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诗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诗歌创作和实践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讲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能够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难词难句的解释。
(2)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批判性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的意义和效果。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2)解释意象的意义和效果。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创作作业的质量。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指定教材中的两首诗歌。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两首》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有初步的认识。
2.学会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4.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一定数量的诗词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项任务:
1.诗歌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诗歌的填空练习,巩固对诗歌字词的记忆。
2.诗词鉴赏:让学生从给定的几首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诗两首》的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完成以下课堂练习,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为学生讲述《诗两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的诗人往往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诗,它们的作者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2.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提高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情感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感悟诗歌之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两首》,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在课后,请你们继续阅读诗词,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朗读和欣赏。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个人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读与欣赏: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写作与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或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1)家长协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2)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诗歌,交流心得,增进亲子关系。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按时提交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遇到问题主动请教同学或老师,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3.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创新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展示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5.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诗歌创作、阅读相关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6.家校互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翻译练习:将古诗文翻译成现代文,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创作练习:鼓励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小诗,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意境等。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进行鼓励。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诗歌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诗两首》,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结合课堂学习,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用现代文翻译,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并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1.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静夜思》作者:李白创作背景:唐代诗歌内容: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2.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创作背景:唐代诗歌内容: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作者、背景、内容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2 鉴赏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修辞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3.3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4 实践法: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意境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5 实践: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4 综合素养: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传统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诗两首》相关内容,提供诗歌文本和注释。
6.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诗歌。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等,丰富教学内容。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创作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示例,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鉴赏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李清照的《如梦令》2.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及其作者。
2. 诗歌讲解:(1)讲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2)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四、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受诗歌的美。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协作,提高团队效能。
b.举办诗词鉴赏讲座,邀请专家或教师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反思总结,巩固提高: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a.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b.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诗两首》,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2.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两首》,分析诗词的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
3.诗词鉴赏: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解答疑惑。
3.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诗词鉴赏分析:请学生从《诗两首》中选取一首,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及意境,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分析文章。
9.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实践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总结,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诗两首》赏析与创作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赏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诗歌创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实践能力。
4.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意见。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两首》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准确读写并运用到日常语言表达中。
2.了解并掌握《诗两首》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诗歌的基本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能够分析、解读和欣赏诗歌。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对《诗两首》的朗读、解析、赏析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诗两首》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诗词积累: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默写,培养诗词积累的习惯。
3.写作练习:结合本节课学习的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现代诗,不少于8行。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第一章:诗歌概述1.1 诗歌的定义介绍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韵律、节奏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
强调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2 诗歌的要素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基本要素。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这些效果。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体裁2.1 抒情诗介绍抒情诗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诗歌形式。
分析一些著名的抒情诗,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表达和主题。
2.2 叙事诗解释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探讨叙事诗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讲述故事。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理解3.1 阅读诗歌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包括关注、注释、诗句和整体意义。
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直觉,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联系起来。
3.2 分析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让学生练习解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创作的基础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包括选择主题、构建意象和运用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2 诗歌表达的技巧探讨如何在诗歌中运用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析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技巧和效果。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介绍诗歌评价的一些基本标准,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和创意性。
强调诗歌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5.2 欣赏诗歌的艺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形式的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和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和乐趣。
第六章:现代诗歌探索6.1 现代诗歌的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如语言的革新、主题的多样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理解其对传统诗歌的突破。
6.2 现代诗歌作家介绍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作家,如徐志摩、郭沫若等。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
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
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
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
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
闻:听到。
不及:比不上。
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
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打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年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1、走近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
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
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
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⑵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⑶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⑴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⑵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三、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会学生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