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二、填空题1,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个重要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转化快,适应强;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按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和_非细胞型微生物。
3,细胞型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特征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4,按照CarlWoee的三界论,微生物可分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
三、选择题1,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c)。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可进行光合作用2,细菌学的奠基人是(b)。
A.LouiPateurB.RobertKochC.vanDyckD.vanLeeuwenhoek3,LouiPateur采用曲颈瓶试验来(d)。
A.驳斥自然发生说B.证明微生物致病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4,微生物学中铭记RobertKoch是由于(a)。
A.证实病原菌学说B.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了病毒C.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5,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a)。
A.LouiPateurB.RobertKochC.vanDyckD.vanLeeuwenhoek四、简答题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最基本的性质。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第三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一、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周德庆).doc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周德庆)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复习思考题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一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并加以说明。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6.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7.何谓“拴菌试验”?它何以能证明鞭毛的运气机制?8.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9.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10.名词解释:磷壁酸,LPS,假肽聚糖,PHB,伴胞晶体,基内菌丝,孢囊链霉菌,横割分裂,异形胞,原体与始体,类支原体,羧酶体,孢囊,磁小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复习思考题1.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2.试图示并说明真核微生物“9+2”型鞭毛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3.试简介真菌所特有的几种细胞器――膜边体、几丁质酶体和氢化酶体。
4.什么是单细胞蛋白(SCP)?为什么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5.试图示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的生活史,并说明其各阶段的特点。
6.试简介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7.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结构8.试以 Neurospora crassa 为例,说明菌丝尖端细胞的分化过程及其成分变化。
9.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的特点。
10.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11.为什么说蕈菌也是真核微生物?12.什么叫锁状联合?其生理意义如何?试图示其过程。
13.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病毒的一般大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课后答案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 ,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 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 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周德庆版)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周德庆版)第一章习题答案1一. 名词解释21.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3壁厚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42.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成分是5多糖或多肽。
63.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7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8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9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10细胞堆,此即菌落。
115.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12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13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146.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15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16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177.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18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198.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20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219.鞭毛:是从细菌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22细胞具有运动性。
2310.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会形成24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2511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2612鞭毛 Flagella2713 Actinomyces 放线菌2814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29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30二. 填空311 芽孢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四部分.322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 就是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得微小生物得总与。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清得微小生物得总称)二、填空题1,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得五个重要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转化快,适应强;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按就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与_非细胞型微生物。
3,细胞型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特征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4,按照Carl Woese 得三界论,微生物可分为真细菌、古细菌与真核微生物.三、选择题1,适合所有微生物得特殊特征就是( c ).A、它们就是多细胞得B、细胞有明显得核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可进行光合作用2,细菌学得奠基人就是(b )。
A、 Louis Pasteur B、 Robert KochC、 van DyckD、van Leeuwenhoek3,Louis Pasteur采用曲颈瓶试验来(d)。
A、驳斥自然发生说 B、证明微生物致病C、认识到微生物得化学结构 D、提出细菌与原生动物分类系统4,微生物学中铭记Robert Koch就是由于(a)。
A、证实病原菌学说B、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了病毒C、发展了广泛采纳得分类系统D、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5,微生物学得奠基人就是( a )。
A、 Louis PasteurB、 Robert KochC、 vanDyck D、 van Leeuwenhoek四、简答题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得就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得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就是微生物最基本得性质。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得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得排泄面与环境信息得得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周德庆版)
第一章习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1.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5.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6.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7.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8.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9.鞭毛:是从细菌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细胞具有运动性。
10.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1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2鞭毛Flagella13 Actinomyces 放线菌14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二. 填空1 芽孢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四部分.2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3 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
4 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5 细菌的鞭毛有三个基本部分,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6 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有__光复活作用__和__切除修复__.7 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3__条。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答案
3.试图示 G+和 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 图示如下:
G+细菌与 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
成分
占细胞壁干重的%
G+细菌
G-细菌
肽聚糖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磷壁酸
含量较高(﹤50)
无
类脂质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蛋白质
无
含量较高
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 G+和 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 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 3 个氨基酸不是 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 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 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 4 个氨基酸——D-Ala 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 3 个氨基酸——m-DAP 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 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2 / 31
微生物学教程答案(第二版周德庆) 倔强整理
培养方法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2.典型细菌的大小
核酸种类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 产生 ATP 系统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DNA
RNA有有有 Nhomakorabea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和 DNA RNA 有 有
有
和 DNA RNA 有 进行
奠基期(1861—1897 年),巴斯德, 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 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 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 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 的猛进;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6.什么是烈性噬菌体?试述其裂解性增殖周期。
2.试以表解法介绍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分化成哪些特化构造,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 答:特化的营养菌丝:吸取养料: 假根: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的功能 吸器:专性寄生的真菌所产生。只在宿主细胞间隙间蔓延的营养菌丝上分化出来的短枝。吸取宿主细胞内的养料而不使其致死。附着: 附着胞:借附着胞牢固的粘附在宿主的表面 附着枝:休眠(或休眠及延伸): 菌核:休眠菌丝组织,表面颜色黑或暗,颗粒状。贮藏养料,抵抗逆境 菌索:具有延伸和生长能力,能够吸收营养。延伸:匍匐枝:具有延伸功能,如有菌丝,就不会形成像在其它真菌中常见的那样有固定大小和形态的菌落。如:根霉捕食线虫:菌环、菌网。特化的气生菌丝:(各种子实体)简单: 无性:分生孢子头、孢子囊 有性:担子。复杂: 无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 有性(子囊果):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
3.溶源菌: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胞。
4.病毒粒有哪些对称体制?各种对称体制又有几种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答:对称体制:①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②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③复合对称:T 偶数噬菌体。
5.试以E.coli T偶数噬菌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型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出其各部分的构造的特点和功能。
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细菌及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的羧基及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及碘的复合物。
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及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及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微生物(周德庆)第3版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二、填空题1,微生物由于其体形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个重要共性,即体积小,面积大;转化快,适应强;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2,按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可分为细胞型微生物和_非细胞型微生物。
3,细胞型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特征又可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4,按照Carl Woese 的三界论,微生物可分为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
三、选择题1,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 c )。
2,细菌学的奠基人是(b )。
A. Louis PasteurB. Robert KochC. van DyckD. van Leeuwenhoek3,Louis Pasteur采用曲颈瓶试验来(d )。
A. 驳斥自然发生说B. 证明微生物致病C. 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 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4,微生物学中铭记Robert Koch是由于(a)。
A. 证实病原菌学说B. 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了病毒C. 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 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5,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 a )。
A. Louis PasteurB. RobertKochC. van DyckD. van Leeuwenhoek四、简答题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最基本的性质。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第三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习题一、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微生物学习题答案(周德庆版)
第一章习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1.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5.基内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6.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7.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内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8.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9.鞭毛:是从细菌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细胞具有运动性。
10.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1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2鞭毛Flagella13 Actinomyces 放线菌14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二. 填空1 芽孢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四部分.2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少数种类进行芽殖。
3 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
4 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5 细菌的鞭毛有三个基本部分,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6 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有__光复活作用__和__切除修复__.7 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3__条。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Dp影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1 Dp影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doc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课后答案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周德庆版《微生物学》第二版 课后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生物秀论坛整理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_______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习题问题详解(周德庆版)
第一章习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1.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2.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3. 静息孢子:是一种长期长在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壁厚、色深的休眠细胞,富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等不良环境。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外表,当它占有一定的开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时,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5.基菌丝:当孢子落在固体基质外表并发芽后,就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状向基质外表和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菌丝6.孢囊:指固氮菌尤其是棕色固氮菌等少数细菌在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营养细胞的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孢囊。
7.质粒:指细菌细胞质存在于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
8.微生物: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病毒等大类群。
9.鞭毛:是从细菌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使细胞具有运动性。
10.菌落:将单个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外表,经培养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称菌落。
1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2鞭毛Flagella13 Actinomyces 放线菌14荚膜:有些细菌在生命过程中在其外表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这些粘液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
二. 填空1 芽孢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四局部.2 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裂殖,少数种类进展芽殖。
3 放线菌产生的孢子有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
4 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5 细菌的鞭毛有三个根本局部,基体,钩形鞘,和鞭毛丝6 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有__光复活作用__和__切除修复__.7 基因工程中取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有 __3__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一放线菌一蓝细菌'支原体一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一原生动物一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 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 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派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 - 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 - 1897年),巴斯德,① 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 — 1953年),e . btlchner ,① 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 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 —至今)j . WatSOn和f , crick ,① 广泛运用分了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 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 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自然发生说的否定,糖酵解机制的认识,基因与酶关系的发现,突变本质的阐明,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证实,操纵子学说的提出,遗传密码的揭示,基因工程的开创,per技术的建立,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的提出,以及近年来生物三域理论的创建等,都是因选用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
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微生物还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
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先驭者们意识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种种特别适合作遗传学研究对象的优点,纷纷选用粗糙脉抱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系噬菌体作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
从1970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并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加上乂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中的主角。
由于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越性,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
此外,这一趋势还是原来局限于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一整套独特的研究方法、技术,急剧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各领域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方法学上的贡献。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 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7.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吸收多,转化快”为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能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②・“生长旺盛,繁殖快”在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且若是一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它们的这一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
③“适应强,易变异”,有益的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的变异使原本已得到控制的相应传染病变得无药可治,进而各种优良菌种产生性状的退化则会使生产无法正常维持。
④“分布广,种类多”,可以到处传播以至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可“随遇而安”,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①・物种的多样性,②・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③.代谢产物的多样性,④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⑤ 生态类型的多样性.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答: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第一章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答:比较如下: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儿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特征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直径(um ) 0.2 —0 . 50.5—13—100.2 —0 . 250.2 —0 . 50.2 —0 . 3可见性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光镜勉强可见光学显微镜光镜勉强可见过滤性不能不能不能育旨不能育旨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阳性阴性阴性阴性阴性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缺壁有坚韧的细胞壁有坚韧的细胞壁繁殖方式二均分裂无性抱子和菌体断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二均分裂培养方法人工培养人工培养人工培养人工培养宿主细宿主细胞核酸种类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核糖体有有有有大分子合成有有有有进行进行产生ATP系统有有有无增殖过程中结构的完整性保持保持保持保持保持保持入侵方式多样直接昆虫媒介不清楚对抗生素敏感敏感(青霉素除外)敏感敏感对干扰素某些菌敏感不敏感有的敏感有的敏感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 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Zum ,宽度约0・stlili ,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 -29计,则大约109 个E .coli细胞才达Img重。
3 .试图示G十和G 一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图示如下:(略)G十细菌与G 一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肤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肚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十和G 一细菌肚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略G 一细菌与G十细菌的肚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 )四肚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 -lys ,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 )所代替;2 )没有特殊的肚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肚尾的第4个氨基酸一D - Ala的梭基与乙四肚尾的第3个氨基酸——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肚聚糖网套。
5 .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G十细菌G 一细菌肚聚糖含量很高(50 - 90 ) 含量很低(一10 )磷壁酸含量较高(< 50 )无类脂质一般无(< 2 )含量较高(一20 )蛋白质无含量较高类型形成特点实际应用L型细菌(L 一formofbacteria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乂称“滤过型细菌〃3.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 . 1111111 左右)可能与针对细胞壁的抗菌治疗有关原生质体(protoplast )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1.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透压、振荡、离心甚至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2.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在适宜条件(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抱。
及恢复成有细本资球状体(spllaei 、oplast )药锄蜘蜒集彝乂称原生质球,是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
与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祖七净抓胞壁的正常结构3.比正常有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支原体(mvcoplasma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幽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十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肚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 一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肚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肚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 —细菌呈红色,而G十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