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长度、昼夜时长)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地方时、日出日落方位、极昼极夜时长)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地方时、日出日落方位、极昼极夜时长)考点详解• 1. 地方时的计算世界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间隔经度15°,北京位于东八区。
在计算地方时时,应遵循以下的步骤:①计算经度差。
找出两地的经度,相减,计算经度差;②经度1°=4分钟。
两地的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分钟。
③东加西减。
计算东边地区的时间用"+",计算西边地区的时间用“-”;例如北京的经度为116°E,时间为12:00;武汉的经度为114°E,武汉在北京的西边。
则此时武汉的地方时为:12:00 -(116°E - 114°E)×4min = 11:52。
图1 世界24个时区分布图• 2. 日出、日落方向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
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西落;②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③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图2 北半球日出日落的方位例题图3 例题答案:D、B精讲精析:(1)分析中山站日出的地方时。
日出时间= 12:00 - 昼长/2。
中山站一直都是极夜,当结束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昼长很短,因此日出时间接近于12:00。
(2)分析天津的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且“东加西减”。
中山站的经度为76°E左右,天津的经度为117°E,因此天津在中山站的东边,计算时用加法,则天津的地方时≈12:00 + (117°E - 76°E)×4min = 14:44。
(3)分析太阳的方位。
夏季时,在天津观察太阳,太阳东偏北升起,正午时位于正南,西偏北落下。
因此在14:44分时,太阳刚刚过了正南方向,并向西运动,因此应该是西南方向。
[全]高中地理(地方时、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地方时、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考点详解•1、地方时的计算地方时,即为当地时间。
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会不同。
地方时的计算,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按照经度①计算两地的经度差;②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计算东边地区的地方时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③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加减4分钟;(2)按照时区①计算所在时区,时区=经度÷15°,四舍五入;②采取“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③每间隔一个时区,时间间隔1h。
图1 世界24个时区分布图•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移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
某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该地和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有关,纬度差如果逐渐变小,说明太阳直射点越来越靠近该地,则该地昼长越来越长,日出=12:00-昼长/2,即日出越来越早。
图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计算地方时。
①当太阳位于F位置时,太阳高度最高,因此此时为泰山站的正午12:00;②泰山站的经度为76°58′E,为东五区,泰山为117°E(东八区),即在泰山站东侧3个时区,因此要加3个小时,因此泰山此时的地方时为12:00+3h=15:00;③东京为141°(东九区),因此东京的地方时为16:00;纽约74°W为西五区,因此相差10个小时,此时为夜晚2:00;开普敦为18°E,即为东一区,在泰山站西侧7个时区,因此地方时为12:00-7h=5:00。
因此综合来看,选项B正确,即此时东京为下午16:00,太阳慢慢落山。
[全]高中地理(晨昏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晨昏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晨昏线地球上白天与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顺着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叫做晨线;由白天进入黑夜的分界线,叫做昏线。
根据晨昏线,可以判断时间、季节和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①判断时间。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早上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晚上18:00;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正午12:00;②判断季节。
a)晨昏线与北极圈相交,且北极圈以北一直处于白天,则为夏至;若北极圈以北一直处于黑夜,则为冬至;b)晨昏线与北极点相交,则为春分或者秋分;③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
a)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b)太阳直射点的纬度=90°-晨昏圈最北端的纬度,例如晨昏圈最北端为66°34′N(北极圈),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或23°26′S,然后根据北极点的极昼极夜情况,进一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图1 晨线与昏线•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例题图3 例题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昏线,表示的是日落时间,日落时间不断前移,即日落时间越来越早;②昼长=(日落时间-12:00)×2,日落时间越来越早,即昼长越来越短。
地理太阳直射知识点总结
地理太阳直射知识点总结一、地理太阳直射的基本原理太阳直射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度,而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也在改变,因此造成了太阳直射区域的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每天都会经过太阳直射区域,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太阳直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断移动。
二、太阳直射带1. 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是离赤道最近的地区,因此在太阳直射时受到的太阳能最为强烈。
赤道地区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温差小,是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2. 热带地区热带地区是位于赤道两侧约23.5度以内的地区,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一次太阳直射。
热带地区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是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3. 温带地区温带地区位于热带地区的两侧,介于23.5度到66.5度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两次太阳直射。
温带地区气温适宜,季节变化明显,适合农业生产。
4. 寒带地区寒带地区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介于66.5度到90度之间。
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一年中都会经历一次太阳直射。
寒带地区气温低,冰雪覆盖,是极地冰雪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太阳直射对气候的影响1. 温度太阳直射会使得太阳能辐射最为集中,因此太阳直射区域的气温会较高。
赤道地区气温持续高,而极地地区气温持续低。
2. 降水太阳直射会形成气流运动,使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圈,从而形成大规模的对流性降水,影响降水的分布。
3.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会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夏至时,南半球就是冬至。
这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所造成的。
四、太阳直射对影响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1. 农业生产太阳直射会影响季节变化和降水分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农业生产需要根据太阳直射区域和季节变化来安排种植和收割。
2. 生态环境太阳直射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繁衍。
热带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植被分布就是直接受到太阳直射的影响。
3. 人类活动太阳直射的地理分布也影响着人类活动,赤道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居民生活习俗和经济活动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总结-word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总结
利用“对称法则”突破昼夜长短规律的技巧
(1)同一天中,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两点昼夜长短相反,如昼长为13个小时,则40°S夜长为13个小时。
(2)一年中,某地二至日前后相同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同,即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如某地7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为5时,则5月22日前后日出时间也为5时。
(3)一年中,某地二分日前后相同的时间,昼夜长短相反,如春分日后一个月(4月21日左右)和前一个月(2月21日左右)昼夜长短大致相反。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极昼、极夜地区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全球昼夜平分。
(4)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从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第 1 页。
[全]高中地理(自转、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自转、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地球自转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叫做自转。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自转一图1 地球自转示意图•2、地方时的计算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
每间隔一个时区,时间间隔1小时,经度每间隔1°,时间间隔4分钟。
假设A点已知经度和地方时,B点只知道经度,则计算B点的地方时的步骤为:①辨别东、西方向。
以已知地方时的地点(A)为标准,看另一个地点(B)在它的东面还是西面;②计算经度差。
计算两个地点的经度差,要注意不能直接用数值加减,还要看东经西经。
例如120°E-60°W≠60°,而是等于180°;③进行加减。
采用“东加西减”,未知地点(B)位于已知地点的东面(A)则用加法,位于西面则用减法。
在有些题目中,已知地点(A)并不给说明经度,而是说一个时区(例如东八区),这时候我们要将另一地点(B)的经度也转换为时区,通过计算时区差,来计算地方时。
此时的计算步骤为:①辨别东西方向;②计算时区差;③东加西减。
其中,计算另一低点(B)时区数的公式为:【B点经度÷15°,四舍五入】。
例如B点经度为59°W,则B的时区数为:59°÷15°=3.93,四舍五入为4,即B 点位于西四区。
图1 世界24个时区分布图例题图3 例题答案:A、D精讲精析:(1)分析长城站的经度。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北逆南顺”,图中为南极点俯视图,因此地球沿顺时针旋转;②补齐图中的经度。
图中左侧为0°经线,右侧为180°经线,因此自左向右,上半部分依次为30°、60°、90°、120°、150°,下半部分也是如此,因此长城站的经度为60°;③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顺时针),逐渐增大的为东经,逐渐减小的为西经。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方向、昼夜长短)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影子的方向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有关。
假设某地位于北半球,则影子的方向为:①春分-夏至-秋分:太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南,黄昏影子朝向东南;②秋分-冬至-春分:太阳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因此早上影子朝向西北,黄昏影子朝向西南;③正午影子方向:与观察者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者以北,则正午影子位于正南;④南/北极点: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正北。
图2 影子的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C、A精讲精析:(1)分析影子的方向。
①由于该地为北极点,因此该点的四周,全部为“南”,因此中国结的影子指向正南,拍摄者也位于正南;②如果此时为3月21日(春分),则全球昼夜平分,北极点处应该是一半夜晚、一半白天,而图中全部都为白天,因此不是春分或者秋分。
(2)分析南极点的气候特点。
①南、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1月份为南极的夏季,但南极点的冰层很厚,夏季虽然有融化,但仍然比北极要厚很多;②3月1日~21日为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的昼长>夜长;3月21日~31日为冬半年,南极点及其附近夜长>昼长,因此总体来看3月份昼长>夜长,而北极点及其附近地区恰好相反,因此累计昼长:南极点附近>北极点附近;③南极的海拔较高,因此气压较低;④假设南极北极海拔相同,则9月1日~23日为南半球冬半年,气温较低;24日~30日为夏半年,气温较高,因此总体来说气温较低的日子更多。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日出、日落、极昼、极夜)考点详解•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日出日落方向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向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下图中的A点代表北半球的观察点,N、S、W、E分别表示北、南、西、东。
则不同季节太阳的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时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④正午时,从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从南半球看时太阳位于正北方,从赤道看时太阳位于正上方。
图2 日出日落方向例题图3 例题答案:A、B、A精讲精析:(1)分析优惠政策的优势。
优惠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北京的游客,但会造成景区游览人员增多,产生拥堵,游客交通与游览的用时的比值增长,但不会影响旅游服务设施的等级。
(2)分析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类,其中选项A中主要是人文资源,选项C、D主要是自然资源,选项B同时包含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太行大峡谷)。
(3)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①9月23日为秋分,15天为一个节气,因此10月8日为寒露,10月23日为霜降,11月7日为立冬,11月22日为小雪。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极昼、极夜)考点详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下图中的α)。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α= 90°- | β- γ|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其中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规律,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例如位于同一半球:40°N-20°′N=20°;位于不同半球:40°N-20°S=40°+20°=60°。
图2 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D、A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高度角与光照面积。
①题干中所说的为“正午”,因此一年中太阳高度角最小时,正午太阳最“低”,即照进室内的光线最远,光照面积最大;②福建位于北半球,因此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高度角α=90°-|β-γ|,β与γ处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详解
④地方时的不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D
A、直射点在④处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B、直射点从①处移到②处时,南半球的昼长逐渐变长
C、直射点位于③时,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D、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变短
下图示意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的极值,据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距极点
最近的是( C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图中纵坐标上A的数值为( B )
A.4 B.5 C.6 D.7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
白昼时间
甲地 5小时30分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 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24-昼长 例1:某地某天3点日出,则日落时间为21点 ,昼长为 18 小时。 例2: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未着以正午 12 为界,上下午 各 7小时,即该地该天是 5点 日出, 19点日落。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 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 北地区出现极夜。
(三)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 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2、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 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正午、日出、日落方位)考点详解•正午的太阳方位正午的太阳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
太阳直射点位于观察点以南,则正午太阳便位于观察点的南方。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个回归年)例题下图为安徽省某中学的操场示意图,两侧为行道树(早上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遮盖)。
读图完成1~2题。
1、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4:00~14: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应选择的最佳地区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列日期中,一天中行道树的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A. 5月1日B. 6月1日C. 7月1日C. 8月1日答案:A、C精讲精析:(1)分析每个区域的树荫面积。
①安徽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而6月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该操场以南,即正午12:00时,太阳位于正南;②14:00时,太阳由正南,慢慢向西移动,即位于西南(南偏西);③此时太阳位于西南,因此此时操场的树荫,西操场>东操场,并且西北操场(①)的树荫面积最大。
(2)分析树影的转动角度。
①树影的转动角度,与早上、正午、晚上的太阳位置有关;②冬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正西,因此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③春分和秋分时,太阳早上在正东,晚上在正西,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④夏至时,太阳早上在东北,正午在正南,晚上在西北,一天之中树影转过>180°;⑤因此,夏至时(6月23日)树影转过的角度最大,选项中的7月1日距离夏至(6月23日)最近,因此选项C正确。
[荐]高中地理(地方时、日出日落、昼长夜长)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地方时、日出日落、昼长夜长)考点详解•地方时根据经度,计算地方时,可以依据以下步骤:①判断东西方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即为东。
②计算两地的经度差(或时区差)。
同为东经或西经时,数值相减;一个东经一个西经,则数值相加(时区数=经度÷15,四舍五入)。
③计算地方时。
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计算东边地区的地方时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经度每间隔1°,地方时间隔4分钟(每间隔15°,地方时间隔1小时,每间隔1个时区,地方时间隔1小时)。
图1 世界24个时区的分布例题早期的GPS接收机可以显示当地日出、日落的世界时(伦敦时间),某日刘教授在游览北京时,GPS显示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21:55、10:05,据此回答1~2题。
1、该日北京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分别为()A.5:55、18:05B.6:55、1705C.9:55、14:05D.10:55、21:052、假设北京的白昼越来越长,则此时接近()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答案:A、A精讲精析:(1)分析北京日出、日落的地方时。
①北京位于东八区,而伦敦位于零时区,因此北京位于伦敦的东侧八个时区,用加法;②北京时间=伦敦时间+8h,因此日出时间=21:55+8:00=第二天的5:55,日落时间=10:05+8:00=18:05,选项A正确。
(2)分析此时的节气。
①此时北京5:55日出、18:05日落,昼长为18:05-5:55=12:10,即昼长大于12小时,因此位于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之间);②此时早于6点日出、晚于6点日落,也可以判断为夏半年;③此时昼长越来越长,因此为春分-夏至之间,并且昼长接近12h(日出接近6:00),因此此时接近春分(刚过春分),选项A正确。
总结•昼长、夜长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北京的时区、伦敦的时区、伦敦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②根据昼长>12h,判断此时位于夏半年;根据昼长越来越长,判断此时位于春分-夏至;根据昼长接近12h,判断此时刚过春分。
[全]高中地理(极昼、极夜、太阳直射点、气压带 风带)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极昼、极夜、太阳直射点、气压带/风带)考点详解•1、极昼、极夜极昼/极夜,指的是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黑夜。
极昼极夜的出现,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运动有关,即与季节有关,具体的规律如下:(1)二分二至①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没有极昼极夜;②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北都是极昼,南极圈以南都是极夜;③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北都是极夜,南极圈以南都是极昼。
(2)夏半年、冬半年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昼,范围逐渐向北极圈扩大,夏至时极昼范围达到北极圈,之后逐渐向北极点缩小;南极点及其附近出现极夜;范围逐渐扩大至南极圈,夏至后逐渐向南极点点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北极点及其周围出现极夜,南极点及其周围出现极昼,极昼/极夜范围逐渐向南/北极圈扩大,冬至后逐渐向南/北极点缩小。
图1 极昼极夜示意图•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为“黄道面”。
两个平面存在着一个23°26′的夹角:黄赤交角,因此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移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移动的规律如下: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极昼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极夜的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图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例题图3 例题答案:A、D精讲精析:(1)分析乙地该鸟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从题干中可知,该鸟类常常在沿海滩涂和河口觅食,因此如果沿海滩涂减少,则无法容纳太多的鸟类,且鸟类不得不集中到仅有的几块滩涂,造成鸟类分布的集中,因此选项A正确。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最拿分系列 02 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02 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4。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5°N的昼长等于23.5°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1。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三者都是地球上所固有的自然现象,虽然都涉及到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之分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的.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因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要公转也会产生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时间较长,为一年。
昼夜长短变化是除赤道以外,其他纬度地区随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该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全]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角、影子方向)考点详解(1)日出日落以北半球为例:①春分、秋至,6点日出,18点日落;②夏至,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至,6点后日出,18点后日落。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秋分(9月23日)重新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返回,向北移动,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太阳直射的光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下图中的红色夹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H),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角,在中午的12:00出现。
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规律:①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角(H)=90°;②太阳不直射时,12:00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③太阳高度角,等于90°减去该地距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④从直射点开始,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减小的角度,恰好等于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例题图3 例题答案:B、C精讲精析:(1)判断影子的方向。
如下图,第一张图中,影子位于白色平台的上面,天塔的右侧为一个暗色的凸出港口;对应到第二幅图上面,应该是下图第二幅图中红色线的位置。
第二幅图中有指北针,因此该红线所指的西北方,即为天塔的影子方向。
图4 太阳高度角示意图(2)判断太阳的位置,进而确定时间。
影子在西北方,因此太阳应该位于东南方,应该是日出后的一段时间。
天津低处北半球40°N左右,因此春季秋季6点日出,夏季6点前日出,冬季6点后日出。
因此只有8:00-10:00符合条件,每个季节都是刚刚日出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影子长度、昼夜时长)考点详解
1、影子长度,与该地到太阳直射点的距离,成正比。
即影子越长,该地到太阳直射点的距离越远。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
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图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北半球的季节,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冬季昼段夜长,夏季昼长夜短。
例题
图2 例题
解答:B、D
精讲精析:(1)读图,判断南北半球。
大多数时间影子朝南,这表明一年中,太阳大多数都在该地的北方,即判断出该地位于南半球。
(2)判断具体直射点区域。
图中少数时间影子朝北,表明少数时间该地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大多数时间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南,因此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且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比较靠近南回归线(23°26′S),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和赤道之间)。
因此,20°S比较合理。
(3)判断图中没有影子的时刻。
图中少数时间没有影子,这表明太阳直射。
进一步确定了该地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因此只有在此区间内,太阳才能直射。
(4)判断季节。
该地为20°S,当正午日影最短时,表明太阳直射该地(20°S),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这时候应该是冬季。
(5)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度。
北半球冬季的时候,寒冷干燥,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昼短夜长。
总结
做该题时,有一个小技巧:画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由于影子越长,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因此以中间的横线为对称轴,做一个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
图3 画出太阳直射点
分析该轨迹,对应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图,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的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图4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