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1.宗璞(第4课《紫藤萝瀑布》)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沈复(第5课《童趣》)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工诗画、散文。

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作品有《浮生六记》。

3.流沙河(第6课《理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1948年始发表作品,1950年到引JI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著名诗作有《就是那一只蟋蟀》。

4.玛丽·居里(1867-1934)(第9课《我的信念》)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又获诺贝尔化学奖。

5.孔子(前551—前479)(第10课《论语》十则)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6.朱自清(1898-1948)(第11课《春》)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7.老舍(1899—1966)(第12课《济南的冬天》)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37年,发表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代表作还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8.何其芳(1912—1977)(第14课《秋天》)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课件(共29张PPT)

长春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课件(共29张PPT)
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论语》六则
孔子
名 丘 , 字 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人。他是我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被 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 语录体散文,是 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共20 篇 。内容有孔 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
再见
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努力而自知,每天从食堂吃饭后,他总是习惯性地回到办公室看厚厚的专业书不断提升和充实自己,他的身上有九零后少见的沉稳。同事们恭喜他,大多看 到了他的前程似锦,却很少有人懂得他曾经付出过什么。就像说的:“如果这世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已。” 而他的奇迹,是努力给了挑选的机会。伊索寓言中,饥饿的狐狸想找一些可口的食物,但只找到了一个酸柠檬,它说,这只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 柠檬是甜的自我安慰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效应”。一如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大多安于现状,大多原因是不知该如何改变。看时,每个人都能从角色中看到自已。高冷孤独的安 迪,独立纠结的樊胜美,乐观自强的邱莹莹,文静内敛的关睢尔,古怪精灵的曲筱绡。她们努力地在城市里打拼,拥有幸或不幸。但她依然保持学习的习惯,这样无论什么事她都 有最准确的判断和认知;樊胜美虽然虚荣自私,但她努力做一个好HR,换了新工作后也是拼命争取业绩;小蚯蚓虽没有高学历,却为了多卖几包咖啡绞尽脑汁;关睢尔每一次出镜 几乎都是在房间里戴着耳机听课,处理文件;就连那个嬉皮的曲筱潇也会在新年之际为了一单生意飞到境外……其实她们有很多路可以走:嫁人,啃老,安于现状。但每个人都像 个负重的蜗牛一样缓缓前行,为了心中那丁点儿理想拼命努力。今天的努力或许不能决定明天的未来,但至少可以为明天积累,否则哪来那么多的厚积薄发和大器晚成?身边经常 有人抱怨生活不幸福,上司太刁,同事太蛮,公司格局又不大,但却不想改变。还说:“改变干嘛?这个年龄了谁还能再看书考试,混一天是一天吧。”一个“混”字就解释了他 的生活态度。前几天我联系一位朋友,质问为什么好久不联系我?她说自已每天累的像一条狗,我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笑:“如果不努力我就活得像一条狗了。”恩,新换的上 司,海归,虽然她有了磨合几任领导的经验,但这个给她带来了压力。她的英语不好,有时批阅文件全是大段大段的英文,她心里很怄火,埋怨好好的中国人,出了几天国门弄得 自己像个洋鬼子似的。上司也不舒服,流露出了嫌弃她的意思,甚至在一次交待完工作后建议她是否要调一个合适的部门?她的脸红到了脖子,想着自己怎么也算是老员工,由她 羞辱?两个人很不愉快。但她有一股子倔劲,不服输,将近40岁的人了,开始拿出发狠的学习态度,报了个英语培训班。回家后捧着英文书死啃,每天要求上中学的女儿和自己英 语对话,连看电影也是英文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听力渐渐能跟得上上司的语速,并流利回复,又拿出漂亮的英文版方案,新上司看她的眼光也从挑剔变柔和,某天悄悄放了 几本英文书在她桌上,心里突然发现上司并没那么讨厌。心态好了,她才发现新上司的优秀,自从她来了后,部门业绩翻了又翻,奖金也拿到手软,自己也感觉痛快。她说:这个 社会很功利,但也很公平。别人的傲慢一定有理由,如果想和平共处,需要同等的段位,而这个段位,自己可能需要更多精力,但唯有不断付出,才有可能和优秀的人比肩而立。 人为什么要努力?一位长者告诉我:“适者生存。”这个社会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虽然也有潜规则,有套路和看不见的沟沟坎坎,但一直努力的人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有 些人明明很成功了,但还是很拼。比如剧中的安迪,她光环笼罩,商场大鳄是她的男闺蜜,不离左右,富二代待她小心呵护,视若明珠,加上她走路带风,职场攻势凌历,优秀得 让身边人仰视。这样优秀的人,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抽出两个小时来学习。她的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能量,能让未来的自己比过去更好一些。现实生活中,努力真的重要,它能改 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甚至决定人生成败。有一句鸡汤:不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其实,岁月只能给你风尘满面,而希望,唯有努力才能得到!9、懂得如何避开问题的 人,胜过知道怎样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选择学习,也许是最佳选择。胜出者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观念!在家里看到的永远是家,走出去看到的才 是世界。把钱放在眼前,看到的永远是钱,把钱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是金钱的世界。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财富买不来好观念,好观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第15课《诫子书》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诫子书》作为一篇古文,其句式和词汇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对一些特殊句式的把握。因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对比、图解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句式结构和用词特点。
3. 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通过诸葛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5. 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了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需要通过补充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 名言警句的深层含义: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人生哲理,需要教师引导讨论,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 思想价值的内化:将诸葛亮的教育思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念,这是一项挑战,需要教师通过案例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有些迷茫,可能是因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他们提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的成果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思考。但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对《诫子书》教诲的理解。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 诫子书本单元重点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四篇课文从情、事、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如《纪念白求恩》;有的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如《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慈的地方做标注。

在整体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课文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每课一得《纪念白求恩》议论文毛泽东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感人肿腑,催人奋发。

掌握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植树牧羊人》小说让·乔诺本文叙述了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莫顿·享特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个人一生的经验。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诫子书》书信正文节录诸葛亮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学习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及古今异义词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文题解说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

书,书信。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主题解说《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概览元单在线慧智怠惰险躁。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课文主要教育子女要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珍惜时间,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教诲和期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透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课文中汲取有益于成长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立志成才、为国家作贡献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教诲和期望,从中汲取有益于成长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遇到问题可以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诸葛亮及其作品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背景。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诸葛亮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1. 在古汉语中,“文”与“纹”相通,其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答案:对2.2. “文”“化”两字联用,包括两种含义。

()答案:二是用做动词,是一种过程,指以“文”“化”之,是指使用一定的方法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一是人类精神、智慧、意识及其创造的成果之总称3.词源上,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

()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中国的地形地貌自西向东构成了落差显著的阶梯()大阶梯。

答案:2.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包括()。

答案:适宜农业的气候、土壤;广袤多态的地况;半封闭的大陆3.中华民族基本上表现为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的多民族的内向凝聚。

()答案:对4.从()开始出现州郡县的行政区划制度,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答案:东汉5.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

主要包括()答案:人口;疆域;民族;政区6.西域在()朝代纳入了中国版图。

西汉7.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答案: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性的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黄河、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便利农耕,人们依赖土地,重视农业,养成了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与荒漠地区,常以迁徒与战斗来对付来自自然界或异族的压力,养成了()的特点。

答案:孔武好战;精于骑射9.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行,其优点在于定分,即权力由天定而不由人定。

()答案:对10.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度;分土封侯制;大宗、小宗制度第二章测试1.儒家文化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

答案: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普通大众盛行的儒家文化2.中国先民们的原始宗教崇拜,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答案:生殖——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3.“巫”,从字形结构上来看,上有天,下有地,天地相连,中间有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 陷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
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句意: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 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 进。”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 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 被它穿破!”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了解故事内容。 2.小组内互读,检查读音是否准确。

吾盾之坚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fú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刺破
夸赞,夸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誉: 1.名誉。 2.称赞。 3.姓。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前后矛盾,要 前后一致,实事求是,否则就会陷入“自相 矛盾”的困境。
你理解楚人为什么要这么夸赞 自己的矛和盾吗?
那他应该怎样介绍他的 矛和盾呢?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 的经历,应该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 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 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 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 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 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15.自相矛盾》教案和教学设计(两套)

《15.自相矛盾》教案和教学设计(两套)

《15.自相矛盾》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4.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

1.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专题一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共10页

专题一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共10页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一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知识系统整合源自识系统整合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千秋功过秦始皇
(1)功绩
①统一全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建立第一个 中央集权 的统一大帝国。
②确立中央集权制。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③实施“大一统”政策。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 作为统一的字体;经 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行重农抑商 的政策;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 驰道,开凿灵渠;军事上:修筑长城 ,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③礼与仁结合:只有礼与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历史贡献 ①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 ”。 ②政治上:提出理想人才的标准是“内圣外王”。
③思想上: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础,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
2.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主要思想 ①理想国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国家的统治 者应由 哲学家 来担任。
⑤三征噶尔丹: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蒙古的关系。 (2)重视经济和文教
①派人治理黄河水患,视察河工。 ②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 ③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组织编成《 康熙字典 》。
重点识记二、古代中外的思想家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基本思想 ①“礼”:即周礼 。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 贵贱有序;“正名”: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②“仁”: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其次是朋友,而后是其他人;行 “ 忠恕 ”之道。
②理想国的实现办法首先是为统治者提供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 知识;其次是废除统治者的私有财产与家庭,使权力和财产、家庭分离。 (2)影响 ①其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最早的 乌托邦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变法问题
对于这一点,作为反对派领袖的司马光非常清楚。他的思想中,国家 的财富是固定的,政府多一分,百姓就少一分。从经济学方面看,这个观 点当然不对。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司马光作为一名伟大且严谨的历史学家, 他的观点或许缺乏创意,但都是从历史长河中经历多次验证后得到的经验。 司马光立足于中国农业社会这个现状,明白今日所为,终究逃不出与民争 利的结局。
回顾知识·变法内容
4.市易法,就是平抑物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政府具有了现代中央银 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设立市易司,筹集一定资本金,物价低廉时,由 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再行售出。通过贵卖、贱买、对商人放贷的方 式调控商品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并实现资本增殖。
5.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对全国耕地进行 清查,多查出360万亩;又对全国耕地重新评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 等,不同等次赋税不同。
正音
强聒 (guō) 卤莽 (lǔ mǎng) 拒谏 (jiàn) 怨谤 (bàng)
不恤 (xù) 盘庚 (gēng) 胥怨 (xū) 会晤 (wù)
敬称(称别人) “令+”:如令尊、令堂
“尊+”:如尊驾、 尊亲
“贤+”: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贤侄
“先+”:如先考、先妣
谦辞(称自己) “拙+”:拙见、拙荆
知人 论世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
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封 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 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 谥“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 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课件17: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17:第15课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忽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论点:人君责任重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 B.第1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则国家 不可长治久安。 C.第2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马上得天下”,但不能 “马上治天下”。 D.第2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力 量。
二、借助注释,口译课文第3自然段,并完成下列题目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建造,兴建 )则思知止以﹒安﹒人 ( 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则思谦冲﹒(_虚__)而自﹒牧(_养__),(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 居于……之下 )百川,乐﹒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 思慎始而﹒敬﹒终( 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蔽[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则思虚心 以纳下,想﹒谗﹒邪(_以__谗__言__陷__害__别__人__的__邪__恶__之__人__)则思正身以﹒黜(_排__斥__,_罢__免__)恶,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_指__《__尚__书__·__皋__陶__谟__》__所__讲__的__九__种__品__德__),﹒简(_选__拔__)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
代表作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嘉祐 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 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 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 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被罢免。第二年又出 任宰相;熙宁九年请辞,在江宁(今南京)居住。被封为舒国公,后被改封荆,世称 荆公。死后封号为“文”。

七上15课《诫子书》教案

七上15课《诫子书》教案
七、讨论研究
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摒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他忠告孩子,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才能够修养身心,达到远大目标。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3、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4、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1)人—— “习于苟且” (2)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上—— “欲变此”
《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副>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⑤<副>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针对来信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驳斥。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生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征利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拒谏 致怨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展现了他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
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特①<名>公的,也可指其他雄性牲畜;三四岁的兽。
②<动>杰出的;突出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一石,不附 山,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特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③<副>特别;特地。《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5、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天下—— “怨谤”;
众—— “汹汹然”。
6、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 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 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 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写下《答司马谏议书》 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 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 时,正在今日”。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 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等人,参与变法的实施。
•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 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 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
义,其舍之取之,则在 介甫矣!”于私尽朋友
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 之谊,于公推心置腹,
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
——益友 怀。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司马光把自己当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作王安石的“益友”, 所以才一而再、再而
•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 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
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
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 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拒谏。至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本来 预先
于施行怨古代诽贤明君主的政之策多,来,兴起则有固利的前功业知并其消除如种此种弊也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
。是为拒天绝下采治纳理大非整家议顿的财意政 见,。这至不于是那与么民多那争的么利怨;恨驳 和斥诽谗谤言之,言排,斥我巧之言前献本媚来之就人已,经这料也想不到
命令,在朝廷之上议论订正法令制度,把它授状权语给后专置设部句门的官员管理是执行。这不
是侵犯官权;
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来
(对天下)有利 的事业,形作名 是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生事;

治理财务
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
批驳
征利;辟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说,难
壬(rén)人,不为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却 认为
皇帝
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读议书定人所争论的问题状,后特标别是志在于名和实把是否给相,符与,如果名做和具实体的工关作系的已经官明吏确了
议,那法么天度下而的道修理就之清于楚了朝。现廷在,君实以您用授来之指教于我的有,司是认,为我不侵为官权侵,生官事;端
,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本人却认为在皇帝那里接受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举以例论在证位:久以,盘未庚能助
迁都为例,说明当 作为 来 名作动。施恩泽 前变法的合理性现与在 应当
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正己罪也义会性矣如;;盘也如庚表曰一明样自今日当 一盘是后庚因悔切迁为的都有呀不办的人,事时怨如事候恨果,事,的你做百缘责,事姓故怪守人就我民改,墨前都变认守怨自为所恨己我为这的在当计位而权划这罢者,么已了,考久,不虑了只合,那则是理还毫么朝就不非不廷去能退某士做帮大,助缩之夫认皇。(为上所反对就知敢对就曾)没功道知盘什业,庚么,。领不好(教

答司马谏议书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备课【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上图写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大贡献。孔子有很多关 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请举一例。 答案:首设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上贵贱贫富的 等级,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下移。使人人享有教育 的平等权利。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 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2)科举制开始于哪一朝代?唐代科举中人们普遍推重的是什么科? 答案:隋朝;进士科。 材料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 端,皆归本于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义》
【例3】 (2011· 湖南湘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李斯说):“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 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 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诽谤罪将 460人在咸阳坑杀。 ──改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 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 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李大钊
交通
大修驰道;排除路 改善了水陆交通,促进 障;统一车轨;开 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凿灵渠 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北击匈奴,并修长 巩固了边防,开拓了疆 城(西起临洮、东 土,但加重了人民的负 至辽东);南征越 担 族,开凿灵渠
边疆治理
想一想:请你说出秦始皇的功与过各两点。 答案:功劳:①顺应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国家统一, 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为巩固 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 进步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罪过:①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②他 的残暴统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主要活动 汉武帝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影响 作用 主要活动 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影响 作用
基础自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 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员的制度 C. 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 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2.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 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下列各项属于儒家学派治国主 张的是( D ) A. 兼爱,非攻 B. “法治”,中央集权 C.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 “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 (3)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态度?在当时有何意义? (4)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分析:第(1)题是讲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第(2)题是讲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及其影响。 第(3)题是考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当时 的意义。第(4)题是考查我们应一分为二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答案:(1)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统治地位确立。 (如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亦可酌情计 分) (3)否定或批判。(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动摇了封建 思想的统治地位。(如答案有思想解放的含义亦可酌情计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继承)。(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
第15课 中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基础盘点 考点自清
【考试要求】 考点18: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a﹞ 考点19:说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b﹞ 【考点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文文化生活的高峰期,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 一页。考点18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包括:儒家的孔子 与孟子、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 子和孙膑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很有作为的三个封建皇 帝——是政治家。考点19说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 影响,主要活动包括治国的理念、采取的措施、具体的行动;影响既 指对当时社会经济、国家强盛的影响,更是指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 影响。
巩固了中 央集权国 家,加强 了国家统 一
经济
有效地促进了各地 的经济交流 方便政令推行,促 进了各地区之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成 为维系中华民族历 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
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 一标准的文字(后简化为隶书)
思想
虽当时有利于统一,但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 实行“焚书坑儒” 想;体现了秦始皇的暴 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巩固了中 央集权国 家,加强 了国家统 一
想一想:说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的共 同之处。 答案:示例:在活动方面: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比较有作为的帝王, 他们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们都励精图治,注重改革吏治,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影响方面: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边疆,为我国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
民族 关系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 唐太宗在位 正确、人才的选拔, 时,政治比 提高了行政效率, 较清明,经 加强了中央集权 济得到恢复 发展,民族 有利于经济恢复发 关系融洽, 展,促进社会安定, 社会安定, 增强了国力 国力增强, 被史学家誉 赢得了各少数民族 为“贞观之 的爱戴,促进了民 治” 族关系的融洽
二、非选择题 (10分)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上图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 答案: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 “合同为一家”。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 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答案: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和好) 为主。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战国前期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与老子思想主张类似。
主张“非攻”“兼爱” 主张“法治”,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用严酷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重视攻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墨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韩非子 孙武 孙膑
3.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 A 政。”“秦法政”不包括( ) A. 分封制 B. 中央集权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4. 下列思想家中,________的学说在秦帝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 D ) A. 墨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5. 下列所列计量单位属于中国传统的是( C ) A. 千克 B. 千米 C. 尺寸 D. 小时
解题指导 讲练互动
【例1】 (2011· 河南)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 ) 公平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今 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 为政以德 C. 因材施教 B.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分析:前两项体现在要求统治者的实行仁政,C项体现在教育方法, D项体现了对不同的人都要进行教育,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具 有指导意义。
2.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1)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 续灭掉六国,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 国——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 来400多年国家分裂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思想 文化
汉武帝时期, 汉王朝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 思想上实现了 大一统,进入 了鼎盛时期
边疆 治理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方面 主要活动 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调 整统治政策,重视君民关 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和科举制,非常重视人 才的培养和选拔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 影响 共同作用
政治
网络构建
道家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 墨家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法家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思想家及其主张 兵家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儒家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张
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措施 秦始皇巩固统一 影响 的措施及影响作用
统一时间 统一中国 统一意义
(2)汉武帝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方面 政治 主要活动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 度。实行举荐人才 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大力推行儒学 教育,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 设官学 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北击 匈奴,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把长城修 到敦煌以西地区;注意对南方 的经营,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 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 联系 影响 大大削弱了诸侯王原 来的封地和势力,加 强了皇帝的权威,有 利于中央集权 实现了思想统一,保 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 廷政令的推行,使儒 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 边患,与西域各国建 立起友好关系,促进 了“丝绸之路“的开 辟,加强了与西南少 数民族的联系 共同作用
即学即练
1.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完善了( A ) A. 三省六部制 B. 行省制度 C. 金瓶掣签制 D. 君主立宪制 2.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中 D 国古代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