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保险)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
行影响
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的影响
2011-1-122:39:00严婷第壹财经日报
8钢铁股有望爆发
龙虎榜揭秘:主力资金逆市抢筹12股
[字体:大中小]收藏订阅RSS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经验扫描】
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然改革(本页)
日本:始于国债利率市场化
东亚: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
拉美:“激进式”改革实践
【银行现状】
国内银行业利差高吗?
商业银行直面利率市场化
【影响】
“上下放开”:银行估值遭挤压
利率市场化大浪淘沙银行业版图必将改写
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然改革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的危机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化的壹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更是已经代替传统存贷
利差收入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能够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壹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由于美国在大萧条后出台了壹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其中最为著名的“Q条例”就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且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随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美国不得不开始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CD)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之上、金额1000万美元之上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的规律。
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之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之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1973年,美联储取消了10万美元之上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导致1973年利息支出急剧增加。
1980年3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该法案设立了“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在1980~1986年间,从大额定期存款开始,向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逐步推进,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同时,该法案也取消了美国各州政府对住宅抵押贷款的限制。
放松利率管制后,虽然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即使初期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总体上见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它提高了商业银行
的资金成本,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主动作出调整,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
数据显示,尽管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有所提升。
1979年以后,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8.27%下降到1990年的2.93%,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上升且保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增速。随着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不断下降,非息收入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3.57%。
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
到2000年的56.89%。而非息收入占比逐步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
可是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仍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的阶段,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市场化之前的水平。
尽管利率市场化在长期内推动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储贷危机。1976年~1980年的美国3月期国库券利率从4%上升到16%,长期国债利率从6%上升到13%。1985年,由于利率上升,85%的储贷协会面临严重亏损,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破产。
日本:始于国债利率市场化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77年,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开始,逐渐推进到银行间和存贷款市场,先后花了17年时间才完成。
由于日本的国债主要由银行承销,而当时日本政府为使国债发行不影响到利率管制,因而对国债发行市场的和流通市场实施了严格管理。金融机构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承销国债,严重影响了流动性和收益性。日本银行“威胁”政府,若不允许以市场利率发行或买卖国债,将不再承销国债。
压力之下,日本政府开始逐步放开国债利率管制,且走向了通往利率市场化的道路。
1977年,日本开始放宽对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自由上市流通。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1979年批准商业银行发行了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1984年日本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3年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且于1994年实现了除活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完全利率市场化。
但壹方面,利率弹性的增加、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了战后日本金融机构“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局面,促进
了金融的全面自由化;另壹方面,利率放开后,宏观经济波动加剧,银行运营风险加大,道德风险也助长了日本的“泡沫经济”。
东亚: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
和拉美国家壹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不同,也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危机驱动的渐进式改革有所区别,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有步骤的渐进式改革。
由于时机不成熟,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得不经历了从放开到重新管制又到再放开的过程。
从1981年开始,韩国中央银行不再限制商业票据的贴现率,且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代替贷款利率上限,且允许银行根据借款者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