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题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⒈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

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⒉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

⒊生态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

学效应,以及物质和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⒋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

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

响的现象。

⒌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⒍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

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⒎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⒏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⒐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

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⒑主动转运: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

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

⒒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

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

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

⒓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⒔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是指外源化合物进人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

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⒕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

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⒖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

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⒗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

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

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⒘生物浓缩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

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

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⒙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21、水体的富营养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22、微生物毒素:是指微生物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

23、回避行为:是指水生动物,特别是游泳能力强的水生动物,能主动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水区的行为。

24、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25、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

26、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28、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29、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30、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31、中毒: 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32、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33、毒性作用: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

34、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

35、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36、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

性称为该物质的危险性。

37、最大无作用剂: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39、毒作用带: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

指标。常用的有急性毒性作用带和慢性毒性作用带。

40、半数致死计量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1、半数抑制浓度:是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42、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43、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

44、致突变物:具有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变化的物质。

45、致畸作用: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