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全)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3.第三章形象学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16
如何、为何研究形象?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他者)形象,并 非现实的复制品。 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 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于形 象。 研究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出了什么样 的偏离。
郑晓龙 冯小刚 发行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社 主 演: 姜 文 王 姬 严晓频 戴 博 马晓晴
12
形象特征之一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 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 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 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 的空间;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他者)形象的方式,表达各 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 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形象学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三、实力与形象辩证关系的几种形式
(三)久暂关系 处理好实力与形象的久暂关系就是处理好主体短期利益和
长远利益的关系。 避免重实力轻形象和重形象轻实力两种错误倾向
(四)虚实关系 实力为实,形象为虚
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虚实关系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第三节 实力与形象的关系 一、实力与形象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联系: 1、实力的内容与形象反映的内容一致,即形象源 于实力,实力决定形象; 2、形象是作为隐形资源隐含在实力要素中,又通 过作用实力的各要素影响实力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第三节 实力与形象的关系 二、形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政治环境:提升执政形象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文化环境:形象促进统一的价值观形成
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经济学&注意力经济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第二节 形象价值的可变性
价值及其性质 价值:是主体通过意识及评价活动指称客 体及其构成因素(性质)是否具有满足主 体愿望与要求的特性。 价值的性质:价值来源于主体的意识和评 价;主体意识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关系说〃文德尔班)
——农业文明与道德制胜 ——工业文明与法制制胜 ——后工业文明与形象制胜
第二章 形象学研究意义
第二节 形象制胜的逻辑历史必然 3. 形象的社会生产、消费趋势
1)社会生产与形象制胜
产品制胜——推销制胜——形象制胜——?
2)社会消费与形象制胜 数量消费——质量消费——形象消费——?
第二节 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
形象学2.4
பைடு நூலகம்
注:由套话暗示的本质和两分法
以上两类混淆制作出的套话首先被制作者 看作他者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然后, 由此便人为地将对象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所以套话既暗示了形象代表的对象的某种 本质,又区分了对象的不同等级关系。
1)狂热与乌托邦化
“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 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东西。”
由此折射出制作者对本国现实的不满,试图通 过狂热地将他者完全理想化即乌托邦化,来否 定、批判自身的文化与社会,达到改造、颠覆 现状的目的。
与狂热相关“乌托邦化”:
乌托邦化
“狂热”使注视者将他者“乌托邦化”; 指注视者关注他者与自身的相异性并用一种 与自身相离心的话语塑造一个令自己向往的 他者形象,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社会; 其本质上是质疑本身所在的现存秩序的,具 有“社会颠覆功能”。
思考题:
1、形象学—— 2、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 3、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 4、试运用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方的中国 形象或中国的西方形象。
参考书目:
1、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 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孟华《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 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周宁编著: 《大中华帝国》,学 苑出版社2004年版。 4、周宁编著:《孔教乌托邦》,学 苑出版社2004年版。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 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 的关系来展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 面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第五章形象学
四、研究内容
1、作家(注视者)研究
包括异国信息的来源(亲历还是阅读); 创作时的心理情感因素(是亲还是仇); 形象与真实的关系(是美化还是丑化)。
社会总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是 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阐释。”(巴柔) 在异国形象创造过程中,作者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 象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起重要作用。作品(或 作者)对总体想象物或认同强调,或背离超越。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在的 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作品 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中哪 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东西。
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 伪,中心问题不是它与异国事实是否相 符,而是研究这类异国形象是“怎样被 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这不仅 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 的认识也具批判性,他者不仅是一种形 象,而且也是一种“镜象”,可以观照 自我。
后殖民主义理论
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 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描述一种殖民主义时代以 后的全球状态的话语。其要点是从原殖民地文 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 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 化霸权主义。 它在精神上与形象学有许多相通之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
社会想象物总是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 之间的张力上的,即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 邦两极间的张力上,文学中的异质形象都处 于想象实践的这两极之间,在其中,可体现 出相异性的多样化表达。 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了崭新的中 国人形象
形象学
以用双手握,但不能夹得太紧,像捉鱼一样便不合适了。
不要不讲“度”
做任何事都有个度的问题,握手也不例外。有人为了表示
自己的热情、真挚、与人握手时,使劲用力,这种做法不仅会 弄疼对方,还显得粗鲁。与此相反,有人,尤其是个别青年女
性,为了显示自己的清高,只伸出手指尖与人握手,而且一点
力也不用。这种做法也有失妥当,让人觉得你冷漠、敷衍。显 然,过重过轻都不合适。怎样才适度呢?研究家们认为,正确 的做法是用手掌和手指的全部不轻不重地握住对方的手,然后 再稍稍上下晃一下
味。
穿丝袜应注意
丝袜是女性衣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有许多女性却
不注意穿丝袜的细节,而只考虑衣服、首饰、鞋帽、手袋
的搭配。结果,这后者虽然很协调,可因前者配衬不当, 而影响了整体效果。因此,作为女推销员,在穿着上也应 注意穿丝袜的细节。 A、丝袜要高于裙子下摆,无论是坐是站,都不能露出 大腿来。不然,会给人轻浮的感觉,让人不信任。 B、不要穿有走丝或破洞的丝袜。常见有人用指甲油粘 丝袜的洞眼,粘好后再穿。其实,与其穿这样的丝袜,还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颜 色以不同的含义。在我国,黑色或深色,常用来
象征庄严;彩色,则象征欢悦。因此,不同的场
合,对服饰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 悲哀的场合,服饰要素;喜庆的场合,服饰可艳 丽些。
(3)、注意着装的细节
穿衣戴帽除了注意年龄、形体、
季节、场合外,还得注意细节,不
不要过分客套
有的人不论跟谁握手,都一个劲儿地点头哈腰,这样做, 明显地让人觉得客套过分。与人握手,应该同时致以问候,但
如条件所限,不允许出声,点下头也算打个招呼,致了问候。
对上级、长辈或贵宾,为了表示恭敬,握手时,欠一处身,也 未尝不可,但点头、欠身和没完没了地点头哈腰是两码事。
形象学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 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 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因此,形象创造作为作家的个体行为处于次要地 位,更强调的是作为中介的形象,研究的目的也 并不在于求证这些形象于现实符合与否(异国异 族形象往往与事实不符),而是形象形成背后的 文化差异。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 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 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 介。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 美国学派异军突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 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认为“卡雷和 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 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 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 信服”。学派之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 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差别,看不到 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从研究重点看,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 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 其研究的重点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 探讨某一形象是否具体、生动、饱含 感情,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 了现实(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能否 体现作家的创新。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 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 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 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 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 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 样的文化语境。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D· H· 巴柔《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文学形象》 (1981)、《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1983) • M· S· 费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产生,民族形 象-比较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981) • 菲利普· D· 贝德勒《美国文学与越南经验》 • 欧文· 奥尔德里奇《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 中国形象》 • 米尔顿《19世纪下半叶英国意识中的法国形象》 • C.F.霍夫曼《浪漫主义的非洲人》 • 史景迁《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 顾彬《关于“异”的研究》
第一节 形象学的历史
• 比较文学形象学起源于法国,脱胎于影响研究。 • 早在1896年,路易-保尔·贝茨就指出,比较文学 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相互观 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 理解和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 20 世纪初,巴尔登斯伯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 和英国人》,也为形象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操作的 范例。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 如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 罗伯· 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等,都不能忽略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猎奇等文化 语境。
• 中国古代作家对异域的想象,也与中华帝国的 “世界中心”观念息息相关。
• 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东土大唐踏上 西天取经旅程。大唐版图内人神鬼各司其职,秩 序井然;唐王得天之助,尊佛敬神,治理国家。 而唐僧师徒所历经的远疆僻地以及乌鸡国、车迟 国、西凉女国等处,皆皆妖怪横行,纲纪废弛。 经唐僧师徒奋力除妖灭怪,方得天朗气清。
形象学
西方的龙
• “龙”最能体现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 象”,作为一种祥兽的龙,在西方却是代 表邪恶与残暴。 • 英文龙“dragon”,它的词意是指那些凶 暴、严厉而有警觉性的人。其中固然有中 西文化的差异,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龙图腾的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的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的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 想。因此他建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的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的,因为它代表了法国的光荣】
第六卷:《孔教乌托邦》
• 乌托邦,是一个虚构的理想化的社会。 • 西方首先在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的文化背景中, 在乌托邦想像的传统视野中,构筑并解读中国形象 的文化意义。他们在中国发现了哲人王,发现了哲 人当政的制度,发现了理想化的伦理政治秩序,中 国变成了孔教乌托邦,体现着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 • 20世纪中叶,中国又从孔教乌托邦的理念走向了另 一种极端“毛主义乌托邦”。......
第五卷:《历史的沉船》
• 文明停滞的中国形象出现在18世纪末。文明 的悠久与停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当悠久同 时意味着停滞时,荣耀也就变成耻辱。孔多 塞与马戛尔尼的中国观,出现在西方的中国 形象史的转折点上,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的 中国文明特征——停滞与衰败,原因——东 方专制主义的愚昧暴政。
• 中华帝国东方专制主义形貌最后不仅被纳入西方的东 方专制主义话语,而且成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极端化代 表。西方因此获得了对中国发动野蛮战争而名义上却 是讨伐野蛮的“正义”的借口 。
《中国形象:西方学说与传说》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形象学
(二)形象的特征及相关重要术语
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强化——夸张、渲染 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 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 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 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 东西。
(四)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的研究在20世纪早期文学批评中就有涉 及,主要有郑振铎、方重、陈铨、钱钟 书等。 20世纪90年代初,经孟华(北京大 学)译介,国内形象学研究逐渐受到重 视,发展迅速。
郑振铎
1929,《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东方,实在离开他们太远了,东方实在
二、形象学研究史
(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 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 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 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
(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 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形象”在言说“自我”和“他者”时,都不是 着眼于确指的实在真实性,而是为了构造一个具 有象征意义的“第三者”,以表达某种社会想象。 •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团思想情感的在场置换了 实际上的异国,常常使现实化的“异域”和现实 化的“本土”都成为“缺席的在场”,通过对 “他者”的文学化描述、想象,构造出制造者所 褒扬或贬抑的虚构空间,借以直接或迂回地表达 关于社会、人文、意识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理想模 式。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2、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 卡雷的学生基亚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接 力者。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中独辟 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将 形象学研究视域进一步界定为:“不再追寻 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 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生 存的。” • 这里所谓“民族神话”就是“异域形象”的 狭义性代称。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一般是指作为社会 集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功能”则是指异国形 象在社会想象、社会实践意义上的功能。异国形 象对其制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现实或具有“整合 功能”,或具有“颠覆功能”,或摇摆于“两极 化”之间。 • 法国形象学研究者巴柔、利科等人借用德国社会 学家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谱系,即将一个社 会的集体无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化的和乌托邦化的 两大类,从而将“异国形象”也分为两种基本类 型:
3.第三章形象学
27
文本内部研究
第一是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 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 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第二是等级关系。进一步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 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第三是情节研究。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 种文化、两个文本系列间的对话开始,用记录、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的各种定型化的词汇或程 式化的情境、主题写出来。故事情节中隐含的 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揭示、 阐释这类故事的文化象征意义。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他者”形象的表现形式
被注视者,就是“他者”,存 在于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游记、 回忆录等各种文字资料中。 “他者”形象不仅仅指涉人物 形象,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 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 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 究范围。
15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 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 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 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 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 的关系。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形象学(全)
狂热 憎恶 他者 亲善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他者 注视者—————————形象—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常见套话的例子
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
红酒与啤酒
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
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 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 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
(三)在当代的新发展 60年代形象学遭到严厉批评,因为它接近历史或思
想史,而非文学,或者是因为它强化了民族文学概 念,有悖于比较文学的目标。 60年代危机过后,80年代后期,形象学得到充足发 展,特别是法、德等国。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 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 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 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 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 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 话”。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又称形象学与符号学,是研究形象的生成、传播和解读的学科。
形象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形象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来呈现,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
形象学探讨形象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以及形象与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符号、象征、意象等,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组合和表达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形象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同时,形象也与社会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情感共振,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形象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符号学分析、语义学分析、视觉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形象。
在当代社会,形象在广告、媒体、政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形象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形象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
它鼓励人们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形象,发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以更加全面、丰富的方式理解和解读世界。
通过形象学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8、形象学
例二: 美国诗人弗林格第借环绕着旧金山唐人 街过春节所舞的龙,写出他对美国人排 华态度之不满,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看 法。下面选段讽刺美国人自以为来唐人 街看舞龙是开明之举,其实是抱着高高 在上的态度:
那些穿蓝色衣服的、仁慈的人,温和地观 看着,他们代表我们更进步的文明,因为 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民主标准所以甚至可以 允许一些野蛮人在我们中间举行他们古怪 的习俗……
历史的,现实的,情感的,思想的,
这些复杂的信息便被西方各民族整 合在“黄祸”这个套话中,诉说着 他们对亚洲黄色人种的解读,但同 时又映射着西方的自我形象。
套话不仅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
承继性。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进 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 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 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象如何被创造出来,注重自我与 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等) 法国学者巴柔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 人。
他在为布吕奈尔和谢夫莱主编的
《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所撰写的 “从文化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一 章中,第一次提出“形象学”的概 念,并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 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 的定义。
在他们的描述中,“远东各民族生
性凶残,在各方面都与欧洲人迥异, 因之成其心患”。
在马可· 波罗的笔下,中国则是一个
“极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 尽管他们不知道上帝,却在许多方 面值得尊敬”。
1271年, 马可· 波罗1 7岁时和父亲 叔叔与十几位 旅伴经4年到 中国,游历 17年。
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以 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了 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绝 好假面和道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形象并未改
观。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手 里的中国形象,仍然是“退化,险 恶,麻木,对自己的卑下一无所 知”。
7、形象学
第四章形象学(imagologie)一、定义及产生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但它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底蕴。
陈P220。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到19C.形象学的真正兴旺,是在20C中叶的法国。
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一书,以及他对形象学的有力的宣传鼓动,对这一领域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早期美国学派以主张平行研究著称,使他们对影响研究颇有微词,这连带造成了他们不能正视形象学的意义。
但形象学并未在批评中裹足不前,而是长足发展。
它在法国繁荣,20C 六七十年代,在其他国家也扎下了根,包括美国。
在当代的发展与巴柔(法)的贡献分不开。
他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此后,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形象学的当代发展也能从各种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所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中涉及到性别隐喻。
她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想象背后潜藏的种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例如对欧洲文化史上从来就有南方与北方的二元对立、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对立。
北方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南方(如土耳其)是美艳的、肉感的。
这种对异文化的成见、误解在一代欧洲人的记忆中保存着,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形象学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文学史中,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注释、印象、评价,比比皆是。
异国异族形象与文艺理论所探讨的形象的区别:陈P2261、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比文艺理论探讨的形象小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A、意识形态(认同性)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指作者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
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
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自我身份。因此想象是否属于 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 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
“我”眼中的“他者” (丑陋的洋人)
“我”创造出的“他者” (自卑的洋人)
“他者”的形象反映出“我”的形象 (自满的中国人)
“他者”的形象就是“我”的形象
影响他者形象呈现形态的因素— —时间
注视者作为自然生命,他是无法否弃时间 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者形象的历史感 是更深层的浸润在时间中的东西,注视者 对他者注视、观看得愈久,他者形象表层 的东西就会日愈剥蚀,而注视者体现在历 史文化中的个体反思精神就会愈为强劲, 他者更为整体化、多维化的东西就会在这 种反思中日益凸现。
乐黛云
《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形象学与比较文学》
孟华
“形象理论与实践”课程(1993),《比较 文学形象学》
周宁
《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2004)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
(image)
(一)什么是 “形象” ? 1、文艺理论中的“形象” 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作家根据社会生活的
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卡雷:形象研究就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 相互诠释。”(《〈比较文学〉序》首先明确提出,所谓 “事实联系”不必拘泥于考证,而应注意探讨异国作家间的相 互理解,和作品在国外的成就和际遇,以及民族间的相互看 法与幻象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 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现代形象学”的 奠基者。
B、乌托邦(颠覆性)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 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 国形象叫乌托邦。
特征: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具有社会颠覆 功能。
特征:美化本土文化,贬低异国文化。
对他者的态度是“憎恶”.
18世纪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就 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了本国社会。他们 使专制的帝国的中国幻象在他们的本国社会 流传开来。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 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如孟德斯鸠的 《法的精神》中专制的中华帝国幻象在西方 社会产生后,经过马戛尔尼的《英王陛下遣 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和黑格尔的《历史哲 学》的不断传播和重复,这种幻象逐渐形成 一种程式化和稳定化的特征。
例子:“一点四方”的中土观念:我为中心,他为蛮夷 – 《西游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 《红楼梦》
▪ 探春远嫁是贾府衰落的一个标志。
在对异民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优越感得到了充分展示。
《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
——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
出现在《西游记》中的 异域大都是妖魔鬼怪肆 意妄为的地方,与之相 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
狂热 憎恶 他者 亲善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他者 注视者—————————形象—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常见套话的例子
鹰勾鼻 (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 大鼻子 老外 洋鬼子 老毛子 长毛 鬼子(进村) 小日本
红酒与啤酒
法国人说: 法国人喜欢红酒,德国人喜欢啤酒 法国人文明高雅,德国人野蛮落后。
3、他者产生的背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 (imaginaire social) ——“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
经巴柔和莫哈等法国学者的努力,形象学的理论 体系和研究方法基本建立,形成了独具特色、尤具 活力的研究领域。
巴柔明确提出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 “他者”形象的定义。巴柔《比较文学概论》一书 发表意味着形象学研究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 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的借用更使其呈现多样 化图景。
中国自先秦以来,习惯 于自己作为“中原”主 人的中心地位和权威, 而视中国以外的他者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总是低级、野蛮或弱小 的。
赛珍珠的《大地》背离社会总体想象物,塑造 了崭新的中国人形象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1892-1973 )出生于美国弗吉 尼亚州西部,父母是传教土,自小随 父母来中国,曾阅读中国的经书。17 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 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 结婚,从事传教工作。1927年北伐 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赛珍珠于 1922年开始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 小说《大地》,立印成为畅销书, 1938年因此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形象学研究史
(一)孕育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学派传统的影响研究,已包含了一些形
象学的因子。研究者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研 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还 没有成为专门的分支学科。
(二)兴盛期(20世纪中叶) 对形象的研究已成为最具本学科特点,最多产的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强化——夸张、渲染 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研究社会总体想象物 ,目的是让异国形象得以存 在的社会群体基础显现出来,进而就要求对每部 作品都具体考察作者的语境及创作方法,探讨其 中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是源自集体描述的 东西。
长篇小说《大地》 ( The Good Eearth ) 描写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 故事,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家族的兴 衰和人性的变化,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 地这一永恒的主题。
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古老中国的魅 力,尽管贫穷、混乱、水深火热,但中国农 民对土地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赛珍珠 说:“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 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 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讲 话……”
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
1924—1929年,老舍在伦敦工作和生活 了五年,在此期间写作了小说《二马》。 其中的英国人大都呈现出偏狭、傲慢的嘴 脸;
30年代,在国内生活了6、7年的老舍在 《英国人》一系列散文中再次塑造的英国 人形象,却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文本中 的英国人既自傲、对人冷淡,也很正直、 自重。
时间的脚步,就这样跨越了粗浅浮泛和支离 破碎的偏见之河,使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目光 交织在一起重铸了作为注视者老舍眼中的英 国人形象 。
B、文本来源: “一切精神产品”,超出文学 范围。既来源于虚构的文学作品,还来源 于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甚至漫画、图片、影视、广告等。
C、存在方式:多样化,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 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物象的 总和。包括人物、器物、风俗、景物,甚 至是观点、言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套 话”。
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分析想象一词, 创造了“客体轴与主体轴”理论
客体轴上—— 休漠“再现式想象” 、 萨特“创造式想象”
当代 形象学倾向于萨特的观点
我们必须了解形象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 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
意识形态等)而产生出了什么样的偏离。
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巴桑 主体(态度)
“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 洁,也更适合于道德。在他们那里…… 任何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 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 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 月白风清。”
——《歌德谈话录》
C、两极性的相互包容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整合功能、颠覆功
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辨证包含。
2、“套话”( stéréotype, )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 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 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套话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省略了推理过程,也 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但套话更多暗含 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
第四章 形象学
本章主要内容
一、形象学的定义 二、形象学发展史 三、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 四、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一、形象学(imagology)的定义
20世纪60、70年代,比较文学的一门分 支学科应运而生,它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它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 一个门类,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的异 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 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分 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
基亚对老师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发:形象学研究,“不再追 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 人意识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 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