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沁园春·雪》课文简析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初三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数学教案
初三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数学教案
标题:初三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在此部分,详细列出本章所有的主要知识点,例如:函数的基本性质,方程组的解法等)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实践法
3. 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解
(按照知识点的重要性逐一讲解,每个知识点都应有实例分析和习题练习) 3. 巩固练习
(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与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3. 同伴互评
六、教学反思
(在这一部分,教师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时光”。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探讨青春期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握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处理青春期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培养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2.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3. 青春期的挑战与机遇4. 应对青春期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PPT课件。
2. 教学软件:用于演示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动画。
3.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难点。
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青春期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青春期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青春期经历和感受。
2. 讲授新课: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挑战和机遇。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青春期经验和应对方法。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珍惜青春时光,积极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学习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学具:录音、投影仪。
学习过程: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1 学生自读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投影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思考讨论1 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2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新诗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二、单元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能够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感情等2、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联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壮丽山河,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对美的歌颂,唤起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三、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感情2、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4、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四、教学设想:1、寻找一个切入口,营造学诗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如: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感染学生,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2、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3、教学中尽量减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规范”,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一、沁园春雪【教学思路】《沁园春雪》是体现毛泽东诗词特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典范作品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该词的写作背景,抓住该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气度豪迈的特点,领会本词的基本内容和写法,进而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上阕;第二课时:下阕、总结、思考练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制作相关课件;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毛泽东生平的资料;【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二、自主学习1.毛泽东:(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2.了解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3.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字词:①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②难字:莽、娆、竞、骚4.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予以更正三、合作探究(1)上阕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2)详细分析上阕: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极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3)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4)详细分析下阕: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5)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6)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四、解决课后练习四、布置作业: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8226;长沙》板书设计概写:动静结合具体描写:动静结合(实)想象描写(虚)上阕:描写热爱祖国山河过渡(承上启下)评论历代帝王歌颂无产阶级抒发豪情壮志下阕:议论、抒情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思路】: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雨说》是他在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的未来和儿童的成长,于是写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把握“雨”的形象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四、合作探究:①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练习反馈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六、作业布置:熟读诗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就是我祝福的心意”4、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三、合作探究1、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2、《雨说》中的“雨”,象征着什么?其意义何在?四、课堂小结: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六)课堂小结四、外国诗两首【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2、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2、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型】课内自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仅25岁三、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四、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发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五、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找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师生共同解答)六、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学生自由发言)七、朗读(男女生比赛)八、小结:九、指导自读十、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自学问题: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学生自由发言)十一、总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化学九上一单元讲课教案
化学九上一单元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掌握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4)了解化学反应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实验守则和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
(1)化学反应的应用;(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理论讲解(30分钟)。
(1)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PPT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例如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酸、碱、盐的性质等。
(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3. 实验操作(40分钟)。
(1)化学反应的观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2)实验操作方法的讲解。
详细讲解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4. 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肥的制作、金属的防腐蚀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激励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世界。
教材不仅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实验都紧扣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与反思。
此外,教材还融入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体而言,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验为导向”为核心思想,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总结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世界。
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安全知识;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总结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1单元教学设计(版含答案)
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1单元教学设计(版含答案)一. 教材分析牛津译林版九年级上册英语Unit1主要讲述关于假期和旅游的话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有关假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描述。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textbook、workbook、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等部分,通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听、说、读、写简单的英语句子。
但对于一些关于假期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课堂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关于假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具备描述自己假期经历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关于假期的简单句子,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激发对旅游和假期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关于假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描述。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流畅的对话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各种与假期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具、课件、练习册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假期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假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目录壹设计背景 (3)一、语言目标(基础任务) (3)二、思维目标(进阶任务) (3)三、价值目标(表达任务) (3)贰任务一 (5)初读诗歌捕捉感受 (5)一、学习目标 (5)二、课时安排 (5)三、教学资源 (6)四、教学实施 (6)第一课时启航驶向诗歌海洋 (6)第二课时向诗海更深处进发 (9)第三课时畅游诗海正当时 (13)第四课时诗意澎湃的弄潮儿 (15)叁任务二 (21)自主实践朗诵比赛 (21)一、学习目标 (21)二、课时安排 (21)三、教学实施 (21)第一课时为朗诵而躬行 (21)第二课时寻找最美朗诵人 (25)肆任务三 (27)认知诗歌尝试创作 (27)一、学习目标 (27)二、课时安排 (27)三、教学实施 (27)第一课时 (27)第二课时 (27)伍阶段总结 (31)陆教学反思 (31)柒阶段测试反馈 (31)壹设计背景【单元分析】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欣赏诗歌,自主组织朗诵活动,自由创作小诗。
【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基础任务)1.学习鉴赏,独立阅读本单元的六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反复诵读,注意诗歌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歌韵律。
二、思维目标(进阶任务)1.把握诗歌的意象,解读诗歌意象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理解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基调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价值目标(表达任务)结合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发挥想象,自选典型意象,尝试创作一首寄托自己美好情感的小诗,班级同学互品,选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举办展览。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任务名著导读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二、题解与背景: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课标摘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 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作品,把握诗歌的意象,赏析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抓住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美。
3.赏析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4.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美,通过学习鉴赏诗歌创作诗歌。
教学设想: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
”诗词的学习借力吟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眼、口、心、耳并用,炼词磨句,点评释疑,学生自己内心有了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再通过朗诵、绘画、音乐的活动形式诠释诗词,达到内化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
教学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一、情境创设,诵读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学生们边听录音边跟着高声诵读。
设计意图:既能将学生快速引入诗词中的雪景,又能强化学生的积累。
)二、解题。
设问: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明确:体裁为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形式上的要求,“雪”是题目,主要表现了诗的内容。
设计意图:简要复习,随文巩固有关词的知识。
)三、自读活动一:读出韵律美。
学习诗词,朗读是最好的方法,反复诵读才能得其滋味。
设问:这首词音韵铿锵,有一种豪放壮美的风格。
如何读出其韵律美呢?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清节奏,三要读明韵脚,四要读出语气。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讲课教案
九上化学第一单元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理解化学中的基本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通过讲解和示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3)通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化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化学中的基本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3)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播放相关化学实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新知识1)讲解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2)示范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3)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进行练习。
3. 梳理知识点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化学中的基本知识点; 2)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相关疑惑。
4. 实验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操作;2)指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实验技巧;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3)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化学竞赛和科技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2.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爱在诗中流转,抒写青春赞歌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爱在诗中流转抒写青春赞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尝试诗歌的写作。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要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情感浓烈的新诗时,应关注诗歌朗诵、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上,本专题着重于写作手法和诗歌情感的鉴赏。
【学情分析】1.诊断测试请从所学过的新诗中选取一篇,为同学朗诵诗歌,鉴赏诗歌,讲解新诗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9位学生)(1)诗歌朗诵:87%的学生可以把握情感基调进行朗读,但缺乏技巧。
(2)诗歌鉴赏-写作手法:70%的学生所讲诗歌缺少对意象、语言、联想和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3)诗歌鉴赏-诗歌情感:83%的学生对所讲诗歌仅仅停留在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策略,不能真正领悟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3.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有一定的新诗阅读积累,基本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新诗,但在新诗的鉴赏上存在困难。
九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
九年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九班级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篇1常州市丽华中学钱红武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共性特点,及赐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把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支配共13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鼎湖山听泉》 2课时《林中小溪》及同散文 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画山绣水》 1课时诵读观赏 1课时自由阅读 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会和要求把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同学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的思想感情。
因而要教会同学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共性特点及赐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
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尝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悟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
进而参加“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预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支配,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同学学习在“吟哦讽诵”中留意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同学介绍一下这位被赞扬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同学的感受。
《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预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同学供应音乐、画面等激起同学朗读的爱好和热忱。
二是要指导同学在读中思考、品尝,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九年级学生达到以下生物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 掌握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理解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 培养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根据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的内容,共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细胞与遗传2. 第二单元:生物多样性与分类3. 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4. 第四单元: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转化5. 第五单元:进化与环境三、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介绍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教学:设计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讨论和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合作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课堂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研究能力和思维碰撞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实施,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教材2.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视频等3. 实验材料和设备4.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的简要概述,详细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2023秋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写作 写诗歌
2023秋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教案写作写诗歌
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能够通过写诗歌来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生物多样性
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方式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2. 研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依据。
活动二:探索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特定的生物类型(例如鸟类、昆虫、植物等),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该生物类型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该生物类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食物链、物种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活动三:写作:用诗歌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受
1.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的指导原则,例如使用形象的词语、抒发情感、展示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等。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指导原则,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
4. 分享与欣赏: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欣赏与讨论,增进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写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关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最新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 Unit1和Unit2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全单元知识点)
Unit 1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Section A (1a-2d)1.重点单词:textbook,conversation,aloud,pronunciation,sentence 2.重点短语:make word cards,work with friends,ask the teacher for help,listen to tapes,speaking skills,word by word,be patient 3.重点句式: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I study by working with a group.What about reading aloud to practice pronunciation?It's too hard to understand spoken English.—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Yes,I have.I've learned a lot that way.Try to guess a word's meaning by reading the sentences before and after it.You can become better by reading something you enjoy every day.The more you read,the faster you'll be.1.重点短语和句型2.How对方式进行提问及用by+doing回答How对方式进行提问及用by+doing 回答一、预习课本P1-2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1.课本____________ 2.交谈____________3.大声地____________ 4.发音(n.)____________5.句子____________ 6.有耐心的____________二、认真预习1a-2d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丽华中学钱红武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鼎湖山听泉》 2课时《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 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 2课时《画山绣水》 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自由阅读 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三、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
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
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
《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总结回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并明确任务:在初中两年的学习中,你有哪些好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讨论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3 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
本学期的语文课本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和过去会有什么不同?浏览课文、目录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制订计划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初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能简要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自然风景的特点)朗读课文2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3 指导阅读《综合学习与探究》了解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阅读4 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
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 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
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2 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课文分析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2 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
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3 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二、拓展延伸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 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教学反思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
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
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背诵、复习提问。
2 指导学生用刚学的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朗读、勾画3 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问题:作者从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中,感悟到人生哲理。
请说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朗读、勾画、批注2 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创新思维小练习: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2 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3 为学生评论提供范文学习、借鉴、模仿名家的评论,为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4 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二、拓展延伸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教学反思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飞红摘翠记黄山》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
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
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2 朗读课文,1、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朗读、思考3 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
学生配合画面介绍3 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
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 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二、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
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 组织交流、评价交流教学反思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
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由黄山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