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15个中国最美的历史典故

15个中国最美的历史典故

15个中国最美的历史典故小编收集了15个中国最美的历史典故,这五个最美的历史典故,美得令人倾心,美得令人荡魄。

如果你不信小编,认为小编是骗你的。

那你不妨看看,看完之后肯定会认为小编说的是对的。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九)按图索骥_450字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九)按图索骥_450字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九)按图索骥_4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70条历史典故

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70条历史典故

炎黄子孙不可不知的70条历史典故,让你读懂沧桑中华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联合炎帝(号神农氏)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称之为“黎民”。

之后黄帝又打败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

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

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4、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骜不驯”便出于此人。

汤,又名“成汤”取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掉夏建立了商。

“网开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汤的仁慈。

5、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的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蝎子)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6、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

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

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食,急于迎客。

7、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

“烽火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

9、“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0、“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问鼎中原典故解释

问鼎中原典故解释

[标签:标题]篇一: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历史典故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

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

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

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

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

孰谁。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5个有趣的小典故,你都知道吗?

15个有趣的小典故,你都知道吗?

【导语】历史典故本⾝就具有趣味性,这样吸引着学⽣,⼜是⼀个很好的教育体裁。

“五官”原指五个官员 黄帝战胜蚩尤后,定都涿⿅城(今河北涿⿅县),开始治世⼤业。

他封驯服七种野兽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住⾏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炎帝为医政官,管理医药和治疾;封理财有⽅的嫘祖为财政官,专管国家经济;封屡⽴战功的⼒牧⼤将军为军政官;封联系各部落有功的伏羲⽒为⾏政官。

后来,这5位官员都作出很⼤的贡献,因⽽得到黄帝的嘉奖。

黄帝说:“多亏了五官的⾂⼦相助,⽅使得我脸上增了光彩呀!”从此,⼈们便称脸上的⼝、⿐、眼、眉、⽿为“五官”。

“⼀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个⼈如果连续问另⼀个⼈⼏个问题,对⽅都答不出来,我们就会说对⽅“⼀问三不知”。

这句话最早见于《左传》。

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对荀瑶说:“君⼦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后⼈焉。

今我三不知⽽⼊之,不亦难乎?”所谓“三不知”就是说对⼀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为什么富家⼦弟叫“纨绔⼦弟”? 由来于古代⼈上⾝穿的叫"⾐"下⾝穿的叫"裳"。

所谓裳就是⼤裙⼦。

⼀⾛,两腿呼呼进风。

有钱⼈为保暖,两条⼩腿各套上长筒袜,这种袜⼦叫"绔"。

更有钱⼈⽤细滑的丝织品做袜⼦,就叫"纨"。

西汉宫⼥穿"开裆裤"说的就是这种袜⼦(那时候没*)。

这也是"纨绔⼦弟"⼀词的由来。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外地⼈到北京王府井⼤街往往会奇怪:哪家王府的井这么有名?王府井⼤街本名“⼗王府街”,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

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其中以豫王多铎府。

多铎是世袭罔替的铁帽⼦王,地位特别尊崇,故清代多称此街为“王府街”。

1905年(光绪三⼗⼀年)清朝重新厘定地名,因街南端有⼀甜⽔井,故与王府合称,改名为“王府井”。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四)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四)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其四)(十六)东施效颦【典故】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

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

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释读】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有意思的历史典故5个_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

有意思的历史典故5个_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

有意思的历史典故5个_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一般情况下,成语都有一种“高大上”的既视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考试中不可避免的考点。

整理了有意思的历史典故5个_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有意思的历史典故5个_历史人物故事四年级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原文】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52.韩信胯下受辱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世评华歆王朝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

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本文是关于古代经典历史典故10则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典故传达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下面是语文迷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

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

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

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

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

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

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

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

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

“孰”谁。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30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都有哪些

30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都有哪些

30个有趣的历史典故都有哪些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男装纽扣在右而女装在左?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十二生肖到底为什么没有猫?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30个有趣的历史的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30个有趣的历史典故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五行分别对应五个方位。

古代厕所建造在北面偏东的位置,厨房要建造在南面偏东。

去南方时,习惯说南下(皇帝下江南),去北方时,习惯说北上(北上抗日)。

当要去厕所时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说上厕所。

当要去厨房时,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说下厨房。

2.为什么男装纽扣在右,而女装纽扣在左呢?纽扣最初问世时,只有富人的外套才钉纽扣。

按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帮穿。

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极大地方便了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现在方便男人脱)。

男士衬衣的扣子在右边,除了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方便拔出挂在左腰的佩剑,这样就不容易被衬衫兜住。

3.俗语为什么是不三不四?古人称天为一、地为二。

所以天地相加为三,三即成为整体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对于四则称之“周全”,亦有称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刚、四大家、四体、四艺、四书等等。

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为不端的人统称为“不三不四”。

4.佛家弟子为什么都姓释?释姓是汉人姓氏之一,一般为汉传佛教出家人统一使用之姓氏,并未收录于《百家姓》中。

中国出家人以释为姓,始于道安禅师。

佛教初期魏晋沙门,以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道安以为,根本道师乃释迦世尊,故“以释命氏”,后来他译《增一阿含》,有“四海出家,同称释氏”之语。

5.李耳为什么叫老子不叫李子?第一种说法,老子生下来就是白胡子白眉,耳朵又大,所以又叫老子又叫李耳。

显然这种说法很科幻、很胡扯。

第二种说法更贴切一些,李耳本来就姓老,名老聃,即李姓源于老姓。

而且李姓渊于老虎图腾,苦县一带虎被称为“狸儿”,所以李耳只是“狸儿”的误传罢了。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清风两袖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

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

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历史典故(二)疏广论遗产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

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

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

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

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

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

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作文素材】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

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导读:本文20个经典成语典故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历史是一本永不翻篇的书,记录了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是我们学习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历史典故则是这本书中的精华部分,它们是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象征和代表,承载着无尽的智慧和教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够为你的知识储备添砖加瓦。

1. 英勇的斯巴达士兵这个典故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波斯战争中。

波斯大王希罗多德率领着无数的士兵,企图征服希腊。

然而,在希腊的斯巴达,只有300名斯巴达勇士出征与之抗争。

虽然人数差距悬殊,但斯巴达士兵的英勇和顽强战斗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奋力拼杀,在狭窄的热门隘口中与波斯大军浴血奋战三天三夜,最终成功击退了波斯的进攻。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团结、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2. 法国大革命中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的一场剧变,它以平等、自由和博爱为理念,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颠覆了旧的社会秩序。

在这场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典故莫过于那座血腥的“断头台”,它成为恐怖统治的象征。

无数法国贵族和政治家都在这个台子上被斩首,他们的头颅滚落,见证了时代的变革。

断头台的存在,不仅象征着一种报复和惩罚,更凸显了人类对尊严和自由的渴望。

3. 古希腊的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古希腊神话中,雅典是战神雅典娜的城市,她象征着智慧、艺术和文明。

雅典卫城不仅是雅典最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中心,也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个典故让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和雅典人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4. 罗马帝国的凯旋门凯旋门是古罗马时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用来庆祝军事胜利或者纪念重要人物。

在罗马帝国的辉煌时期,这些凯旋门随处可见,展示着罗马人的军事威力和胜利的荣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尼奥大学的凯旋门,它是为纪念罗马帝国诞生而建造的。

罗马凯旋门的存在,让我们理解到罗马帝国如此辉煌的历史背后,是无数次的战争和征服。

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简短_中国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简短_中国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简短_中国历史故事民间历史故事是民族⽂化与道德观念也都表现其中。

包含着⾃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集结着劳动⼈民的智慧,承载着⼈们的美好愿望和梦想的各种故事与传说,传达着重要的⽂化信息。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简短,供⼤家参考。

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简短阅读1⽼马识途公元前679 年,齐桓公约会诸侯共同订⽴盟约。

盟约上最要紧的有三条:第⼀条是尊重天王,扶助王室;第⼆条是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第三条是帮助弱⼩的和有困难的诸侯。

⼗多个中原诸侯国参加⼤会,订⽴盟约,⼤伙⼉都尊齐桓公为霸主[霸主是诸侯领袖的意思,跟后来的地主恶霸、封建恶霸是两回事]。

可是南⽅有个⼤国叫楚国[在湖北省],不但不参加中原的联盟,还把郑国拉过去了。

齐桓公正跟管仲商议着怎么去征伐楚国,没想到北⽅的燕国[国都在河北省⼤兴县]派使看到齐国来讨救兵,说北边的⼭戎打进来了,来势⾮常凶猛,燕国打了⼏个败仗,眼瞧着⽼百姓都要给⼭戎杀害了,央告霸主快发兵去救。

管仲对齐恒公说:“主公要征伐楚国,得先打退⼭戎。

北⽅太平了,才能够专⼼对付南⽅。

”齐桓公就率领⼤队⼈马,往北⽅去⽀援燕国。

公元前663 年,齐国的⼤军到了燕国,⼭戎早已逃回去了,抢⾛了⼀批壮丁⼥⼦和⽆数值钱的东西。

管仲说:“⼭戎没打就⾛,等到咱们⼀⾛,他们准⼜进来抢劫。

要安定北⽅,⾮打败⼭戎不可。

”齐桓公就决定再向前进。

燕国的国君燕庄公,要带领燕国的⼈马作为前队,打头阵。

齐桓公说:“贵国的⼈马刚跟⼭戎打了仗,已经⾟苦了,还是放在后队吧。

”燕庄公说:“离这⼉⼋⼗⾥地,有个⽆终国[在河北省⽟⽥县],跟我们⼀向很好。

要是请⽆终国出兵帮助我们,我们就有了带路的了。

”齐桓公⽴刻派使者带着礼物去请⽆终国的国君。

⽆终国答应了,愿意做向导,派了⼀位⼤将带着⼀队⼈马来⽀援燕国和齐国。

齐桓公请⽆终国的⼈马带路,把⼭戎打败了,救出了不少被⼭戎掳去的青年男⼥。

⼭戎的⽼百姓投降了中原,⼭戎的⼤王密卢逃到孤⽵国[在河北省卢龙县到辽宁省朝阳县⼀带地⽅]借兵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典故是古代故事的成语的出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他们分别阐述了什么事情什么道理?本文是精心编辑的,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帮助到你!篇一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

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

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

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篇二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化干戈为玉帛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

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

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

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

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

”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

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

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

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

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

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

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篇三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

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

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

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

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

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

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

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

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

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

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

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篇四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武王伐纣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

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

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

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

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

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

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

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

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

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

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

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

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

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

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篇五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

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

”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篇六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杜甫遇李白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