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认识时间教案新人教版(1)

认识时间(一)评价方案1.通过游戏、观察、演示等活动,学会读、写几时几分。
达到目标1的评价。
2.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过程,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知道1时=60分。
达到目标2的评价。
学习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游戏,感知关系教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游戏。
报数的规则是先请12名同学1个1个地报数,报到12后,再请这12名同学5个5地数数,看看会数到几?学生报数活动。
教师: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最后会数到几呢?教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这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数,最后数到的是60。
(二)情境再现,导人新课教师:就像刚才的报数游戏一样,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一组数字朋友,他们也是12个,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
教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认读整时,你能读出下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课件显示例1上课的时间。
)学生尝试认读,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三)活动探究,自主学习1.钟面结构的回顾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学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 2个数。
教师:谁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教师用手在教具上比画1小格)是什么意思?2.认识1分、几分师:对。
分针是用来记分的。
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边说边用课件演示1分,如下图。
)数一数,填一填。
教师: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3小格、4小格呢?教师:好,现在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教师(继续拨动钟面,分针1格1格走向刻度2):现在分针指向刻度2,经过了几分?为什么?教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知识与技能: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
2、在稳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
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过程方法:1、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开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与态度: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开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
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根底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根底上展开质疑、探索。
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时机,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开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在现有根底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局部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
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缺乏,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学法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说课稿三篇

《认识时间》说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
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因此,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钟面和整时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依然不太容易理解。
三、教学目标: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初步认识几时几分,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能准确地数分。
(5分5分地数)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1、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突破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拨一拨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和几时几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和几时几分》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时、分的认识,间隔5分钟的读写,时间的实际应用和经过时间的合理性。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但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从教学材料到呈现形式,教材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和分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1分1分地数,5分5分地数)。
教学难点:能读写分及几时几分。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分和几时几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换来获取知识,造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换能力以及积极的研究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1时=60分。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编排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及几时几分,为学生以后研究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干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砚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大伙猜猜看吧。
(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2)出示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学生讨论交流谜语的谜底,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 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 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教学要求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先通过用图形表示来初步认识线段,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龙群英参与研讨老师:陈艳飞朱秀琴程楠楠符小花周昭华
课题认识时间(第二课时)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哪些时刻,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学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
点
学习作息时间表,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事件。
教学难
点
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课前准
备
课件。
教学过一、复习旧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上的钟表。
学生观察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表并根据已学知识,填一填?
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1时=()分2、出示钟表引导学生说出钟表所表示的时间,并试着
圈一圈。
小红可能什么时间去摘西红柿?
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要告诉小伙伴的吗?
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遵循解题三步骤: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二)
先看题中给出的信息,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7《认识时间》说课稿1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7《认识时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钟表的构成和指针的运行规律,认识时、分、秒的概念,掌握时间的基本读写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既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时间的精确度和钟表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时间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钟表的构成和指针的运行规律,认识时、分、秒的概念,学会正确读写时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时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钟表的构成和指针的运行规律,时、分、秒的概念,时间的读写方法。
2.教学难点:对时间的精确理解和钟表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观演示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观察钟表,了解钟表的构成和指针的运行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时、分、秒的关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对时间的认识。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5.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钟表的构成、指针的运行规律、时间的读写方法等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共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一、第一课时:认识钟、分针教学目标•认识时钟的构造,理解钟、分针的作用•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教学内容1.时钟的构造2.钟、分针的指向与表示时间3.实例分析: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时钟上的指针,理解钟、分针的作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时钟,练习读写时间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讲解时钟的构造和钟、分针的指向3.练习:让学生互相询问、回答时间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二、第二课时:认识一刻钟教学目标•认识什么是一刻钟•能够准确读写一刻钟的时间表示教学内容1.一刻钟的概念2.以钟面为例,观察一刻钟的表现形式3.练习:读写一刻钟的时间表示教学方法•比较法:比较一刻钟和整点的时间表示方法•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一刻钟的理解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介绍一刻钟的概念3.分组练习:让学生练习读写一刻钟的时间表示4.总结并温故知新三、第三课时:认识半小时教学目标•认识什么是半小时•能够准确读写半小时的时间表示教学内容1.半小时的概念2.以钟面为例,观察半小时的表现形式3.练习:读写半小时的时间表示教学方法•比较法:比较半小时和整点的时间表示方法•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半小时的理解教学过程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2.介绍半小时的概念3.分组练习:让学生练习读写半小时的时间表示4.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理解时钟的构造,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认识一刻钟、半小时的概念。
通过亲身操作和练习,学生的时间概念会有明显的提升,为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认知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_7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分针怎么走)看完了时针,来看看分针的训练情况吧——
看,分针走一小格,经过了多少时间呢?(生:1分针)2小格呢。。
走1大格呢?(生:5分钟)、走10小格呢、20小格、30小格、45小格、36。
4.刚才学了那么多,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出色了!现在让我们玩“脑筋大转弯玩”放松一下吧!
我们这节课将进一步走进钟表,学习更多有关时间的新知识(板书: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1.唉,这是(生:时针),这是(生:分钟)你还发现了钟面上还有(生:数字、细线、粗线或刻度)
刻度把钟面分成了许多份,这是“一大格”,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格”,1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一共有几个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学具数验证。
他们用的时间一样,那么在它们用的时间之间添上个符号的话,应该是什么符号?(生:=)
哇!同学们,不知不觉间,我们可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那就是(生:1小时=60分钟)
为自己鼓鼓掌吧!
5.(认识半时和整时外的其它时刻)接下来,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位新的时间朋友。
看,你发现了什么?(时间从12时走到了1时)
如果从12时跑到1时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了!唉!这又是几时呢?
效果分析
导入环节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也较好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环节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创设时间王国运动会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跃度,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时针怎么走?”“分针怎么走?”初步感知了,分针和时针的关系。
学生在理解“1时=60分”时,其实难度是挺大的,以往教学过这节课的教师往往会发现一些孩子即使记住了“1时=60分”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节课单看这一点也是有一定的突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二街小学飞有明(七)、认识时间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对时间进行认识;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时间;同时做时间的运算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单元共设计3个例题;练习二十三安排了11道练习题。
本单元可安排新知识学习2课时。
第1课时(教科书第90页、91页);例1和例2;认识几时几分。
例1;认识1分和5分。
教材设计了一幅同学们上课的主题图;教室的墙上挂着一个钟表;上面显示的时间是8时5分。
然后提出“数一数;填一填”的要求。
呈现了两幅图。
一是钟表局部放大的图;标出1分钟;1分钟、1分钟的数;从12到1之间共5分钟;用聪聪的话说明:分针走1小格是1分。
二是对应钟表上的数填空的题;并填出了5和15两个数。
这个例题的设计目的有两点:第一;由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出时间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1分和5分。
通过数一数12到1之间有几个小格;认识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然后5分、5分地数;知道分针走1圈是60分。
拨一拨;认识1时=60分。
教材设计了表示12:00、12:30、1:30三个钟表图;用红色和粉色分别显示从“12:0012:30 1:30”时针和分针转动的区间;同时给出分针走的分钟数。
这个内容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直观看到时针走1个大格(1时);分针正好走一圈(60分);得出:1时=60分。
例2;从4时开始5分、5分地数。
教材给出三幅钟表图;钟表分别显示4:05、4:30、4:45;下面对应给出了相应的书写和读法。
最后;聪聪总结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多少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组合》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的组合》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2课时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简单的组合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渗透集合的思想,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组合现象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组合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简单的组合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渗透集合的思想,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组合现象打下基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简单的组合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理解组合与排列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感受组合现象。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积木、玩具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2.准备一些图片或卡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组合现象。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组合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一些简单的组合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选择一些小物品进行组合,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组合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巩固学生对组合现象的理解。
能力点5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能力点5: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认识时间》教学设计学科: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第1课时第90-91页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钟面和整时,这是学生第二次在数学课堂中再次接触时间这个概念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能正确认识整时,会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学生在生活中也已经积累不少时间的知识和经验,有按时起床、阅读、睡觉等良好的规律的作息时间的生活体验。
但本节课要学习的时间知识是认识几时几分,掌握1小时=60分等,这些时间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时针和分针是联动的变化关系,更难理解。
在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相同,接受认知时间的程度肯定也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尽量积极调取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进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体验,多进行直观性教学,会利于学生掌握时间知识。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时间,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时,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的方法。
这些时间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主要用直观演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注重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学得主动。
注重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知1分和1时,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时间长短的概念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五、教学学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钟面六、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激发经验【教学活动】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个宝宝巴士时钟游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边看边想:我们是怎么认整时的?(板书课题:认识时间)【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说说我们认整时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糖果》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糖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七单元分糖果》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教材通过分糖果这个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糖果这类物品不陌生,能够理解分糖果的情境。
但是,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糖果平均分给若干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探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糖果平均分给若干人。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如何将糖果平均分给若干人。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糖果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糖果、学具袋、计时器等。
2.教学环境: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颗糖果,提问“如果这时老师有10颗糖果,想分给5个小朋友,怎么分才公平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10颗糖果,让学生尝试将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有10颗糖果,要求学生将糖果平均分给组内的成员。
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糖果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例如:“小明有12颗糖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糖果的变式问题,让学生解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乘法的初步认识;2、表内乘法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5、除法的初步认识;6、方向与位置;7、表内除法;8、统计与可能性;9、混合运算;10、总复习。
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乘法、除法、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2、能应用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5、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7、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作用。
三、班级情况分析我教两个班,一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小朋友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经常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
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四、教学措施1、必须按时备课,熟悉课本,吃透教材,对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教师请教;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楚,能脱口而出。
2、要求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讲,向课堂要质量,根据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对个别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位学生都紧跟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_第01课时_认识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_第01课时_认识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本课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和识数能力,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有趣的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数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分数道具:纸片、剪刀、彩笔等。
2.准备数学游戏:分数接龙、分数拼图等。
3.准备教学PPT: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比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分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剪出不同形状的分数,并贴在黑板上。
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分数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开展分数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比较。
游戏规则:学生轮流说出一个分数,下一个学生需说出一个比前一个分数大的分数。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数拼图游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游戏规则:学生需用给定的分数道具拼出指定的图形。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物品?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
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
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
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
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
二、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
在认识长度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在介绍平面对称之后,安排了探索对称现象的简单特征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等,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空间与图形活动的经验,这正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时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直观、具体的钟面,引导学生认识钟面的结构,包括时针、分针、12个数字、大格和小格等。
接着,教材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从而建立起时和分的关系。
例2和例3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读、写几时几分,并通过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起床时间、上学时间等,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拨钟等活动,加深对时间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钟面的结构,知道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名称及作用。
2.掌握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4.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钟面的结构,掌握时、分的关系。
2.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二)教学难点1.准确认读几时几分。
2.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练习题卡片。
2.学生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策略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和钟面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钟面的结构和时间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3.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重难点突破建议基于对教材编排和课标的分析,教学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突破重难点。
(1)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相结合,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将时间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并注意利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在认、读钟表的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时,不要单纯地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告诉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以及“做中学”等方式,在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除了教材上安排的练习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巩固知识。
(3)采取有效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例2中4:45是“几时差几分”的认识,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发现这时时针非常接近5时,但没到5时,是4时45分,关键是要通过直观拨动表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明确时针在转动时是先经过几,再到几,确定是“几时多”,再“5分5分”地数出分针所指的是多少分。
也可以“几时半’’为分界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针在钟面左右两个半侧时时针位置的不同,对“做一做”中7:40、10:45尤其是9:55分的认识要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注意教学的一些细节。
由于教材采用12时计时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用一些日常用语,如上午、下午和晚上等准确地说出时间。
三、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单元结构图及课时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单元教材分析:
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难点:使学生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时分的认识…………………………………………………1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2课时时分练习课…………………………………………………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