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同时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关系,但是对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有一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2.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集合的表示方法来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准备一些集合的卡片,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苹果,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九、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探究新知→体会集合概念的含义及集合的运算↓↓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情境导入】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
(出示学情检测卡)(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集合。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出示简单的统计图(参加跳绳和踢毽比赛的学生不重复),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把参加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填在两个圈里,使学生对集合的知识进行回顾,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课件出示信息。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跳绳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踢毽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与特征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运算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理解集合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定义、特征和表示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用集合的表示方法展示出来。
4.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的集合题目,巩固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拓展练习: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集合的运算题目,提高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考题: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思考探究中,逐步建立起对集合的深入理解。
一、导入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实例,如水果篮中的水果、文具盒中的文具、班级中的学生等。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所教授的《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例1和第108页的“做一做”,以及第110页的第1题。
这些内容主要涉及到集合的概念和简单的集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集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练习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初步接触集合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讲解教材第107页的例1,让学生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
3.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做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以巩固他们对集合概念和基本运算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我会讲解教材第110页的第1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题目如下: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数学集合,并说明它们的元素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哪个环节不够好,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拓展延伸,让他们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集合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至关重要。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来让学生初步接触集合的概念。
这个环节是我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因为我认为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和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和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和反思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和反思“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例1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然后计算参加两项比赛一共多少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项比赛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
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参加这两项比赛,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这个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中,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程标准”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后,感慨颇多。
下面选取了3个教学片断,略加分析,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教学片段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1师: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观察这个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三(1)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跳绳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踢毽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同位同学商量后汇报交流。
生:从表上可以看出跳绳比赛人数比踢毽比赛人数多一人。
生:我发现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有3个人名字一样的。
生:参加跳绳比赛的有9人,参加踢毽比赛的有8人。
生:我从表上看到杨明、李芳、刘红3人既参加了跳绳比赛又参加了踢毽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
生1:跳绳比赛人数比踢毽比赛人数多多少人?生2:踢毽比赛人数比跳绳比赛人数少多少人?生3: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有没有17人呢?生4:跳绳比赛和踢毽比赛一共有多少人?解决生1、生2提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2. 集合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理解元素的特征,能够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3. 集合的运算:学习并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理解元素的特征。
3. 培养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基本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同学们喜欢的颜色,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
2. 讲解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红、蓝、绿}表示喜欢红、蓝、绿颜色的同学组成的集合。
3. 讲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够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4. 集合的基本运算:讲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等基本运算,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6. 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
7. 作业设计:(1)题目:判断下列元素是否属于给定的集合,并在集合下面画“√”或“×”。
例:{1, 2, 3} √ 4(2)答案:{1, 2, 3} √ 4{5, 6} √ 7{8, 9} × 10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的优惠活动等。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特点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等)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境一: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文具盒吗?请把你的文具盒里的文具列举出来。
情境二:学校举行运动会,有跳绳、跑步、投掷三个项目,请把参加这三个项目的同学分别列举出来。
2. 例题讲解:例1:请同学们帮小猴把它的水果分类,把它喜欢吃的水果和不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列举出来。
解:小猴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
小猴不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西红柿。
例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不同的部分。
解:图形中不同的部分有两个:三角形和圆形。
3. 随堂练习:练习1:请同学们把下面的物品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物品:苹果、香蕉、橘子、葡萄、西红柿。
分类依据:水果的种类。
练习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相同的部分。
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4.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用大括号括起来,里面写上元素。
描述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示集合。
5.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
包含: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不属于: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
交叉: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
六、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你的家庭成员;(2)你最喜欢的动漫角色;3. 你在学校的好朋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集合图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并学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集合案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元素和属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运算实验,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并集、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认识并集、交集的概念,并学会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对集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课后作业设计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实录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授课课题】《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中易于理解的简单实例,初步掌握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策略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了解集合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会利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看咱们班谁的脑筋会急转弯。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预设1:学生猜出来了师:你可真聪明,谁听懂他的意思了?师:哦!原来他们中有一个人被数了几次?这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预设2:学生猜不出来师:看来这个脑筋急转弯有点难,给你们点小提示。
(出示图片)二.探究新知1.发现信息师: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看,我们班准备要参加体育比赛,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编号,仔细观察,从表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师:快来数一数,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几人?(5人)参加踢毽子比赛的有几人?(7人)师:现在问题来了,参加比赛的同学一共有几人呢?生1:12人生2:10人师:为什么一个同样的问题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生:因为有2个人是重复参加的。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现在请大家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你发现的信息,请同学来读一读活动要求。
2.自主探究师:请同学上来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
预设1:把编号都列出来,把相同的都圈出来。
预设2:先写出跳绳比赛参加的同学,再写出参加踢毽比赛的同学,如果重复就不再写了。
师:同学们真厉害,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了结果,其实啊,还有另一个好玩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配合,把这个方法找出来,好不好?师:老师这里有2个呼啦圈,一个表示跳绳的同学,一个表示踢毽的同学,现在现请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到前面来。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之间没有重复和顺序之分。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即把集合中的元素全部列出来,用大括号括起来。
3. 集合的分类: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等,让学生感受到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索集合的表示方法。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主题,如动物、水果等,然后列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所有元素,并用大括号括起来。
最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
3. 应用:让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例如,给出一些物品,让学生把它们分成几个集合,并计算出每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分类和计数方法。
4.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分类。
同时,让学生思考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集合可以用来表示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四、作业1. 列举出你喜欢的动物,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这个集合。
2. 给出一些学习用品,把它们分成几个集合,并计算出每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索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分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索集合的表示方法,它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 调查本班穿校服和戴红领巾的情况2 游戏:穿校服、戴红领巾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问题:同时穿校服戴红领巾的同学该怎么站?设计:穿校服戴红领巾注意:让学生并排站3 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表示的意思(这个呼啦圈里站的是哪些同学?中间这部分表示什么?)老师现在把呼啦圈画在黑板上,你们会把这些同学的名字写在相应的位置吗?两名学生填,其他人下面填师:我们把穿校服的同学归为一类,看成一个整体,穿校服的同学就叫一个集合。
(指着相应的呼啦圈说说)同样,戴红领巾的同学也叫一个集合。
(指着呼啦圈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集合。
你还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生:我们一组的学生可以看成一个集合生:我们班全班学生也可以看成一个集合。
……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圈,就把两个集合都表示出来了。
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圈来表示集合,这种图我们也叫它韦恩图或文氏图。
简介韦恩图:韦恩图是一位数学家维恩提出来的,他用一条封闭曲线表示一个集合,简单明了,他真是太聪明了。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运动会开始了,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比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XX XX XX XX XX1、出示参加跳绳、踢毽学生名单:(黑板上应该也出示表格)杨明陈东刘红李芳王爱华马超丁旭赵军徐强跳绳踢毽刘红于丽周晓杨明朱小东李芳陶伟卢强2、(学生审题读题)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有9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跳绳比赛,8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踢毽比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设计)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全班交流,列示算式。
(3)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2.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集合
跳绳的 踢毽的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九单元
总(2)课时
课题
数学广角——集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练维恩图的应用,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种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小黑板、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104页例 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2.继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种性。学准备、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基本练习
1.106页第1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
关于数学课堂上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的思考——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武昌复兴路小学陈梅“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课后,感慨颇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画好的韦恩图、红、蓝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出示例1: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1)仔细观察,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出示人数)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追问: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2、自主探究,推导韦恩图师:看来这个统计表没办法让我们看清楚重复的部分,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表示能既能看出重复的人数,又能明显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请大家在小组能讨论;听清要求(1)小组探究研讨:小组内商量,分工完成(2)小组汇报: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引导:你是怎样找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怎么表示的?(3)对比分析: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这几幅图中,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5)介绍集合,揭示课题:介绍: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参加跳绳的学生”用一个圈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我们也可以说是参加跳绳学生的集合;同样把参加踢毽的学生也用圈圈起来看作另一个整体,就是参加踢毽同学的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学课堂上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的思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
武昌复兴路小学陈梅
“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课后,感慨颇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画好的韦恩图、红、蓝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1: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仔细观察,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出示人数)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追问: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2、自主探究,推导韦恩图
师:看来这个统计表没办法让我们看清楚重复的部分,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表示能既能看出重复的人数,又能明显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请大家在小组能讨论;听清要求
(1)小组探究研讨:小组内商量,分工完成
(2)小组汇报: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
引导:你是怎样找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怎么表示的?
(3)对比分析: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这几幅图中,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介绍集合,揭示课题:
介绍: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参加跳绳的学生”用一个圈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我们也可以说是参加跳绳学生的集合;同样把参加踢毽的学生也用圈圈起来看作另一个整体,就是参加踢毽同学的集合。
这两个集合重叠的部分,表示既参加跳绳有参加踢毽的学生的集合,同时我们还可以说是参加跳绳的学生和参加踢毽学生的交集。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集合。
(课件演示集合)
像这种集合图,最早是由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约翰韦恩发明的,所以我们也叫它韦恩图。
(1)师板书韦恩图:
师:刚才你们已经说了我们红色的圈表示参加跳绳的集合,用蓝色的圈表示踢毽的集合,对这个图,你还有什么问题?
质疑:师用红色的圈出“只参加跳绳的学生”,这一部分表示什么呢?(抓住只)
师在用笔圈出“只参加踢毽学生”,那这一部分呢?那中间(圈出)呢?
3、利用韦恩图解决问题:
(1)结合这个图,再来列式算一算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你能列式解决吗?
(2)尝试独立列式解决
(3)汇报交流:指着图,说说每步的含义,可能:
6+5+3=14人 9-3+8=14人
9+8-3=14人 8-3+9=14人
4、比较韦恩图与前面的统计表
比一比,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后核对,中间3个表示什么?
2、小惊喜:语文之星和数学之星,出示第2题
四、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
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冲突”,激发探究。
当学生解决两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时,几种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
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
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
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满足“既能清楚地看出两项都参加的学生,又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表示方法,本节课展示了3钟不同的方法,都是学生思维的体现。
同时在列式解决问题时,学生共用了4种方法来计算两个比赛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列式。
三、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抓住体现思维的关键词
本节课中,除了集合的思想外,我们在交集的形成部分,需要找到“两项都参加的学生”,因此在小组探究时,我提出汇报时说说:“你们是怎样找到两项都参加的学生的?你们是怎样表示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汇报时呈现找重复的人的方法,比如:连线、做记号等,这些方法也是我们数学的集合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引导。
同时,抓住学生语言中的关键词“既……又……、只”这些简洁的词语,引导学生用精确、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关系。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
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
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
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