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六章(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8思修第六章法律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
5、社会法:
亦称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是近年来新划分出来的法律部门之 一。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和 社会福利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遵循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包括劳动合同、劳动保护、职业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慈善事业、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
2016年辽宁拉票贿选案
9月,为期一天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选 举产生的部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的报告,依法 确定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当选无效。 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第一起发生在省级 层面、严重违反党纪国法、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严重破坏党内选举制度和人 大选举制度的重大案件。涉案人数众多、性质恶劣、情节严 重,触目惊心。目前,45名拉票贿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已被确 定当选无效。
宪法 基本经 济制度 基本政 治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 政体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体现国体◆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思修第六章课堂笔记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识结构图: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以德治国的关系3.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第六章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法制与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国家安全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2.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了解)1.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基本原则被确定下来。
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多选)(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简答)(一)依法治国的内涵----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有: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1)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简答题)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2019 思修 第六章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 三 章 领 悟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第 三 章 领 悟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第 三 章 领 悟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第 三 章 领 悟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第 三 章 领 悟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人 生 价 值
现代化建设
任
务
第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
章
领 悟
效
人
力
生
高
真
于
谛
创
造
人 生
普
行地
部
价 值
通
政方
法 律
法 规
性 法 规
门 规 章
1999年3月、2004年3月 和018年3月对第四部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第
三 章 领
2018年1月,党的 十九大二中全会
悟 审议通过了《关
人 生
于修改宪法部分
真 内容的建议》
谛 创
2018年3月,十三
造 届全国人大一次
人 生
会议根据党的十
价 九届二中全会提
值 出的建议,审议
通过了《中华人
法
人
生
真
谛
创
造
序 言
总 纲
人
生
权公 利民 和的 义基 务本
国 家 机 构
国国 徽旗 、、 首国 都歌
、价值源自中地基国
基
基
央
方
本
家
本
本
国
国
原
制
权
义
家
家
则
度
利
务
机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2法律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津。
而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与资本主义自由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律:○1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新增:是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2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3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4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ー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1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2法律执行: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3法律适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4法律遵守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宪法:○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5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6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7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8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5、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6、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思修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总的看法1.人的本质:社会属性2.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4.人生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5.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一、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务实、乐观、进取)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实现条件:1.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二、人生观(定义):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三特征:1超越性2实践性3时代性)二、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为人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追求理想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昭示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群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思修法律 第六章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第一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重大意义(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升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它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使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被确定下来。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是对新时期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和国家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首先,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最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一)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基本要求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效能。
依法治国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和原则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本质在宪法上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民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思修第六章
特征
03
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 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04 05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 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体现了动态、开放、 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请在这里输入文字内容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律得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法律的作用都是历史,与法律所反 映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紧密相连。任何法律都要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核心价值,为统 治阶级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确立 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此外,社会主义 法律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将传承 历史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和立足本土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使我国的法律体系即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有顺应当代世界法治文明 时代潮流。这个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充分体现了独特的 法律文化特征。
请在这里输入文字内容 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 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源 体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一百三十二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讲义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课程导入:2013年01月0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让人民在法治中身心平安”的文章:前段时间,媒体“你幸福吗”的天问曾激起公众对“幸福”的讨论,其实,在民众的生活辞典中,有一个词比“幸福”更朴素、更基本、更普世、更能激起每个人共同的利益感,那就是平安。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上作出肯定的回答。
民众时时担心在路上被抢,生活肯定不会平安;焦虑于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吃什么才放心,日子肯定不会平安;权利得不到保障,担心被跨省追捕,担心领导一句话就可能让一个人失去财产,无恒产者无恒心,心里肯定没有平安;考试担心有人作弊,求职担心有人拼爹,担心即使拼过了高考最后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缺乏对公平竞争的信心,总担心被黑被挤被打酱油,平安就成了奢侈品。
平安,不是简单的身体和财产安全,而是身心的平安。
有安全保障,仅仅是身体的安全——人们对平安的追求远不止于此,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心安;有公平正义,人们才会真正有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匮乏、免于伤害、免于强制”的安全感。
当下,很多时候人们的不平安感源于公平正义的缺失,不平则鸣,不平则不安,没有正义,就没有平安。
思修第六章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 宪法的至上地位。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
第二、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第三,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
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道路。
确立国体政体。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2.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捍卫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
维护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3. 宪法的不断发展完善。
宪法是治国理政总章程,必须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宪法只有通过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这体现了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并且随它的变化而变化。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对其制定,修改,实施,遵守等环节起指导作用。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规范权力运行,让公民权利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
1. 党的领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 人民主权原则。
主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
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015版思修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封建制法律 •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不完全占有 农民,所以封建制法律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的工具,是为 保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而服务的 • 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 • 一是肯定人身依附关系; • 二是封建等级制度; • 三是维护专制王权; • 四是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 列如: • 隋朝的《开皇律》就创设了十恶的罪名,包括了谋反、谋 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等。十恶罪的设立 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以及君臣、父子、尊卑的封建等级 制度。
法律的词源
• 西方法律词源 • 西方“法律”一次的语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 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法律”一词不仅有“法”的一般意思, 而且还兼有权利、公平、正义等含义。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 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 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 阶级的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 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 为规范体系。
• 资本主义法律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成为 商品,所以资本主义法律的根本任务是为了维护有利于资 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 资本主义法律可以分为两类: • 1、大陆法系又叫罗马法系 •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采用 • 2、英美法系又叫海洋法系 •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
二、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律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志 的统治阶级意志
不是统治阶 级意志的全 部,仅是上 升为国家意 志的那部分
在阶级对立 的社会中, 法律是统治 阶级意志的 体现
法律是由特定的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
大学思想道德品质与法律修养 第六章法治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 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 法律的内在 精神
P153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 的行为习惯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核 心 内 容
本 质 要 求 价 值 追 求 重 要 使 命 根 本 保 证
依 法 治 国
执 法 为 民
公 平 正 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服 务 大 局
党 的 领 导
例如,“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法律会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是法律有诉讼时效制度。
如果债权人在还钱期限届满后两年内不向债务人
要求还钱,也不向法院起诉,债务人也没有表示
要还钱,债权人的债权就不受法律保护。法律不 会要求债务人还钱,但也不反对债务人自动还钱。 但是,必须强调,在对法律问题思考时,法律思 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评价来取代法律评价。
• • • • 1、恋爱道德 2、家庭美德 P195 3、婚姻法 P196 4、继承法 P199
• 四、道德修养
P201
考试与作业
考 试:卷面50分 平时50分
• 题型:
• 1、判断题
• 平时50分评分标准: • 1、练习册完成情(30分) • 2、课堂出勤(15分) • 3、课堂表现 (5分)
• 四、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P6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P15 • 二、理想信念的作用 P18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P25
• •
• • • •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3、中国梦 P28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2法律有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剥削阶级类型法津。
而社会主义法律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与资本主义自由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2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3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4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律:○1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新增:是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2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3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4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1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ー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1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2法律执行: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3法律适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4法律遵守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宪法:○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5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6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7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8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5、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民主权原则○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4社会主义法治原则6、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思修第六章宪法法律、法治体系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4
三、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法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5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①奴隶制法律 ②封建制法律
③资本主义法律
④社会主义法律
第六章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六)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 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 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
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 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 法 机 关
人民法院 国家审判机关
人民检察院
国家检察机关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13
(四)法律遵守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以及履行职责 和义务的活动。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28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第 七 章 增 强 法 律 意 识 弘 扬 法 治 精 神
(一)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四)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6章 (下)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四) 、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 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目的是侧重保护谁的权益?
是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 主体资格的人。
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民事主体制度
法人
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 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 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 组织。
(2)民事主体制度
其他组织
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 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也是公民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以宪法为统帅 以法律为主干
“河南赵作海”获国家赔偿
河南赵作海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入狱11年后被无罪释放,取得国家赔偿65万元。
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宪法资料
第一部 成文宪法
1787 美国联邦宪法
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
第一部社会 主义国家宪法
1918 苏 俄 宪 法
冬宫外人民欢呼宪法的制定
我国第一部带“宪法” 字样的法律文件
1908 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四部宪法
1954 1975 1978 1982年现行宪法
概念 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民法商法
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 承包法、婚姻法、收养法、 继承法、公司法、合伙企业 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 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证券法 、海商法、保险法、专利法 、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 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调整平等主体之 间商事关系的法 律规范,是与民 法并列并互为补 充的部门法。
违反宪法法 律的行为必
须追究
大力弘扬 宪法精神
(三) 我国 宪法 的基 本原 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1.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 专政
是我国的国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 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 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
重要行业监管: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电力法 等
市场主体监管: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
是调整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社会福 利和特殊群体权益 保障等关系的法律 规范。
社会法
(五)社会法
我国制定了劳动法,将劳动关 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 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 业培训以及劳动争议、劳动监 察等关系纳入调整范围,确立 了我国的基本劳动制度。
系的核心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 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要修改宪法
1982年宪法是现行宪法,曾在1988、1993、 1999、2004、2018年五次修订
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 用,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 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 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罪刑法定
(六)刑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 法律规范。它通过规 范国家刑罚权,惩罚 犯罪,保护人民,维 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 全,保障国家安全。
刑法的 基本原则
刑法
规定了犯罪的概念
罪刑相适应
明确了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三、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 培根:“一次不公正的审判, 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 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 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 则摧毁法律——好比污染了水 源。”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
诉讼法
非诉讼 程序法
(一)诉讼法
诉讼法
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以及其他 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所必须遵 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Hale Waihona Puke 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三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 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宪法 ➢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是与宪法相配套、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主
直接保障宪法实施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
要
和国家政权运作等 方面的法律规范。
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
包 括
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
宪法相关法
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调整平等主体的自 然人、法人和非法 人组织之间的人身 关系和财产关系的 法律规范。
商法
平等
1.民法的基本原则
自愿
公平
诚信
基本 原则
有利于节 约资源和 保护生态 环境
公序良俗
2.商法的基本原则
遵循民法的 基本原则
秉承保障商 事交易自由
基本原则
便捷安全
等价有偿
(三)行政法
是关于行政权的授 予、行政权的行使 以及对行政权监督 的法律规范。
职权 法定
行政法
程序 法定
公正 公开
遵循的原则
有效 监督
行政处罚法 行政复议法
(三)行政法
行政许可法 行政强制法
环境保护法 高等教育法 食品安全法
公务员法
科学技术进步法 国防动员法
居民身份证法 文物保护法 兵役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药品管理法 国家安全法
教育法
传染病防治法 网络安全法
义务教育法 体育法
……
这些法律制度大大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的建设。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
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不得有超越 宪法法律的
特权
宪法的生命 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 也在于实施
必须以宪法 为根本活动
准则
不断增强 宪法意识
(四)经济法
是国家从社会整体 利益出发,对经济 活动实行干预、管 理或者调控的法律 规范。
经济法
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 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
致的弊端
宏观调控和管理:预算法、价格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健全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 法等
金融行业的安全监管: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等
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监管:农业法、种子法、农产 品质量安全法等
3.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 公有制
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的 两种基本形式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宪法相关法 行政法
部门
部门
社会法 部门
程序 法律部门
民法商法 经济法
部门
部门
刑法 部门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构成
二、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一)宪法相关法
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 作原则方面的法律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 国家各项制 度和法律法 规的总依据
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确 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 则,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规 定了国家的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政体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 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 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 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 ,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 政治体制。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基层群众自 制度
(四)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二)非诉讼程序法
非诉讼法
是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并交给非 司法机构审理的一种制度。包括 仲裁法、人民调解法等。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 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等法律,建立健全非诉讼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