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1.易错字
惟吾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
泥(yū)清涟(lián)濯(zhuó)噫(yī)亵玩(xiè)鲜有闻(xiǎn) 2.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一词多义
之
可
远
4.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2)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3)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也”,表示判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任监
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
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
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
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
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题解说】
《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
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创作背景】
《陋室铭》: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他在公务之余,退居陋室,吟诗作文。本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他酷爱莲花,钟情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鄙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骄奢淫逸的生活。
《陋室铭》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陋室铭
爱莲说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字优美,立意清新,构思巧妙,韵味深长。
《陋室铭》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意蕴美。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以精美的语言、工整的对偶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文章。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其中有对世间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又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课为2课时。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并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具体文章理解“铭”与“说”两种文体的特点。
1.理解两篇短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两篇短文的结构特点和思想内容。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篇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一文中,明确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第课时
1.翻译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
2.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在品读中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
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
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背景解题读一读译一译析一析背一背延一延
导入一:背景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让学生明确
当时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文章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
徽和州。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
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
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
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
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
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
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
斗室,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刘禹锡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导入二:关联型
[设计意图]由刘禹锡的诗词名句联系到他写的文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