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一个企业各项环节积极进行的动力,它可帮助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实现,所有企业都离不开这一动力的支撑。但是对于经济效益的理解千差万别,本文对这些误区充分分析,并提出较为合理和新颖的解释。
标签: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发展速度;企业规模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变化的,根据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一个比较普遍的理解方式是,“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这是基于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考虑。
这一解释更传统,对设备,材料,资金等基本要素的使用以及人获得的财富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注重。不过,这一解释忽略了持续发展,对环境,人文等元素考虑不够,不仅在我国,即使发达国家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一些企业盲目偏激发展,大量掠夺自然资源,导致以牺牲环境和人心等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当看到,过分看重自身发展,而不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掠夺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观念十分错误。
从这一点出发,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对传统几项因素进行分析,还应拓展思路,学会使用环境等资源,包括人,技术,知识等。不但要考虑短期的经济收益,还要注意对长期生存发展做出判断。注意节约时间,环保,以及下一代人的生存状况,目前的经济学,对经济效益的概念做出了新的解释,在认识企业发展时,也必须注重新概念的加入。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效益可重新理解: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社会资源的使用,就是一项必然的投入。
只有劳动成果的产生才能实现价值的转换,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成果的出现就是“产出”。社会资源的内容有自然和造两种。前者例如水,天然气,木材,场地,后者包括设备、厂房、材料,各種资源充分而合理的利用,才能使运转更高效,顺利。
这样说来,不管谁都希望少的投入来换取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关于这一流程的细节问题上,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动,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动,向着更新的思路转变。
基于上述认识,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有两个要求:
第一,市场以外的投入产出也必须要反应在经济效益当中。经济效益的范围要扩大,包括从各个角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好坏两方面。思考的角度要更宏观,不但要考虑市场以内的需求,更要从人文、社会等方面考虑,分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工业企业的效益造成有益或有害的因素众多,经济不但要对内,还要对
外。如果因为得到某一产品,使得其他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而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就说明这一生产活动并不对外经济。最典型的就是对河流、土地、天空排放污染源。给自来水厂、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并且其他企业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使其满足各项需要。
包括受污染影响的企业这可以说明允许自由排污和浪费造成的后果,它不会对企业内部成本产生影响,甚至为提升产品带来便利,而对外造成的损失无从补偿。其差额即是排污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直接相关,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因此就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将这种外部成本加到企业的产品价格中去,使其企业内部化。由于企业应该支付的污染成本没有计入到本企业的投入中(或没有从本企业的产出中扣除),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被夸大了。
这里说的,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本身不必花费,但资源本身属于全社会,此种资源被叫做“不可分拨”资源。对另外的企业以及个人来说,这部分资源是被强行征用的。这种情况并不是合理的,甚至对市场产生误导,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受控制,产生无法补救的后果。通常说来,市场可能对某些不经济产品过度生产,由于这种浪费或是污染现象没有约束,企业不必对自己造成的社会污染负任何责任。不用经济上或者行为上的任何代价。造成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受到利益鼓励,愈演愈烈。即使本企业获得巨额的利润,却导致整个社会的总效益下降,或损伤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并不值得鼓励。
二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促进企业考虑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问题。在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不重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的问题。作为考核企业的统计指标,应该注意指标对工业企业行为所产生的导向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强调了“重点是发展、兼顾环境”这样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讲,就是要求工业企业在努力发展生产,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尽可能提高稀缺的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可是,无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减的主要部门之一。长期以来,工业企业为了追求传统工业经济形态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为了摆脱贫困和破产的威胁,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排放的“三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越是追求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耗减也越严重的局面。企业从短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是好的,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就不是好的。对一种产品的投入过多,会造成其他产品的产出过多。当产品间的供给和需求超过了条件所允许的限度时,这张网就会拉破。这就如同一个生物循环链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会使整个链条中断一样。各种产品生产追求的高额利润就会消失贻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与资源(如:森林资源)在供求数量方面也可能存在有价格弹性,但应
看到:环境资源与企业生产的人们创造的财富是有所不同的。环境资源的供给要通过价格来调整,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而且做出这种重新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例如:利用价格来调整木材资源的供求,树木的长成可能不是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找到一种替代木材的新的资源则所需时间更长。因此,应通过对现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进行改革,促进企业注意当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的耗减问题,督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
综合上文,经济效益这一概念形成经济活动的动力和落脚点。它通常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表明经营效果的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企业本身需要以盈利为目标。怎样获得相关的经济效益,都有哪些途径能够达到目标,这是所有企业进行各项活动时的动力所在,根据这一目标,企业树立一个目标,把握住经济效益的具体特征。通过不断的能力提升,能够达到最终的效果,但一定要规范把握,不可偏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