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导学案
1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学习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5.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语文第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散文: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他是一钟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种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叙中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蝉》和《贝壳》都是托物寓意的哲理散文托物寓意,是指在对事物进行足够的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
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弱小的“物”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阐释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
1、 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解释收敛()________ _宽恕()_________卑微()___________一丝不苟()__________聒聒()___________2、 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颤﹛栗()______粟()_______二、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2、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综合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提升】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技巧。
2、体会短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自主学习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Líng luò duàn xùn liǎn shù()()收()宽()bēi wēi gǒu guō guō( ) 一丝不() ( ) 零落.()丢三落.四()贝壳.()地壳.()2、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则短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作者!3、通过朗读两篇短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并写下你的体验。
语句:体验:4、请说说你的初读感悟。
二、交流合作,互动探究: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并与小组或全班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我的问题:我的理解: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意见:三、练习反馈1、选词填空:⑴近月来,窗外蝉(便又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更太)烦。
⑵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饶恕放弃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⑶这是一颗怎样(顽固坚固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2、请认真阅读两篇短文,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四、写作提升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并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题;2.学习短文的写作技巧;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2.学习和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主旨;2.运用短文的写作技巧。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08-111,了解课文的大意。
【课堂学习】Step 1 领读课文1.让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大意和基本信息。
Step 2 理解短文1.和同学们一起解读第一篇短文,分析它的主题和内容。
2.让同学们分小组,互相讨论第二篇短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短文的主题是什么?(2)短文主要讲了些什么?(3)你觉得这篇短文有什么启示?Step 3 学习写作技巧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同学们介绍一些短文的写作技巧,例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合理分段、使用描写性语言等。
Step 4 阅读与写作1.让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文章,并试着回答相关问题。
2.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的主题,以约100字的篇幅写一篇自己的小短文。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如家乡介绍、校园生活等。
【课后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互评自己的短文。
2.家庭作业:阅读《短文两篇》课文P108-111,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拓展延伸】1.组织同学们进行短文写作比赛,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2.鼓励同学们阅读其他的短文,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习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通过阅读和写作,他们培养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同学们也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写作,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加熟悉和喜欢语文学习。
【学习过程】Step 1 领读课文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并且教师适时提出导读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学习《陋室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资料助读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写作背景: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 短文两篇 导学案
17.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点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那么名.〔〕〔2〕有龙那么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那么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非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衬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知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风格。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说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导学案(新X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新XX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合作探究】(一)读一读原文(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
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二)嚼一嚼字词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三)说一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反馈拓展】课内语段阅读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4)、欲得饮()()2、翻译重点语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知共工形象【预习自测】(一)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合作探究】析句段(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解难答疑】讨论:(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想象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反馈拓展】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必修教材,短文是学生接触英语阅读的重要媒介。
而本导学案主要针对短文两篇这一单元,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短文阅读技巧和文化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掌握分析短文的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3.学习短文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拓宽视野。
二、教学内容1.《寻常小路》2.《A Winter Walk》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讲述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复述或描述相关背景和文化知识。
2.预习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短文,并在理解意思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思考。
3.读课文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并根据导师的提示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4.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单句和段落结构分析,还原作者的意图,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
5.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拓展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的英语阅读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背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总结复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并进行相关作业和测试,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
四、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2.交际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互动性。
3.多元化教学法通过引入多种媒体和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育思想本导学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通过任务导向和交际互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让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获得语言技能,也获得人文修养本导学案注重教育思想的引导,通过任务和交际的双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能力,并注重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拓展。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方针】常识方针:凭借注释、把握文中的白话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办法。
才能方针: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要点语句。
情感情绪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要点与难点】1、凭借注释、工具书把握文中白话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办法。
一、学前预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资助王叔文的政治改造,对立宦官和藩镇割据实力,失利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便是他被贬下一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情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积德行善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测验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语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心爱者甚fán()yū( )泥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xiè( )玩二、学习新课【全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协作,测验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当地作好符号。
【探求渠道】1、在疏通辞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意图是要杰出什么?2、答复下列问题,考虑本文是怎样体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环绕陋室怎样详细描绘“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往来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答复,教师总结概括)清晰:(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不全)
十六.《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实词和虚词词义,识记文学常识;能翻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文言词汇积累,体会托物言志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并学习刘禹锡淡泊的心境、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1.①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他与白居易齐名,合称。
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2.铭,是古代刻在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的,属于古代的。
3.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三.识记文言词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易错字惟吾德馨(xīn)苔痕(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泥(yū)清涟(lián)濯(zhuó)噫(yī)亵玩(xiè)鲜有闻(xiǎn) 2.古今异义谈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3.一词多义之可远4.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不蔓不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播)5.文言句式(1)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2)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3)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也”,表示判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任监察御史。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题解说】《陋室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练,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
“陋室”,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
《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创作背景】《陋室铭》:本文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他在公务之余,退居陋室,吟诗作文。
本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他酷爱莲花,钟情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鄙视当时封建社会官场骄奢淫逸的生活。
《陋室铭》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陋室铭爱莲说《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文字优美,立意清新,构思巧妙,韵味深长。
《陋室铭》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意蕴美。
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以精美的语言、工整的对偶成为朗朗上口的经典文章。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的上乘之作。
不仅思想深刻,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
其中有对世间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发,又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自况自励。
将“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三者进行对比,以揭示菊、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争名逐利的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课为2课时。
1.准确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翻译并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3.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结合具体文章理解“铭”与“说”两种文体的特点。
1.理解两篇短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两篇短文的结构特点和思想内容。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篇短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一文中,明确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第课时1.翻译并背诵《陋室铭》全文,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
2.通过学习本文,认识“铭”这种文体,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在品读中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背景解题读一读译一译析一析背一背延一延导入一:背景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文章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刘禹锡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由刘禹锡的诗词名句联系到他写的文章,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也得以集中。
同学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
这个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导入三:点题型[设计意图]直接点明陋室的陈设,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注意力得以集中。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
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一、追溯背景,释“铭”解题[设计意图]在读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铭”,为下面了解其特点奠定基础。
1.教师明确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
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吗?你知道“铭”是什么意思吗?〔明确〕“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准节奏,为下面准确背诵课文做准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
读准下列字音: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篇铭文。
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明确〕押韵的字有:名、灵、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4.再次齐读课文。
(男、女生分开进行)三、译一译[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有助于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学法指导: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边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同时标注没有把握的语句。
(二)在组内交流翻译中遇到的疑难语句,互相帮助解决。
(三)班内展示翻译成果。
【每组指派代表,可以两组进行翻译比赛:一组代表读语句,一组代表接着翻译出意思。
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点评、纠正。
】(四)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组内学生讨论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明确〕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明确〕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五)教师强调重点。
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案牍:官府文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四、析一析[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主旨、结构、写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结合如下问题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思想、结构、写法等。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
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
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反面写、虚写。
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板书:不“陋”原因: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