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探析

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探析苏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造景艺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
本文将从造景艺术的特点和运用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规划布局:苏州园林在规划布局上注重空间感和节奏感。
空间感通过利用远近、高低、虚实等手法进行表现,使游客在游览时感受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节奏感则体现在园林中的景色排列和变化上,使整个游览过程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感觉。
山水造型:在苏州园林中,山和水是造景艺术的核心元素。
山峦起伏,湖水清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园林中的山石、湖沼、溪流等也都有着精细入微的造型设计,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植物配置: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注重季节变化和多样性。
春有杨柳依依,夏有荷花翩翩,秋有丹枫如火,冬有翠竹傲雪。
这种四季分明的植物配置,使得苏州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给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
建筑风格: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的特色为主,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建筑多以灰瓦白墙、飞檐翘角为主,显得古朴典雅。
园林中的门窗设计也独具特色,通过漏窗、门扇等元素,或营造出幽静神秘的环境,或呈现出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
漏窗掩映:苏州园林中常常采用漏窗掩映的手法,既保护了游客的隐私,又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漏窗是一种装饰性的窗户,通过在厚实的墙面上嵌入一个或多个花格窗,使内外景物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效果。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空间感,还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门扇:苏州园林中的门扇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建筑元素,它们不仅具有分割空间的作用,还可以传递时间信息。
门扇上的图案和雕刻精细入微,寓意深远,为游客提供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通过门扇的开合,可以展现出园林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园林的空间层次和深远意境。
躺椅:苏州园林中的躺椅是一种舒适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造景艺术。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论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论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作者:王芳来源:《现代园艺》2016年第05期摘要:在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视觉元素地位逐渐显现,凭借良好的视觉元素,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
本文在分析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技巧的基础上,对苏州园林的视觉元素具体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以期对今后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一点启示,推动园林景观业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元素;苏州园林视觉元素是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得以体现的关键,也会感染人的心情。
良好的视觉效果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依靠视觉元素来加以烘托,因此,视觉元素应用的范围也逐渐广泛。
1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技巧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当人们想去享受园林环境时,就必定会关注山石、水体、植物等园林环境中的视觉符号或者是其余的视觉元素,以此来获得深层次的体验。
第一,“点”的巧妙运用,可以让画中有诗。
园林景观各有特色,如多姿的杨柳、苍劲的松树、典雅的兰草等,当它们共同组成在一起,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视觉效果。
但是如果缺少一点意境,我们就可以利用“点”的方式来弥补。
如在绿树成荫的区域点缀一个小亭,这样就有了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第二,多角度增“面”,这样可以让园林妙趣横生。
园林设计一般都有人工拱桥、天然河流,但却不能单独地讲究古树名木、叠山理水,还需要一点“天然图画”的风韵存在,让植物配置拥有更多自然景观支持,这样的园林生态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一份自然趣味。
2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一直以来,人们都把苏州古典园林称为“文人园林”,我们也能从其中发现无穷无尽的视觉元素。
2.1 “点”在整体园林景观设计中,点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元素,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
对于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而言,需要亭子、植物、湖泊等作为其点,而具体的摆设与方位就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
点可以拥有一定的功能,如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进行视觉信息的传递。
苏州园林运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运用的说明方法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说明方法:1.景观布局:苏州园林注重景观的布局和呈现。
它以空间的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组合为创作基础,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和景观布局,将园林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形成分景、转景和连景的关系。
比如,拙政园中的兰亭序窗,通过窗景之间的布置,创造出饶有变化的景观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意象寓意:苏州园林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意义。
每个园林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布局、材料、植物和装饰等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传递出一种意境和情感。
比如,留园中的“念念不忘”的石刻,以及香蚀园中的“同心亭”,都寓意着主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情厚意,给人以温馨和亲切的感觉。
3.材料和技艺:苏州园林以材料和工艺技巧的运用而闻名。
它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将红木、石材、瓷器等精美材料巧妙地应用于园林中,使园林更加华丽和精致。
同时,苏州园林还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技巧,如镂空、浮雕、砌石等,通过精湛的工艺技艺,展现出园林的细腻和精致之处。
4.植物景观:植物是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既要保证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又要注重植物的摆放和布局,使得植物与整个园林空间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的景观效果。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既有花卉、树木、草地等常见植物,也有盆景、花境等特殊的造景植物。
苏州园林中的古树参天、美花繁盛,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5.水景营造:苏州园林中的水景是一大特色。
水景是苏州园林中最重要的园林元素之一,不仅起到了美化空间的作用,还能够调节气候和增加湿度。
苏州园林通过合理的水道布置和石桥、廊冰等人工景观的营造,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水系景观,使人们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
总而言之,苏州园林通过景观布局、意象寓意、材料和技艺、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营造等多种说明方法,营造出独特的园林空间和意境,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主题。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荣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作者:苗鹏云,女,1982年10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花木景观拟人化的品格——如梅的独傲霜雪,竹的虚心有节,兰的幽谷清香,荷的出淤泥而不染,均借以喻意人的高洁品格和情操,以使园林景观景中有情,情中生景,充满丰富的内涵。
2 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数量不少,多数是明、清代的遗物。
前者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评论。
中国的建筑业也认为,长江以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提取物主要在苏州,园林的数量、大小、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
二、院落布局不管是南方的自然式园林还是北方的宏观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私家贵族的小家园囿,尽管由于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1、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利用人工修建的自然风光,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的古典造园,除了满足自身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优美的山区景色的追求,为了在城市实现可以享受乐趣的山林。
2、善于利用民族风格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1)廊廊虽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建筑物,但造型很丰富,艺术造型很强。
从廊的形式分,大致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波形廊等,从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环境结合的角度来考虑,又可分为沿墙走廊、空廊、楼廊、爬山廊、水廊、花廊、复廊等。
2)桥桥也称桥梁,它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尤其是园林中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桥。
桥原本是为了通行而建,所以具有交通的实用功能,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吸引力,引人流连。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
在宽阔的水面上用体形高大、曲线优美的拱桥或用廊桥,借水生景,虚实相接,倒影如画。
然而在重岩复岭的假山之间,却要用质朴自然的石梁,高高飞架在峭壁之上,才能创造出一种天堑变通途,白浪如山信步过的雄伟意境。
三、空间突破即为将造园的美景藏于四周的围墙之内。
此外,除了少数的皇家园林,其它私家园林的面积相对较小。
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巧玲珑的布局和独特的设计手法而著称。
它以石、水、木、砖、泥等自然材料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造景和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面布局的说明方法苏州园林的平面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强调整体的协调美。
其中最常见的布局方式是对称、开敞、透明和流线型。
通过对称的布局,使整个园林在视觉上达到平衡和和谐,展现出传统中国的审美意境。
开敞的布局则使游客在园中不受局促感,能够感受到宽广的自然氛围。
透明的布局则通过树木和构筑物的设置来营造不同场景的景观效果,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层次清晰且各不相同的风景。
流线型的布局则通过弯曲的小径和曲线的水池,使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微妙而有趣的体验。
二、细节雕琢的说明方法苏州园林注重细节的雕琢,通过在小型构筑物、花草树木和园中摆设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使整个园林呈现出精美而细腻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园林中的假山上密植花草,通过树木的修剪和砖石的摆放来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景观。
同时,在假山的前后布置小亭、小桥和小池塘,使整个园林空间中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着艺术的韵味。
这种细致的雕琢不仅让游客感受到细腻的视觉盛宴,也体现了主人对园林的用心打造和关爱之情。
三、意境展示的说明方法苏州园林的设计不仅追求自然的美,也强调意境的展示。
园林中常常通过布置文人书画、摆设石碑、悬挂对联等方式来展示一种特定的意境,如清幽、雅致、宁静、淡泊等。
这些意境常常与园林的主题相呼应,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欣赏到自然的美,还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四、对于时间变化的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中的时间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
园林中常常通过植物的生长、水的流动、云的变幻等方式来表现季节和时间的变化。
游客可以在园林中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静观花开花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这种对于时间变化的说明方法也让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氛围,使其与园林融为一体。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负盛名的风景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景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和展现。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在其造园手法中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其美感、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首先,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强于采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同时结合了优美的水墨画。
“寓意”的概念在苏州园林中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园林名称、建筑布局、园林造景灵感等方面窥见苏州园林隐喻和象征手法的应用。
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拙政园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
其所见即所得的布局方式、建筑特色、巧妙的水舞和画面一样的景象等都代表了园林传达的寓意,这样的设计手法不仅能够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融入造园手法中,还能够加强视觉上的表现和沟通效果。
其次,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强调自然美感,重视园林内部各元素的“和谐”。
苏州园林所以能够被人们认可,就是因为它在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上寻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真正地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并表现出园林自然美感的价值和魅力。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说,苏州园林的养眼之处也在于其视觉艺术的美感,类似于一种“视觉享受”或“视觉体验”,园林风景的表现力和历史文化蕴含度也是其它观众被吸引的原因。
最后,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还表现出一种古老的文化内涵,使人们不仅仅是欣赏地方园林的美丽,更是融入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氛围中。
景观、建筑、花卉、石头等特色的造物,都代表了四大美学,这也是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之一。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国人的思维、审美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表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非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家,苏州园林不少的外国游客似乎被吸入了这样的中国传统美学世界。
总之,在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进行文化传承,其舒适和生动的构造和特征已成为园林设计中的代表。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致的景观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其构成手法多样,包括布局、植物、水景等方面的设计,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苏州园林的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首先,苏州园林的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对景的设计。
整个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围绕着水面布置各种建筑和景点,形成了一个互相照应的景观系统。
例如,拙政园中的“映月堂”便是以水面为中心,前后对称地布置了两座建筑,映衬着水中的月亮,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和美感。
这种对称和对景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了丰富的景观和意境。
其次,苏州园林的植物设计也是其独特之处。
苏州园林中常常种植一些具有寓意的植物,如竹、松等。
这些植物常常被用来象征坚强、长寿和纯洁等品质。
例如,留园中的“东荷园”就以莲花为主题,莲花具有洁净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同时,苏州园林中还注重各种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变化,以达到丰富景观和意境的目的。
这些植物的设计使得园林更加生动和富有生命力。
此外,水景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州园林常常利用水面的反射和倒影来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例如,拙政园中的“夏鉴湖”就被设计成一个迷宫般的水面,水面上的亭台、树木和景观在湖中倒映,使得整个景观变得曲折多样,增加了观赏的趣味和深度。
水景的设计让人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最后,苏州园林还融入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倡导的是自然和人文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经过精心的布置和设计,力求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苏州园林还注重追求艺术的极致,力求达到“意境”的境界。
园林中的景观和意境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体现。
这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赋予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总之,苏州园林通过布局、植物、水景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的构成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
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
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
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
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沧浪亭中经典的借景手法手法。
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2000年8上语文人教版教科书第21课)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浅议视线分析与景观设计及效果_从苏州网师园谈起

一枝轩(A)、引静桥(B)、射鸭廊 (C)、濯缨水阁(D)、万卷堂、 撷秀楼粉墙(E)、云岗假山(F)、 月到风来亭(O)。由于月到风来亭 (O)位于全园构图中心,云岗(F) 是全园置高点,二者都成了最好的观 景点。由O点观赏各主要景点,水平 视角∠AOB=∠COD=60°,视野收 进北部的竹外一枝轩、射鸭廊,东部 的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及南部的小山 丛桂轩、云岗假山和濯缨水阁等。由 F置高点看园内,视野西起月到风来 亭、东止射鸭廊,收殿春簃、看书读 画轩、集虚斋,近观斜升入水池上空 的黑松与山前喻意小山丛桂的桂花、 玉兰、梧桐等,其中水平视角∠OFC= ∠AFE=60°(图1~2),由两观景点 出发形成的垂直视角∠O=∠C=30° (图3)。各组景之间表现了很好的 大小与位置对应关系,符合人眼最佳 视角与视距原则,无需抬头和转头,
[2]
7~8)。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设计的时候 是先完成平面布局的,先看平面图里 放不放得下,图面效果漂不漂亮,而 没有考虑设计对象是以何种面貌展现 在浏览者的面前,没有从站立者、停 留者的角度来分析,没有想想游人在 里面是如何感受、如何行动的,即没 有“以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份”[2] 来展开平面与竖向设计。所以当视线 转向这些景观空间时,获得的感受是 断续的,零碎的,也是茫茫然的。 2.2 片面追求视觉冲击,没有以发展 的角度来设计景观,景观对象间缺乏 必然的视线构成联系 我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就在于它 丰富的文化意蕴,一山一木一隅都 有造园者的匠心与意蕴,当我们漫 步其中时,我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它饱含的文化意蕴对我们的冲击,对 照起来,当前的很多景观更注重的是 形式上的变化:材料、色彩、平面构 成等,似乎新材料、大胆的色彩、多 几何形状的平面构成就能展现设计的 潮流化与国际化,而古朴、自然的山 水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和价值
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_以拙政园为例

作者简介:苗鹏云,女,1982年10月出生,200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710054,西安市砖塔路13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43信箱收稿日期:2006-11-23●科技与文化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苗鹏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章试从园林、意境及与艺术相互渗透入手,阐述拙政园的传统特质与造园手法。
关键词:拙政园;景观创作;美学;造园手法中图分类号:T U -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429(2007)02-0047-02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1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 )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b )园林景观的动态特征———园林是空间和时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
随着人的走动,景观步移景异。
气候变化,景现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荣之变。
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和流动。
c )追求意境无限———苏州园林占地相对有限,园林规模不大,景观营造中常运用写意的手法,借助于联想,来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
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特别是光、影、味所产生的各种虚景,能使得有限的景象展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摘要: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体现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是最能体现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关键词:视觉传播,造景要素,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视觉传播是传播行为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在信息传播日益加快的今天,运用视觉传播形式传递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仅仅通过书本阅读所不能达到的。
对于现今社会中那些复杂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更适合用影像语言来表述,尤其在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影像视觉传播就能恰如其分和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下面就以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为例,简单的分析视觉传播的表现效果。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我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之所以在世界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它独特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特别是苏州古典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为求得境的深邃,大多不遗余力的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使园林空间丰富多变,造成一种极为深远和不可穷尽的空间幻觉。
浅谈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

中国园林赏析——苏州园林作者:关键词:园林;苏州园林;美学摘要: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
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本文就苏州园林阐述它的造园艺术与景观特点。
一、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1)园林特色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丰富。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园林作为传统建筑的艺术精品,是博大精深的。
(2)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征。
苏州园林的景观创作特征a)景观诗意化——苏州园林景观创作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
一般园主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经营的,因而无论是园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本文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传承和借鉴其造园艺术就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华。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造景手法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
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
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
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
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一部由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所建造的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
其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都融合了较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
本文将从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
一、以水为主要的意象拙政园以水为主要的意象,园中布局的池塘、小桥、流水、湖泊等都给人带来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让人沉醉其中。
同时,水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流动、自由和生命的力量。
这种以水为主要的意境构成手法,使苏州拙政园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苏州拙政园的景观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意境美感。
在园中,建筑物、树木、花卉等都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而多种景观也彼此交错、疏密有致,营造出一种“虚”的感觉。
在这种“虚”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出奇制胜的轻松愉悦的感觉,特别是在如玉带水、亭台楼阁之间,也是草木葱笼、不同的桥梁穿过和盘曲的荷塘间的情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对比,所以这种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使得苏州拙政园成为具有高度美感价值的园林艺术之一。
三、借景手法的应用在苏州拙政园里,借景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
通过布局合适的园林构造,把背后山水的美景与园林景观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境界更高、意象更深刻的景观效果。
我们可以发现在拙政园中,无论是东园还是西园,都采用了这种借景手法,例如厅堂里的屏风,画壁上的山水,园林中的高低起伏等,都展现了园林人的策略和精神内涵,使整个园林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富于人情味和品位。
总之,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是以水为主要意象,营造虚实结合的景观效果和借景手法的应用三种。
这三种手法,都非常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元素,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物境视角下广府庭园和苏州园林理景手法与特色浅析

物境视角下广府庭园和苏州园林理景手法与特色浅析广府庭园和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作,在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以及旅游价值。
两者都是以避暑、景观、娱乐为主要目的,他们的建筑及理景风格非常具有地域性。
广府庭园多以广州海派民居为主要特色,而苏州园林则更多的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两者建筑及理景手法具有相似之处,都秉承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修建理念,注重讲究场景、景观,以营造恬静、安逸、美好为核心思想。
广府庭园的设计通常是从中央水景开始,领略中央水景的美妙和静谧,在此基础上铺垫林园建筑和各种花草树木,使人在花间漫步、树下休憩间体会园林给人带来的优美带来的乐趣。
广府庭园强调景衬,以水为主要设计元素,水景一般设置在园林的正中心,沿花草群中穿行流通,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广府庭园注重园林内部桥池的布局与设计,不断突破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打破刻板老套的空间布局,创造出独特的风景。
广府庭园动静结合,各种山水,人工沧海交错,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空间感,使得游人在其中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苏州园林则主要强调宜人,以小巧玲珑的设计构成瑰丽多姿的花园。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一整套的茶馆、假山、石桥、庭院、自然水景等一系列完整的元素组成。
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通过华丽的山石、精细的拱桥、高雅的院墙和精致的雕刻,构成了苏州园林独有的空间营造感。
苏州园林更加注重造型美感的表现,包括奇峰怪石、奇花异草、精美的雕刻等呈现出人间仙境的气息。
因此,苏州园林被誉为“园中之园”。
总体来说,广府庭园和苏州园林都在设计理念上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环境、传统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刻意地营造出环境优美、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精湛、工程完美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游园场所。
广府庭园强调景衬,很多时候是以水为主要切入点;而苏州园林则主要强调造型美感,在山石、花草等要素的选取上显得相对“痴迷”。
两者设计的共性在于体现了中国传统太极哲学思想的“阴阳平衡”,建筑和水功能的协调关系,相互照应作用,在美学上的呈现更是重场景取景、以自然为依托的美感显现。
苏州园林造林艺术手法探析

看了关于苏州园林的记录片,余犹未尽。
于是又亲自去苏州游览的一趟,收获颇丰。
下面就造林的艺术手法对苏州园林进行分析。
园林是一种艺术对象,其艺术性就在于组成园林的各个部分,如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池水、林木、铺地、墙坦、路、桥等等,按一定的艺术手法组成种种美的景观。
要使这些部分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景观产生美感,就须用园林艺术的种种手法;否则会不伦不类,甚至难以入目。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来反映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
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对象,其手法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总体布局、叠山理水、林木花草、各类建筑、铺地路桥,以及各种组景手法。
园林总体形象可谓园之命脉。
要塑造好园林,首先须确立这个园的主题,是以池水为主还是以山石为主;以林木为主还是以花为主。
或者还有园林文化的主题。
网师园,其实是在意象“网师”(即渔翁)之情趣。
“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之类,常为文人园之主题。
也或者像留园,意象的是庐山之景。
叠山理水是园林艺术中十分关键的部分。
假山的设计要懂得美之所在,例如沧浪亭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理水要懂得水的艺术,人堆的山称假山,但园林中水池不说“假水”。
可是园林之水,其实也是由人工构造而成的,池水的形状、水岸的构筑,都是认为的。
认为之水,要做的自然,是湖若溪,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手法。
苏州园林的水池形状,多为不规则行的;如怡园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浅议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摘要: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合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深,“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的成确实是与它专门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截了当触动人的心境的,专门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受的性质,因此,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关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造园手法表达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采纳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表达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是最能表达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关键词:视觉传播,造景要素,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视觉传播是传播行为最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在信息传播日益加快的今天,运用视觉传播形式传递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而且这种成效是仅仅通过书本阅读所不能达到的。
关于现今社会中那些复杂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更适合用影像语言来表述,专门在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影像视觉传播就能恰如其分和酣畅淋漓的表现出来。
下面就以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为例,简单的分析视觉传播的表现成效。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合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深,我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园林之因此在世界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它专门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分不开的。
追求意的文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专门是苏州古典园林,由于在极为有限的范畴内经营,为求得境的深邃,大多不遗余力的以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使园林空间丰富多变,造成一种极为深远和不可穷尽的空间幻觉。
园林空间的变化,要紧是通过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的不同处理所造成的。
例如一个大的空间,如不加分隔,就可不能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可不能有渗透现象发生。
只有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到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达到分而不隔的成效。
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截了当触动人的心境的,专门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受的性质,因此,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关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在苏州古典园林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纳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1)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
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
因此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是观赏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是观赏明瑟楼的最佳角度。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景色展开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玩路线而展开的,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成效。
拙政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别有洞天与待霜亭等景致差不多上对景手法运用的极佳范例。
因此,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2)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
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爽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宽敞,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点。
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样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受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专门好的表达了敞景的特点。
拙政园的香洲及荷风四面亭、沧浪亭水景、留园的曲溪楼及中部景区等也是敞景手法运用的较好范例。
(3)分景:景色的层次变换和视象的流淌感受是形成构景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
假如要使景物具有吸引和诱导观赏的作用,那么,空间景物的视觉成效与意境构设,就宜含蓄有致,切忌一览无余,所谓“景愈藏,意境愈深;景愈露,意境越浅”。
分景确实是依照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
它能够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成效,其处理手法要紧有障景与隔景两种。
障景,其构景艺术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起着抑制视线且又使阴道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设于景区入口或空间序列的转折引导处。
处理宜有动势,宜高于人的视线,形象生动,构图自由,景前应有足够的场地空间接纳汇聚人流,并应有指示和引导人流方向的诱导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入口处障景的处理,有山石、植物、景墙等等多种方式,已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处理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如狮子林中的问梅阁,在折桥上观看问梅阁时,假山和花木遮挡住部分视线,但同时问梅阁的翘檐又露在空中,吸引着游人的视线。
这种“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表达了苏州园林含蓄的设计风格。
退思园的假山及眠云亭、怡园的锁云轩及周边山水以及沧浪亭水景差不多上同样的道理。
园林空间尺度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分隔多变化亦多,反之则愈少,分隔得当,景象万千。
隔景有实隔、虚隔、和虚实并用等处理方式。
高于人眼高度的石墙、山石林木、构筑物、地势等的分隔为实隔,有完全阻隔视线、限制通过、加强私密性和强化空间领域的作用。
被分隔的空间景色独立性强,彼此可无直截了当联系。
而漏窗洞缺、空廊花架、可透视线的隔断、稀疏的林木等分隔方式为虚隔。
现在人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视线可穿透一部分相邻空间景色,又相互流通和补充的延伸感,能给人以向往、探求和期待的意趣。
在多数场合中,采纳虚实并用的隔景手法,可获得景色乐趣多变的景观感受。
如在留园的东部,冠云峰及水池隔断了直截了当通往冠云台的道路,但视线却能够透过假山观赏到部分冠云台的风采,若想到达冠云台,却要绕过水池,通过曲折的回廊才能到达。
这种以虚实变换、收放自如的手法,形成了曲折巧妙的序列空间,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历来为园林界人士所称道。
(4)框景、漏景、夹景当景物被嵌于框内或透过适当的空漏处来观赏时,常会显得更为美好。
框景确实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拙政园中,水廊的檐和柱将“与谁同坐轩”及周边景色框入画中,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把最美好的景色展现在画面的高潮部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印象。
耦园的山水间外望的门景及窗景、留园的绿荫窗景、狮子林的海棠门洞及九狮峰、留园的华步小筑、沧浪亭的秋叶门景、怡园的复廊窗景等差不多上框景手法的较好表达。
漏景是由框景进一步进展而来。
苏州古典园林中,在围墙及廊的侧墙上,常开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漏窗,来透视园内的景物,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
漏景的构成能够通过窗景、花墙、通透隔断、石峰疏林等造景要素的处理来实现。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视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成效,以丰富景色的闪耀变幻乐趣。
如留园的木漏窗,本身纹理优美,花纹专门,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透过漏窗,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丰富了景色,增加了乐趣。
留园的漏景窗、沧浪亭的漏窗景和红枫窗景、耦园的漏窗、拙政园的听雨轩及其漏窗都采纳了漏景的手法。
夹景是一种带有操纵性的构景方式,要紧运用透视消逝与对景的构图处理方法,在人的活动路线两侧构设抑制视线和引导行进方向的景物,将人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向打算的景物方向,展现其优美的对象。
多运用于河流及道路构图设计中。
如在环秀山庄山谷中的山路上,两边的假山石造型优美,本身能够作为景观供人观赏,但同时也抑制了行人的视线,将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导到环秀山庄的主景西望边楼上,展现出美好的视觉感受。
(5)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
借景方式能够分为直截了当借景和间接借景。
直截了当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近借时指相邻空间景物的借取。
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线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如拙政园的小飞虹。
远借是指当处于视野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得空间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纳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势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的景色组织在景观的构图之中。
如拙政园中把北寺塔远借景入园。
仰借时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的景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
因时因地而借,使依照时刻、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变现变幻莫测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意趣,使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如春借桃红柳绿,夏借荷塘莲香,秋借枫叶菊峥,冬借傲霜飞雪等等,增加景物的风、声、光、色、时刻及阴影变幻的自然性,使景物充满活力,表现出景色的流淌感。
如拙政园的见山楼及秋景、宜两亭从玉兰堂、别有洞天借景、怡园借白玉兰之景。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如网师园的撷秀楼春色,借水面镜面反射出撷秀楼周围的优美景色,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从满了人对自然美的认识、明白得和感情。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下,形成了写意山水的风格。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表达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和符号传达的优势,要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扩展了人们的视觉,让不同国籍、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了解到自己体会范畴之外的事物;其次,通过视觉符号调动人们先天的视知觉和感性认识的能力,保证了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通过对感观的强烈刺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视觉符号形象直观,比起其它方式更能节约时刻,能在最短的时刻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内涵。
因此说,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是最能表达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