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

职业病防治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文件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2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1.3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1.4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1.5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12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前期预防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卫生法——第七章

卫生法——第七章

尘肺( 种 尘肺(13种)
• • • • • • • 1、矽肺 、 2、煤工尘肺 、 3、石墨尘肺 、 4、碳黑尘肺 、 5、石棉肺 、 6、滑石尘肺 、 7、水泥尘肺 、 • • • • • • 8、云母尘肺 、 9、陶工尘肺 、 10、铝尘肺 、 11、电焊工尘肺 、 12、铸工尘肺 、 13、根据《尘肺病诊 、根据《 断标准》 断标准》和《尘肺病 理诊断标准》 理诊断标准》可以诊 断的其他尘肺
职业性眼病( 种 职业性眼病(3种)
• 1、化学性眼部灼伤 、 • 2、电光性眼炎 、 • 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 、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 基甲苯白内障) 基甲苯白内障)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 1、噪声聋 、 • 2、铬鼻病 、 • 3、牙酸蚀病 、
职业性肿瘤( 种 职业性肿瘤(8种)
• • • • • • • • 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石棉所致肺癌、 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 3、苯所致白血病 、 4、氯甲醚所致肺癌 、 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砷所致肺癌、 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 7、焦炉工人肺癌 、 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
•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 是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 是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为保护劳动者 健康,治理职业病危害, 健康,治理职业病危害,预防职业病发生而 采取的一切措施, 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治理职业病危害的设 备、采取的预防职业病发生的工程措施。 采取的预防职业病发生的工程措施。 •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 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 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病防治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法律、法规、规章也对职业病防治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以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法律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等内容。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管理、依法防治等原则。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包括用人单位、职工、政府等,各方都有责任参预职业病防治。

1.2 职业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职业卫生管理条例》对职业卫生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法规明确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保障职工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等。

-法规规定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1.3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职业病诊断标准》是职业病诊断的依据,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标准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要求和程序,确保职业病的诊断准确性和科学性。

-标准还规定了职业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便于医务人员对职业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二、法规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建立监测档案。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定了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用,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措施。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防治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范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防治设施的建设等。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工作环境对工作者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规范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法律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了雇主有义务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规定了雇主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雇主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二、法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规定了不同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2.2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

2.3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规章的职业病防治制度3.1 《职业病防治管理条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具体措施。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技术规范》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3.3 《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标准》规定了职业病防治机构的设置条件和职责。

四、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4.1 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职责。

4.2 企业应当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3 企业应当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职工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记录。

五、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5.1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2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5.3 职工有权要求企业建立职业病防治监督机制,监督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结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保障职工健康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共同维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旨在预防、控制和治疗职业病,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一、法律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职责和权利。

- 规定了职业病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和监测等内容。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保障职工的健康。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国家标准》- 该标准列出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科学的评估依据。

- 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危害因素。

-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规范,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1.3 《职业病防治规程》-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检测和诊断等内容。

- 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档案,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

- 强调了职工应当接受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法规层面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防治法实施条例》- 该条例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各方的责任。

- 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监督检查机构及其职责,保障了法律的执行。

- 对于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 该技术规范是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具体化,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操作指南。

- 规定了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技术要求和措施,有利于降低职业病发生率。

- 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安全。

2.3 《职业病防治标准》- 该标准是对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标准。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 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 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 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 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2018年6月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12月31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 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 治法〉的决定》修正,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
二、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方针、基本制度
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基本制度: 1、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第
4条) 2、实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第5条) 3、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第7条) 4、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第9条) 5、加强社会监督(第13条)
三、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职责 和职业病的前期预防的规定
1、拟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负责监督管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 3、职业病监测和调查,风险评价,提出对策; 4、负责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监督等; 5、负责医疗机构放射危害控制的监督管理; 6、负责职业病报告、管理和发布; 7、组织开展宣传教育。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第18条) 5、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5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5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条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职工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2、本制度规定从企业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企业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3、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一、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职业卫生管理网络,配备专业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3、每年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职工对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提出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制订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与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所需经费,督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5、根据“三同时”原则,企业新、改、扩建或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方可进行建设,切实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6、亲自参加企业内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分析,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我公司上岗前、在岗期间的体检和作业场所粉尘、噪声等的健康监护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病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以规范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1.1 法律法规的依据: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1.2 法律法规的内容: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内容。

1.3 法律法规的执行: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规章的制定2.1 规章的制定机构:国务院、卫生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

2.2 规章的内容:规章详细规定了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防治措施、职业病诊断标准等内容。

2.3 规章的执行:企业要按照规章的要求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三、规定的制定3.1 规定的内容:各行业、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如《矿业企业职业病防治规定》等。

3.2 规定的执行:企业要严格执行规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3.3 规定的监督: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定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4.1 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企业要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

4.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制度:企业要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持。

4.3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企业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五、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指国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1. 法律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国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如《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等,以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 法律规定了企业和个人的职业病防治责任,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1.2 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执行机构和职责,如劳动监察部门等,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 法律对违反职业病防治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和监督,保证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法律的宣传和教育- 法律要求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 法律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确保劳动者了解和掌握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法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法规的制定和修订- 国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如《职业病防治管理条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等,为职业病防治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

- 法规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管理要求和措施,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法规的执行和监督- 法规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执行机构和职责,如卫生监督部门等,以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

- 法规对违反职业病防治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和监督,保证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进行。

2.3 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法规要求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 法规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确保劳动者了解和掌握职业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规章的职业病防治制度3.1 规章的制定和修订- 国家制定和修订相关规章,如《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等,为职业病防治提供具体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法律制度1.1 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明确了职业病的定义、预防和控制的责任、职工权益保护等内容。

1.2 职业病诊断和鉴定制度: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程序,确保职业病患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医疗救治和相应的赔偿。

1.3 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法规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规定了企业应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职工的职业病风险。

2.2 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包括通风、排尘、防护装备等,确保职工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制度:规定了企业应采取合理的工程控制、工艺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三、规章制度3.1 职业病防治管理规定:明确了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包括职业病防治责任、职业病防治措施、职业病防治培训等内容。

3.2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要求企业向职工告知工作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3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制度: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的程序和要求,加强对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规定制度4.1 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制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标准,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防护设施的要求等,为企业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

4.2 职业病防治培训规定:要求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这些制度的落实对于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法律的职业病防治制度:1.1 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等,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2 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责任,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劳动者应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活动。

1.3 法律的监督和执法:相关部门负责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执法,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保障职业病防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法规的职业病防治制度: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法规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控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2 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培训: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应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能力。

2.3 职业病诊断和康复:法规要求建立职业病诊断和康复制度,为职业病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断和康复服务,保障其权益。

三、规章的职业病防治制度:3.1 职业病危害监测和报告:规章规定了职业病危害监测和报告的要求,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2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要求:规章明确了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要求,包括通风设施、防护用具等,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制和禁止:规章规定了一些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制和禁止,如禁止使用致癌物质等,减少职业病的风险。

四、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4.1 职业病防治的技术要求: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技术要求,包括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职业病防治设备等,保障职业病防治的有效实施。

4.2 职业病防治的管理要求: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管理要求,包括职业病防治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3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3篇)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我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也有一些关于职业病防治的规定。

根据该法,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供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条件。

同时,劳动者也有权拒绝进行对其生命健康有重大威胁的劳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义务、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法,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条件,开展职业病预防工作,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劳动者也有权利参加职业病防治活动,接受职业健康监护等。

二、职业病防治规定的其他制度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评价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程度,为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设备的要求为了确保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和健康,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设备,配备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 职业病防治培训与宣传为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技能,我国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或委托专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职业病防治的相关培训。

此外,还要定期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向劳动者普及职业病的危害和防护知识。

4. 职业禁忌症目录和职业病防治标准我国制定了职业禁忌症目录和职业病防治标准,用于指导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目录第一章总则 (02)第二章前期预防 (05)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07)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14)第五章监督检查 (20)第六章法律责任 (21)第七章附则 (2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七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因长期接触和吸入有毒有害物质、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因素所致的疾病,严重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进展也会造成很大的肯定程度的损失。

因此,对于职业病的防备和治疗,我国订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

本文将重要介绍职业病防治制度。

一、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基础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自2002年起实施。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定义、职业病防治的原则和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掌控和监测、职业病防治的机构和职责等方面的内容。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是我国关于职业病防治的紧要法规。

该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别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人体致癌物质等三类,对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掌控和监测有引导作用。

二、职业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 防备措施(1)推行工程掌控。

加强生产现场的掌控措施,如采纳防护设备、化学品替代、生产过程改进等方式。

(2)加强个人防护。

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

(3)开展职业病不安全因素的监测和评估。

加强职业病的监测和评估,适时发觉和把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订立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2. 治疗措施对于已经患病的职工,应尽早进行治疗。

治疗的重点是在使用科学、规范、安全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职工尽快康复并返回工作岗位。

同时,治疗过程中也需多方面地考虑职工的个人情况和实际情形。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应注意节省财力、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3. 维权措施(1)通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公诉等途径,为职工获得合法权益。

(2)弘扬中华职业整治惠民心声,充分发挥职业协会、工会、律师等组织的监督作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的愿望。

(3)上级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履行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职责,将违规单位及个人予以惩处,维护职工的正当权利。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接触或者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工作环境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1.1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

- 职业病诊断标准:规定了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程序,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规定:规定了企业应当定期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1.2 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职业病防治计划:企业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劳动者的健康监测。

- 职业病防治措施: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企业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和职业健康知识。

1.3 职业病防治制度的监督与管理-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当对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企业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义务。

- 职业病防治责任追究:对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企业,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 职业病防治数据统计与报告:相关部门应当定期统计职业病发病情况,及时报告,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共同努力,促进职业健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
制度
引言概述: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和合法。

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正文内容:
1. 法律制度
1.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1.2 职业病防治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1.3 法律的执行和监督
2. 法规制度
2.1 法规的概念和分类
2.2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2.3 法规的监督和处罚
3. 规章制度
3.1 规章的定义和适合范围
3.2 职业病防治规章的制定和实施
3.3 规章的宣传和培训
4. 规定制度
4.1 规定的特点和作用
4.2 职业病防治规定的制定和实施
4.3 规定的执行和监督
5. 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5.1 职业病防治指南和标准
5.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
5.3 职业病防治措施和方法研究
总结: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是确保劳动者健康和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制度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法规制度细化了法律的具体要求,规章制度提供了操作指南和细则,规定制度强化了职业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此外,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如指南、标准、技术规范等进一步提升了职业病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惟独全面贯彻执行这些制度,才干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职业病防治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与措施职业病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专门针对职业病防治的法律。

职业病防治法自实施以来,为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权益,预防和治理职业病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职业病防治法确立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一、职业病预防制度1. 职业病评价制度: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评价结果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监测控制措施。

2.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制度: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具,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3.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估制度: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结果需要向职工公开,并采取措施消除、控制或减轻职业病危害。

4. 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职业病危害环境中的高、中、低度作业人员提供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

5. 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制度: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减少职业病危害。

二、职工健康监护制度1. 职业病诊断与评定制度: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经职业病专业诊断机构确诊患有职业病后,有权向用人单位要求工资、福利待遇,并可能争取职业病赔偿。

2. 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3. 职业病健康监护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健康监护档案,记录职工职业病健康监护和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三、职业病危害防控制度1. 职业病危害源管理与控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源,如改变技术工艺、改进工作方法、更新设备等。

2. 职业病危害环境监测与控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职业病危害环境不超过国家和行业标准。

3. 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替代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使用无害或者低害替代物资,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二)用人单位费任
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职业病病人待遇承担保障责任,这是对造成职业病强制性的法定义务。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的费率交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病人除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外,还依法享有民事赔偿的权利。
职业病报告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职业危害事故的防范与调查处理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1
2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及其职责
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①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②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③ 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①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②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③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控制措施。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特定的有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正文内容:一、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1.1 职业病防治法律的制定背景和目的1.2 职业病防治法律的基本原则1.3 职业病防治法律的主要内容1.4 职业病防治法律的执行机构和责任二、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制定和执行2.1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分类和层级2.2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制定程序和依据2.3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执行和监督机制2.4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修订和更新三、职业病防治规章的制定和执行3.1 职业病防治规章的目的和作用3.2 职业病防治规章的内容和要求3.3 职业病防治规章的执行和监督3.4 职业病防治规章的修订和废止四、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宣传和培训4.1 职业病防治制度宣传的重要性和方式4.2 职业病防治制度宣传的对象和内容4.3 职业病防治制度培训的目标和方法4.4 职业病防治制度培训的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五、职业病防治制度的监督和评估5.1 职业病防治制度监督的主体和方式5.2 职业病防治制度监督的内容和标准5.3 职业病防治制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5.4 职业病防治制度评估的结果和应用总结:综上所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维护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

职业病防治法律体系的制定和执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执行,职业病防治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以及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共同构成为了完整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体系。

通过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标题: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中接触到的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制度。

一、法律保障1.1 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1.2 法律对职业病防治的要求1.3 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二、法规制定2.1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2.3 职业病防治标准和监测方法三、规章制度3.1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3.2 职业病防治培训制度3.3 职业病防治监督检查制度四、规定实施4.1 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2 职业病防治设施的要求4.3 职业病防治措施的评估和调整五、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5.1 职业病防治经费保障制度5.2 职业病防治研究和科技支撑制度5.3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制度正文内容:一、法律保障1.1 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职业病防治法是国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法律保障的基本法规,同时还有相关的劳动法、卫生法等法律文件与之配套。

1.2 法律对职业病防治的要求:法律要求雇主必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同时规定了雇主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3 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法律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法律诉讼等,以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

二、法规制定2.1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政策和需求,制定长期和中长期的职业病防治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指导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

2.2 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根据不同行业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技术规范,包括有害因素的评估、监测、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2.3 职业病防治标准和监测方法:制定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标准和监测方法,包括有害因素的限值、劳动者健康监测等,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了检查。到目前为止,全乡共查出尘肺病患 者489人,患者年龄从40到60岁不等,其中, 45岁到55岁之间占80%以上,尘肺病家庭占全 乡总户数的近1/6。1994年至今,已死亡137人。 1998年至今上衫乡已累计赔偿504万元。”
“东湖事件”
东湖公司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郊尾镇东湖 村。这里盛产石英石矿。 2003年6月,46名在 此打过工的贵州籍民工患上严重的矽肺职业病, 先后有10人死亡,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东湖事 件”。 “东湖事件”引起了国务院关注,温家 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严肃执法,对不顾 工人生命安全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并要公开 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7部局和有关专家组 成联合调查组专程进行调查处理。
[焦点访谈]尘肺之痛(2011.02.14)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 尘肺病占当年职业病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是“最有名的职业
病”,有人又将其称为“隐形矿难”,因为每年死于尘肺病的矿工人数相当于 死于矿难人数的两倍之多。
我国每年14万人死于尘肺病,大多为挖煤工。
l 职业病危害转移趋势:
1 .职业病危害由境外向境内转移; 2 .职业病危害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
地区转移; 3. 职业病危害由大中城市向乡村转移; 4. 职业病危害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
业转移。
一、职业病法治法律制度概述 (一)职业病的概念 (二)职业病防治法的概念 (三)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原则
2002年4月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发布《职业病目录》
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 ◆病种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
范围内的。
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10大类115个病种)
◆尘肺13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11种; ◆职业中毒56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
病5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
病3种;
◆职业性皮肤病8种;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
疾病3种; ◆职业性肿瘤8种; ◆其他职业病5种。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 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 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 身性疾病。
我国法定十二种尘肺有:矽肺、煤工尘肺、 电墨尘肺、碳墨尘肺、滑石尘肺、水泥 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 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尘肺病的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 呼吸困难、咯血 。
“怪病”
这种怪病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广东省 职业病专家的毒理检测和会诊,原来怪病 是一种化学品中毒,其元凶是该厂车间正 在使用的有机溶剂“正己烷”!
正己烷属限制性使用的有毒工业溶剂, 现在全国不少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如制鞋 厂、制球厂、玩具厂、电子厂等都在使用 这种化学溶剂,若劳动安全卫生防护差, 就会引起中毒。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尘肺 病等慢性职业病一旦发病往往难以治愈,伤 残率高,严重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 生命安全。 ◆ 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 重;从煤炭、化工等传统工业,到计算机、 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目前都存在 职业病危害。
全国仅农民工就有2亿多,主要从业于各种职业危害和高 污染、高风险和高负荷产业,很多人因患职业病而返贫。

哎呀我的妈呀,

声音也太大了




背景资料:
《健康报》2004年6月14日《社会周刊》以《救 救煤矿工人的肺》为题,刊发了长篇报道: 尘肺病的普遍症状是胸闷、胸痛、气短、咳嗽、 全身无力,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不能平卧, 连睡觉都得采取跪姿,最后因肺功能衰竭,呼吸 困难跪着而死。
专家称,这种病一旦患上,无药可治。 尘肺病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有没有能治愈尘肺病的药物?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肯定能 治愈尘肺病的药物。因为肺脏组织一旦纤 维化,是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物组织结 构的;而任何药物动力学也不可能使进入 细支气管、肺泡和间质的粉尘运动到呼吸 道以外;肺脏是两个“囊带”,对于粉尘 是只能进不能出。
19岁少女得“怪病”
在珠三角某合资鞋厂工作才半年多的张小姐,近 一个月来老感到自己打不起精神来,手脚也不那 么听使唤。一二个星期后,她的手腕、脚腕下垂, 走路移步十分艰难,拖着脚掌挪动,有点像企鹅, 她只好卧床休息。 正当厂方准备以“偷懒”名义炒她“鱿鱼”时, 同车间其他班组也陆续出现几位跟她有类似病症 的工人,消息一传开,全厂职工人心惶惶,都说 厂里出了“怪病”家电池生产企业接 受检测的1021名职工中,177人镉超标, 2人镉中毒,被确诊为职业病。
镉中毒是慢性过程,潜伏期最短为2-8 年,一般为15-20年。目前,医学界认为 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让镉从体内排除。
电池厂177员工尿镉超标
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4月, 300多名受到镉污染危害的女工相继向 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法院提交起诉书,要求 被告企业先行支付将来镉病可能发作所需 的医疗费和交通费,并予以赔偿精神损害 抚慰金,共计25万元。但是她们的起诉 书一一被驳回。她们不服,又上诉到惠州 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然被驳回。
(一)、职业病的概念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 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 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 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 国家公布的职业病范围的疾病。
从立法意义上说 构成职业病必须有4个要件
◆病人必须是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的劳动者;
◆疾病必须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 ◆病因必须是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
这是一个死于尘肺病的煤矿工人的肺的标本,肺已经变成与 煤炭一样的黑色。病情严重的患者死后,肺部会像石头一样坚硬。
给煤矿工人做洗肺手术,从引流管排出来的“洗肺水”就会 变得像煤尘一样浑浊。 来自制作陶瓷的产业工人,引流 出 的“洗肺水”会呈现如同牛奶一样的乳白色。
据修水县委县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1987 年上衫乡金矿成立,从1994年到2007年,乡 里组织采金人员分五批在江西省职业病医院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