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2、学科:美术3、课时:1课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物品材料。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4、教材版本:初中美术课本八年级下册(湘教版)5、课业类型:“综合·探索”二、教学课题:变废为宝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注重废弃物品特征并形成好的创意,以小组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作品的制作工艺及小组同学间的协作。

3、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材质的质感、肌理、形状、色彩,以及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造型表现。

知识目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制作方法,例如拼接、捆扎、黏结等。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多媒体。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讨论、示范、展示(多媒体图片)。

2、学法:观察、欣赏、讨论、归纳、对比、练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在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例如:旧纸箱、废纸、空酒瓶、柴草等,对于这些“废品”的处理方法,一般就是扔掉或是低价买个废品收购站。

同学们考虑一下,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师:同学们看我拿的这几件废品,旧纸箱、废纸条、枯树枝,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生:辨认回答师:揭晓答案。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废纸箱通过设计、裁剪、粘贴变成了一件立体艺术作品《鲨鱼》。

枯树枝简单的修剪、装饰变成了一件很有自然意境的立体装饰作品《白桦林》。

废弃的纸条,通过粘贴变成了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平面粘贴绘画《头像》。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用的物品呢?如果有,你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更多的方法,把我们身边的“废品”变成宝贝。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一)、平面艺术作品ppt展示平面艺术作品《彩色的树》、《电子世界》、《鱼》、师:看到这些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归纳学生体会,并加以补充升华。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多彩布贴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课变废为宝-----多彩布艺拼贴设计【课例说明】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对应课标】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评价要点】1. 作品能够突出主题,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富有美感。

2.能合理利用布料美感或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创意,构思新颖。

3.在制作过程中能团队合作,耐心细致,共同完成创意。

4.能认真学习课程并进行实践,对传统布贴艺术产生兴趣。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布贴画的定义与历史,掌握布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微课程学习,掌握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与制作步骤,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并自我评价和互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观察、分析、运用材料进行设计,将美术还原于生活。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激发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主题或布料的美感特征进行创意。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

(1)猜一猜,视频中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2)视频中的作品内容都有哪些?2.师生交流总结得出:(1)布贴画的定义。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2、学科:美术3、课时:1课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物品材料。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4、教材版本:初中美术课本八年级下册(湘教版)5、课业类型:“综合·探索”二、教学课题:变废为宝三、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注重废弃物品特征并形成好的创意,以小组合作完成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作品的制作工艺及小组同学间的协作。

3、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材质的质感、肌理、形状、色彩,以及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造型表现。

知识目标: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制作方法,例如拼接、捆扎、黏结等。

情感目标:树立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多媒体。

学具准备:废旧物品材料、剪刀、胶水、胶带、画笔、颜料等。

四、教学方法1、教法:启发、讨论、示范、展示(多媒体图片)。

2、学法:观察、欣赏、讨论、归纳、对比、练习。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在人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例如:旧纸箱、废纸、空酒瓶、柴草等,对于这些“废品”的处理方法,一般就是扔掉或是低价买个废品收购站。

同学们考虑一下,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学生讨论思考……师:同学们看我拿的这几件废品,旧纸箱、废纸条、枯树枝,这些物品曾经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必要改变它们原有的用途,继续使用吗。

生:辨认回答师:揭晓答案。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废纸箱通过设计、裁剪、粘贴变成了一件立体艺术作品《鲨鱼》。

枯树枝简单的修剪、装饰变成了一件很有自然意境的立体装饰作品《白桦林》。

废弃的纸条,通过粘贴变成了一幅具有抽象意味的平面粘贴绘画《头像》。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可以变废为宝继续使用的物品呢?如果有,你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更多的方法,把我们身边的“废品”变成宝贝。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一)、平面艺术作品ppt展示平面艺术作品《彩色的树》、《电子世界》、《鱼》、师:看到这些作品,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归纳学生体会,并加以补充升华。

变废为宝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变废为宝实践课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弃物的产生也日益增多。

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中,我尝试开展了“变废为宝”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践课的反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废弃物的种类、危害以及回收利用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物品。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PPT展示各种废弃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废弃物是如何产生的?对环境有何危害?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2. 废弃物分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收集到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

在分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类废弃物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3. 创意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废弃物进行创意设计。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制作花瓶、笔筒、收纳盒等实用物品。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创意设计,动手实践制作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作品。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展示交流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心得。

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奖励。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践课的收获,反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实践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同时,作品质量较高,展现了学生的创意和才华。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废弃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废弃物的危害,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废弃物变废为宝的作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学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作品制作,影响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变废为宝》是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2、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美国老人用回收物品建造“廉价树屋”,他用回收来的废品为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目前已经建成了14座,酒瓶底、葡萄酒木塞、废木材……他神奇地变废为宝。

老人的举动不仅为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更为环保问题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很多,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情也造成了影响,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垃圾呢,或者你打算以后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学生讨论回答······今天,让我们成为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术师,将身边的废物变为宝物。

板书课题:变废为宝2、讲授新知我们一起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图片,在欣赏图片时带着两个小思考:(1)作品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颜色(2)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讲授质感的概念,回顾肌理和表现形式的知识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分析它的材料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学生了解作品的制作和材料的特性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讨论作品的制作方法。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5篇《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1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

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

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

课后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1、导入新颖利用哭声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通过”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有同感,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

教师得想办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拓展部分回味无穷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饱含环保意识的主题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第6课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变废为宝》是新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目标:1、认知:通过实践活动,触发学生能够对手边材料去发现和认识,能够考虑到物体的特性灵活运用、适时造型,使这些废旧物品焕发新的光彩。

2、情感:通过尝试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处处隐藏着美的构件,激发学生从小懂得依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力:通过对各种废旧材质进行造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对艺术作品的造型表现能力,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根据不同材质形态,使用多种手段进行新的造型表现。

三、教学难点:对不同材质形态的联想迁移。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美国老人用回收物品建造“廉价树屋”,他用回收来的废品为低收入家庭建造房屋,目前已经建成了14座,酒瓶底、葡萄酒木塞、废木材……他神奇地变废为宝。

老人的举动不仅为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更为环保问题贡献了一份力量,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很多,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情也造成了影响,那么,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垃圾呢,或者你打算以后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学生讨论回答······今天,让我们成为变废为宝的神奇魔术师,将身边的废物变为宝物。

板书课题:变废为宝2、讲授新知我们一起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图片,在欣赏图片时带着两个小思考:(1)作品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颜色(2)作品的表现形式并讲授质感的概念,回顾肌理和表现形式的知识欣赏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分析它的材料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学生了解作品的制作和材料的特性的相互关系,并让学生讨论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因材施艺---装点居室》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装点居室》,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将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动手设计、制作有趣的装饰物品,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不同材料的装饰特点。

通过学习装饰物品的制作方法,增加生活中废旧材料的收集利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生活中的多种材料,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及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环保理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爱动的年龄阶段,本节动手创作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差异性较大,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负责设计思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制作,其他同学帮着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及做好辅助工作。

作品完成时每个同学都能因自己的参与而感到愉快。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材料创意完成装饰品制作,并达到美化居室的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欣赏、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废旧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品的一般流程。

难点:通过对材料和方法的应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件优秀装饰品的制作,并且学会处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五、教学方法1、教法:视频演示法、讨论法、示范法及实物直观法、指导法。

2、学法:独立思考,与同桌、小组共同讨论、学习、设计、制作。

六、教学用具课件,导学案,演示视频与实物,瓶子、线绳、彩泥、颜料、剪刀、双面胶等材料。

七、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导学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课的学习流程,明确学习内容。

情景导入:炎炎夏日,摆在同学们面前一瓶冰镇矿泉水,咕咚喝一口是不是很爽?喝完空瓶子怎么办?学生畅所欲言在艺术家手中这些瓶瓶罐罐又被赋予怎样的生命形式呢?——欣赏视频(废旧矿泉水瓶变城堡的视频)〖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视频欣赏,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以视频欣赏方式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篇一」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讨论、设计创作、义务宣传等,不仅认识了空水瓶给班级乃至校园造成的影响,而且设计出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美化了班级、校园、家庭环境。

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具体表现在:1、由于活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

从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可看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树立了自信心,都充分地展示了自我。

2、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并体会到合作学习、互助提高的乐趣。

3、在活动中,学生重视了收集信息并形成初步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4、学生已懂得关注生活,懂得了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并知道这些问题及困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5、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班级责任感明显得到加强。

活动也提示了我今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注意:要开展好一次活动,教师要了解好这方面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而且活动要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以保障活动时间、安全。

另外,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持久性上下功夫,想对策,针对活动实践中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充分地帮助。

教学方式寓道理的认识于游戏活动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变废为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篇二」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主要引导学生学以运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平面拼贴与立体组合来完成作品。

突出的特点是把装饰画的创作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生活化、实践化,帮助学生学会感受装饰画、立体艺术的魅力。

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

这一年级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环境的能力也很强,但对形和色的搭配组合能力却有限,缺乏运用不同废旧材料综合地进行个性化表现。

设计思路: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会发现、感受、表达、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拼贴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艺术品。

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以及审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

3.通过学习意识到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创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发现身边的废旧材料,并能合理利用,制作出立体或半立体的作品。

教学准备:各种废旧材料、水盆、纱网、糨糊、剪刀、胶水等根据各种废旧材料的特点: 第一种形式拼帖创作装饰画。

第二种形式制作立体作品。

教学难点:在创作过程中,体现材料的肌理特点和色彩对比,立体作品的外形及引发的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废旧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半成品等。

2.学生准备──收集的废旧材料、剪刀、卡纸、双面胶(白乳胶)、镊子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即兴小品:学生拿一个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掉,另一学生出来捡起并告诉他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告诉他可以废品再利用,拿出做好的工艺品展示一下。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报告是一所农村初中,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同时也阻碍了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部分学生上课只想玩,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学习。

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结合本课让学生能动手制作手工艺品,是美术教师值得研究讨论并着手解决的问题。

一、及时帮助,以防为主《变废为宝》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二、讲究教法,因材施教美术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学生在初一阶段所获得的基础技能,能否在初二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

这就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

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

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练为主。

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

效果分析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首先,本节课是动手制作课,学生对这类课程比较喜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把学生学习热情转化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

从课堂上观察可知,教学效果明显。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能够结合课程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改进。

理论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形式,在课件的制作上,力图做到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能够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听课的兴趣。

初中综合实践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综合实践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一)、了解我们的环境(4分钟)1、图片资料2、文字资料目前,我国的668座城市中,2/3已经被垃圾包围。

据有关专家介绍,由于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场数量和规模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我国历年堆放未及时处理的垃圾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还在逐年递增。

垃圾已经成为城市“肿瘤”。

通过了解环境现状,增强学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精品欣赏(6分钟)1、变废为宝的故事2、请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

3、作品欣赏。

欣赏变废为宝的故事和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三)、变废为宝(20分钟)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作品。

通过亲历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勇于创新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成果展示、评价(10分钟)1、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评选作品参加班级评选。

2 、班级评选,请老师和学生当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

3 、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品。

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提高了评定和鉴赏能力。

(五)、结束语(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活动。

教师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让学生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意识。

《变废为宝》学情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选题必须以学生为本,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社会性、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主题,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发挥潜能的机会。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增加环保意识,设计了本次活动。

通过本次《变废为宝》活动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利用,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

作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环境道德感,很适合学习这节课。

《变废为宝》效果分析环保及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初中八年级一、教学内容:1、导入课题,交代学习任务。

针对《戒烟广告》展开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2、感受材质与创意想象。

通过三个问题,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问题一:废弃物指的是什么?问题二:进行创作使用的废弃物需要考虑哪些特性?问题三:变废为宝的可操作性方法有哪些?3、教师展示范作,并进行微视频教学。

4、学生动手制作。

5、作品展示与评价。

二、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美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三、设计理念八年级学生对美术这一学科了解的相对较多,有的学生对美术有着相当的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但仍需要用新颖的手法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对美术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从而感受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才能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四、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选自湘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变废为宝,属于综合探索的课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工业的发展。

我们原本的生活环境已经感受到以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也相继带来了很多的垃圾和废旧材料。

本课所学的变废为宝是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来动手制作,既能做到物以致用又达到美观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教授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思维积极,模仿能力强、对美术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存在着在美术活动中自我意识强,友好合作精神不够。

需要经过新颖的美术教学组织加强同学小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他们在合作中完成作品,在合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四、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色彩,以及材料蕴含的社会生活信息进行平面拼贴造型表现和立体组构动手制作。

2、示范讲解,动手实践。

在创作表现活动中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

3、树立学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变废为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①感知废弃物的形、色、材质的美感和潜在的利用价值;②能选择废弃物进行平面拼贴创作。

2.过程与方法:①在欣赏中,体验废弃物的妙用及对环保的作用;②在选择与尝试创作中,学会利用废弃物的形、色、质等进行创作性平面拼贴创作;③在合作创作中,体验实践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废弃物变成艺术品的乐趣;②形成珍惜物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材料的质感、肌理、形状和色彩的在作品中的运用,并能创作一件作品。

难点:根据材料的特点,利用点线面的元素,通过挖切、剥离、卷曲、重叠的方法,组成一幅新的装饰画同时能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教具准备:剪刀、胶棒、美工刀,废旧挂历,其他废旧纸质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朗诵环保诗歌《给我一片天空》,并播放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怎样才能够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的不再脏乱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出示课题《变废为宝》二. 课堂新授教师制作示范(微视频)老师在家里收拾卫生的时候也找到了许多闲置废弃的材料—扑克牌,并且用这些扑克牌制作了一幅画,同学们观看视频,并且小组讨论思考,老师使用了哪几种方法进行制作的。

这里有一张制作完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所使用的扑克牌正面的颜色比较鲜艳,而背面的红色就比较浅,我把这两种颜色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画面中的虚实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

扑克牌中的红桃,形状看起来像梅花的花瓣,用形状来作为组成画面的元素。

再来看一幅图片,这是雷蒙德托马索先生的作品,《青铜式游戏》,画面是由纸板做成,将纸板的原本光滑的质感通过揉皱改变了纸张原有的光滑。

在画面中的纸板上呈现出的颗粒感,这种颗粒感就叫做肌理效果。

老师在家里试了试这种质感的表达,使用的是牙刷蘸取浓度稍高的颜料,用手指拨动牙刷,弹射在画面上,把纸张的肌理效果改变为金属质感。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的范文三篇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的范文三篇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的范文三篇变废为宝教学反思的范文三篇篇一:变废为宝教学反思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就是利用“ 美” 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我们的美术课要两条腿走路,即美术与教育。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应把握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美术的课堂上享受“ 美”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把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上成一节环保节能的思品课,这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

变废为宝这节课优势在于形式多样,材料随手可得。

难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的联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条又生动活泼的美术课。

上好这节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些简练又出效果的变废为宝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好奇心与求知欲。

只有做到这一点后,才能谈及更高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那样,“ 当教育的目的被学生发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 变废为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上这节课从而达到震撼心灵刻骨铭心,就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 直观美感” 这一特色进行美丑对比,采用新奇又简单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艺术品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驾驭,从而调动学生踊跃参与,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环保教育的目标,上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艺术课堂。

变废为宝的方式方法很多, 40 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觉得第一课时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

第二课时主要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

从大处说:变废为宝的`艺术手段很多,比较突出的有根雕艺术、贝克粘贴、种子粘贴和一些装饰品(如椰子工艺品、旧挂历窗帘、碎布装潢下脚料工艺品等等),这些变废为宝不仅可以随手把玩,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回收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来源。

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

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

课题: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材分析: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旨在引导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能够学以致用,利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去装点自己的居室。

同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布贴画就是用不同花纹颜色、质地纹理的布角,通过有意识的剪贴,得到千姿百态、生动有趣的形象。

由于布贴画选材简便,易于制作,艺术效果独特,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广泛流传。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布贴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四年级有过8课时的学习:布贴果篮、布贴瓶花、布贴人物、布贴风景),在构图设计和制作上有自己的主见,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布贴画的形式美感,制作出富有装饰效果的布贴画。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评述,感受布贴画的装饰性美感,了解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2、变废为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剪裁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布贴画的基本技法,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

3、分析装饰画的特点和对居室美化的作用。

教学重点:以剪裁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布贴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分析装饰画的特点和对居室美化的作用。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合作探究、个别辅导教具准备:课件(范画)、布的边角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欣赏一些优秀的装饰画作品,师生讨论:用装饰画装点居室的作用(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墙饰来装点居室,会使我们的家别具一格,在装饰过程中,我们还能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快乐。

今天我们利用这些不同花纹颜色、质地纹理的布角料及不同的剪裁粘贴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1、布料与纸有什么区别?(老师提问,归纳)它们都是平面造型,但是质地、纹理、厚薄、花纹等都不同,布料比纸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学生活动)2、设计图稿的选料。

根据现有布料,设计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1)在纸上构思,打好底稿。

优品课件之中学美术《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

优品课件之中学美术《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

中学美术《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中学美术《变废为宝――布帖画》教案教材分析: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

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时:1课时课程类型: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教具准备: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

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新课讲授。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

(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 打底稿。

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 布料剪裁。

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 拼贴画面。

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

初中变废为宝教案及反思

初中变废为宝教案及反思

初中变废为宝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初中变废为宝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变废为宝”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于资源利用和环保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变废为宝的概念和背后的原理,例如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废弃土地的改造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如何将某种废弃物品变废为宝,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

5. 方案设计: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废弃物品,设计一个变废为宝的方案,包括具体的步骤、所需材料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6.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方案,并讨论各组之间的不同观点和创意。

7. 反思: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思考他们在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中的角色和贡献,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方案,激发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小组方案评估:评估每个小组的方案设计,包括创意性、可行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反思评估: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反思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

教学延伸: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一些废弃物品的变废为宝过程,如废纸制作手工艺品、废物分类回收等。

2. 社区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如参加垃圾清理、植树造林等。

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教案目标明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变废为宝”的概念。

2.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变废为宝
-----多彩布艺拼贴设计
【课例说明】
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对应课标】
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评价要点】
1. 作品能够突出主题,构图合理,色彩搭配和谐,富有美感。

2.能合理利用布料美感或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创意,构思新颖。

3.在制作过程中能团队合作,耐心细致,共同完成创意。

4.能认真学习课程并进行实践,对传统布贴艺术产生兴趣。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布贴画的定义与历史,掌握布贴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微课程学习,掌握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与制作步骤,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课堂作业并自我评价和互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观察、分析、运用材料进行设计,将美术还原于生活。

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创造能力,激发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布贴画的设计创意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主题或布料的美感特征进行创意。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着两个问题看视频。

(1)猜一猜,视频中的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2)视频中的作品内容都有哪些?
2.师生交流总结得出:
(1)布贴画的定义。

布贴画也叫布堆画,布贴画以布料为原料,以剪刀代替画笔经过粘贴而成的装饰画,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补贴工艺,历史悠久,广泛流传民间。

(2)布贴画的历史。

布贴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3ooo多年前的周朝,人们已经将一种美丽的小鸟图案,缝贴在皇后穿的衣服上,这可能是最早的布艺了。

现代的布贴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各异,有人物,静物,动物,花卉,风景等不同分类。

做布贴画,可以将生活中废旧的布料变废为宝,既锻炼了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又能提高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美化装饰我们的环境。

(二)分析作品,总结布贴设计创意小妙招。

怎么才能做出满意的布贴作品呢?我们先来通过分析两个布贴作品,看看能否得到启发?
1.《花径》
(1)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给你怎样的感受?
(2)师生探讨作品是如何根据布料的形状和色彩来创意的?
板书:依形依色 ----联想----主题
(3)如果改变一下画面的布局会怎样?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总结:突出主题,合理构图,画面有层次。

利用材料本身的花纹和图案美感来设计主题。

2.《静物》
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一组在桌面上的静物,主体是一个精美的蓝印花的茶具,并点缀红色樱桃的生活小场景。

这幅作品中,你能找出哪部分是用了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依形、依色去创意的?
(1)画面中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
(2)在蓝灰色的主色调中,有没有颜色上的对比?
除了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布料的质地上的对比,粗糙质朴的棉麻和精美的青花瓷也形成了对比。

总结:色调统一,利用布料的色彩和质感来创意,画面和谐统一,富有变化。

刚才我们通过欣赏总结得到了两种启示,但都是根据材料本身的美感来进行创意表达主题的,那如果给我们一个主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进行创意呢?
(三)、巧手大比拼:《四季的联想》
春是温暖的,绚丽多姿,夏是孩子们在水边玩耍的清凉,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欣喜,而秋是静美、沉稳的,古人诗中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样的秋思落寞情怀,还有冬的洁白晶莹,小木屋里温暖的灯光。

那你喜欢哪个季节,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回答
同学们描述了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也可以把布贴画和生活相结合,运用到生活用品的美化设计上。

老师也被秋的美景所感染,想用
布贴画来装饰一下我的帆布包,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微视频,并回答:
1.老师是怎样来创意表达主题的?
2.制作的步骤有哪些?
板书:从主题--联想---依形、依色、依质多样统一
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对四季的联想变成精美的画面吧。

(四)小组合作完成创想。

(五)小组作品评价,说创意,上台展示。

(六)课后拓展:立体布艺,其他废旧材料巧制作等。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发现美的眼睛,将废旧的布料和材料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装饰我们美丽的生活。

下课。

学情分析
面对的学生是初二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造型基础和设计意识。

对于环保的忧患意识也能深刻体会,能够认识到过度使用有限的地球资源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会带来严峻的形势。

《变废为宝》是以布贴画为载体,做出平面或半立体的布艺作品。

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才用小组合作等方式,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效果分析
在课堂上学生反应积极,回答问题比较到位。

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感受到作品带给学生的美感,学生作品效果很好,能做出不同风格
的画面。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担当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是紧迫责任。

而布贴画是一项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技艺,因其工具简单,生活中废旧、废弃的布料易找,有独特的创意和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多彩布贴是一种手脑结合的学习,能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专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耐心稳健的个人情操,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等,而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正是美术教育所追求的。

评测练习
主题:“四季的联想”
要求:
1、突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

2、布料材质搭配得当,画面设计协调统一,色彩搭配和谐。

3、构思新颖,有美感。

课后反思
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要将这些知识点和课堂作业在一节课里展示出来,确实时间有限,学生的作业不可能做的多么精细,这也是美术课堂的一个弊端。

我在教学设计上,只好把作业设计放在了课下,让同学们在课下分好组,想好主题,做好画面的草图设计,由小组长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制作。

做了这个课下功夫,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这么好的作业展示,而且学生对作品的评述也是表达能力很强,作业效果突出,风格各异。

作业的难题解决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找出重点和难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的关键词,通过分析画面得出答案,制作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得到解决,这样,难点很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加上音乐和快放的效果让课堂很时尚,贴近时代感,学生乐于接受,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度,先简后难,激发学生思考,继而得到知识点的总结。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纰漏,还需要继续磨课,提高,关注学生,做高效的美术课堂。

课标分析
1.通过对各种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用媒材,合理实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通过体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

4.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