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与膜过程_第四章_浓差极化与膜污染(1).
第四章--反渗透过程
(4-12)
式中Fw1,Fwt分别为第1,第t小时后的透水率;
t为操作时间; m即为压密系数,亦称压实斜 率。
m是可以通过实验测出的,是描述膜 寿命的参数之一,m越小,膜的寿命越长。 对于反渗透过程,m值一般应小于0.03。
4.2.6 操作参数对反渗透过程分离性能 的影响
操作过程的参数如原料液温度、压力及 水的回收率都会对最终的分离性能即膜的透 量、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归纳如图4-7。
从海水、苦咸水的脱盐开始的, 现在又有 许多新的应用,如食品、医药工业中的浓缩, 超纯水的制造,锅炉水的软化,城市污水处理 及对微生物、细菌和病毒进行控制等。
•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 反渗透过程的主要性能参数 • 反渗透过程的膜与膜组件 • 浓差(度)极化 • 膜的污染 • 反渗透过程的基本流程 • 反渗透过程的应用及经济性 • 反渗透过程的研究方向
iC sRT (4-2)
凝固点下降法
可以由凝固点下降求得渗透压:
Vb
Tf •hf Tf Tf*
T
(4-3)
式中:
ΔTf=Tf*-Tf, 凝固点下降 Tf*--纯溶剂凝固点浓度 Tf-- 溶液的凝固点浓度 Δhf--融化潜热 VB--溶剂的偏摩尔体积
简化法
为了方便起见,常将式(4-2)简化成如下 形式:
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是最早工业 化的膜分离过程之一,在压力的推动下, 液体混合物中的溶剂(如水)和溶质以不同 的速率透过膜,在膜的透过侧得到比较纯 净的溶剂,而在膜的进料侧得到浓缩的进 料溶液。
反渗透同其它分离方法相比的优点:
• 不发生相变; • 设备简单; • 占地少能耗低等。
filtration)。
浓差极化
4.4. 球状电极的非稳态扩散
4.5 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
4.5.1 滴汞电极的特征
4.5.2 依科维奇公式
4.5.3 极谱波
4.5.4 电容电流
4.5.5 极谱极大
4.6 浓差极化对不可逆电极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6.1 稳态下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的关系
4.6.2 恒电位下电流密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四章 浓差极化
§4.1 §4.2 §4.3 4.4 §4.5 §4.6
通电时电极附近的浓度变化 稳态扩散过程 浓差极化的动力学公式及极化曲线 非稳态扩散过程 滴汞电极上的扩散电流 混合步骤控制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4.1 通电时电极附近的浓度变化
4.1.1 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
4.1.2 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
4.6.3 恒电流下电极电位与时间的关系
4.7 表面转化步骤不可逆条件下的扩散电 流
4.7.1 动力电流
4.7.2 催化电流
4.2 稳态扩散过程
4.2.1 理想状态下的稳态扩散
4.2.2 对流扩散
4.2.3 旋转圆盘电极
4.2.4 电迁传质的影响
4.3 浓差极化公式和极化曲线
4.4 非稳态扩散过程
4.4.1 平面电极的非稳态扩散 1) 完全浓度极化
2) 恒电位极化
3) 恒电流极化
各种膜的污染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方法(一)
各种膜的污染形成机理及其控制方法(一)膜的污染问题大体可分为沉淀污染、吸附污染、生物污染。
对各自形成的机理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膜污染是指在膜过滤过程中,水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与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实际上,膜的可靠性是目前阻碍膜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之一,而污染问题又是影响其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
据调查,就超滤而言,污染仍是其主要问题,污染的消除将使超滤过程效率提高30以上,使投资减少15,而且能提高分离效果,使超滤范围拓宽。
对膜污染种类及其成因的具体分析,将有助于采取合适的措施减弱或消除它的不良影响。
1沉淀污染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有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和微滤(MF)。
根据不同膜与水中微粒的相互关系,可知沉淀污染对RO和NF的影响尤为显著。
当原水中盐的浓度超过了其溶解度,就会在膜上形成沉淀或结垢。
普遍受人们关注的污染物是钙、镁、铁和其它金属的沉淀物,如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
设在溶液中有化学反应:-+yBx+=当不考虑盐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时,溶度积=γxA〔Ay-〕xγyB 〔Bx+〕y为常数。
其中,γA、γB为自由离子A和B的平均活度系数;〔A〕,〔B〕为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为化学配比系数。
平均活度系数可用离子强度的函数来估测:logγA=-0.509ZAI1/2,logγB=0.509ZBI1/2;ZA、ZB为自由离子的化合价。
对稀溶液,如大多数天然水体,其活度系数γA、γB近似等于1。
如图1所示,进料液,浓缩液,渗透液浓度分别为,Cr,Cp。
由阻截率知:=1-设系统回收率为,由物料平衡,知:-(1-r)Cr=由式(1),(2)可得:=Cf〔1-r(1-R)〕/(1-由(3)式可以看出,浓缩液中截留盐浓度,随进水浓度,回收率和截留率的增加而增加。
第四章 膜污染ppt课件
离效果进一步降低。
精品课件
2
膜污染原因
• 浓差极化 • 离子结垢 • 金属氧化物沉积 • 胶体物污染 • 生物污泥
精品课件
3
膜两侧溶液传递理论
• 通量与系统操作参数和物理特征的函数: ①浓差极化-凝胶层模型(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gel layer model) ②阻力模型(resistance model) ③管状收缩效应(Tubular Pinch effect)的影响
精品课件
2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 在超滤和微滤中,处理的是高分子或 胶体溶液,浓度高时会在膜面上形成 凝胶层,增大了阻力而使通量降低。
精品课件
8
浓差极化 - 凝胶层模型
• 当发生浓差极化后,膜面上浓度 Cw大于 主体浓度Cb,溶质向主体反扩散;
• 当溶质向膜面的流动速度与反扩散速度 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存在一个稳定 的浓度梯度区,这一区域称为浓度极化 边界层;
p1
p2
P0
P t (P 1P 0) 2(P 2P 0)P 1 2P 2(以表压 ) 表
精品课件
23
在反渗透中通量与截留率随压力的变化
水
截留率
通
量
或
截
留
率
水通量
△P 精品课件
24
在微滤和超滤中通量与截留率随压力的变化
1)未浓差极化(开始过滤):
符合公式J=P/Rm
Rm-膜阻力,常数 J与P呈线性关系。
量的影响
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
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1 膜污染机理及模型表征1.1膜污染机理导致膜通量下降有很多因素,包括浓差极化、吸附、形成凝胶层、沉淀堵塞、形成滤饼、压实等.浓差极化是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主体溶液扩散,使流体阻力和局部渗透压增加.浓差极化的作用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降低料液的质量浓度,提高错流流速,加入紊流器等来去除.通常所说的膜污染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细胞混合液中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固体颗粒、胶体粒子、溶解性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机械作用而引起在膜表面或膜内孔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透过流量和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由于研究者采用的模拟条件不同,对膜污染的机理认识也有所差异,因而也得到了多种不同的模型表征方式.1.2 膜污染的数学模型目前还没有一个可用于估算膜污染性质和程度的通用规则,一般认为表征膜过滤过程中污染阻力的经典模型为达西方程式中:J为膜通量(m3/(m2·d));△p为膜两侧的压力差(Pa);μ为滤液的黏度(Pa·s);Rt为总阻力(m-1);RM 为新膜阻力(m-1);Rc为由沉积在膜面的泥饼层产生的泥饼阻力(m-1);Rf为膜污染阻力(m-1).根据达西公式,国内外的很多学者结合各自的膜污染实验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膜污染机理.早期的模型主要是将微生物絮体作为颗粒物考虑,物理堵塞的研究较多,如强化曝气,提高过滤错流速度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物在MBR膜污染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注意,模型表征中考虑了生物因素的贡献,如Choo 等人于2000年研究了微生物有机负荷对膜污染的影响,建立了压力、通量与过滤阻力之间的数学模型[2];Yonghun Lee等人在2002年建立了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对膜污染影响的数学模型,此模型不仅能表现出水水质的情况,同时也说明了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特性。
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在膜污染机制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对不同的具体环境下,研究者对膜污染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可归纳为以下3方面:微生物特性,运行条件与膜的结构和性质2.1 微生物特性生物反应器中污泥质量浓度(MLSS)对膜通量有显著影响.Fane 等[4]早在1981年就报道膜污染与MLSS是成线性增长的关系,而后Shmizu等[5]研究中发现,通量的下降随膜污染的增加是成对数关系的[6].另一些研究者却认为污泥质量浓度本身并不影响过滤特性,真正的影响因素是污泥的特性、颗粒大小、表面电荷、所含微粒等.新近的研究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对膜污染有重要影响.EPS、SMP主要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黏性物质成分复杂,包括多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等高分子物质.一些学者认为EPS质量浓度与膜污染是成线性关系的,EPS 减少40%,滤饼的流体阻力也相应的减少40%.Wontae Lee等发现膜污染与蛋白质比例是成正比的,同时蛋白质的表面特性能影响微生物絮体的表面特性[7].近年来,以SMP为主要成分的溶解性物质对膜污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循环泵产生的剪切力对污泥絮体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致使污泥絮体释放出大量的SMP等溶解性物质,从而增加了膜污染,形成了很大的膜过滤阻力.Wisniewski C等用微滤膜过滤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考察不同膜面流速下污泥粒径分布和溶解性物质浓度对膜污染的影响时,得出了溶解性物质引起的膜污染几乎构成了50%的膜过滤阻力[8].2.2 运行条件在一体式MBR中,曝气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二是产生错流速率,去除至少是减少膜面的污泥层.Hong S P观察到在较高曝气量下产生的剪切力会加快污染物脱离膜运动的速度.并指出有临界曝气量存在,当超过它通量增加就不明显,而且太大的曝气量会提供过量的溶解氧,也不利于反硝化作用[6] .Ueda等报道降低曝气量可能会增加TMP作用,在短期运行中,降低曝气量可能会使初始通量恢复,但长期运行时,较低曝气量就会导致物质在膜面上的快速累积[9] .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停留时间(SRT)都不是直接引起膜污染的因素,只是二者的变化会引起反应器内污泥特性的改变,从而对膜污染产生影响.通量是决定膜污染速率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将膜生物反应器通量划分为3个水动力学操作区:超临界区、临界区和次临界区.在临界区以下,膜污染速度较缓慢.Kaichang Yu等研究发现随着曝气强度的增大,气、水二相流的紊动性增大,进而使得临界通量也不断增大,这是延长微滤膜稳定运行时间的有效方法[10].2.3 膜的结构和性质膜的性质包括膜的材质,孔径大小,孔隙率,粗糙度,疏水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膜污染. 膜孔径对膜污染的影响与进水的颗粒大小有关,目前,大多数的MBR工艺采用0.1~0.4 μm的膜孔径,完全截留以微生物絮体为主的活性污泥.常采用的膜材料有陶瓷和聚合物,陶瓷膜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寿命长,但由于其制造成本较高,工程中使用较多的是聚合物膜.膜材料的憎水性对膜污染有很重要的影响. Chang I S等比较了憎水性超滤膜和亲水性超滤膜,得出憎水性超滤膜膜面更容易吸附溶解性物质,表现出更大的污染趋势[11].对于疏水性膜,可以通过化学改性将其转变为亲水性膜,常用的化学改性的方法有接枝、共聚、交联等.Shoji等研究表明,膜表面粗糙度的增加使膜表面吸附污染物的可能性增加,但同时也增加了膜表面的挠动程度,阻碍了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积,因此粗糙度对膜通量的影响是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通过在膜表面形成动态膜来改变膜表面粗糙度,从而改善膜污染.3 膜污染可控因素初探对一个具体的MBR装置而言,膜材料是确定的,微生物性能则会随运行状况的改变而改变,成为影响膜污染的重要因素,运行条件的控制要考虑到对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小型模拟装置就微生物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进行了考察.3.1 试验装置图2所示为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的小型的模拟装置,反应器体积10L,膜组件采用日本三菱公司的聚乙烯中空纤维膜,膜孔径为0.1μm,膜面积0.06 m2,膜通量为20 L/m2/h,采用透过膜压力(TMP)作为膜污染的指标,膜组件出口装有数字式压力表可以即时反应TMP 的变化,当TMP超过0.040 MPa时,停止运行对膜进行清洗操作,每个膜组件采用单独的曝气管产生向上的气泡冲刷膜表面以减轻膜污染,曝气强度可调,使膜A、B在相同的曝气强度下运行,曝气量0.1 m3/h.用来分别抽吸污泥混合液、膨胀污泥混合液、污泥混合液静沉上清液、上清液加三氯化铁混凝静沉后的上清液(见表1),考察污泥混合液中不同组分对膜污染的影响.为维持装置被过滤溶液浓度不变,膜出水除少量用于取样外,其余全部回流到过滤室中.表1 不同组分被过滤液的制备及特点类型制备及特点污泥混合液直接取自污泥培养的曝气室,MLSS为9 400 mg/L膨胀污泥混合液直接污泥培养的曝气室,MLSS为6 000 mg/L30 min静沉上清液污泥混合液30 min静沉液,含细小的絮体、溶解性大分子、小分子有机物、离子等,浊度13.5 ntu.混凝处理后的静沉上清液30 min静沉上清液按六联烧杯搅拌实验确定的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投加FeCl3后,静沉12 h后的上清液,主要成分是溶解性小分子物质、离子等,浊度1.5ntu,为防止胶体铁的生成滴加HCl, 调节pH 值为2.3.2 试验结果及分析用装置模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条件,对不同组分的被过滤液进行了过滤,采用电镜观察新膜及污染膜表面,可以看到,膜污染后表面的微孔被污染物所覆盖(图3).图4表明经过30分钟静沉的上清液对膜的污染速度比污泥混合液还要快,这说明污泥混合液中的微生物絮体被沉淀分离后并没有减缓膜污染.而对上清液进行混凝沉降处理后,则膜污染速度明显降低,可见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膜污染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膨胀的污泥混合液过滤过程中膜污染速度最快,观察其表面有大量黏性物质,判断为胞外聚合物,主要成分为多糖及蛋白质类物质.可见,在膜污染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产物,EPS和SMP类物质,在膜污染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微生物的代谢状况和运行条件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也发现,MBR 的负荷、固体停留时间(SR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调控对膜污染有很大影响,这些参数实质上影响的是系统中的微生物特性,关于其具体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可以判断,MBR运行参数的控制将综合考虑微生物处理效果及对膜污染的影响.4 结论膜污染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膜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微生物特性,运行条件与膜的结构和性质三方面.模拟试验表明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对膜污染有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可以通过该控制固体停留时间(SRT)、水力停留时间(HRT)、负荷来控制微生物特性,进而缓解膜污染.。
8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
反洗原理
25
在有和无反洗两种情况下MF过程 通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示意图
26
机械清洗
适用于MF/UF管式系统。即在管状膜 组件内放一些海绵球,海绵球的直径要比膜管的 直径略大些,在管内用水力让海绵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膜表面, 对膜表面的污染物进行强制性的去除。该法对软 质垢去除特别有效。 这是减少膜污染的最重要方法,也是 国内外膜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已有大量的清 洗剂配方专利发表。可采取的化学试剂很多,即 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当溶剂向膜面流动(对流)时引起溶质现膜面
流动速度与浓度梯度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 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存在一个稳定的浓 度梯度区,这一区域称为浓差极化边界层,这 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2
通量随时间变化趋势
压力驱动膜过程中各种传质阻力示意图
3
Salt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adjacent to a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membrane.
它与浓差极化有内在联系,尽管很难区别,但是概念上
截然不同。 污染也可定义为由于被截留的颗粒、胶粒、乳浊液、 悬浮液、大分子和盐等在膜表面或膜内的 ( 不 ) 可逆沉积, 这种沉积包括吸附、堵孔、沉淀、形成滤饼等。
14
通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可以从中区别浓差极化和污染
造成通量持续下降的原因是膜的污染
21
对膜材料的改性
物理改性 – 增加膜表面粗糙度以强化膜表面附近流体湍流程度
的方法
– 亲水性溶剂处理膜表面,减小膜面对溶质的吸附
化学改性
– 有机物接枝膜改性 – 等离子聚合法
– 有机物嵌段共聚膜改性
膜与膜过程_第四章_浓差极化与膜污染(1)
4.4 膜的清洗
4.4.1 膜清洗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必要性:消除污染物,使水通量恢复,使膜寿命延长,能 耗降低等。 注意事项: 1)膜的物化特性,如耐温,耐酸、碱,耐氧化等; 2)污染物特性,如种类,可溶解性,可氧化性,可酶解性 等。 4.4.2 膜清洗方法和效果 物理法:主要有高流速水冲洗,气水反冲洗,海绵球机械 清洗,抽吸清洗,电脉冲清洗等。 化学法:主要有酸、碱、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杀菌剂、 酶、氧化剂和其他添加剂等。 清洗效果:通量恢复,流程压差降减少等。
12 11
H 22H33
14 2
H213、H11、H22、H33分别为水、溶质、膜的 Hamaker常数, 若溶质是亲水的,则H22 增 高,使H213降低,即膜和溶质之间的吸引力减 弱,较耐污染及易清洗。
2. 膜的结构
对称结构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不对称膜; 两面双皮层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单皮层的膜; 膜孔径分布窄(截留分子量窄)的膜耐污染性好; 表面光滑的膜耐污染性好。
4.2.5 浓差极化的防治
由浓差极化形成的原理知,减小浓差极化边界界层 厚度,提高溶质传质系数,均可减少浓差极化, 提高膜的透液速度。主要的防治途径有: 加强进料的预处理 选择合适膜组件:组件结构;加入紊流器;料 液横切流向设计;螺旋流。 合理的过程设计:料液脉冲流动;提高流速; 合适的操作参数的选择:适当提高进料液温度 以降低粘度,增大传质系数等。
有些膜材料有极性基团或可离解基团, 与溶液接触后,由于溶剂化或离解作用使 膜表面带电,它与溶液中荷电溶质产生相 互作用。当二者所带电量相反时,则相互 吸引,则膜易被污染;当二者所带电量相 同时,则相互排斥,膜表面不易被污染。
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1.在膜分离过程中,料液中的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被截留,于是在膜与本体溶液界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2.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液液扩散,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溶剂通量下降;3.当溶剂向膜面流动时,引起溶质向膜面流动速度与浓度梯度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域、浓度极化边界层浓度极化不可干预、可逆转,膜污染不可逆膜污染:在膜过滤过程中,由于浓度差极化、大颗粒溶质的吸附和吸附层的聚合三种情况下,所导致的膜的通透流量与分离特性发生不可逆现象膜污染特点:膜通透量减少,透过膜的压力和膜两侧压力差减小,分离物的截留率减小浓差极化:是指在超滤过程中,由于水透过膜,因而在膜表面的溶质浓度增高形成梯度,在梯度作用下,溶质与水以相反方向扩散,在达到平衡状态时,膜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的边界层,它对水的透过起阻碍作用浓度极化的危害:1.使膜表面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加,减小传质驱动力;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浓度时,便会在膜表面形成沉淀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膜的分类按孔径大小:除菌,微滤膜;蛋白质,超滤膜;离子,纳滤膜、反渗透膜改善膜污染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膜污染1.预处理法,预先去除使膜性能发生变化的因素;2.采取错流操作并增加流器2.控制溶液温度、流速、流动状态、压力等 4.膜组件的清洗膜操作方式:死端操作,错流操作膜分离技术: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的混合物在通过分离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其实质是物质透过或被截留于膜的过程,类似于筛分过程,即依据膜孔径大小而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特点:物质在膜分离过程中不发生相变;具有浓缩和纯化双重功效,选择性较高;常温下进行,由压力驱动,特别适合热敏物质;分离装置简单,操作容易中性盐盐析法:蛋白质溶液加入中性盐后会压缩双电层,降低电位,即中性盐既会使蛋白质脱水,又会中和蛋白质所带的负电荷,使颗粒间的相互排斥力失去,而在布朗运动的互相碰撞下,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凝聚物而沉淀析出β分级盐析法: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改变溶液的pH值及温度,达到沉淀的目的Ks分级盐析法:在一定的 pH 值及温度条件下,改变盐的浓度(即离子强度)达到沉淀的目的盐析原理:1.蛋白质本身的稳定性;2.当中性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破坏蛋白质的水化层和双电层,使变性失去排斥力,聚集而沉淀细胞破碎的方法:化学破碎、物理破碎、机械破碎、酶解破碎固体剪切方法、液体剪切法、超声波法、其他;非机械法(酶法溶胞、化学法、物理法、其他)低速离心,一般用离心速度,转速5000r/min高速离心(超速离心),以相对离心力表示g=颗粒所受离心力/地心引力悬浮法预处理的方法:加热法、调节悬浮液的pH值、凝聚和絮凝、加入反应剂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mm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南京工业大学 膜过程课件
§1.2
膜的定义、膜和膜过程的基本特征、 膜的用途和分类
膜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膜是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 可以是气相、液相或固相。这个区间的三维量 度中的一度与其余两度相比要小得多。膜厚与 长度和宽度相比小几个数量级。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固膜,如聚合物膜、无机 膜等,占99%以上。
§1.2
膜的定义、膜和膜过程的基本特征、 膜的用途和分类
过滤对象
Sugars 蔗糖
FILTRATION TECHNOLOGY 过滤方法
RO 反渗透
Microfiltration 微滤
Ultrafiltration 超滤 NF 纳滤 Particle filtration 一般过滤
§1.3 分离过程及适用范围
§1.3 分离过程及适用范围
膜过程 微滤 超滤 推动力 压力差 传递机理 颗粒大小形状 透过物 截留物 膜类型
膜分离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
§1.1 膜分离过程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 发展趋势
膜材料及工艺: 1、主要无机膜、有机无机复合膜、功能性膜; 2、新膜制备工艺的研究; 3、生物膜、仿生物膜等都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膜过程: 1、膜分离用于生物技术是一个突出前景的方向;
2、高透量、高选择性的气体分离膜过程的开发; 3、渗透汽化分离有机混合物和脱除水中的有机物等第三代膜分离过程; 4、集成膜过程,正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双膜法的海水淡化等) 5、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结合,开发一系列新膜过程; 6、膜反应过程,尤其是无机膜和无机膜反应器是当前世界各国有机膜反应 的重点;
RELATIVE SIZE OF COMMON MATERIAL
Metal ions 金属离子
Carbon black 碳黑 Pyrogens 热源 Virus 病毒
膜污染ppt课件
5
膜污染 2.2 溶解性有机物质 溶解性有机物是 MBR 膜在抽吸过程中出现浓差极化现 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应器污水中自身的溶解性高分子 有机物、大分子的微生物可溶性代谢产物都容易通过浓 差极化作用而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 ,或被膜内的微孔表 面所吸附或结晶 , 堵塞孔道, 使膜通量减少。
膜污染 BY KOU
1 膜污染定义及分类 2 膜污染的来源 3 膜污染的模型 4 膜污染的分析技术 5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6 膜污染的防治
CONTENT
2
膜污染 1 膜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1.1狭义的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在膜滤过程中,由于原水中的微粒物、胶体粒子或 溶质分子,与膜之间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在膜表面 及膜孔内部的吸附或沉积,致使出现膜孔堵塞或变小、膜过滤阻 力增大、膜通量不可逆下降等膜水力性能降低的现象。即国际纯 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定义的膜污染。 1.2广义的膜污染: 除了上述膜孔堵塞和表面沉积,还包括由于可逆的浓差极化导致 的凝胶层的形成。
4
膜污染
2 膜污染的来源 2.1滤饼层
滤饼层主要是指水透过膜时被截留下来的部分活性污泥和胶体物质, 在滤压差和透过水流的作用下堆积在膜表面而形成的膜面污染。其中有 无机污染物,也有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钙、镁、硅、铁等的 碳酸盐、硫酸盐和硅酸盐的结垢物,最常见的是CaCO3和CaSO4。 有机 污染物主要是蛋白质、絮凝剂、天然高分子等有机胶体和容易在膜表面 附着的溶解性有机物,它们在氢键、色散力和憎水作用下被吸附在膜上 。
6
膜污染 2.3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也是造成膜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 。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组成的粘泥引起 ,膜表面易吸附腐殖质 、 聚糖脂 、 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物 等大分子物质 。 膜内的微孔中也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适宜微生物生 存 , 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大量微生物滋生 ,极易形成一层生物膜 , 造成膜的不可逆 阻塞 , 使膜通量下降 , 成为膜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刘锐等发现在中空纤维 膜的微孔中有大量的丝状菌 、 球状菌和短杆状菌。 F l e mm i ng等提出了膜 被微生物污染的 4阶段学说: 首先有机大分子物质吸附在膜组件上 ,然后进水体 系中粘附速度快的细胞形成初期粘附过程 ,粘附后期大量群集生物生长 ,最后在 膜表面上形成生物膜 。 膜污染还与膜材料、膜孔径的大小及分布、膜性能及原水的特性密切相关。 关于膜污染机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文献中一致认同原水中颗粒物与膜 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膜污染的最主要因素。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和基本特性
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Millipore公司板式膜分离器(实验室用)
中空纤维膜分离器(工业用)
卷式膜分离器(工业用)
1. 何谓膜分离?主要有那几种膜分离方法?
2. 膜在结构上可分为那几种?膜材料主要用什么?
思
3.简述微滤、超滤膜、反渗透膜在膜材料、结构、性
以上沉淀溶于pH值为7.6、2.5μmol/L的 K2HPO4-KH2PO4缓冲液中,用离心法除去 杂质,收集上清液准备上柱。
操作步骤
• 先把DEAE-Sephadex A-50装入3×40厘米 的柱中,用pH值为7.6、2.5微摩尔/升的缓 冲液上柱,等流出液的pH值为7.6时,然后 将样品上柱,用pH值7.6、2.5微摩尔/升~ 50微摩尔/升的缓冲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液 浓度从2.5微摩尔/升开始逐渐加大至最终浓 度达50微摩尔/升,这样便形成一个洗脱梯 度),收集具有SOD的活性峰。
(二)反渗透(RO或HF)
1.优点 • 相态不变,无需加热,设备简单,能耗低。 2.膜的特性 • 透水率、透盐率、抗压性等。 3.应用 • 海水脱盐,食品医药的浓缩,超纯水的制造等。 4.膜材料 • 醋酸纤维膜、芳香聚酰胺膜、高分子电解质膜、
无机质膜等。
(三)超滤(UF)
1.概念 • 凡是能截留分子量在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
五、膜的应用
(一)膜组件结构与特点 1.管式 • 特点:无死角,易清洗;处理含固体较多 的料液;单根管子可以调换。 • 缺点:保留体积大;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 面积较小,压力降大。
2. 中空纤维式
• 保留体积小; • 单位体积中所含过滤面积大; • 可以逆洗; • 料液需要预处理; • 单根纤维损坏时,需调整整个模件。
第四章膜分离过程原理(完整版)
4.2 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 微滤是指大于0.1μm的颗粒或可溶物 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MF)
• 超滤是指小于0.1μm大于2nm的颗粒 或可溶物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 程(UF)
• 反渗透是指高压下溶剂逆着其渗透 压而选择性透过的膜过程(RO)
• 纳滤是指小于2nm的颗粒或可溶物被 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nF)
• 超滤的操作模式基本上是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 两种。产物既可以是渗透液,也可以是截留液 或者二者都有。
微孔过滤
用于从气相或液相物质中截留分离微粒、 细菌、污染物等。 1 微过滤膜:孔径0.025 ~ 3m,特种纤维 素酯、高分子聚合物制成。
三醋酸酯纤维素 聚四氟乙烯 尼龙-66
亲水型
憎水型 通用型
式中,ci—溶质物质的量浓度,kmol/m3; n—溶液中的组分数。
对电解质水溶液,常引入渗透压系数来校 正偏离程度,对水溶液中溶质i组分, 其渗透压可用下式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以下简化方程计算
• 4.2.1.2反渗透操作特性参数计算
基于Sourirajan的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机理,溶剂和溶 质通量可用Kimura-Sourirajan模型求算 溶剂通量
盐,氨基酸,糖 的浓缩,淡水 制造
脱盐,除变性剂
脱盐,氨基酸和 有机酸的分离
有机溶剂与水的 分离,共沸物 的分离(如乙 醇浓缩)
4.2.1.1渗透和渗透压 盐溶液 纯水
1885 年 , Van’t Hoff 渗透压定律:
·R·T·Ci 渗透是在膜两边渗透压 差—— 的作用下的溶 剂流动;而反渗透、超 滤是在一外加压力差 P > 的作用下, 溶剂逆 向流动。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
② 膜材料的选择(考虑膜的亲疏水性、荷电性。亲 水性膜及膜材料电荷与溶质电荷相同的膜较耐污 染;对膜表面进行改性)
③ 膜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选择(通过实验选择最佳 孔径的膜)
④ 膜结构选择(不对称结构膜较耐污染) ⑤ 组件结构选择
增加湍流,减小边界层厚度以减小浓差极化
膜浓缩加大,浓差极化加大
膜通量加大,浓差极化加大
溶质扩散系数增大,浓差极化减少
湍 流 强 化 器
Flow dynamics around the spacer netting often used to promote turbulence in a membrane module and reduce
对膜材料的改性
物理改性 – 增加膜表面粗糙度以强化膜表面附近流体湍流程度 的方法 – 亲水性溶剂处理膜表面,减小膜面对溶质的吸附
化学改性 – 有机物接枝膜改性 – 等离子聚合法 – 有机物嵌段共聚膜改性 – 离子移变凝胶膜 – 共混复合改性 – 溶剂化
7. 膜的清洗与再生
在任何膜分离技术应用中,尽管选择了较合适的 膜和适宜的操作条件,在长期运行中,膜的透水 量随运行时间增长而下降现象,即膜污染问题必 然产生。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清洗方法,使膜面 或膜孔内污染物去除,达到透水量恢复,延长膜 寿命的目的。
2. 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浓度时,便会在膜 表面形成沉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
3. 膜表面沉积层或凝胶层的形成会改变膜的分离特 性;
4. 当有机溶质在膜表面达到一定浓度有可能对膜发 生溶胀或恶化膜的性能;
5. 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流道,运行 恶化。
膜的浓差极化会有哪些危害
膜的浓差极化会有哪些危害
在膜分离过程中,给水中的溶剂(水)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离子或不同分子量的溶质与颗粒物)被截留,使溶质在滤膜表面处的浓度逐渐高于溶质在水溶液主体中的浓度,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从而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大,导致膜通量降低。
当溶剂向膜面流动,溶质向膜面流动的速度与浓度梯度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的速
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相应于浓度差的边界层,成为浓差极化边界层,这个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会给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如下的危害:
(1) 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度时,会使膜表面形成沉积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从而增加系统的运行压力。
(2) 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流道,造成系统运行恶化。
(3) 会使某些溶质的截流率下降。
(4) 膜通量会有所降低。
在系统设计、运行中,可以通过提高浓水的流速、降低系统的回收率、适当的提高给水的温度、添加相应的阻垢剂等方法来
降低浓差极化,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
气体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的影响
气体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的影
响
气体膜分离过程中浓差极化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浓差极化是指在膜分离过程中,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膜分离的效率。
首先,浓差极化会影响膜分离的通量。
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通量就会越大。
这是因为,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通量就会越大,这样就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率。
其次,浓差极化会影响膜分离的效率。
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效率就会越高。
这是因为,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效率就会越高,这样就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率。
此外,浓差极化还会影响膜分离的稳定性。
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稳定性就会越高。
这是因为,当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越大时,膜分离的稳定性就会
越高,这样就可以提高膜分离的稳定性。
总之,浓差极化对膜分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会影响膜分离的通量、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在膜分离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浓度差异,以提高膜分离的效率和稳定性。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膜的损害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膜的损害
反渗透过程中,水分子透过以后,膜界面中含盐量增大,构成较高的浓水层,此层与给水水流的浓度构成很大的浓度梯度,这种景象称为膜的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会对运转发产生极为严峻的损害。
(1)因为界面层中的浓度很高,相应的会使渗透压增加。
当渗透压增加后,必然会使本来运转条件下的产水量降低。
为到达本来的产水量,就要进步给水压力,因此会使商品水的能耗增大。
(2)因为界面层中盐的浓度增加膜两边的压力差增加,会使商品水盐的透过量增大。
(3)因为界面层的浓度增加,使易结垢的物质增加了沉积的倾向,然后致使膜的垢物污染。
为了康复功能要频频的清洁,由此很有也许构成膜的功能降低。
(4)所构成的浓度梯度,虽采纳必定的办法使盐分分散脱离膜外表,但边界层中的胶体物质的分散要比盐分的分散速度小数百倍至数千倍,因而浓差极化也是促进膜外表胶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膜分离过程强化
膜分离过程强化膜分离过程强化一、膜分离过程强化原因浓差极化(可逆);膜污染(不可逆)通量=推动力/(黏度*总阻力)浓差极化——被膜截留溶质在膜表面聚集导致溶剂牵引阻力的增加或局部渗透压的增加并可能改变膜的截留性能的现象。
膜污染——指的是被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形成附着层或在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导致膜性能产生下降的现象。
主要发生在微滤和超滤中。
(一)膜污染原因1.膜孔堵塞:机械堵塞;架桥;吸附。
2.浓差极化及凝胶层;3.溶质吸附;4.微生物污染。
(二)影响膜污染的因素1.颗粒或溶质尺寸;2.膜结构3.膜、溶质和溶剂直接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力;范德华力;溶剂化作用;空间立体作用4.膜的性质(三)膜污染程度判定:分离过程;所用膜的类型;溶液的物理和化学参数。
(四)污染物:有机沉淀;无机沉淀;颗粒(五)膜劣化:指膜自身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等内部因素导致了膜性能的变化。
包括:化学劣化:水解反应;氧化反应。
物理劣化:致密化;干燥。
微生物劣化:降解。
二、现有膜分离过程强化技术1.原料预处理:在原料液过滤前向其中加入一种或几种物质,使原料液的性质或溶质的特性发生变化,以脱除一些与膜相互作用的物质,从而提高过滤量。
包括:热处理、调pH值、加配合剂、氯化、活性炭吸附、化学净化、预微滤和预超滤等。
2.膜清洗:物理清洗、化学清洗、生物清洗。
物理清洗是利用高流速的水或空气和水的混合体冲洗膜表面具有不引入新污染物、清洗步骤简单等特点,但是该法仅对污染初期的膜有效,清洗效果不能持久。
化学清洗是在水流中加入某种合适的化学药剂,连续循环清洗,能清洁复合污垢,迅速恢复膜通量,但是连续冲洗会造成膜劣化。
生物清洗是借助微生物、酶等生物活性剂的生物活动去除膜表面及膜内部污染物。
水力学清洗、填料法机械清洗、化学清洗、电清洗、生物清洗。
3.膜表面改性与改变膜结构:电场、超声场、脉动亚声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p) Cp)
k
ln
Cg Cb
(当C p
0)
其中,Js溶质通量,Jlim透过通量,D溶质扩散系数 Cb主体浓度,Cg凝胶层浓度,δ极化层厚度 k传质系数
4.2.4 浓差极化的危害
浓差极化使膜表面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压的 增大,从而减小传质驱动力。
当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其饱和浓度时,会在膜表 面形成沉积或凝胶层,增加透过阻力。
压力驱动过程中各种传质阻力示意图 对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压力驱动的膜过程,可写为
J P
Re
通常浓差极化是一可逆过程,可改变设计和操作 参数来降低和消除。
膜污染通常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可用加强预处理 等手段来缓解,一旦污染,只能靠清洗来恢复部 分膜性能。
4.2 压力驱动膜过程中的浓差极化
4.2.1 浓差极化
在压力驱动膜过程中,由于料液中水(或小分 子物)透过膜,而溶质被膜阻留,使膜表面上溶 质的浓度升高。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从膜面 向本体溶液反向扩散,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 和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溶剂透过通量减小。当 溶剂向膜面流动引起的溶质向膜面流动速度与由 浓度梯度引起的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率达到平 衡时,在膜面附近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 膜表面浓度C2高于主体溶液浓度C1,这一区域称 为浓差极化边界层,这一现象叫浓差极化;C2/C1 叫浓差极化度。浓差极化为一可逆过程。
膜过程浓度分布
(a)压力驱动膜过程的浓度分布 (2)扩散传递情况下的浓度分布
浓差极化对不同膜过程的影响
由于许多系统使用湍流强化器,会影响传质系数。如在反 引用、纳滤中使用的卷式膜器,在原料腔室的膜之间放有 间隔器(spacer),因而使传质系数增大,并且使壁面处 浓度减小。传质系数可由如下Sherwood关系式
化学法:主要有酸、碱、表面活性剂、络合剂、杀菌剂、 酶、氧化剂和其他添加剂等。
清洗效果:通量恢复,流程压差降减少等。
膜清洗效果的表征
通常用纯水透水率恢复系数r来表示
r JQ J0 100
JQ和J0分别表示清洗后和初始水透过通量
1. 微滤和超滤,通量下降非常严重,实际通量通常 低于纯水通量的5%。
2. 对气体分离和全蒸发,通量下降问题则不严重。
造成通量衰减的原因有许多,如浓差极化、吸附、 凝胶层的形成及孔的堵塞。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原料 侧通过膜的传递增加了新的阻力。发生这些现象的 程度取决于膜过程的种类及所使用的原料液。
通量=推动力/(粘度×总阻力)
纯水通量与膜两侧的压差成正比。 当水中加入溶质(溶质分子量比相对应的膜孔大的情况) 以后,压力增加,通量也增加,但当达到某一有限压力后 ,通量不再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最大通量称为极限通量, 该通量取决于原料主体浓度和传质系数。
纯水和有溶质条件下的通量随压差的变化
4.2.3 超滤中浓差极化—凝胶极化
其他:进料浓度,温度,pH,离子强度,溶质分子 大小和形状等。
4.5.3 膜污染的控制
据影响污染的因素,相应的控制污染的方法如下: 膜材料的选择、注意材料的亲水性和荷电性等; 选择合适结构的膜,包括膜的对称性,皮层结
构,孔径大小及其分布,膜表面粗糙度等; 选择合适的膜组件,合适的操作参数(如压力,
加强进料的预处理 选择合适膜组件:组件结构;加入紊流器;料
液横切流向设计;螺旋流。 合理的过程设计:料液脉冲流动;提高流速; 合适的操作参数的选择:适当提高进料液温度
以降低粘度,增大传质系数等。
4.3 膜污染
4.3.1 定义
膜污染是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胶体或溶质分子与膜 发生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因浓度极化使某些溶质在膜 表面浓度超过其溶解度,及机械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 或膜孔内吸附、沉淀,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的 透过通量与分离特性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现象。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有内在联系。但概念不同。 一旦膜与溶液接触,膜污染即开始。即由于膜与溶质之间
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吸附,开始改变膜的特性。
4.5.2 影响因素
1.膜的物化性质 1)膜的亲水性和表面张力 (溶剂化作用,
氢键相互作用)
亲水性好的膜,膜表面与水成氢键,不疏水溶质接近 膜表面时,要打破这一氢键结合,这需能量,膜耐污染; 而疏水膜表面无氢键形成,疏水溶质接近膜表面时,挤开 水是一熵增大过程,易进行,则膜易被污染。
一种可能是截留率会下降:由于膜表面处溶质浓度增高, 实测的截留率会低于真实或本征截留率。当溶质为盐等低 分子量物质时通常如此。
另一种可能是截留率上升:对于大分子溶质混合物,尤其 会出现这种现象,此时浓差极化对选择性有显著影响,被 完全截留的高分子量溶质会形成一种次级膜或动态膜,从 而使得小分子量溶质的截留率提高。
通量降低:通量和传质系数对浓差极化影响很大。对于所 选用的膜,一旦膜待定,则这个参数不再变化,而传质系 数明显地受体系流体力学的影响。传质系数关联式一般可 表示为:
Sh
k dh
a Reb
Scc de
d
D
L
影响传质系数k的主要因素是有流速、溶质扩散系数、粘 度、密度和膜器的形状和规格。在这些参数中,流速和扩 散系数是最重要的。
流速,回收率等); 选择合适的进料的浓度,pH,温度,离子强度
等。
4.4 膜的清洗
4.4.1 膜清洗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必要性:消除污染物,使水通量恢复,使膜寿命延长,能
耗降低等。 注意事项:
1)膜的物化特性,如耐温,耐酸、碱,耐氧化等; 2)污染物特性,如种类,可溶解性,可氧化性,可酶解性 等。 4.4.2 膜清洗方法和效果 物理法:主要有高流速水冲洗,气水反冲洗,海绵球机械 清洗,抽吸清洗,电脉冲清洗等。
两面双皮层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单皮层的膜;
膜孔径分布窄(截留分子量窄)的膜耐污染性好;
表面光滑的膜耐污染性好。
3.进料的组成和性质
进料会与膜有相互作用:
静电作用:膜表面电荷与溶液中荷电介质相同时,相 互排斥,膜不易被污染;反之则易被污染;
范氏压力:溶质和膜亲水,则之间吸引力弱,溶质不 易污染膜;
J k
当溶质被完全截留时: cm exp J
cb
k
这是关于浓差极化的基本方程,它以简单的形式表明了与 浓差极化有关的两个参数(通量J与传质系数k)以及决定 这两个参数的因素(通量与膜有关,传质系数与流体力学 状态有关)。
浓差极化的后果:
超滤过程中,大分子 溶质在进料膜侧表面 不断积累,最后在膜 表面形成凝胶层,如 图7-2所示。
过程微分方程为:
Js
D
dC dx
J lim C
图7-2 超滤凝胶极化模型
据边界条件x=0,C=Cb,x=δ,C=Cg,进行积分得
J lim
D
ln
(Cg (Cb
Cp) Cp)
k
ln
(Cg (Cb
第四章 极化现象和膜污染
4.1 前言 4.2 压力驱动膜过程中的浓差极化 4.3 膜污染 4.4 膜的清洗
4.1 前言
在膜分离实际应用中,膜的性能随时间而变化,如 通量减小,脱除率下降等,这主要是由于浓差极化 和膜污染引起的。
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是膜反应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理 论问题。认识和掌握其发生机理,提出降低它们的 具体措施,对膜分离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dC
0
1 Ds
dx
ln Cb Cp Jw
Cm Cp Ds
Cb Cp exp Jw
Cm Cp
Ds
扩散系数D与边界层厚度δ之比称为传质系数k: k D
如引入本征截留率方程:
Robs
1 cp cm
则可得到浓差极化数: cm
exp J k
cb
膜表面沉积层或凝胶层的形成会改变膜的分离特 性。
当有机溶质在膜表面达到一定浓度时有可能对膜 发生溶胀或溶解,恶化膜的性能。
严重的浓差极化导致结晶析出,阻塞流道,运行 恶化。
4.2.5 浓差极化的防治
由浓差极化形成的原理知,减小浓差极化边界界层 厚度,提高溶质传质系数,均可减少浓差极化, 提高膜的透液速度。主要的防治途径有:
H213 H1112 H22H33 1 4 2
H213、H11、H22、H33分别为水、溶质、膜的 Hamaker常数, 若溶质是亲水的,则H22 增 高,使H213降低,即膜和溶质之间的吸引力减 弱,较耐污染及易清洗。
2. 膜的结构
对称结构的膜耐污染不如相同孔径的不对称膜;
4.2.2 反渗透中浓差极化
浓差极化度可据通过边界层的传 质平衡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并结合 边界条件来求得。稳态下的积分 传质方程为:
Js
Ds
dC dx
J wC
J wC p
由边界条件:x=0,C=Cb, x=δ,C=Cm
图4.1 浓差极化引起的 稳态下的浓度分布
Cp
Cm
1 Js JwC
2)膜的荷电性(静电作用力)
有些膜材料有极性基团或可离解基团, 与溶液接触后,由于溶剂化或离解作用使 膜表面带电,它与溶液中荷电溶质产生相 互作用。当二者所带电量相反时,则相互 吸引,则膜易被污染;当二者所带电量相 同时,则相互排斥,膜表面不易被污染。
3)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
常用Hamaker常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