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1-4章)【圣才出品】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第21章世界教育发展趋势21.1 内容提要本章以世界为背景,以教育整体为对象,面向未来,探讨其发展的趋势。
教育的未来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此,着重分析新技术革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即劳动力生产智能结构、信息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总是以现实为基础,特别是现实所存在的问题,为此,着重分析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即学习需求的迅速增长与不同社会满足能力之间的差距、日益加深的教育行政困境、教育与就业的关系难以协调、教育中严重不平等现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受到严重忽视等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未来教育展望,即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1.2 复习笔记一、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将成为提高生产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全面、深刻的,正在引发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革命。
1.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就业结构的变化新技术革命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就业结构的变化。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完成了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转移。
二战后,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国家的社会劳动力出现了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大转移。
(2)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内的部门和行业结构也在变化,一些行业迅速发展,另一些行业则走向衰落甚至被淘汰。
(3)对教育的影响对整个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的影响极为深刻。
为适应变化:①高等教育在科类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②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寻求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的形式;③企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必须向制度化、系列化、多样化发展。
2.劳动力智能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由于新科技革命是以人脑的部分思维活动的扩展和强化为特征的,各个产业将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为知识密集型。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幼儿教育)
第11章幼儿教育11.1 内容提要1.幼儿教育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1)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应,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与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相联系的初创阶段;(2)与以使用电动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相联系的确立阶段;(3)与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相联系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各国幼儿教育的基本经验:(1)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开办形式多样的幼儿教育机构;(2)强调多种幼儿教育模式各有所长,注意多种幼儿教育模式的相互补充;(3)重视师资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幼儿师资。
3.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1)幼儿教育机构更加多样化;(2)幼儿教育模式趋于不断融合;(3)进一步重视幼儿师资的培训。
4.幼儿教育的定义:(1)广义的幼儿教育指的是以所有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在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育;(2)狭义的幼儿教育指的是在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育即幼儿公共教育。
本章是从狭义的解释上来使用幼儿教育这一概念的。
与幼儿教育经常一起使用的还有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概念。
学前教育特指入小学以前的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教育。
早期教育以往专指出生至三岁幼儿的教育,目前它常常可以包括学前教育,指出生至入学前幼儿的教育。
鉴于我国的称谓习惯,本章使用幼儿教育的概念。
11.2 复习笔记一、幼儿教育的历史发展1.初创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幼儿教育的初创阶段是与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它与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密切相关。
在这一阶段,幼儿教育产生于妇女就业谋职的客观需要,其功能在于为出外谋职的母亲照看其幼儿,以解除母亲们的后顾之忧。
(1)幼儿公共教育产生的根源生产力发展及其所造成的妇女就业谋职是幼儿公共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2)世界上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1816年,欧文在英国自己的工厂中创办“幼儿学校”,即世界上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
(完整word版)《比较教育学》教材介绍及串讲.
《比较教育学》教材介绍及串讲一、课程目标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综合比较的新兴学科。
比较教育学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是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本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比较教育学的定义,了解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与基础原则,学习和掌握调查法、比较法、分析法等比较研究方法。
第一节比较教育的意义一、比较教育学的概念二、比较教育学的作用第二节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比较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三、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外国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各自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和阶段特征。
第一节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一、学科的倡导阶段二、学科的形成阶段三、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一、第一阶段二、第二阶段三、第三阶段第三章中国教育(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问题和对策;香港、澳门和台湾教育的发展回顾、现行教育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近代学校出现和国民教育制度初建阶段二、国民教育制度改革阶段三、社会主义教育曲折前进阶段第二节中国教育的现状与特点一、教育行政制度二、地方教育行政第三节中国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二、对策第四节香港、澳门和台湾教育一、香港教育二、澳门教育三、台湾教育第四章印度教育(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独立前后印度教育的发展、印度教育行政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存在的问第一节印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独立前印度教育的演进二、独立后印度教育的发展第二节印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一、教育行政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印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二、对策第五章日本教育(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二战前日本教育的演变、二战后日本教育的变革、日本教育行政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中小学教育)
第13章中小学教育13.1 内容提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其历史更为久远。
但从严格意义上看,现代正规的中小学教育制度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由于各国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教育在各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发展状况和水平很不平衡。
1.以欧美国家为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后半叶到二战结束,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普及初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中等教育体制的阶段;(2)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中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造和调整上,使之趋于公平化和合理化,并对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3)从80年代以来的十几年间,各国中小学教育相继进行了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
直到目前,改革还在持续。
2.从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1)落实教育任务;(2)建立合理结构;(3)优化教学过程;(4)实施科学评价。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中小学的改革还在进行,并有着逐步深化的趋势。
3.结合各国教育发展的各种背景的分析,今后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将有所不同;(2)各国正在进行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3)现代信息技术将导致中小学教育出现新的变革。
13.2 复习笔记一、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1.公共初等教育制度建立和各具特色的中等教育体制形成的阶段(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叶)(1)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建立①15世纪之前欧洲各国已存在各种类型的初等学校,但近代初等学校制度尚未建立。
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有三个特点:a.宗教性:学校由教会兴办,在教育目的、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b.等级性:受教育的多是贵族子女,平民百姓子女无力问津;c.非正规性: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学等方面均未建立起正规的制度。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义务教育)
第12章义务教育12.1 内容提要1.义务教育制度是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的:(1)从19世纪后半期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通过法律推行初等义务教育制度;(2)进入20世纪以来,大多数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施中等义务教育;(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的变化,特别是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义务教育也呈现了新的意义和面貌。
2.综合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可总结出以下几项经验:(1)认清意义,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要国策;重视教育立法,为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法律保证;(2)免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筹措所需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济保证;(3)培养足够的合格教师是保证义务教育的关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则。
3.展望义务教育的未来,可以发现如下几种趋势:(1)义务教育观在发生变化,“义务教育”概念中所包含的“强制”性质,将转化为“普及化”的含义;(2)普及教育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将由“基础教育”扩展到“全民教育”;(3)各国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4.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制度。
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有:强制性、普遍性、采取学校教育形式。
现代义务教育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较早,已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在大力实施义务教育。
由于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和采取的政策也不尽相同,但也有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的共同问题,而解决共同问题的经验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因此,对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2.2 复习笔记一、义务教育的历史发展1.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欧洲的义务教育思想产生于16世纪,初步实践于17世纪,但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随着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苏、俄教育)
第8章苏、俄教育8.1 内容提要俄国正规学校教育始于17世纪末。
沙皇时代(17世纪~1917年)历经四次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18世纪初、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虽均遭挫折,但各有成就,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苏联时期建成了全新的教育制度,教育发展迅速,规模巨大,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由于受到过多的政治干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若干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误。
但苏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前,俄联邦教育行政实行联邦、共和国主体、地方三级管理体制,各负其责,依法行使职权;学校拥有法律赋予的办学自主权。
学制在逐步与西方接轨的大前提下,部分保持自身特色。
义务教育年限缩短,中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明确区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的差别化倾向明显。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多样化趋势,学位制度正在完善之中,但尚未定型。
普通高等教育仍保持偏重工科状态。
业余高等教育地位下降。
正规的高校后教育(继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俄联邦独立时间尚短,教育在国内90年代最初几年政局动荡、经济滑坡、社会发展受挫时遭到相当严重的破坏,现开始趋于稳定和复苏。
展望前景,困难与希望并存。
8.2 复习笔记一、苏、俄教育的传统与变革1.俄罗斯帝国时期(17世纪~1917年)俄罗斯帝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彼得一世执政初期。
(1)17世纪末的学校设立从17世纪末起,正式开办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包括1755年创立的俄国第一所高等学校——莫斯科大学及其附属文科中学,都只接纳贵族子弟,具有强烈的特权性。
(2)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以大学为中心的学区制俄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建起一批大学,既是国家的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又作为一个学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本区内招收不同社会阶层子弟的三种学校——教区学校、县立学校和设在省城的普通中学。
这种以大学为中心的学区制,参照了法国大革命后实行的教育行政制度。
虽然被统治者及其子女独占,但推动了俄国教育系统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日本教育)
第5章日本教育5.1 内容提要日本的教育在地源和文化传统层面属于东方教育形态,但在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因而教育具有很强的东西方混合性。
日本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中小学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历史上,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教育都属于东方文化教育圈。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仿效西方教育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被纳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战略轨道,并伴随国家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水岭,日本教育的变革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1872年《学制》的颁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阶段,以战后至今的发展和改革为第二阶段。
其中,明治初期的教育改革被视为现代教育的第一次改革,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被视为第二次改革,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被视为第三次改革。
5.2 复习笔记一、日本教育的传统与变革1.二战前日本教育的演进(1)现代教育制度的开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以西方国家为模式,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和文明开化”为基本国策,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
开端:1871年设立文部省,1872年颁布《学制》。
①《学制》a.颁发于1872年,废除于1879年b.内容在体制上参考了西方各国,包括法、德、荷、英、美、俄等国家的学制,主要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划一性和强制性。
根据规定,教育统归文部省管辖,全国设八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个大学区划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一个中学区划分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
儿童6岁入学,小学为八年制,分初、高两级,实行四四分段;中学为六年制,分初、高中,各段均为三年;在高中之上设大学。
由此构成了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
c.特点在思想上吸收了西方的教育价值观,是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为基础的,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职业技术教育)
第14章职业技术教育14.1 内容提要1.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2)制度确立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3)继续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
2.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来考察,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经验有:(1)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分流;(2)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形式;(3)审度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专业;(4)加强基础教育,注意实践训练;(5)注意能力培养,重视职业指导;(6)培养合格师资,创造必要条件;(7)总结历史经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规。
3.展望前景:(1)职业技术教育将朝着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化;(2)职业技术教育普及化和上移化;(3)职工在职培训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解:(1)职业预备教育,指在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级各类专业教育,连高等教育也包含在内;(2)转业教育,指在已有专业基础上学习另一种专业;(3)提高教育,指在现有专业水平基础上不断进修提高,实现知识更新。
14.2 复习笔记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1.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兴起自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有如下三大特点:(1)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开始从现场训练转变为学校训练,即出现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技术教育;(2)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从手工工艺的传授转变为工艺原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即出现以传授科学原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型的职业技术教育;(3)职业技术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基本上由产业部门负责管理,在较大程度上带有职工培训的色彩。
当然,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要受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职业技术教育制度的确立从19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这个阶段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特点如下:(1)国家干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立法,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教育系统,使它成为正规的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2)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初、中、高三个层次。
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考研真题
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考研真题一、第1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比较性原则B.联系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本体性原则【答案】A查看答案2根据一定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特殊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是()。
A.调查法B.文献法C.比较法D.分析法【答案】C查看答案3霍尔姆斯认为比较教育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学问,所以比较教育的研究者应把主要兴趣放在()。
A.“当前的问题”上B.“过去的问题”上C.“昨日的希望”上D.“明天的工作”上【答案】A查看答案二、填空题1比较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_____并重的学问。
【答案】应用性查看答案2比较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
【答案】跨国性和国际性查看答案3比较教育研究分为_____研究和_____研究。
【答案】区域;问题查看答案三、概念解释题1因素分析法答: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由阿诺德、萨德勒等人首倡,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广泛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
这种方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其教育的影响,注重分析影响一国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汉斯还具体地把影响一个民族国家教育的因素划分为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三大类,并且认为其中由种族、语言、宗教等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国民性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最大。
2科学量化法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艾克斯坦共同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
他们自己称这种方法为“科学方法”,人们一般称之为“科学量化法”,也有人称之为“假设验证法”。
四、简答题1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从对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和有关比较教育的众多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跨国性和国际性;(2)主要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3)它的研究对象覆盖了整个教育领域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4)时代性;(5)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
吴文侃《比较教育学》重点题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师范教育
德国教育特点
德国教育问题及对策
6.英国教育
内容提要
1870《初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1902《巴尔福法》
《1944年教育法》内容和评价
中等教育三轨制
《罗宾斯报告》
1988教育改革法
对英国教育的认识
英国教育行政制度
英国教育特点
英国教育问题及对策(国家统一课程的背景意义内容)
教育行政制度
中国教育的特点P28
香港三层教育行政体制P31
香港教育问题及对策
台湾教育问题及对策117页课本
2.印度教育非重点
内容提要P36
印度教育行政制度P40
印度教育特点P44
印度教育问题及对策P45 (涉及到印度高等教育改革)
3.日本教育重点把握
内容提要
80现代以后日本教育改革P164
现代日本教育历经一个多世纪,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有哪些P50
美国解决高等教育经费问题的措施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师范教育基本经验(内容提要)
法国在师范教育方面采取的新举措
决定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内容提要)
世界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发展趋势(一句话)
比较教育学重点
概述部分
1.比较教育学研究目的
2.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
3.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
4.比较教育学概念(学科性质)
5.比较教育学作用
6.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7.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
8.比较教育研究的阶段划分、分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各阶段特点
八国教育
1.中国教育
建国以来教育历程的反思与认识
日本教育行政制度P51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2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2.1 内容提要一、国外比较教育的研究阶段划分1.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法国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
法国的库森、美国的贺拉斯·曼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2.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
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德国的施奈德是著名代表人物。
3.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
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
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二、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阶段划分1.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是比较教育研究起步,但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阶段。
2.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是中国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
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主要成就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
2.2 复习笔记一、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1.国外比较教育史前阶段外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虽然如此,在古代到中世纪这一段漫长的时期里,这种研究还只是个别地、零星地进行。
比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所以,大多数比较教育家认为这段时期只能说是比较教育的预备阶段或称史前阶段。
代表:(1)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波斯国王赛勒斯传》,比较波斯和希腊教育的目的和结构,评价两个国家中教育与社会职业地位之间的相互联系。
(2)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共和政体》,比较了希腊和罗马的教育。
(3)中世纪时也有学者从事外国教育研究,日本从7世纪起,就开始向中国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留学生往往和僧人一同前来,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学术。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1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1 内容提要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可以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并吸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求是性、实践性、系统性、过程性、全面性作为研究的基本原则。
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
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5.比较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
在进行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
1.2 复习笔记一、比较教育学的意义1.比较教育学的概念(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近年来,各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但现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先从它的研究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时空范围来分析: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其研究重点是各国的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
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上仅仅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广度问题。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还有一个深度问题,它指的是不仅研究各国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各国教育的本质,研究各国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关系和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探索教育的发展趋势。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1一、单选题1.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把幼儿送入学前班的最主要目的是()A. 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B. 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C. 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D. 为了孩子能更好地上一年级2.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A. 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 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C. 社区教育形式多样D. 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3. 函授课程是以下哪个国家的一种独特的学前教育形式()A. 印度B. 日本C. 英国D. 法国4. 把流动车作为起学前教育机构,实行送教上门的国家是()A. 印度B. 日本C. 英国D. 法国5. 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A. 幼儿园创收B. 补偿教育C. 增加幼儿园知名度D. 服务社会6. 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属于()A. 核心家庭B. 联合家庭C. 扩大的家庭D. 不完整的核心家庭7.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A. 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B.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主体C.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育者只是旁观者D. 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处于受控者、接受者的地位。
8. 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 出生的第一年B. 3-4岁C. 5-6岁D. 6-10岁二、名词解释1.智力2. 函授课程3. 移情法4. 结构游戏5. 活动目标6. 费舍尔法案三、简答题1. 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体现在几方面?2.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3. 试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答案一、1-5 DDBDD 6-8ABA二、名词解释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
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2. 函授课程:这是一种独特的学前教育形式。
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第1章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1内容提要1.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有悠久发展渊源的学科,经历了从古典发展演变为科学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程。
2.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关键目的是探讨教育发展的规律,借鉴各国教育经验,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是由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所决定的。
3.比较教育学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
4.科学比较教育学是在服务大工业生产及相关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走过了从全盘借鉴到经验借鉴再到理性借鉴的三大学科发展阶段。
5.为现代教育服务,为现代大工业生产服务,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衡量新旧比较教育学的关键性特征。
1.2学习目标1.了解比较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2.熟知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及其特征。
3.认识到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发展特别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
4.确立正确的比较教育研究观念。
1.3复习笔记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1.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现代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于以往漫长的教育活动和古典比较教育研究,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历史发展中传承创新的结果,而没有前期的相关研究,就不会有相应的教育发展,也不可能产生朱利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工作。
(1)古代游记描述阶段①时间教育史学家通常把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的教育称之为古代教育,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访问者或旅游者的游记之中,描写被访国的某些教育情况。
②代表a.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波斯国王赛勒斯传》,把古波斯教育与希腊教育相比较;b.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雄辩术》,研究了各国雄辩术之优劣;c.意大利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描述中国等东方教育的情况;d.日本从7世纪就开始派官员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教育,中国唐僧到印度学习佛教的经历中也描述了印度的文化教育情况。
③特点这一时期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对国家民族发展影响不大,因而缺乏研究兴趣而致使比较教育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a.主要是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及其某些印象性评论;b.随意性强,主要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喜好;c.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研究主要出自其他目的,如用教育例子来抨击该国政府不重视民生等;d.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考博复习资料
1. 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的跨文化对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王承绪,《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张德伟,《国际后期中等教育比较研究》,2006.4. 邢克超,《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加)许美德(Hayhoe,Ruth) 等,《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 陈时见,《比较教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9. 卢晓中,《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西班牙)何塞·加里多著、万秀兰译,《比较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梁忠义,《比较教育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3.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俞立中,《中东欧学校的质量与公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5.冯增俊,《比较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6.徐辉,《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7.顾明远,《比较教育导论: 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美)贝磊(Bray,M.),《比较教育学:传统、挑战和新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的哲学沉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朱旭东,《新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2.祝怀新,《霍姆斯比较教育思想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3.伍尔夫松,《比较教育学-历史与现代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4.王英杰,《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李现平,《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朱勃,《比较教育史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27.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28.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29.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0.朱勃,《教育三面向与今日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31.(美)穆尔曼(Moehylman,A,H.)著,林子勋译,《比较教育》教育部出版, 1976.32.凯德尔(I.L.Kandel)著,罗廷光,韦悫译,《比较教育》商务印书馆,33.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4.朱勃,王孟宪,《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35.(澳)琼斯著,王晓明等译《比较教育:目的与方法》,春秋出版社, 1989.36.林清江,《比较教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3.37.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编《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8.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39.张维平,张诗亚,《比较教育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40.Jurgen schriewer,Brian Holmes原著主编,杨国赐,杨深坑中译主编,《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师大书苑, 1992.41.陈时见,徐辉,《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 2006.42. 方永泉,《当代思潮与比较教育研究》,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内容提要复习笔记及强化习题(决定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
第20章决定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20.1 内容提要从宏观上看,决定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此外,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家庭、宗教、民族性格特征、地方风俗习惯等因素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都提出一定的要求。
教育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现状,并且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教育行政、教育机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而教育必然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与教育有密切联系。
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而教育在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20.2 复习笔记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国家的根本原理,我们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决定和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必然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
1.历史考察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从纵向看,表现为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提出一定要求,而教育则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改变其方式。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且无剩余产品,不可能分化出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
生产经验的传授,只能结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靠的是长辈言传身教,儿童模仿。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生产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文化的进步,为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精神条件。
随着社会产生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抗、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教育也开始分轨,统治阶级的学校教育,培养和训练统治阶级子弟统治人民的本领,与生产劳动完全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119
圣才电子书
(1)求是性原则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育系统的结构性;第三,教育系统的层次性;第四,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4)过程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要求体现过程性原则,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第
一,重视来龙去脉;第二,注意质量结合;第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全面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要注意全面性原则。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观
统的最佳功能,达到揭示教育规律、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
国文化有益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的预期目的。
4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1)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 小,又可分为两类: ①整体研究,涉及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国别教育的专著,比较 教育学中的各国概况,都属于这一类。 ②局部研究,涉及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它可以研究一项重大改革, 也可以研究一个重要问题等。外国教育或比较教育杂志中的论文,大都属于这一类。 (2)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 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两类: ①专题比较,是把各国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 ②总体比较,是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一定要坚持求是性原则,一切从世界各国客观存在着的教育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教育规律性。
(2)实践性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应注意下列问题:第一,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第
二,通过实践,发展理论。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第一,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第二,教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 章 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1.1 内容提要
1.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 作的认识;可以吸取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可以增进 国际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1.2 复习笔记
1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一、比较教育学的意义 1.比较教育学的概念 (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 近年来,各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意向外国介绍本国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加强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但现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 (2)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先从它的研究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时空范围来分析: ①从研究领域说,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整个领域,其研究重点是பைடு நூலகம்国的教育制 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 ②从研究时间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空间说,比较教育学以世 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上仅仅是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广度问题。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还有一个深度问题,它 指的是不仅研究各国教育的客观现象和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经验,还要更进一步分析各国教 育的本质,研究各国教育的形成条件,判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教育的制约关系 和教育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揭示各国教育的特点和共同规律, 探索教育的发展趋势。 (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以比较法作为主要方法,这也是它区别于教育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 特点之一。比较教育学在研究时,既注意外国教育之间的比较分析,也注意外国教育与本国 教育之间的比较分析。 (4)学科的基本性质
2 / 1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 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2.比较教育学的作用 (1)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所起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教育工作者来说,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 教育工作的认识。 ②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 教育改革的借鉴。 ③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具有世界级的规模,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国际了解,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所起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对大学生的专业训练而言,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对各国教 育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真理。第一,全面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
矛盾;第二,全面分析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第三,全面分析研究教育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五项基本原则各有它的指导意义。它们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即方法论系统。全面运用这个系统的各项基本原则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就能发挥系
3.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并吸收系 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以求是性、实践性、系统性、过程性、全面性作为研究 的基本原则。
4.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 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
5.比较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在进行研究时, 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适当配合运用各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