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2、绘画传播。譬如,有人在河中捕到了鱼,便 在河岸的沙滩上画下那种鱼的图画,以昭示后来人 在此捕鱼. 3、烽烟和旗鼓。主要用于传递军事号令。烽烟 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战火连三处,烽 烟照五京‛便指于此.
4、木铎。《术· 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 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 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 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 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 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1/3) ——世界上现存年份最早的原始报纸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 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 归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长期被 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西汉时代已经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当 时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 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上 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 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 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 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 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2) 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 开始了。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 作,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自然也就需要传播。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 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 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先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 动的物证。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中国新闻史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15、清末新闻法律
有关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最早出台的是1906年7月的《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 《大清报律》: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奉旨颁行。该报律共45条。1911年改称为《钦定报律》,修订后的报律共38条,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反对当时盛行的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影响很大。
?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 (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是文学革命运动的英勇战士。
京报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以商品形式出现的传播媒介,所以作用就大大超过了朝廷官报。因其公开发售,其影响也大大超过非法民报。
3、辕门抄
清代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于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 1908年8月27日颁发《钦定宪法大纲》,从国民权利的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作出规定。
? 《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
? 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创制与颁行,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在封建统治的末年初步建成。
16、《苏报》以及苏报案
发行:京报有自己的报房,报房负责编印、发行、销售报纸。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发行系统。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木铎: “木舌金铃。
循于路, 求路谣之言”●两汉进入文字传播为主时代。
书写媒介: 以竹简、木简、和绢帛蔡侯纸●前报纸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布告: 在固定地点张贴和悬挂为主, 主要用于发布皇帝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露布: “露而宣布, 欲四方速知”主要用于发布军事消息;●中国的报纸据考证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 是官僚政府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中国唐代官报的产生与藩镇制度有关: 进奏院和进奏院报状●“敦煌进奏院状”内容: 归义节度使求旌节意义: 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
●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是唐代官报的实物●以上相关报状的考证说明唐代在封建政府内部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一)、宋代官方报纸:邸报: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官报:“邸报”。
宋代邸报和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①同唐代进奏院状不同, 宋代官报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统一编发给地方官员, 传报朝廷政事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②宋代邸报已完全从官报中分离出来了, 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3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宋代“小报”: 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于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提供了官方报纸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 满足了读者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信息的需要。
●小报本身没有言论, 通过所刊载的信息表明倾向。
●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议论朝事, 因此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统治者查禁。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三个环节:1,通政司2,六科3,提塘●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创办的时代背景: 配合经济侵略,进行文化渗透.●创办的过程: 马礼逊﹑米怜马六甲1815年●办刊宗旨: 宗教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80﹪多为宗教教义●刊物特点十分注重迎合读者心理:附会儒学,形式:中国的线装书◆最早的新闻图画:<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创办过程:1833年郭士立广州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刊物宗旨:宣扬西方文化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排外心理●刊物特点:⒈设有言论新闻专栏,体现出报刊业务近代化的趋势⒉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之略论>⒊首先开始摘录京报●早期《申报》的特点1.重视新闻采写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社会新闻的采写2.重视言论3.副刊性文字4.新闻图片的使用5.重视广告6.重视经营:发行期刊《瀛寰琐记》等出版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等兼营书籍《古今图书集成》等●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明祖报业的发展●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时务文体1.维新变法的代表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
中国新闻史(全)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发现于康熙53年即1714年的严禁盗伐林木的 布告
题壁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曹雪芹题壁诗
苏东坡《题西林壁》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类型
•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约有1100年的时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从鼎 盛到衰落的变迁,古代报纸既是这段历史的产物,又真 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后 人称为春秋笔法,如“郑伯克 段于鄢”。 • 王安石诋《春秋》:“断烂朝 报”
• 布告:皇帝诏书和各级政 府颁布的行政法令,在固 定地点悬挂或张贴 • 露布:以流动的方式“露 而宣布”战争军事消息, 以帛或木板做载体 • 《封氏闻见录》:捷书之别
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 诸竿上,谓之露布。盖自汉已 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 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 知,亦谓之露版。
(一)历史沿革 产生与北宋末年、盛行于 南宋、隐现于明清 (二)产生原因
1、社会矛盾激化 2、文 化发达 3、科技发展
(三)主要特征 1、有一支专业队伍 2、 具有商品性格 3、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民意
3、合法民报 (1)明代民间手抄报
明代中叶以后,在官方邸报发展的基础之上,首都北 京等地出现了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西方报业“三段论”
• 在西方报业的发展进程上,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新 闻信(news-letter)——新闻书(news-book)——新 闻纸(news-paper)。 • 西方报业的最早形态是新闻信,时间大致在文艺复兴时 期。新闻信兴起之后一百多年,才有了新闻书,又称小 册子,欧洲最早的一批小册子出现在17世纪初,它的内 容与形式都同中国古代的邸报相差无几。新闻书盛行了 一百多年,才出现所谓的新闻纸即报纸,西方的第一份 新闻纸是1665年创刊的《牛津公报》。
中国新闻史教案
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新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人物,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2.熟悉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3.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4.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新闻史概述2.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5.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6.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7.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4.实践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新闻史概述1.引入:介绍中国新闻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讲授:讲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二课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1.引入: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三课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四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五课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
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
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
而《论禁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
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
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中国新闻史整理
1.《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2.《时报》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3.《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4.《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5.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宋代的官报和小报【圣才出品】
第二章宋代的官报和小报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宋代的官报(1)宋朝建立后,解除了节度使的实权。
中央确立专制集权。
宋代官报及小报在这种背景下演进。
(2)唐代官报到宋代有了很大发展,其编辑、发布制度日益完善。
①宋代初年的20年间,官报的管理发行基本沿用唐制,由诸州郡在京师设置进奏院、委派进奏官驻京。
②公元981年,宋太宗将各州郡在京师设置的进奏院改为直属朝廷的行政机构“都进奏院”。
进奏官也由朝廷直接任命,集中办公,抄录承发文报。
又派大员总管各个进奏院。
(3)“都进奏院”或每日,或5日、10日,或一月发报一次。
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其日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工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或用手抄,或镂版(雕版)印发。
手抄为主,镂版为辅。
(4)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辑和直接发行的官报制度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这种官报性质属于由朝廷直接主持的中央政府公报,并成为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报纸。
(5)宋代官报的称谓很多,“朝报”是宋代报纸较正式的称呼,此外或叫“邸报”、“邸状”、“报”、“报状”,或叫“进奏院状报”、“进奏官报”,或叫“除目”等。
(6)宋代官报非常兴盛。
不仅政府官员阅读,而且普及于民间,流布开来。
(7)宋朝政府对邸报控制很严,对邸报登载的内容,有很多规定和限制。
对邸报传发也制定严格的审查和发布制度。
二、宋代的“小报”(1)“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发行。
(2)“小报”没有报头,刊期不定。
“小报”一名到南宋才出现,是当时人们对这类报纸的概称,有时也称之为“新闻”。
(3)据记载,“小报”滥觞于北宋中期。
当时并无“小报”之名,往往冒名“朝报”发卖。
“小报”有手抄的,也有印刷出版的。
“小报”影响很大,传播面也较广。
(4)“小报”一产生,就受到朝廷的严厉禁止,但到后来却愈禁愈盛,直至北宋末年仍盛行不衰。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事业的扩张及由盛而衰(1)《中央日报》与马星野①《中央日报》a.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中央日报》照常发行。
上海版《中央日报》于1945年8月30日正式出版,社长冯有真。
同年9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也复刊,社长由马星野担任。
b.194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重庆版《中央日报》仍然出版,称为“陪都《中央日报》”。
而南京《中央日报》则为该报总社。
1948年11月,在南京解放前夕,马星野将《中央日报》总社迁至台湾,于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正式发行。
②马星野a.1928年6月任《党军日报》主编。
1928年助编《清华校刊》,在清华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1929年主编《中央政治学校校刊》。
b.1934年7月13日,以“星野”为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文章。
同年9月,马星野担任中央政校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史”等课程。
1935年起,正式出任该系系主任。
以后主持“中央政校”新闻系教学工作凡14年。
c.“中央政校”于1938年7月由南京西迁重庆,马星野于此时创刊《新闻学季刊》。
d.1941年3月,“中国新闻学会”成立于重庆,马为发起人之一。
同年,马星野亲手起草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2条)。
e.1945年11月,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报》社“复员”后首任社长,聘王新命为总编辑、陶希圣为总主笔。
f.他主持社务期间,扩大报纸篇幅,增出晚报,面向社会,推动报社企业化。
同时在版面上进行改革,力求“报纸杂志化”,注重副刊。
在此期间,他还在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任教,专门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兼“政大”新闻系系主任。
g.1947年5月31日,《中央日报》改组为有限公司,由陈立夫任首任董事长,马星野任常委董事兼社长,黎世芬任总经理。
h.1948年3月,马星野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代表中国新闻界参加制定《世界新闻自由宪章》。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古代新闻的传播1、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主要证据——敦煌进奏院状和《读“开元杂报”》2、宋朝定本制度: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3、小报:(含义)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的报纸,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捕风捉影,真真假假,小道消息成了新闻。
(时间)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发行人)邸吏、史臣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察世俗》与《中西洋考》《察世俗》:1815年由米怜、马礼逊、梁发在马六甲创刊、宣传基督教义为目的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1833年由郭士立在广州创刊,宣扬西方文明的书册式报刊,它是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2、中国出现的最早的通讯社机构:1872年,在上海成立英国路透社远东分行3、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第一、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第二、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第三、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4、国人对外报的利用:林则徐:主持编译外报——《澳门新闻纸》魏源:搜集摘译外报,提出夷情备采的办报思想。
5、王韬:⑴主编《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在中国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⑵《弢园文录外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论文集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维新派创办的首批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强学报》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梁启超和汪康年主编,旬刊、书册式。
基本内容为谕旨、论说、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为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纸。
3、梁启超的办报思想:报刊功能和作用:报刊要有利于国事,能“去塞求通”报刊的性质和任务:a性质多样:有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b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之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之向导者办好报章的四个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健全的舆论条件:常识公心真诚直道节制报道宣传的两种方法:侵润煽动4、梁启超的报章体含义:基本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中国新闻史-解放战争
这场论战,揭发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
(四)国民党强化新闻统治 对报刊的摧残: 《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戡乱时期危 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等多种法律法令摧残进步 报刊及报人。 第三条路: 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思想倾 向,其代表人物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既不满大 主专政,企图走“第三条道路”。 1947年《观察》、《大学评论》、《大公报》、 《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路” 的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变革
一、国民党大陆新闻事业的瓦解 二、解放区新闻事业向城市发展 三、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谈话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接见了 《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重要讲话,后整理成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 2、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 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 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中国新闻史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况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 盾,多元化新闻格局转向国共的最后较量。 国民党在宣传上,利用报刊、广播为发动内战 制造舆论,再次建立起反动的新闻事业网。 共产党在国统区解放区恢复和创办了一批报刊, 运用广播、报刊从各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对派发 动内战的阴谋。 民主报刊在抗战后恢复和发展起来,分别为国 民党或共产党服务。
结束
五、“和谈”期间的斗争 (一)拒检运动与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1945年8月7日,以《延安归来》一书的出版为 标志,重庆率先发起了“拒检运动”。 《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 玉、傅彬然又起草了重庆杂志届宣布“拒检” 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 杂志、《中华论坛》、《民主世界》等16家的 杂志社签名后,于 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 布自9月1日起上述16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 16家杂志社的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 个文化界的响应与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史》☆文化大革命1、新闻事业的困境(1)《人民日报》前后地位的变化:P358《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五一六通知》正式传达,都处于被动地位,转载其他报纸的重要文章,预示着其被夺权的命运。
1966年5月31日,陈伯达率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对报社进行改组,从此《人民日报》地位大变,成为“文革”的发动者、领导者的舆论喉舌和得心应手的工具,其社论被全国各大报纸转载,电台转播,可以左右全国的舆论导向。
(2)对新中国17年新闻战线的否定:P359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文,认定新中国成立17年以来的新闻战线是黑线专政,全面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和新闻队伍。
(3)新闻事业实状:P359-360报纸、期刊数量骤减;印刷数量上升,宣传力度大;各地方报纸大量转载新华社电讯和《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的文章,没有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千报一面”的景象;“两报一刊编辑部”成为统一全国舆论和号令全党全国的指挥棒。
2、小报P360-361(1)小报兴起的原因:“文革”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2)小报的类型:由大专院校、中等学校以及跨院校的红卫兵组织出版的小报;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办的报纸;厂矿企业群众组织、革委会办的报纸;文化艺术界办的报纸;其他各行各业群众组织出版的报纸。
(3)小报的作用:小报兴起的初期,正是“文革”初期党、政、文化组织陷于瘫痪,社会信息渠道不畅,宣传工具缺乏的时候,○1小报满足了人们了解各种情况的愿望,填充了大批合法报纸停办后留下的新闻空白区,形成了少数几家大报施号发令,指明方向,众多小报呐喊助威的舆论宣传阵势;○2也是新出现的基层群众扩大自己影响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和武器。
(4)小报的弊端: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小报的存在是无政府主义的体现,缺乏最基本的纪律约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混乱。
(5)小报的消失:随着各种群众组织的解体和消失、各大学校的停办和学生的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3、广播电视事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批富有特色的节目被迫停办,排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剥夺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精神文化需求,节目内容充满“左”的政治说教。
·除上海和广州电视台外,其他电视台一律停办。
4、“文革”时期新闻宣传的特点:P365-370宣传个人崇拜;影射文章泛滥报刊;根据需要树立各种典型;成立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子。
影响:党报从头到尾沦落为阴谋家的宣传工具和政治传声筒,对党的失误和错误决策推波助澜,致使党的新闻事业失信于民,权威扫地,达到党报历史上的最低点。
5、“文革”中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P370(1)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被否定;(2)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被大肆践踏;(3)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都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权利,成为“四人帮”控制下的驯服工具;(4)新闻理论研究工作严重滞后;(5)传媒的性质发生了畸变,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胡适P165·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
·胡适是《新青年》倡导新闻学和白话文的力主之一。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着重提倡白话文。
·首先在《新青年》用白话文写诗,后汇集出版《尝试集》,被称为“白话圣人”。
·《文学改良刍议》P164: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
☆邹韬奋与“韬奋精神”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对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六刊一报”P216-218·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生活》周刊,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
《生活》周刊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1932年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
·1934年2月10日,《新生》周刊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任主编。
《新生》周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
“新生事件”:因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涉日本天皇,日方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政府接受其无理要求,于1935年6月22日查处《新生》周刊,杜重远入狱。
·邹韬奋在海外流亡期间,游历和考察了西方多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回国后,于1935年11月15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1936年出至第16期,《大众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936年3月7日,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周刊的继续。
6月27日被查封。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
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份日报,该报出至7月自动停刊,拟迁上海出版。
8月,《生活星期刊》创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
11月23日,邹和其他6位救国会负责人同时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
☆2、“韬奋精神”(1)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2)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3)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4)文风要“明显畅快”;(5)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6)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民国四记者☆黄远生P155-156·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其新闻通讯的特点:○1题材重大,内容翔实;○2分析深刻,见解独到;○3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评价:黄远生的通讯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历史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又基本具备了现代通讯的基本特点,即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他的新闻通讯写作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新闻理论:(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休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申报》P58-61·《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人美查创办,至1949年5月停刊,前后总共经营78年之久,是旧时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
☆《申报》办报经验:(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该报有正确的认识;(3)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重视报纸言论工作;(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史量才P214·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
·《申报》的变革:“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的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1)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2)革新副刊《自由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3)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王韬1、其新闻思想:P75(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王韬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之后“办报立言”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1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2报纸可以宣扬君王的恩德,传播朝廷的政令,消除隔阂;○3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4报纸可以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以便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直抒胸臆。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的“通材”。
2、《循环日报》P77-79·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以“立言”为目的。
·该报还大胆改革,建设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新青年》·社会背景P161:○1内忧外患(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2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创办人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陈独秀打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以思想启蒙为要务。
·宣传内容:(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3)发起文学革命。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意义P166: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胡适与《新青年》☆·鲁迅与《新青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一栏发表二十多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