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语文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1)》 (共15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课件《第三单元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1)》 (共15张ppt)
江山如此多娇, 沁园春· 雪(节选)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 惜秦皇汉武, 一九三六年二月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政治一统
经济一统
思想文化一统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 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 于京师。 这则材料,说明了西汉时期政治 上存在什么问题? 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币制大乱 经济停滞 中央收入减少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 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西汉初年,思想上存 在什么问题?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儒家
用儒家思想来教化 百姓,百姓就会安 分守己,天下可以 太平。儒家思想治 国,既体现皇上的 仁慈,又教化了百 姓。
监察 制度
地 方
刺 史
刺 史
皇帝
(中央) 司隶校尉
监督 和检举京 师百官和 皇族的不 法行为
地 方
刺 史
全国分为“十三”州部(监察 区)
刺 刺 史 史 刺 刺 刺 刺 刺 刺 刺 刺 史 史 史 史 史 史 史 史
监督地方官员和诸侯行为, 向中央反映情况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 盐。 ——《汉书》 由中央统一铸 造货币 五铢钱 极大地增加了 中央收入
道家
治理国家要顺 其自然,无为 而治。百姓无 拘无束,可以 对皇帝说三道 四。
法家
制定严厉刑 法,对乱说者 治罪,看今后 谁还敢诽谤皇 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 舒)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教案
2.教学手段:
2.1多媒体课件:教师将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2.2历史资料:教师将提供一些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等,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2.3网络资源:教师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历史数据库、学术文章等,进行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3.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资料
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等。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2.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8.学习兴趣与动机:通过本节课的生动讲解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
9.问题解决能力:在讨论和实验环节,学生将能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0.批判性思维:在分析历史事件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背后,是西汉初期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和中央集权的需求。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对后世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31张PPT)》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31张PPT)》PPT课件

东汉建立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 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 破长安,新朝灭亡。25年刘秀 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光武中兴”
东汉的灭亡 220年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政治
削弱封 国势力
推恩令
强化监 察制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央 司隶校尉
地方
刺史
经济
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
思想文化
措施:
州部(监察区),每部委派刺史一 人,定期巡视。
②中央:设立司隶校尉,以监督朝廷、都城 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影响:
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经济上
措施: 将地方的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
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 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作用:
极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实现了经济上 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
监督和 检举京师百 官以及皇族 的不法行为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 方
刺 刺 刺刺 刺刺刺刺刺刺刺刺 刺 史 史 史史 史史史史史史史史 史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 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但也体现了文化专制 的一面。
一、汉初的分封制与“七国之乱”:
西周
分封制 西汉?
秦朝
郡县制
刘邦共封了七 个异姓王和九个同 姓王,他们在王国 内可以任免官吏, 自征租赋,自铸钱 币,自集军队。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玉2498片,金线1100克)
法 家
秦亡!
道 家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人教版1课程标准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绘制年代尺,列举汉朝(西汉、东汉)的主要历史事件。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列表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相关史实。

3.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评价汉武帝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辩证史观。

(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通过绘制年代尺,列举汉朝(西汉、东汉)的主要历史事件。

2.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列表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相关史实。

3.通过合作探究,探讨、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评价汉武帝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辩证史观。

3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所采取的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汉武帝。

4教学方法课前预习的方法、小组合作法、目标导向法等5设计说明本课时是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在教学设计上,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并能针对基础知识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课堂上再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环节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确论从史出、以史论证的观点。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
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对中国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王莽篡权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实际掌权者外戚宰相王莽发动宫廷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亡。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由于采取的各项改革措施脱离实际,最后失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所巩固的大一统格局使汉朝走向全盛,感受国家一统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树立创新改革的观念。
重点
汉武帝推进大统一格局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
运用相关史料,评价汉武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期集中表现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东汉建立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三国演义》开篇道: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东汉(25年— 220年)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阅读课本,小组讨论等方法,理解汉武帝为进一步实现大一统,采取措施
从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出现了大一统格局?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萧王庙中学包红园【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新课教学】:导入新课:由黄晓明和Angelababy的婚礼导入,因为黄晓明是饰演《大汉天子》而出名的。

背景因为是《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也为后面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做铺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回顾汉朝的建立。

并且介绍汉武帝刘彻的生平。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并且通过了解汉武帝的生平知道汉武帝胸怀大志)政治上:(1)阅读卡内容探究: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2)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3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3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4.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得到了提升,能够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放置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认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史料,运用史料实证来理解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到了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进行合理解释,认识其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知识点和分析能力。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板书设计
①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推恩令的实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盐铁官营,统一货币,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文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家文化。
②汉武帝时代大一统格局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同步教案:第3单元第3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3.学生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设定目标:鼓励学生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持续改进:鼓励学生持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书籍:《汉武帝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等,这些书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论文: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汉武帝时代的研究论文,如《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制度研究》、《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发展》等,以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视频资料:播放与汉武帝时代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情景。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知识测试和互动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大一统格局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的奥秘。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八上 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八上 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精品教育.doc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课时:一课时所属单元:第三单元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min>(ppt展示人物画像)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沉默)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

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在干支纪年的同时加上了皇帝自己取的年号就不容易混乱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武帝聪明才智,但是在治理国家巩固通知方面,汉武帝更是具备了过人才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课件 (共1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课件 (共13张ppt)

刘邦共封了七个异姓 王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 国内可以任免吏,自征租赋, 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西汉
郡国制
封国 封王 封地
吴国
济南王 菑川王 胶西国 胶东国 赵国
刘濞
刘辟光 刘贤 刘印 刘熊渠 刘遂
广陵(江苏扬州)
东平陵(山东章丘) 剧县(山东寿光南) 高密(山东高密] 即墨(山东平渡) 邯郸(河北邯郸)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权力集 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
1.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 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 集权。 3.这些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且对中国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东汉建立
西汉最后一任皇帝刘婴5岁时西汉 王莽篡权 实际掌权者宰相级的王莽发动宫廷 政变,命其下诏禅位,西汉王朝灭 亡。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后开 始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 但失败。
这是什么? 五铢钱 谁在位的时候发行? 汉武帝
汉武帝还把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 增加收入,在经济上促进了大一统。
为什么要发行这种货币?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
思想文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长安
太学 官学
地方
化方面
削弱封 国势力
政治 方面 强化监 察制度
中央 地方
推恩令
司隶校尉 刺史
经济上
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生产,增加中央收入
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在绿林军配合 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攻破长 安,新朝灭亡。25年刘秀建立 东汉王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学科 历史与社会 授课班级 八年级二班 学校 育才中学 教研组成员 金欣苗 王凌超 王飞婷 郑佳瑶 严佳媛 陶含怡 张梦诗 朱佳铃 张华 计划学时 一课时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本课内容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促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学情分析1、学生们在课外通过书籍或者电视剧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所了解的可能并非真实的历史,且只知故事,不知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历史意义。

因此,既要引导学生正视电视剧与历史史实的差别。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准确掌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学生们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有较高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虽然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实施的具体措施,但简要地给学生讲述措施实施的背景及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生在整堂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过程要跌宕起伏,有轻重缓急。

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述历史小故事、安排小组合作、历史剧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和参与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教学目标1. 教学评价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评价一、导入(3分钟)课件展示:猜古代皇帝的名字(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朝经历确实切时间。

掌握汉武帝为稳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比拟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拟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稳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开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拟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导入:汉族、汉语、汉人、汉文化、汉字。

“汉〞从何而来,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的代表呢?让我们走进中国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分析其原因。

环节一:西汉初年的统治师: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1.西汉的开国皇帝是?2.他得到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应该是什么?3.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后来经历了怎么样的开展过程?4.汉景帝的继任者是谁?学生阅读课本,一一答复。

教师讲解后,展开幻灯片4,介绍汉武帝,问与汉武帝相关的知识,大家学过的纪年方法。

展示幻灯片5,提示大家,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

〔过渡〕汉武帝即位后,祖宗留下来的基业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学生简要说明。

师:经济上,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开展;政治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是政局依然非常不稳定,诸侯王问题悬而未决。

展示幻灯片6,教师介绍“七国之乱〞出示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问:这说明了什么?有怎么样的影响?生略问:汉武帝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环节二:汉武帝稳固统治的措施〔一〕政治上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稳固中央集权〕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除了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的子弟建立新的候国〕3、推恩令发挥了什么作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4、与汉景帝削藩的措施相比,你认为推恩令高明在哪里?〔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对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谢。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2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3.3《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2

第3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一、教学要求: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展评价。

二、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稳固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影响。

2、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攻,学会评价汉武帝。

3、了解东汉的兴衰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哪段历史呢,请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的人物和文字。

展示:汉武大帝视频师:你认为这段视频所展示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在哪一个皇帝统治时期?生:汉武帝展示:汉武帝介绍〔过渡〕师:汉武帝的雄才大概、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大统一格局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对汉武帝一身成就的评价。

四、讲授新课:师:那么,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又有哪些皇帝为汉朝的统一和开展做出了努力呢?生: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继续轻傜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展示:汉朝皇帝更替图师: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开展,政治趋向稳定,那么汉武帝是如何推动汉朝走向全盛,实现大一统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前言。

生:齐读师:很好,那么,汉武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55—57页正文,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书本中找出答案。

〔教师循环走动指导学生阅读。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

哪位同学来说说汉武帝在政治领域采取的措施?生:略“推恩令〞展示:政治领域监察制度师:同学们,历史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前后有因果关系的。

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公布推恩令呢?我们来听这样一个故事:展示:资料汉武帝面对诸侯国势力膨胀的故事。

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认真听。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在西汉,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集权。

师: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西汉初年刘邦为稳固汉朝统治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展示: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2.难点:
- 理解汉武帝时代大一统格局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意义
- 分析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背后的历史逻辑
3.解决办法:
- 运用多媒体资料,如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一统格局的地理和政治意义。
- 通过案例分析,如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掌握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
5. 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大,民族融合也得到了加强。
6. 大一统的影响: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皇帝的权威,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我国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梳理
1. 汉武帝时代背景: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他登基时,我国正处于一个分裂和混乱的时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并致力于实现全国的统一。
2. 大一统政策的提出:汉武帝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帝的权威;二是改变当时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三是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课时:一课时所属单元:第三单元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min>(ppt展示人物画像)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沉默)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

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在干支纪年的同时加上了皇帝自己取的年号就不容易混乱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武帝聪明才智,但是在治理国家巩固通知方面,汉武帝更是具备了过人才智。

2.环节一: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背景教师:汉武帝以前,西汉政治制度都是由谁设计的呢?学生A: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若学生回答汉朝的皇帝,再次追问上述问题。

学生B:秦朝的秦始皇,因为汉承秦制教师:不错,汉朝的制度承袭了秦朝,但我们先来看看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在哪些方面承袭了秦朝的制度,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汉武帝的制度与秦朝制度)教师:从幻灯片上我们可以发现汉高祖刘邦承袭了秦朝统一度量衡和大部分的官制,但是在认为秦灭亡就是因为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法家思想所以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所以结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汉初是推行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以分封制来巩固汉朝的统治。

但是国家真如他所涉及的那样发展吗?(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阅读七国之乱)教师:请大家阅读书本第55页资料卡,然后思考,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以后,诸侯国逐渐强盛起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A:诸侯国实力强大,就不服重要想要自立为王。

学生B:会产生诸侯权利过大威胁王权和汉朝统治的情况。

3.环节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ppt展示并讲述汉武帝面临诸侯国实力膨胀与河间王之间的故事,为讲述推恩令铺垫)学生: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的统治教师: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诸侯王的封地需要分给他所有的儿子建立诸侯国教师:由谁来说一说他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学生A:本来一块不大的地方分给了众多的儿子,当过了几代以后,国家里的诸侯就会很多了,每个人拥有的封地就少了很多,就很难跟中央抗衡了。

学生B:没有通过像河间王一样的战争的方式,就达到了目的,而且曾经那些不是嫡长子而分得土地的诸侯还会心存感激,更加拥护中央的统治。

教师:既然诸侯国的权利汉武帝也削弱了,是不是就可以任由诸侯国野蛮生长了呢?学生:不行,虽然诸侯权利被削弱了,但如果他们联合起来造反,还是会对中央形成不小的冲击。

教师:汉武帝要如何治理才能避免之前这样的割据反叛事情的发生呢?学生:加强监察,使得地方官吏处于中央的管理监督下,避免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ppt展示十三州地图)教师:汉武帝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长官名称叫什么?学生:划分十三州,掌官叫十三州刺史。

教师:没错。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这个州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监察区”。

汉武帝在每个州部都委派一个刺史,定期巡查。

那么作为刺史,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及时报告中央有关地方的各种事情,监督地方政府和皇族,镇压地方叛乱的任务。

教师:按照中央的要求,刺史监视所属郡国主要官员的行为,年底到都城向皇帝汇报。

后来,汉武帝更是设立了一个叫做司隶校尉的官职,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面对这样的状况,汉武帝做了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做呢?学生A:统一币制,不让民间私铸钱币。

各种铜钱大小轻重不一致,无法区别真钱和假钱。

学生B:推行五铢币,不允许地方私自造钱。

中央用相同的模具造钱。

教师:汉武帝推行五铢钱,统一了钱币的大小形制,使得经济上很好的得到了统一,也增加了国家的财富,那么他还采取那些手段,增加国家的收入呢?学生A:不知道学生B:官方经营和销售铁和盐。

教师:是的,由于盐和铁的利润特别高,汉武帝就把他收归中央经营,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商人随便加价,稳定民生。

就好像现在的石油和通信一样都是政府主导的。

另外铁是不是可以制造兵器呀,铁盐官营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地方军事力量的培养。

教师: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我们也算是见识了,但是政策的推行实施离不开人们思想上的认同。

当时社会上的各家都纷纷建言献策向汉武帝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那汉武帝会用哪一家的观点呢?(给出各家主要观点,由学生角色扮演道家、法家以及儒家代表董仲舒向扮演皇帝的教师建言献策)学生(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

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学生(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

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

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不要去干扰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

学生(董仲舒A):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

学生(董仲舒B):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

学生(董仲舒C):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道家思想对百姓不闻不问,更不可用。

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儒家学说。

教师(汉武帝):听完董爱卿所言,朕以为儒家思想甚好。

可是朕要怎么推行呢?学生(董仲舒A):所有不是儒家的思想全都禁绝,独尊儒术,来保证皇上的权威和政令的推行。

学生(董仲舒B):兴办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允许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ppt展示太学图片;汉代讲学图;五经教师简要讲解)学生(董仲舒C):选拔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朝廷做官。

教师:大家想一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董仲舒ABC):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促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

推动了政治经济的发展。

学生(其他各家):禁锢了其他各家学说,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思想的繁荣。

4.环节三:评价汉武帝教师: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领略到的汉武帝的聪明才智,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学生梳理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教师:通过老师的板书和你们自己设计的表格,结合之前我们所学的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我们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汉武帝。

学生A: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封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汉朝实现了大一统。

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学生B:我补充前面同学所说的。

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征战,他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使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

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特别是他承认过失,知错就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5.课堂小结<3min>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使西汉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

但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政权。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东汉统治前后经历了近两百年。

汉朝就在不同帝王的统治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印记,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寻,去回味。

四、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