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18吆喝

合集下载

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

第18课《吆喝》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

18.吆喝萧乾【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3.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4.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以情景感受,重点研读,活动品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生动幽默的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教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案资料
18 吆喝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体验作者写“吆喝”的内在情感。 (重点) 2.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学 会感受丰富的生活。 (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萧乾,蒙古族,原名萧炳乾, 北京人。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还是一 位富有 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主 要著译作有《篱下集》 、 《梦之谷》 、 《人生百味》 、 《一本褪色的相册》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 《尤利西斯》等。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铁铉(xuán)荸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3.根据意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2) 隔阂: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 (3)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4)招徕:招揽。 4. 整体感知。 (1)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 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2)读(4-10 段)作者介绍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呢? 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 到了夜晚…… 再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品读课文,多方面多角度揣摩语言,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些吆喝声的呢? (1)①“馄饨喂——开锅! ” “硬面——饽饽”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 —)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 炸” “卤煮喂,炸豆腐哟”…… ②“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 点评: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采用文字实录的方式来描摹“吆喝声” ,完全 方言化、口语化是突出的特点。 (2)①心想,多累人啊! (对“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及“一张片子从 头笑到尾”的真切感受。 )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 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 “恨屋及乌” ,由洋人的唱片想到洋人的“胜利公司”的广告商标。 “最讨 厌” ,可谓儿童天真直率的真实写照。 ) ②我心想: “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 (能为别人“算灵卦”的盲人,自己的命运却如此凄惨, 真叫“我 ”想不通——这里并非纯粹的鄙夷,而是孩童率真心 理的反应。 ) ③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这可真是儿童富于想象力的见证了! ) 点评:吆喝,是一种怀旧的情怀。作者将童年的点滴融入其中,描绘出一幅美好鲜活的风俗画 , 让我们咂摸到了吆喝声的真味、情味、美味…… 2.体味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怀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 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拓展延伸】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吆喝》教案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

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

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

作品有《篱下集》《书译研究》《红毛长谈》等,译著《好兵帅克》《培尔.金特》《尤利西斯》,散文集《北平城杂忆》,杂文《抗老哲学》。

散文风格:自然、朴素、深远,语言平易而又不乏幽默。

◆相关背景800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貌渐渐消失,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

北京发展了,现代了,京味文化的影子却也渐渐地淡了。

但作为这个城市曾经拥有的财富,有些东西是需要留存下来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

作家萧乾就用他那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了艺术美。

◆链接一角北京的吆喝声的特点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用得精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

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绝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

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象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浓郁的生活色彩。

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儿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一牙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

既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晦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

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

”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力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

【自主学习室】◆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版第18课《吆喝》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版第18课《吆喝》

• 凄厉动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 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 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 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 子里变成青蛙!
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 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 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 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说主旨
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 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写出的是北京古老文化 的辉煌,那里面就渗透着自己对它的依恋之情. 作者直言: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 东方人的尊严.
在作者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 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蕴涵的 浓郁的情趣.
小结
• 一篇吆喝,喝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悠 悠记忆; • 喝出了中国人对民俗文化的骄傲; • 喝出了一个北京人的那份自尊!
吆 喝
萧乾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运用北京方言口语的语言特色 和表达效果。 2、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体 味民俗文化的魅力,珍视民族文化遗产。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 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1. 围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2.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3.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4.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写童年的乐趣,充满着对童年艰苦 岁月的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 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 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 “荞麦皮耶”。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 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知识点解析

【精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吆喝》知识点解析

《吆喝》知识点解析疑难剖析作者在写吆喝声时为什么掺杂进一些自己的经历?写吆喝声以自己为鉴赏者说明吆喝在生活中的常见和重要作用,自己内心的感受说明自己对这吆喝声的在意,更能体现作者对吆喝声的回味不尽,显示了对往日生活的怀念,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如对卖硬面饽饽的给予肯定赞扬“一点也不吹嘘什么”,通过吆喝体现人的质朴;写听“洋人哈哈笑”,不禁感叹“多累人啊!”写出了过去东西的简单,带有一点幽默;写盲人敲钹算卦,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有一点促狭与刻薄;写乞丐行乞“叫得多么凄厉动人”,表现了作者的同情;写“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有点戏谑和调侃;尤其写卖荷叶糕和卖荞麦皮的,“我”害怕,被吓了个马趴,起来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更是令人捧腹。

通过加入自己的这些感受,使形形色色的吆喝声更富情趣,有着更浓郁的民风民俗特色。

语言特色1.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京白)来写北京的叫卖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

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

体现在本文中就是句子短,儿话音多。

比如文章第3段,说到那些相声中学叫卖声的,这样写到“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其实不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吆喝声也大多以短句为主,如“馄饨喂——开锅”,“葫芦儿——冰塔儿”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了有北京话的特色。

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的”……此外,北京话有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

比如文中写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

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这一句话作者描写得细致生动,让读者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吆喝》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吆喝》课件

• 吆喝文化:通过描绘各种吆喝声,展
引出文章主题;
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 主体:详细描绘各种吆喝声,展现老
• 怀念往事:通过回忆儿时的吆喝声,
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
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 结尾:回忆儿时的吆喝声,表达对往
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写作技巧与手法
01
写作技巧
• 生动的描绘: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展
• 通过展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谢谢观看
Docs
教学方法
• 导入法: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吆喝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民俗风情;
• 写作练习:通过模仿课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02
文本分析与朗读指导
《吆喝》课文结构分析
• 课文结构
• 引子:描述老北京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引出文章主题;
加形象生动。
段落写作练习与点评


写作练习
点评
• 模仿课文,写一篇描绘自己家乡特色吆喝声的文章;
• 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
• 以吆喝声为主题,写一篇表达怀旧情感的文章。
足;
•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技巧和手法,提高写作能
力。
05
课堂活动与实践拓展
角色扮演与模拟吆喝
01
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
朗读技巧与情感表达
朗读技巧
• 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体现吆喝声的
节奏感和韵律感;
• 运用适当的停顿和重音,突出吆喝声的
特点和情感;
• 注意模仿各种吆喝声的特点,使朗读更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18.吆喝萧乾二十年代一位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吆喝》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安平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吆喝》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吆喝课题吆喝编写审核年级课型贾庆芬新流程具体内容方法指导一目标导学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知识链接】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二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梳理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招徕( )隔阂( )卤煮()馄饨()独学完成课前展示在黑板上吆喝( ) 囿于( )饽饽()小钹( )秫秸秆( ) 荸荠( )三问题探究二、再读课文,问题探究,理思路全文共14自然段。

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 _第二部分(第4至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小组合探究作解决调变化、音韵节奏.四反馈提升三、精读课文,知吆喝1。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讨论解决教师讲解五达标应用选择文中一种吆喝,模仿表演,或模仿生活中的叫卖吆喝声进行表演.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小组交换用红笔批改并评分总结与反。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 吆喝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 吆喝

第四单元 18课吆喝初二语文备课组备课人:杜仪冰授课时间:第15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习材料的加工剪裁,合理介绍纷繁复杂的事物。

2.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匠心和“吆喝”的文化特质。

,并学以致用。

难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明确学习目标1.学习材料的加工剪裁,合理介绍纷繁复杂的事物。

2.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三、疏通字词四、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作家、记者、翻译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

作品:《梦之谷》(长篇小说)、《未带地图的人》(自传体作品);译作:《好兵帅克》《尤利西斯》。

五、自主感知一——整体感知【自学内容】自读课文,思考:1.吆喝实际上是什么?2.文中写了哪些吆喝?作者如何安排材料,使文章对吆喝的介绍杂而不乱?【方法指导】自主浏览全文,快速提取信息,圈划标志性的关键词。

【自学时间】约3分钟【小结】写作指导六、自主感知二——品读情感【学习内容】文章多处写到“我”对一些吆喝声的切身体会,有些是小时候的经历,有些是现在的观感,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相关语段,仔细品味,说说作者对老北京吆喝声有着怎样的情感?【助读资料】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单元导语“我写《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北京城杂忆要旨》【方法指导】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写某种吆喝的例子,揣摩和分析作者当时和现时的具体的情感和心理。

18.《吆喝》绝对精品教学资料包(绝对超一流精品·非常适合平时教学和公开课教-1.ppt

18.《吆喝》绝对精品教学资料包(绝对超一流精品·非常适合平时教学和公开课教-1.ppt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吆喝——老北京的记忆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 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 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这些声乐艺术的 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 样的人呢?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 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 的尊严。” ——萧乾
积累
i ) 招徕( 1á 隔阂( hé )
商贩( fà n ) 小钹( bō )
n ) 囿于( yòu ) 铁铉( xuà 饽饽( bō ) 秫秸( shú jiē )
吹嘘( xū ) 吆喝( yāo hè ) 荸荠( bíqí )
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每段文字开头第一句最末一个字的韵 脚叫“定韵”或“定辙”,以下每句或隔句唱词的韵脚都要和 第一句所定的“韵辙”相吻合,这就叫“合辙压韵”。本文中 指押韵。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吆喝——老北京的记忆。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改行》的,都不免 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 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
yù n 合辙压韵: zhé
油嘴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耍嘴皮子。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吆喝】哎烤白薯哇 热乎呃 【解说】烤白薯外地也有,据说 北京的最好,另有风味。
过去卖烤白薯的是一大早出来做 买卖,他们头戴毡帽,用大剪子夹白 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 趁热卖。

吆喝

吆喝

作者写到了哪些吆喝?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 给个饽饽吃不了. 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 没有饽饽赏碗饭.
磨剪子 玉兰花 烤白薯 老饽饽 “烤白薯哇真热乎 ”
“馄饨喂——开锅”
吆喝人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
忙碌 艰辛 困窘
吆喝人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质朴诚信 热情乐观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 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 东方人的尊严.”--萧乾
策划:屠元成 李冬梅 郑少艾 制作:杜海春 审核:刘飞耀 责编:梁 兵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时间:2011-11-20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长兴县实验初级中学
杜海春
《吆喝》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 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 各种商贩的叫卖。”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买吃食的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 的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
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活处境,更读出
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
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
的美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吆喝》素材\吆喝2.flv
回味《吆喝》,作业巩固
1.查查资料,了解作者萧乾及其主要经 历。 2.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 最好能体现出“家乡味”。 (假设自己是一个小商贩,为自己所卖 的东西编一段吆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 文君当炉的故事?
3、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4、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基础上品味研读,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评价。
二 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教师预见性问题:
导学练一体案
课题
18《吆喝》
时间
课时
两课时

自主预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
吆喝招徕铁铉行当
囿于 隔阂秫秸荸荠
饽饽钹
二.释义。
(1)囿于:
(2)招徕:
(3)随机应变:
(4)油嘴滑舌:
三.查找材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吆喝声?
2、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呢?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她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1、整篇文章紧紧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文章写到了家乡的小贩,他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3、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变换变换句式,说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容。
2、反复诵读和品味,揣摩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3、感受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一合作探究
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吗?为什么?
三小结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小贩(节选)
孙 犁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100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杆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锅的,锯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4、文章详细地写了一对夫妻摊贩做生意,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