 1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 1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 1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天然气装备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材标准化 1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 1 昆明理工大学 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 1 云南师范大学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 1 西藏大学 宇宙线 1 西藏医学院 藏医药基础 1 青海师范大学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 1 兰州交通大学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 1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 1 兰州理工大学 有色金属合金 1 甘肃农业大学 草原生态系统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第四军医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 1 中药资源与药物化学 1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 1 新疆维吾儿族高发疾病研究 1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 农产品生物化工 1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

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研究与科研团队介绍

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研究与科研团队介绍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信号与信息技术领域一个前 沿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它以人工智能理论 为基础,侧重于信息处理的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文字、图象、语音等信息智能处 理) 通信智能化 控制信息智能化
计算智能算法作为智能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是以生物进
化的观点认识和模拟智能,主要有演化计算、群体智能算 法、人工神经网络和Fuzzy计算。
林惠民院士
林作铨
数学系、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系
2003
数学与计算机 科学学院
林方真
刘旭
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
计算机学科
学科点
本科专业
重点平台
二级博士点
一级硕士点 工程硕士点
智 能 信 息 技 术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技 术
软 件 工 程
软 件 工 程
计 算 机 技 术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技 术
网 络 工 程
混合粒子群 优化算法
PSO算法最初是一种基于实值连续空 间的优化技巧,然而许多实际的工程 应用问题具有组合优化特征,因而需 将PSO算法在二进制空间进行扩展, 构造了离散二进制算法模型。
离散粒子群 优化算法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构建及应用
★PSO算法最早应用于非线性函数的优化和神经元网格的训练。 很多实际的工程优化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函数优化问题,同时 可以用 PSO 算法有效训练神经权值和阈值以及神经网络的结 构,从而将拓宽PSO算法的工程应用领域。
• 郭文忠 教授/博导 • 郑相涵 副研究员 • 於志勇 博士 •陈 •郭 星 博士 昆 博士
• 夏又生 教授/博导 • 朱文兴 教授/博导 • 陈羽中 副教授 • 程红举 副教授 •陈 •陈 勃 副教授 振 在读博士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省食品安全专家库和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省食品安全专家库和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省食品安全专家库和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10.13•【字号】闽食安委[2011]3号•【施行日期】2011.10.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建立省食品安全专家库和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闽食安委〔2011〕3号)各设区市食安委、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省司法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省食品工业协会,省食品添加剂工业协会:“十二五”期间,为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指导作用,提高我省食品安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切实做好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我委决定建立“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库”(见附件2),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见附件1)。

专家及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为:根据我省食品安全状况,提出促进食品安全工作发展的建议;参与研究、制定全省食品安全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有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对全省重大、疑难和有争议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提供咨询和专家意见;参与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安全评估工作;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普及和监管人员的培训。

省食品安全专家库同时也作为省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从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咨询委员会,对应急工作接受咨询、提出建议、进行技术指导。

专家委员会承担日常咨询及联系专家工作。

请专家库专家所在单位对专家参与我委组织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

附件:1.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2.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名单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二O一一年十月十三日附件1:福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主任委员:吴秉成(省经贸委副主任、省食安办副主任)副主任委员:林升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游飞明(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寿崧(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研究员)高峰(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推广研究员)李国平(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省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苏跃中(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许永东(省律协行政专业委员会主任、律师)委员:食源性疾病防控组:组长:林升清成员:郑奎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马群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主任技师)欧剑鸣(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科长、主任医师)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郑铃(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汪世华(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系主任)食品检测技术组:组长:游飞明成员:杨方(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副主任、主任技师)刘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建立(省粮油质量监测所所长、教授级高工)黄振华(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水质监测站站长、高工)谢增鸿(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林伟(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加工食品污染防控组:组长:李寿菘成员:黄红霞(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副所长、高级工程师)黄宏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主任技师)郑宝东(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陈由强(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饶平凡(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维新(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金森(省轻工业研究所高工)林勇毅(省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刘文聪(省食品添加剂工业协会秘书长、高工)种植业产品污染防控组:组长:高峰成员:陈石榕(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科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杨芳(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刘宜锋(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郑惠章(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黄志龙(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推广研究员)侯有明(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教授)畜牧业产品污染防控组:组长:李国平成员:陈少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宵兵(省畜牧总站科长、推广研究员)曾丽莉(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研究员)梁学武(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所长、教授)俞道进(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董志岩(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昂(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水产品污染防控组:组长:苏跃中成员:吴成业(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樊海平(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钟硕良(省水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永安(省水产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郑天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曹敏杰(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法律咨询组:组长:许永东成员:许明(省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律师)陈立新(省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律师)郑金火(省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律师)王桂英(省律协行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律师)附件2:。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研究进展李娟; 陈珊; 李婧影; 杨黄浩【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5【总页数】7页(P707-713)【关键词】机械敏感; 通道蛋白; 生理功能【作者】李娟; 陈珊; 李婧影; 杨黄浩【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108; 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0 引言所有生物体-无论是单细胞细菌还是多细胞的动植物-在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过程中,都必定会对来自外部环境(如剪切力、重力、触碰)以及自身内部(包括渗透压和膜形变)的机械力产生感知和响应[1]. 生物体对机械力的感知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例如触觉、肌肉运动知觉、听觉、痛觉,许多细胞功能也与机械力相关,包括基因表达、流体稳态和小泡运输等[2].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是细胞产生对机械力感知和响应的分子基础. 这类蛋白嵌于细胞膜上,可在毫秒内将机械刺激(例如细胞膜的张力和卷曲力)转化为电信号或生化信号,从而引发对细胞过程的调节,使细胞产生适应性反应. 因此,机械敏感通道蛋白介导的机械力传导过程是迄今已知的生物体内最快速的传导体系. Guharay等[3]在1984年利用贴片钳技术在鸡胚胎的骨骼肌细胞里发现了机械敏感通道蛋白. 1994年,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大电导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of large conductance, MscL)成为了首个被克隆出来的机械敏感通道蛋白,随后MscL的结构和机械响应机制也得到了充分的解析,蛋白结构与细胞膜脂质特性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证明[4]. 迄今为止, MscL是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一类机械敏感通道蛋白. 1998年克隆得到了第一个哺乳动物的机械敏感通道蛋白[5]. 在最近的20年里,这类机械敏感通道蛋白逐渐成为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点. 研究者通过破译生物体基因组发现了多个具有机械敏感潜力的蛋白,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门控机制,人们对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仍在继续.1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分类近年来,被鉴定的真核机械敏感通道蛋白主要有退化蛋白/上皮钠离子通道(degenerin/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 DEG/ENaC)、瞬态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通道、双孔钾通道(two-pore-domain potassium channel, K2P)以及最新发现的Piezo蛋白.1.1 退化蛋白/上皮钠离子通道(DEG/ENaC)已发现DEG/ENaC家族通道蛋白共有5个成员(见图1),最早被发现的是线虫退化蛋白MEC-4和DEG-1及哺乳动物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此外还包括哺乳动物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果蝇钠离子通道和软体动物中肽激活的钠离子通道(FMRF amide-activated Na+ channel, FaNaC)[6]. 这类通道蛋白能够选择性地通过钠离子且可被阿米洛利阻断,又因细胞外pH值下降而激活. DEG/ENaC通道蛋白家族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2个跨膜结构域、 1个富含半胱氨酸的胞外环以及位于胞内的N端和C端(见图2)[7]. DEG/ENaC家族通道蛋白在多种器官和组织内表达,能够响应多种刺激,包括机械力、胞外低pH值环境以及FMRF酰胺四肽.图1 DEG/ENaC通道蛋白家族类型[6]Fig.1 Type of DEG/ENaC channels family 图2 DEG/ENaC通道蛋白家族结构[7]Fig.2 Structure of DEG/ENaC channels family1.2 瞬态受体电位(TRP)通道图3 TRP通道蛋白类型和结构[9]Fig.3 Type and structure of TRP channels familyTRP通道首次发现于1975年, Minke等[8]在果蝇的视觉传导系统中发现了trp 基因,可使光感受器具有钙离子依赖的光适应性;而该基因突变后,光感受器只能产生瞬时的感受电位, TRP通道因此而得名[8]. 大多数TRP通道蛋白对钙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这使得其他阳离子无法通过. TRP家族的通道蛋白由4个TRP 亚基组成同源或异源四聚体. 动物体内的TRP蛋白根据序列的类似度可以分为7个亚类: TRPC、 TRPV、 TRPM、 TRPA、 TRPN、 TRPP和TRPML,而酵母的TRPY蛋白由于亲缘关系最远构成了第8个亚类[9],如图3所示. TRP家族的通道蛋白具有类似的结构,都是由6个跨膜区以及位于胞内的N端和C端构成,其中TRPP可能是个例外,它多了一个跨膜区和一个位于胞外N端. 许多TRP蛋白在其氨基端有多个锚蛋白结构域(TRPM、 TRPP、 TRPML和TRPY除外). TRP 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器官中,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形式的机械刺激可以激活或者调控某些TRP通道蛋白[10].1.3 双孔钾通道(K2P)图4 K2p通道蛋白结构[12]Fig.4 Structure of K2p channels钾离子通道是细胞内钾离子外流的离子通道,会引起外向或内向电流,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等细胞内,是目前发现的亚型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离子通道. 其中, K2P通道蛋白是细胞钾离子通道蛋白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类型[11]. K2P通道蛋白由同源或异源二聚的亚基构成,每个亚基含有4个跨膜片段、两个孔道结构域和胞内的N端和C端(见图4). K2P通道家族内的序列同源性很低,只有孔道结构域具有最高的保守度. 研究发现, 3种K2P通道在体外具有机械门控的性质: TWIK相关钾离子通道(TWIK-related K+ channel 1, TREK-1)、 TREK-2和TWIK相关花生四烯酸受激钾离子通道(TWIK-related arachidonic acid-stimulated K+ channel, TRAAK). 异源表达的TREK-1可以对完整细胞以及离体斑块的膜拉伸产生响应,证明了机械力可以控制该通道. 类似的机械刺激也能够激活异源表达TREK-2和TRAAK通道. 它们对机械力的感应范围很广、响应阈值很低(0.5~12 mN·m-1),感受到的机械力越强,通道打开的可能性也越高[12]. 此外, TREK-1和TREK-2也能够对细胞膜去极化过程、胞质pH值降低、温度升高以及加入的挥发性麻醉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产生响应. 异源表达的TRAAK同样能被除挥发性麻醉剂和酸性环境之外的其他刺激激活. 此外, K2P通道蛋白对心率失常、细胞凋亡、脑缺血保护、动脉张力调节等病理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4 Piezo蛋白2010年, Coste等[13]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里发现Piezo1、 Piezo2两个基因(来源于希腊语“piezein”, 意为压力)对机械力门控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的产生至关重要[13]. 随后证实了Piezo通道蛋白是一类新型的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肾脏、膀胱、结肠、血管、肺、神经节等多种组织,可以非选择性地通过二价离子Ca2+、 Mg2+、 Mn2+、 Ba2+及一价碱性离子K+、 Na+等(见图5)[14]. Piezo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家族有两个结构与基因相似的蛋白Piezo1和Piezo2,它们由约2 500个氨基酸组成,包含24~36个跨膜区,可以算是人类已知的跨膜区最多的蛋白,且与其他目前已知的机械敏感通道蛋白或者电压敏感通道蛋白没有同源性[15]. 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Piezo1蛋白在细胞对力学刺激的感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iezo2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中,在敲除Piezo2相关基因后,神经细胞失去了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在人体中, Piezo1和Piezo2的基因编码区突变会引起遗传性干瘪红细胞增多症和远端关节弯曲综合症等遗传性疾病,证明该蛋白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因此具有作为重要药物靶点的潜在前景[16].图5 Piezo通道蛋白结构[14]Fig.5 Structure of Piezo channels1.5 其他机械敏感通道蛋白除了上述几类机械敏感通道蛋白之外,一些电压门控或者配体门控的通道蛋白,如Shaker-IR钾离子通道蛋白、 N型钙离子通道蛋白、 NMDA受体通道蛋白、钙离子依赖BK通道蛋白(BKCa)和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CPR)等都展现出一定的机械敏感性,但与其生理功能没有直接关系[17-18].2 机械刺激类型为了更好地阐明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作用机理和功能,研究者通过构建机械刺激模型可以实现对细胞的通道蛋白施加不同类型刺激以达到研究目的. 目前用于刺激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机械力主要包括拉伸力、流体剪切力、压应力和超声刺激等.2.1 拉伸力许多研究表明,对细胞施加拉伸力能通过细胞膜产生的张力激活多种机械敏感通道蛋白: K2p通道蛋白家族的TREK-1和TRAAK均对细胞膜拉伸力产生响应[19];Loukin等[20]发现TRPV4能被由细胞膜凸起产生的拉伸力激活. Li等[21]利用细胞牵张拉伸刺激系统对软骨细胞施加拉伸力,引起Ca2+内流和内质网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软骨细胞的凋亡;而Piezo1蛋白的抑制剂GsMTx4能有效地抑制这一过程,证明了Piezo1参与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晚期凋亡过程.2.2 剪切力剪切力是流体在细胞上流动产生的摩擦力,例如动脉和静脉内的内皮细胞感知血液流动的力量. Cinar等[22]采用微流控系统作为流体剪切力的产生装置,通过控制通道的宽度来调节剪切力的大小,揭示正常红细胞表面的Piezo1通道蛋白参与了由剪切力介导的Ca2+内流和ATP释放的过程. Soffe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向稳定表达TRPV4的HEK293细胞施加剪切力能激活TRPV4通道,并导致细胞内Ca2+水平升高.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TRPP1通道蛋白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毛上,当血流产生的流体剪切力作用于细胞时,纤毛作为上皮细胞剪切力传感器发生弯曲,进而通过TRPP1通道蛋白介导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和NO合成过程[24].2.3 压应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系统对细胞产生的压应力也能激活机械敏感通道蛋白. Lee等[25]报道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悬臂对软骨细胞精确施加压应力,能激活Piezo1/2,引发Ca2+内流,而加入Piezo1/2的多肽抑制剂GsMTx4或特异性siRNA能够抑制Ca2+的内流过程. 近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蛋白使Piezo1蛋白对机械力更加敏感. 在没有ECM 蛋白存在的情况下, Piezo1蛋白对由AFM悬臂产生的推动细胞膜的机械力相对不敏感;在悬臂的末端修饰上包裹ECM蛋白的珠子之后,能促进其和细胞的相互作用,在细胞间形成机械联结网络,使拉动细胞膜的力量能更有效地激活Piezo1通道蛋白[26].2.4 超声超声是一种非侵入式的刺激方式,可以无损伤地穿透大脑和其他组织内部,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 2015年, Ibsen等[27]鉴定了一种能够响应超声波的机械敏感蛋白TRP-4,并将其表达在线虫的神经元上,实现超声波介导的感觉神经元的功能调控. 随后的研究发现,将K2P家族的TREK-1、 TREK-2和TRAAK表达于卵母细胞中,也能够响应超声刺激[28]. 2018年, Pan等[29]利用超声技术激活T细胞表面的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Piezo1,诱发下游的基因转录过程,用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 Ye等[30]的近期研究表明,超声能精确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他们将来自细菌的机械敏感性通道蛋白MscL通过病毒感染的方式表达在大鼠神经元中,利用超声刺激激活MscL,成功地赋予大鼠神经元超声敏感性.3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3.1 心血管系统机械敏感通道蛋白被认为是导致心脏肥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与多种形式的心力衰竭相关. 由于心室心肌细胞的机械变形与某些TRPCs通道蛋白的调节性表达有关,可能改变心室肌细胞对钙离子的调控,使得TRPC通道蛋白成为关注的热点. 因此,由机械敏感通道蛋白为分子基础构成的心脏机械传导对患病的和正常的心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31]. Yao课题组近期的研究证明了TRPC5通道的拉伸激活性及其在低渗透和动脉压力感受器机械补偿激活的全细胞离子电流中的作用[32].此外,在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中,主动脉压力感受器终末与细胞体的βENaC和γENaC蛋白的表达量降低,导致了主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 因而,压力感受器有可能成为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的有效治疗靶点[33]. 机械敏感通道蛋白还与另一种常见的心脏功能缺陷-房颤有关. TASK-1通道蛋白在心房肌细胞上有大量表达,并且近期研究发现,在心脏发生房颤过程中TASK-1蛋白的重构参与了心房电重构. 在鼠的房颤和心脏衰竭的模型中发现TASK-1在心房细胞上的失调证明了机械敏感通道蛋白与心率失调发病机制有关,也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依据[34].3.2 神经系统ASIC是DEG/ENaC家族的一个成员蛋白,在哺乳动物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里至少有7个亚型的ASIC通道蛋白高表达. 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引起肌肉、皮肤以及胃肠道中神经机械传导功能的丧失,因此ASIC通道蛋白有助于在不同类型的感官神经中的机械传导发挥正常功能,从而支配所有外围组织和器官[35]. 研究者在大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发现了TRPV4通道蛋白的表达,实验证明TRPV4引发的钙内流可能与高眼压所致的神经节细胞凋亡有关[36]. 另外, Piezo2蛋白的突变与远端关节挛缩5(distal arthrogryposis type 5, DA5)有关, DA5是一种以严重关节挛缩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 由于在肌肉和关节的细胞中没有发现Piezo2蛋白的表达,研究者认为DA5可能是由外周敏感神经元中Piezo2蛋白的过度活跃导致的[37].3.3 肿瘤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与肿瘤转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 Schreibmayer课题组首次证实了恶性人类乳腺上皮细胞中机械敏感通道蛋白的存在,并推断这些机械敏感通道蛋白是以Piezo1蛋白为主[38];同时,恶性乳腺上皮细胞MCF-7比非癌变的MCF-10A细胞对机械刺激更为敏感[39].而这一现象在其他组织的癌症细胞中并非完全相同. 例如,在肺癌细胞里Piezo1的表达量是明显低于正常肺上皮细胞的[40]. 通过基因敲除肺上皮细胞的Piezo1基因,能够降低细胞黏附、促进细胞迁移,并且在胃癌细胞也观察到了Piezo1蛋白表达降低的现象[41]. 除了Piezo蛋白之外, TRPV4和P2X7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肿瘤转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跨内皮迁移并且提高了肿瘤细胞运动性;但与之相悖的,它们也与依赖于激活水平的癌细胞死亡有关,这也说明了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细胞中具有非常复杂的功能性[42]. 因此,对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透彻地解析将有助于开发新的针对肿瘤转移的治疗药物.4 结语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生物体的触觉、听觉、本体感知等感觉生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了心血管、神经、消化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对压力、流体剪切力等机械刺激的感知过程,是许多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分子基础. 然而,各种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不同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不尽相同,其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研究机械敏感通道蛋白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将为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药物靶点的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HASWELL E S, PHILLIPS R, REES D C.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s: what can they do and how do they do it[J]. Structure, 2011, 19(10): 1356-1369.[2] PEROZO E, KLODA A, CORTES D M, et al. Physical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transduction of bilayer deformation forces during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gating[J]. 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2002, 9(9): 696-703.[3] GUHARAY F, SACHS F. Stretch-activated single ion channel currents in tissue-cultured embryonic chick skeletal muscle[J].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84, 352(1): 685-701.[4] SUKHAREV S I, BLOUNT P, MARTINAC B, et al. A large-conductance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in E. coli encoded by mscL alone[J]. Nature, 1994, 368(6468): 265-268.[5] PRESTON G M, CARROLL T P, GUGGINO W B, et al. Appearance of water channels in xenopus oocytes expressing red cell CHIP28 protein[J]. Science, 1992, 256(5055): 385-387.[6] WALDMANN R, LAZDUNSKI M. H(+)-gated cation channels: neuronal acid sensors in the NaC/DEG family of ion channels[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998, 8(3): 418-424.[7] KWEON H J, SUH B C. Acid-sensing ion channels (ASIC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their regulation[J]. Bmb Reports, 2013, 46(6): 295-304.[8] MINKE B, WU C F, PAK W L. Induction of photoreceptor voltage noise in the dark in Drosophila mutant[J]. Nature, 1975, 258(5530): 84-87.[9] ISLAM M S.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M]. Dordrecht: Springer, 2011:1033.[10] CUI Y, JIN X, QIU Z, et al. Mechanosensitive TRP channels in the nervous system and pain[J].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y, 2018, 27(1): 77-81.[11] MATHIE A, VEALE E 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euronal two-pore domain potassium-channel modulators[J]. Current Opinion in Investigational Drugs, 2007, 8(7): 555.[12] BROHAWN S G. How ion channels sense mechanical force: insights from mechanosensitive K2P channels TRAAK, TREK1, and TREK2[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352(1): 20-32.[13] COSTE B, MATHUR J, SCHMIDT M, et al.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J]. Science, 2010, 330(6000): 55-60. [14] WU J, LEWIS A H, GRANDL J. Touch, tension, and transduction - 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piezo ion channels[J].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2017, 42(1): 57-71. [15] SONG P, JIANG S, CHENG Y,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iezo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s[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7, 32(4): 1669-1673.[16] ZHAO Q, WU K, GENG J, et al. Ion permeation and mechanotransduction mechanisms of mechanosensitive Piezo channels[J]. Neuron, 2016, 89(6): 1248-1263.[17] MARTINAC B.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 molecules of mechanotransduction[J].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4, 117(12): 2449-2460.[18] MAKINO A, PROSSNITZ E R, BüNEMANN M, et al.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serve as mechanosensors for fluid shear stress in neutrophil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 2006, 290(6): 1633-1639.[19] PATEL A J, LAZDUNSKI M, HONORÉ E. Lipid and mechano-gated 2P domain K channels[J].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Biology, 2001, 13(4): 422-428.[20] LOUKIN S, ZHOU X, SU Z, et al. Wild-type and brachyolmia-causing mutant TRPV4 channels respond directly to stretch force[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0,285(35): 27176-27181.[21] LI X F, ZHANG Z, CHEN Z K, et al. Piezo1 protein induces the apoptosis of human osteoarthritis-derived chondrocytes by activating caspase-12, the signaling marker of ER st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7, 40(3): 845-853.[22] CINAR E, ZHOU S, DECOURCEY J, et al. Piezo1 regulates mechanotransductive release of ATP from human RB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38): 11783-11788.[23] SOFFE R, BARATCHI S, TANG S Y, et al. Analysing calcium signalling of cells under high shear flows using discontinuous dielectrophoresi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1973. DOI: 10.1038/srep11973.[24] NAULI S M, KAWANABE Y, KAMINSKI J J, et al. Endothelial cilia are fluid shear sensorsthat regulate calcium signaling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through polycystin-1[J]. Circulation, 2008, 117(9): 1161-1171.[25] LEE W, LEDDY H A, CHEN Y, et al. Synergy between Piezo1 and Piezo2 channels confers high-strain mechanosensitivity to articular cartilag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4, 111(47): E5114. [26] GAUB B M, MULLER D J. Mechanical stimulation of Piezo1 receptors depends on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and directionality of force[J]. Nano Letters, 2017, 17(3): 2064-2072.[27] IBSEN S, TONG A, SCHUTT C, et al. Sonogenetics is a non-invasive approach to activating neuron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8264. DOI: 10.1038/ncomms9264.[28] KUBANEK J, SHI J, MARSH J, et al. Ultrasound modulates ion channel current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4170. DOI: 10.1038/srep24170.[29] PAN Y, YOON S, SUN J, et al. Mechanogenetics for the remote and noninvasive control of cancer immunotherap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 115(5): 992-997.[30] YE J, TANG S, MENG L, et al. Ultrasonic control of neural activity through activation of the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 MscL[J]. Nano Letters, 2018, 18(7): 4148-4155.[31] FRIEDRICH O, WAGNER S, BATTLE A R, et al. Mechano-regulation of the beating heart at the cellular level- mechanosensitive channels in normal and diseased heart[J]. Progress in Biophysics & Molecular Biology, 2012, 110(2/3): 226-238.[32] LAU O C, BING S, WONG C O, et al. TRPC5 channels participate in pressure-sensing in aortic baroreceptor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11947. DOI:10.1038/ncomms11947.[33] LI Y L, ZHANG D, TU H, et al. Altered ENaC is associated with aortic baroreceptor dysfunc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6, 29(5): 582.[34] WIEDMANN F, SCHULTE J S, GOMES B,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associated remodeling of two-pore-domain potassium (K2P) channels in murine disease models: focus on TASK-1[J].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2018, 113(4): 27.[35] TU H, ZHANG D, LI Y 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arterial baroreceptor remodeling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diabetes[J]. Neuroscience Bulletin, 2019(1): 98-112.[36] RYSKAMP D A, WITKOVSKY P, BARABAS P, et al. The polymodal ion channe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 modulates calcium flux, spiking rate, and apoptosis of mouse retinal ganglion cell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19): 7089-7101.[37] MURTHY S E, DUBIN A E, PATAPOUTIAN A. Piezos thrive under pressure: mechanically activated ion channels in health and disease[J].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Cell Biology, 2017, 18(12): 771.[38] LI C, REZANIA S, KAMMERER S, et al. Piezo1 forms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 in the human MCF-7 breast cancer cell line[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5): 8364. DOI:10.1038/srep08364.[39] TSE J M, CHENG G, TYRRELL J A, et al. Mechanical compression drives cancer cells toward invasive phenotyp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2, 109(3): 911-916.[40] MCHUGH B J, MURDOCH A, HASLETT C, et al. Loss of the integrin-activat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Fam38A (Piezo1) promotes a switch to a reduced integrin-dependent mode of cell migration[J]. Plos One, 2012, 7(7): e40346.[41] YANG X N, LU Y P, LIU J J, et al. Piezo1 is as a novel trefoil factor family 1 binding protein that promotes gastric cancer cell mobility in vitro[J]. Digestive Diseases & Sciences, 2014, 59(7): 1428.[42] HOPE J M, GREENLEE J D, KING M R. Mechanosensitive ion channels: TRPV4 and P2X7 in disseminating cancer cells[J]. The Cancer Journal, 2018, 24(2): 84-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智敏
厦门理工学院
高工
2
FS16007
基于适配体的免电极修饰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产品污染物检测应用
倪建聪
闽南师范大学
讲师
2
FS16008
三叶青及种植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残留污染评价
吴浩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
2
FS16009
超分子聚集体系于食品安全检测0010
陈岚岚
临沂大学
讲师
2
FS16003
碳量子点与超顺磁性纳米材料检测细菌的研究
舒杨
东北大学
讲师
2
FS16004
新型核酸适配体光学探针对食品中蓖麻毒素检测新方法研究
甄淑君
西南大学
副教授
2
FS16005
化学多维校正用于柑橘中多种链格孢毒素的实时定量分析研究
邹鸿雁
西南大学
讲师
2
FS16006
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讲师
2
2016-2017年度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名单
(2016.01.01-2017.12.31)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申请人
工作单位
职称
资助金额(万元)
FS16001
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化学发光特性研究及其在环境废水中砷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窦相南
清华大学
讲师
2
FS16002
原位生长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作为三维电极应用于农药残留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基于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的高灵敏度检测
曲宗金
临沂大学
讲师
2
FS160011
食品中沙门氏菌原位检测的均相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汪凤林
湖南大学
讲师
2
FS160012
发射可调晶体CsPbX3量子点的合成
赵丽
厦门华夏学院
讲师
2
FS160013
深度学习在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熊保平
福建工程学院数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