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版块——记 叙顺序及作用【经典例题及答 案】
五篇记叙文阅读记叙的顺序题型集锦及答案
一、雨夜的灯光(沈阳14年中考题)①八岁那年, 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 直到下午, 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 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 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 催促道: “爸, 快要下雨了, 我们赶紧回家吧!”③雨落下来, 父亲把蛇皮袋扎好, 架上自行车, 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 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 风停雨歇, 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
一脚踩在地上, 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 “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 骑着自行车, 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 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 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 红土变成黏泥。
父亲累得气喘吁吁, 再怎么用力, 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
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 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 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
这附近遍地坟场, 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 吓得我几乎丢了魂。
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 带着哭腔说:“爸, 我怕……”“别怕, 跟着我走!只是鸟叫, 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 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 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 暖暖的, 亮亮的, 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
“陈坊。
”父亲应声答道。
“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
“八岁。
”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⑩两人一问一答, 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 11)一路上, 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 他儿子也是八岁, 一次突然高烧不退, 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
因为走得急, 忘了带马灯。
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 道路泥泞难行。
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 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 儿子竟被摔坏了头, , 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
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
记叙顺序及作用方法技巧提炼:1. 如何判定写作顺序(1) 顺叙: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2)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3)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中心事件叙述中断的部分基本是插叙内容。
2. 题型及思路(1)倒叙作用解题思路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使情节曲折;呼应、照应效果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题,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2)插叙作用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上;承接、照应、对比了······引起下文、铺垫效果上:突出主题;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注意:题目问段落的作用或是否能删去时,要先识别此段落是否有倒叙或插叙内容。
精讲精练:阅读卜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阿健①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②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
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③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
没想到当天晚上我便被送进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Ol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 .......... (人或物) ....... 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 ......... 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及人称(讲义及专题专练)
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注: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四、补叙及其作用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1.分辨三种顺序的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参照上面的讲解),再结合文章内容。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统编版学生版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记叙顺序及其作用三种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回到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充实;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常考题型:1.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2.这种记叙方式有什么好处?真题回放只要信心不被打碎在那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地求职,却没有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踽踽而行。
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一座土窑前。
猛抬头,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将我的目光惊住了: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胱胱胱,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
我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将它们全都打碎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火候没掌握好,都有一点小毛病。
”我惋惜道:“可是你已经花费了许多心血啊!”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道:“ 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
老人坚定的口气里,透着十二分的自信。
看到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丝中,再次从头开始,认真地、一点一点地做起泥坯。
他那坚决推倒重来、成功在握的从容自若,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心头执著的信心不被打碎,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满意的瓦罐。
默默地,我朝老人深鞠一躬,转身跑回家中,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地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中。
在一次次焦灼的等待后,在一次次失望的重击后,我终于谋到了一份很艰辛的工作——在一个建筑地当小工。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之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叙述顺序及作用叙述顺序:1.倒叙: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到最后写,后发生的事情放到文章的前面去写。
2.插叙:正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插入另外一件事(当前的事件并没有讲完),另外一件事情讲完之后接着原来的事件继续叙述。
(多采用回忆的形式或者场景切换、时间转换等形式)3.补叙:由于情节发展或者表达主题的需要,将前面已经讲过的事情再用一两句话进行补充说明。
4.顺叙:也称为正叙。
就是按照事情发展或者是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
5.平叙(了解即可):指在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考试一般不会考到)考试考的较多的是倒序和插叙,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
无论哪种叙述方式,都有突出或者是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叙述顺序的作用:倒序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1.突出文章的主旨。
2.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3.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上文……的原因/结局2.深化文章的主题。
3.引人深思。
例文一:(一)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张莹①六月,花红柳绿。
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
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
“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记叙文答题模板
一.概括情节:【答题公式】①人物+ 原因+ 事件②起因+ 经过+ 结果【答题格式】1.××人在××时间××地点做××事,有××结果(××人做××2.文章通过写××内容,表现了××人物的××品质(性格或精神),抒发了人物(作者)××的情感。
二.记叙顺序:1.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作用:补充衬托,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标题:1.含义:(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线索(3)表明写作对象(4)文眼(提示文章中心)(5)修辞(6)设置悬念(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四.品味词语:答题公式】修辞+ 修辞作用+ 具体内容+ 情感【答题格式】××词在文中是××的意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情感、心理、精神、性格、品质)或强调突出了××五.作用:1、内容上: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内容、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2、结构上:①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②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③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呼后应、发人深思、卒章点题六.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记叙文阅读专题版块——记叙顺序及作用【经典例题及答案】
记叙⽂阅读专题版块——记叙顺序及作⽤【经典例题及答案】记叙⽂阅读(⼆)授课教师:史⽼师授课时间:2012.07.06课时:第⼆课重难点:1、记叙⽂的顺序2、常考题型及答题格式第⼀部分:记叙⽂的记叙顺序⼀、定义: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定的次序去写。
⼆、形式及优劣势:①顺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发展的先后次序进⾏叙述,从开端、发展、⾼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顺序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式,采⽤这种⽅法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优势:⽂章条理清楚,容易明⽩。
劣势:平铺直叙的⼿法使得⽂章的语⾔太过平实,不⼤⼊味⼉。
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发⽣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叙述。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胜。
优势:吸引读者,引⼈⼊胜。
③插叙:在顺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下,插进有关的另⼀件事情的叙述。
插叙的作⽤是补充交待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序难以交待清楚的必要内容,使⽂章更充实、更周密、更紧凑。
优势:使叙述更加的充分,逻辑更加的严密。
劣势:插叙过多,会抢其他叙述⽅式风格的嫌疑。
三、如何判定记叙⽅式: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倒叙①:开头⼀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般会有⼀两个句⼦来提⽰。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定不会出现在⽂章的开头或是结尾,⼀般是在对上⾯两种叙述⽅式的⼀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法。
第⼆部分例⽂分析: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
母亲是⼟⽣⼟长的乡下⼈,没什么⽂化。
但没⽂化的母亲对孩⼦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有⽂化的母亲少⼀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已。
记叙文阅读专项讲解(六)-------记叙顺序讲解
记叙文阅读专项讲解(六)-------记叙顺序讲解一、常考记叙顺序的含义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特点】顺叙是按事情发生发展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2、倒叙(先写结果或精彩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PS:记叙文中最常考察内容为插叙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但不补充事件就不完整。
5、分叙(平叙):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训练题(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教师版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突破: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知识点解析:记叙的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小学阶段常考的是顺序、倒叙、插叙三种记叙顺序。
三种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回到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充实;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常考题型:1.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2.这种记叙方式有什么好处?真题回放只要信心不被打碎在那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正为大学毕业后连续数月东奔西跑地求职,却没有找到一个接收单位而沮丧万分,一个人沿着乡间小路踽踽而行。
不知不觉我已站在了离村子挺远的一座土窑前。
猛抬头,那位近年才开始学习烧制瓦罐器皿的老人,将我的目光惊住了:只见他大步走到窑前,眉都没皱一下,便抡起一根铁棍,咣咣咣,将一大溜刚刚出窑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瓦罐全部打碎。
我不解地走上前去,问老人为何将它们全都打碎了。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火候没掌握好,都有一点小毛病。
”我惋惜道:“可是你已经花费了许多心血啊!”老人长吁了一口气道:“那不假,可我相信下一炉会烧得更好些。
”老人坚定的口气里,透着十二分的自信。
看到老人又坐在霏霏的雨丝中,再次从头开始,认真地、一点一点地做起泥坯。
他那坚决推倒重来、成功在握的从容自若,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即使所有的瓦罐都打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心头执著的信心不被打碎,就不愁做不出更加满意的瓦罐。
默默地,我朝老人深鞠一躬,转身跑回家中,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地加入南下打工的队伍中。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七 阅读之记叙顺序及其作用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七:阅读之记叙顺序及其作用常考题型:1、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2、这种记叙方式有什么好处?过关训练(一)钱被刮跑以后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
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
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
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
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没了。
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
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
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
老人抬起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把钱送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
\怎没错,我在家有人诧异地问。
老人肯定地说: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
人们不解地对视着。
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
说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⒈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趔趄(lié liè)散落 (sǎn sàn) 微颤 (chàn zhàn)⒉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专项三记叙的顺序-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专项训练
专项三记叙顺序一、记叙顺序(记叙方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1)设置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高频考点)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
内容上: ①情节:丰富文章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缘由。
②人物:衬托人物的……特点(形象)(性格、心理、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丰满)。
③环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衬托/烘托人物的……心情。
④情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⑤主题:突出(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上: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埋伏笔:照应上文(下文)……(内容);与……(内容)形成对比;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承上启下等。
表达效果: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或使文章行文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
二、考试题型1、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文中插叙部分的作用。
3、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中第几段去掉好不好,为什么?6、文中第几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由考试题型可以看出,考查插叙段落的时候,也极易和一般的结构段落及其他特殊段落的考查相混淆。
三、判断插叙一般由以下几个方法:1、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2、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3、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四、答题模式:运用插叙,补充说明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的主题,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曲折,有波澜。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模板揭秘三种人称的关键词及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注意: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训练重点:分析插叙的作用母亲的菊花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
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
我说:“妈,拍张照片吧。
”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
”我没敢再说话。
③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
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
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
”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④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
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
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
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
“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
”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
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⑤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
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
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
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4.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4讲: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考点1】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本文(或某一段、某几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常见的记叙顺序及其作用:①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叙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注意: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之外,其他仍用顺叙的方法来写。
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埋下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避免平铺直叙。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注意:使用插叙时,要注意前后语言的过渡要自然连贯。
作用: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交代、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紧凑,脉络更清晰。
人物和中心上: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叙述效果上:避免故事情节的平淡,让文章内容更加跌宕起伏。
④补叙:指叙事结束后,用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充交代了前文的相关情节,使文章更严密,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技巧点拨】考查整篇文章写作顺叙的,一般是顺叙和倒叙;考查文章中间一段或几段的,往往是插叙。
【典题例析】2017年毕节中考题《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题目】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3分)【答案】倒叙。
①有力地表达了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吃苦的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阅读】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 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 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 ,去帮我买包烟吧 。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 ?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 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 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 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 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从全文看,文中(11)——(12)自然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交代了父亲心结的原由,丰富文章内容 2、为后文父亲坚持让我给古镇老人会签报恩的情 节做铺垫 3、突出父亲懂得感恩的任务形象。
二、知识讲解
(三)插叙
插叙 作用
①内容上,补充交代……的原因(背 景、遭遇、境况等),丰富文章内容, 对情节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初一语文: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知识梳理】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四、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教学重难点】1、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2、顺序、倒叙、插叙的三种作用【特色讲解】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④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由一阵辛酸。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颗糖,那是前一天下午,小伙伴军军送给我的一颗糖一“奶油太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二)授课教师:史老师授课时间:2012.07.06课时:第二课重难点:1、记叙文的顺序2、常考题型及答题格式第一部分: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一、定义: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二、形式及优劣势:①顺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顺序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优势:文章条理清楚,容易明白。
劣势:平铺直叙的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太过平实,不大入味儿。
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优势: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顺序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待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序难以交待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更紧凑。
优势:使叙述更加的充分,逻辑更加的严密。
劣势:插叙过多,会抢其他叙述方式风格的嫌疑。
三、如何判定记叙方式: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在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第二部分例文分析: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
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
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慰道:“那营养液还真不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地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叙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2---4段记叙的顺序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移后整个片段就变成了顺叙,这样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煤油灯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
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
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
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
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
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
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
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
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
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
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
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
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
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
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
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
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
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
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
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 ;一是。
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与第②段画线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2分)4. 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2分)答案:1.(2分)①文章的记叙对象②全文的记叙线索2.(3分)①倒叙②不行,先开篇点题,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待以引起读者的关注,然后引出回忆。
3.(2分)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4.(2分)反衬母亲的伟大,突出母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拓展训练:奇怪的交易①伦敦的夜晚总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这天夜里,两个中年绅士刚从豪华饭店里一番花天酒地后出来,突然看见马路边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那流浪汉挣扎着向这两个体面的绅士爬去,声音微弱地(A.祈求;B.乞求)道:“救救我……我是饿的……”②这两个中年绅士一听,乐了,其中一个叫斯蒂芬的对胖绅士笑笑,附在胖绅士耳边神秘地说:“嘿,伙计,我有个挺妙的主意。
你看,我有的是钱,平时什么都早就玩腻了,不如这次我们拿人来当玩物!”③的确,斯蒂芬有着过亿的资产,他挥霍成性,爱玩,而且什么都敢玩。
没等胖绅士发表意见,斯蒂芬就迫不及待地把地上这个饿昏的流浪汉带上了马车,来到一家小旅店。
④流浪汉在小旅馆吃饱喝足后,便开始向斯蒂芬讲述他的悲惨经历:流浪汉叫大卫,是个孤儿,他流落到伦敦,找不到工作,一直没钱吃饭,终于饿得昏倒在地,幸亏好心的斯蒂芬救了他。
然而大卫还不知道,斯蒂芬的救助,其实是他琢磨出来的戏弄大卫的一场恶作剧,现在,斯蒂芬正为自己有这样的奇思妙想而暗暗得意呢!⑤斯蒂芬拍拍大卫的肩,说:“我们做个交易怎么样?从明天开始,我每个月给你十英镑,而你只要每天呆在房子里,准时在晚上五点到十二点间,在同一扇窗户边放上一盏点燃的灯,而且要蒙上绿色的灯罩……”⑥大卫听得瞪大了眼,惊讶地看着斯蒂芬,斯蒂芬喝了口酒,接着说道:“就是说,你每天晚上必须在指定的这七个小时里,点着灯呆在房子里,不许和任何人交谈,怎么样?”⑦大卫激动地点着头说:“我愿意,我愿意,你如果不是开玩笑的话,我连自己的名字都愿意忘掉。
不过,请你告诉我,我如此惬意的生活会延续很久吗?”斯蒂芬耸耸肩:“这不好说,也许一年,也许一辈子。
”大卫高兴地叫道:“但愿真能是一辈子!不过,我想冒昧问一句,你要这种绿色的灯有什么用?”⑧“这是秘密!” 斯蒂芬答道,“绝对的秘密。
”大卫点点头,说:“好的,只要你寄钱来就行了,我会按你说的做,你可以随时来检查!”就这样,一项奇怪的交易谈成了,流浪汉和百万富翁分了手,彼此都心满意足,斯蒂芬乘着马车离去了。
⑨大卫看着载着斯蒂芬的马车远去,嘴里咕哝着:“真见鬼!看来不是这个人发了疯,就是我交了超级的好运!如此慷慨的赐予,只为我一天点掉半升灯油!”⑩第二天晚上,大卫果然在房间的窗口边,亮起一盏柔和的绿灯。
那晚,斯蒂芬得意地叫来胖绅士,对他说:“亲爱的伙计,你若闲极无聊,就到这儿来开开心。
看看这窗户后面的大傻瓜,一个廉价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来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傻瓜……我想,他呆在这屋里什么也不能做,一定会无聊得变成酒鬼,再不就是会发疯……可他为了我每月给他的十英镑,他还是必须得等着,他就是这号角色!”(11)胖绅士摇摇头对斯蒂芬说:“这种把戏会有什么乐子?”斯蒂芬得意地说:“玩具……用活人制成的玩具,一道最美的佳肴!” 斯蒂芬说罢哈哈大笑,挽着胖绅士扬长而去。
(12)这可怜的大卫从此就呆在这房子里,按月领取十英镑,准时点亮一盏绿色的灯,除此之外,似乎什么都不能做。
(13)时间一晃就是八年。
一天夜里,一个浑身脏兮兮的老人被送到了穷人医院,他是在黑黢黢的贫民窟里,走楼梯时不小心把腿摔断了。
这个痛苦异常的老人情况看来很糟糕,因为骨头复杂的折口把血管都弄断了。
(14)医生为老人做完手术后,把羸弱的老人送回病床,老人很快就昏睡过去。
当老人醒来后,他发现面前坐着的还是那位为他做手术的医生。
(15)医生见老人醒来,说:“想不到又和你见面了!你还认识我吗,斯蒂芬先生?我是大卫,就是受你之托每天在点燃的绿灯旁当班的那位。
”(16)斯蒂芬打量半晌后,咕哝道:“简直活见鬼!这是怎么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卫说道:“是的,请你告诉我,你的变化怎么这么大?”斯蒂芬痛苦地说:“我彻底破产了……我沦为乞丐已经三年了,可你呢?你是怎么回事?”(17)“我点了几年的灯,”大卫微笑道,“刚开始我出于无聊,发现房子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便翻来看,后来有一次,我翻到一本破旧的解剖学,那一整夜,我读了这本书,如醉如痴,天一亮就去图书馆打听当个大夫都要研究什么学问,得到的却是充满讥讽的回答:‘你得研究数学、生物学、药理学、拉丁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