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9075d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0.png)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所传达的深刻哲理的感悟。
(3)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书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书籍对自己的意义。
(2)名言分享:分享关于书籍的名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诗歌所传达的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253e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9.png)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f0081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b.png)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60a01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e9.png)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f16d8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18.png)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懂得珍惜光阴。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寓意。
2. 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领会。
3. 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有关诗歌的信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刻寓意。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解答学生关于诗歌的疑问。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尝试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7. 布置作业:(1)背诵《观书有感》。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2.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深刻寓意以及主题思想?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刻,能否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5. 反思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七、学生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9a446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9.png)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87523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7.png)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观书有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3 诗文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文,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文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文的文本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观书有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文的内涵和外延。
6.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6.3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施步骤7.1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布置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d6f1e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b.png)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1838d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5.png)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28a2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c.png)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45a44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3.png)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1e89c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c.png)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adc7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1a.png)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诗句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观书有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观书有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观书有感》相关的景象,如山水、古籍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互动教学:(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3.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诗歌案例,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a35e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f.png)
《观书有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2)体会诗人勤奋好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解读。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观书有感》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了解《观书有感》的背景资料,熟悉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书籍、知识和文化的热爱。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9b6f4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1.png)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04d0d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6.png)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39546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b.png)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0f3d1d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4.png)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珍惜书籍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 课文翻译:略3. 重点词语解析:略4. 句子分析: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句子。
(2)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观书有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观书有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和练习。
(2)在合作探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教学创新:(1)尝试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意象和背景。
(2)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书籍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案4篇
![《观书有感》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2d5232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c.png)
《观书有感》教案4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2、感受春日的美妙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开心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三、教学预备教师预备:CAI课件学生预备:收集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积存词语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春雨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风得意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和日丽春花怒放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观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许多,今日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宠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
(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3、简介:学生自由沟通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想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快乐、喜悦、兴奋、开心、欢快、感动、舒服、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6、猜想终归是猜想,假如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想,我是有理由的。
(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见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妙的风景。
春游时心情确定很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漫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处处。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0f21e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板书:朱熹)注意“熹”字多写法,喜欢的喜加了四点底。
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咱们今天要多这首诗,(出示诗歌)谁来读读题目。
题目是什么意思?“观书有感”就是读书以后的感受。
来,让我们一起大声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学习古诗一个最重要多方法就是“读”。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正音。
三、再读古诗,自学理解诗意
1、除了“反复读”这样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古诗呢?我们可以借助“课下注释”“书中的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现在就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做上记号,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1、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指名回答,下面的教学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
2、朱熹来到池塘边,看到了什么?诗中哪几句写到的是他看到的。
3、学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1)“鉴”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很会利用“课下注释”。
(2)“一鉴开”又是什么意思?“鉴”是镜子,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成,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3)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师: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
(4)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
(5)再读这两句诗,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6)“徘徊”是什么意思?
(7)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8)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9)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学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1)看着清澈鲜活的池水,善于思考的朱熹诺有所思,他想到了什么呢?这两句话的意思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a“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
)
b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因为。
c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d哦!原来这一池塘水能不断保鲜的的秘诀就是不断有活水的流入。
试想如果没有活水不断流入,方塘会变成什么样子。
F齐读这两句。
(四)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五、引入哲理理解
1、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__________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六、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2、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
向来:从来,一向。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3、总结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景
理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