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上
先秦诸子散文全册课件ppt 1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1、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亲和力。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3、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7、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8、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要玩就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 9、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10、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11、没有压力的生活就会空虚;没有压力的青春就会枯萎;没有压力的生命就会黯淡。 12、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1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14、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6、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问自己,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而不是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 1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5、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付出要配得上结果,工夫到位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6、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7、别人对你好,你要争气,图日后有能力有所报答,别人对你不好,你更要争气望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 8、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9、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 13、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个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14、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15、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二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向披靡的武器,它能集腋成裘,也能聚沙成塔,将人生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赞科夫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亲和力。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3、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一、孔子及
一、庄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前),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 人。 《汉书·艺文志》载, 《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七篇)、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 篇)。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பைடு நூலகம்”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 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 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 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先秦诸子散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 “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 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 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 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 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 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 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 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 题,然后记录 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 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 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 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 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 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 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 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 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 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 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 主义和宿命论。
战国时期,各诸侯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 的实力外,为逐鹿中原,十分需要借重知识分子,因而 “养士”之风盛行。这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 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 由。他们虽然有所偏重和选择,但对各家的学术兼容并 蓄。这是因为战国诸侯为了巩固其政权,要从多方面去总 结政治得失,摸索统治经验,因此对各家各派“兼而礼 之”。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 留,不合者去”,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这也为 “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 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孔子学生端木赐> 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 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
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苏秦),
甑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蒸锅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艺术特点 ① 说理严密、雄辩有力;类比推理,层层 深入,严密有力。 ② 感情激越,气势壮阔。行文多用反问句、 排比句式,读之有排山倒海的美感。 ③ 语言恣肆、文风浩荡、辞锋犀利、酣畅 淋漓,行文似一气呵成。
(《文心· 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文学成分之多, 仅次于《庄子》,主要表现于叙事、抒情两个方 面: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梁惠王下》)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 世。” 韩愈《原道》;宋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配享孔庙、朱熹
定四书 ;元 亚圣公;朱元璋 逐、还)
•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 学成以后,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企图推行“法先王,行仁政” 的政治主张。 • 兼并四起 富国强兵;仁政学说“迂远而阔于事 情” 。 • 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
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援引神话最多的先秦诸子散文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大放异彩,各家学派纷纷涌现。
而在这些学派中,散文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体,其作品经常援引神话和传说,以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来阐释哲学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和审视。
本文将以《庄子》、《墨子》、《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为例,探讨其中援引神话最多的特点和意义。
1. 庄子的《逍遥游》《庄子》中最为著名的散文之一便是《逍遥游》。
这篇散文中,庄子以“鱼游于水,人游于道”为开头,引用了“周旋于无穷之中”的神话故事,以此来阐释自由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通过援引神话,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自然规律的理解,呼应了其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核心观点。
神话的运用使得庄子的思想更加生动和形象,令人深思不已。
2. 墨子的《饮酒》在《墨子》的散文中,墨子也常常援引神话来进行论述。
在《饮酒》一文中,墨子通过描绘舜帝的美德,以及神话中盖聂与文种的故事,来阐发他对仁爱和宽容的理念。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的援引,墨子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同时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扩展了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使他的散文更加丰富而有深度。
3. 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的散文亦常引用神话来进行探讨。
比如在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运用“道”这一神秘概念,融合神话中的天地自然的造化过程,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生成的理解。
这种援引神话的方式,使得老子的思想更具有古朴深远的韵味,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先秦诸子散文中援引神话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种做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字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哲学思想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对于我们当代读者来说,也可通过援引神话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先秦诸子散文中的思想和智慧。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援引神话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应用,不仅增添了文学的浓厚色彩,更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先贤们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思索。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阶段代表作
1、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2、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取得的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取得的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首先,先秦诸子散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纷纷涌现,他们的散文作品充分展现了各自学派的思想观念和文学风貌,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先秦诸子散文的成就体现在其思想内容上。
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等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内容上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的语言表达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散文作品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既有简洁明快的风格,又有雄辩慷慨的气势,还有含蓄隽永的意境,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高超写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借鉴。
最后,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表现形式,而且对后世
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和影响。
许多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可以说,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
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
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
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
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
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
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
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
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
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
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
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
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
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诸子散文 (3)
庄子
庄子(-369~286),名周,战 国时宋国蒙人,大 体与孟轲同时而稍 后。他继承并发展 了老子的思想,为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世称“老 庄”。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 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 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姿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及也。”(《汉文学史 纲要》)(返回)
2、儒的最初含义:
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 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 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 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 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 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 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 原初本意——柔;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 质——术士。
《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313? ~-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 存32篇。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 的孟子成为儒家种对立的两派。 (返回)
(二)墨家及《墨子》
1、墨家学派 2、墨子 3、《墨子》
下一页
墨家学派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政治思想派别,以墨 子(名翟)为创始人。主张“兼爱”“非 攻”。他们在战争中扶助弱小抵抗强暴。虽 有“明鬼”“天志”的思想局限,但对朴素 唯物主义、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 献。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 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首领称“巨 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 伯阳,楚国苦县(今鹿 邑县)人。约生活于前 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 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 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 死于扶风 。
《先秦诸子散文》一
弘扬传统文化!
《先秦诸子散文》文选 一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深圳西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原创:鲁力
1.【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a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 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 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 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 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 (5)之: 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 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 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 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 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 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 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 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 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简析】①隐士接舆洞察到了时政的本质;②孔子 想虚心听取隐士的挽救社会的见解。
4、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 (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 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原因:1 、社会动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汉书·食货志》)2 、士阶层的影响3 、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论语》、《老子》、《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处在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逐渐过渡的过程中。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待《荀子》、《韩非子>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二节《论语》和《墨子》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
共20篇。
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释名:(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通“伦”。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2、孔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礼”“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3)文学观念: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上册)》第一编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文学概说
二、诸子与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文章多为语录体,或议论短章,以《论语》和《墨 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是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以 《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 再次,在语言上先秦诸子大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诸子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 巧,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极具形象性和感染力。
★ 最后,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已经确立了论说的体制。
第三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 文学概说
四、诸子散文的影响
这一阶段散文的主要特点是辞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其文章基本上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以《荀子》和 《韩非子》为代表,这两者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战国后期,诸子散文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 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 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 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 积极或消极作用。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 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老庄之学 大盛于世,对我国学术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大。东晋时,玄言诗风独盛,形成南朝 散文的特色,也未尝不是受老庄思想及文风的影响。
高二散文:活在先秦诸子的周围
活在先秦诸子的周围人们在形容春秋战国文化的时候,总喜欢概括地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战国历史文化中徜徉,确实能深深地感受到这公正、客观、中肯的评价。
闭眼冥思,战国时代,除了看得见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也有看不见的思想斗争、争奇斗艳。
我愿意活在战国,活在诸子身边,如此,我便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从而成为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孔孟之道。
做人贵在顶天立地,贵在胸怀坦诚。
既然知书识礼,便要活学活用。
春秋末期的孔子自然是儒家思想开山鼻祖,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平民百姓都有受教育机会。
这种打破等级制度的壮举,值得历代学人深思。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自然更是敬佩孔子的宗师风范。
而战国孟子的仁政思想,人与人之前与人为善、上下级之间的人性关怀与和睦相处,更是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学习孔孟之道,便是传承祖国文化礼义廉耻的精髓,便是成就大写之人的重要思想武装。
如果可以,我更愿意活在孔孟时代,亲眼目睹他们的大师风范,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老庄飘逸。
老子的《道德经》,可谓指导后世炎黄子孙立身行事的又一典范著作,庄子的《逍遥游》更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真性情。
《道德经》哲思闪烁,教给我们无数生活哲理;《逍遥游》亦幻亦真,告诫我们万事不必刻意追求,一切随缘即可。
尽管两部经典中不免有消极成分,尤其庄子思想中更难免有超脱的虚幻,却能给我们以空灵之感。
两位道家大师的思想,给我们在浮华社会中提供了一个难得、安静的去处。
活在先秦,我要学习韩非子法度威力。
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立身行事之时,除了要遵守必要的道德规范,更要懂得对规则的畏惧。
道德是内在的,法律是外在的;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懂得遵守道德,自然不会贸然违背法律;懂得遵守法律,自然也很大程度上践行了道德。
在崇尚道德的年代里,能及。
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特征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一、在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二、在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三、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四、在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的视点广泛,视野开阔,内容千变万化,气象万千。
五、在表现手法上:百家争鸣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程度造就了千帆竞发的书面。
形成了言论自由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的特征。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
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六、影响上: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百家争鸣出现。
《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
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
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
《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
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
今人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
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其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
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
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
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积极进取的实质。
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
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
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书》、《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论语》的概况。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经典。
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
《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语》。
《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
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的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
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
审美情趣:辞达而已。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
《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篇。
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
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
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
描绘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墨子的生平。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学家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墨儒并称显学。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
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后继无人,销声匿迹。
《墨子》的概况。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
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写。
《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
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
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
“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
但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
“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法诸家相近似。
“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
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的文风。
《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
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有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
《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
一是文章的体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
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
墨子《非命》篇中提出“言有三表”——“本、原、用”的主张。
所谓“本”,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
所谓“原”即“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以百姓的实际生活体检为依据。
所谓“用”即“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立言著文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指导性和实际效果。
在“三表法”中,“用”是立论的基础,“本”和“原”是为“用”服务的。
墨子强调著文立说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在古代文论诸家中独树一帜。
然而,“三表法”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重视实际经验,有重实际轻理论的偏向,因而在理论上稍显肤浅。
)、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先河。
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孟子与《孟子》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养。
《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
孟子学成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宋、薛、鲁、滕各国。
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退而授徒,著书立说。
《孟子》的概况。
《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
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
篇名取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
《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则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孟子》的文风。
《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中气度雍容的坐而论道,而是以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手法,技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往往造成对方的自相矛盾。
譬喻不见堆砌现象,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的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是早期的讽刺小品。
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的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五色令人目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非攻》、《齐桓晋文之事章》。
先秦诸子散文下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诸子散文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庄子与《庄子》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
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无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生未入仕途,安于平民生活,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