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心气虚者声音低沉无力,甚至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

3)心气足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气虚者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分解消化,将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消化吸收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小肠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肠热,另一种是小肠寒,其特点分别如下:1.小肠热者口干口渴,大便干燥,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小肠寒者口淡不思饮食,腹泻,尿清便溏,舌苔白,脉沉迟。

2.小肠热者心烦易怒,口臭,舌燥咽干,小便短赤;小肠寒者心悸气短,四肢发凉,舌苔白腻,小便清长。

3.小肠热者面色潮红,口唇干裂,多汗;小肠寒者面色苍白,唇色青紫,少汗。

三、脾与胃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水湿停留,易形成水肿。

胃主受纳,腐熟,传导,胃虚则易消化不良,胃病也难以治愈。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不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脾胃不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等。

2.情志不舒畅,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等。

3.生活惯不良,饮酒过度,熬夜等。

调理脾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压力。

3.良好的生活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饮酒过度。

四、肺与大肠肺主气,大肠主津液,肺气和畅则呼吸顺畅,心情愉悦,肺失宣降则有气喘、咳嗽、痰多等不适。

大肠主泌津下行,大肠失常则易便秘、腹胀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大肠不和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以下几点:1.肺失宣降者,咳嗽、气喘、咯痰等;大肠失常者,便秘、腹胀、口臭等。

2.肺失宣降者,面色憔悴,唇色苍白;大肠失常者,面色晦暗,唇色紫暗。

3.肺失宣降者,声音嘶哑;大肠失常者,口臭腥臭。

调理肺大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良好的呼吸惯,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五、肾与膀胱肾主藏精,膀胱主排泄,肾气旺则精力旺盛,肾虚则易疲劳、性功能减退等。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五脏是贮藏精气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五脏是贮藏精气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五脏是贮藏精气经络相通互为表里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皮毛;肾,其华在发。

一、心——午时养心(11点到13点)*心主血脉,藏神志。

*五行属火,喜伤心。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

*夏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苦,红色食物养心脏。

*心脏有毒的症状:舌头溃烂,额头长痘,失眠、心悸,胸闷或刺痛。

*中午11~13点是心脏最强的时间,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坚果、黄豆、黑芝麻、小枣、莲子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皇帝”可见心地位之高。

二、肝——丑时养肝(1点到3点)*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五行属木,怒伤肝。

*肝开窍与目,其华在爪、筋。

*春季养心正当时,五味对应酸,绿色食物养肝脏。

*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卧则血归于肝”,充足睡眠对于养肝有重要的作用。

三、脾——巳时养脾(9点到11点)*脾主运化,脾主统血*五行属土,思伤脾。

*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长夏养脾正当时,五味对应甜,黄色食物养脾脏。

*脾有毒的症状:面部长色斑,白带过多,脂肪堆积,口气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

*胃的作用是储存分解食物,而脾的作用是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

健脾的食物有:山药、薏米。

此外因为甘味健脾,还可以在吃完饭1小时吃1个水果,帮助健脾、排毒。

四、肺——寅时养肺(3点到5点)*肺主气司呼吸。

*五行属金,悲伤肺。

*肺开窍与鼻,其华在皮毛。

*秋季养肺正当时,五味对应辣,白色食物养肺脏。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是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相表里,相表里的脏腑之间在经络或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

1.肝与胆:肝与胆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肝的精气生成胆汁,而胆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同时肝的疏泄功能和胆一起协同负责胆汁的正常分泌,帮助脾胃消化进入体内的食物。

肝保存身体10%的血液,对身体的血液好坏,应该有很大的作用。

2.心与小肠:主要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生成血来滋养小肠,小肠通过消化食物来生成水谷精微,再由心化成血,来滋养心脏。

病理上,热邪可以在心与小肠之间上下移动,出现失眠、烦躁、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颜色深黄)等。

3.脾与胃:不仅在经络上构成表里关系,在消化饮食上也相互配合、协调。

脾也统周身血液。

4.肺与大肠:二者在经络上构成表里关系,同时肺有清肃下降的特点,可帮助大肠将糟粕往下传导,形成粪便排出。

5.肾与膀胱:主要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同时共同负责尿液的生成、储存和排泄。

肾每天过滤血液300次左右,对血液的健康很重要。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功能及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归纳五脏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

①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神志,主宰人体精神活动。

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调节气机、津液运行代谢;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

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及升提;主统摄血液。

④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及血液运行、津液代谢;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⑤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调节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滋养和濡润脏腑。

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通降,能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与排尿。

三焦的生理功能为主持诸气及疏通水道;按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其生理特点分别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总的说来,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奇恒之腑形态多属中空与腑相似,功能特点贮藏精气与脏相似,这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组织器官称之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及女子胞。

脑由髓汇集,能主管人体的精神活动,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由于中医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因而脑的生理、病理分属于五脏。

因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节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故中医学认为脑的生理和病理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更为密切。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肾中精气、天癸的作用,肝气肝血的作用,冲任二脉的作用,均能影响女子胞的功能。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的关系。

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人体主要是以五脏为主导,协调六腑的功能。

1.“脏”指的是实质性的脏器,五脏分别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2.“腑”指的是腹腔内的空腔脏器,六腑分别是胆囊、胃、小肠、膀胱、大肠这五个腑,另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构成人体的第六个腑。

3.脏腑表里关系是:胆对应肝;脾对应胃;心脏对应小肠;大肠对应肺脏;肾对应膀胱;心包对应三焦。

4.具体功能分别为:
(1)心脏的功能是调控血脉系统,主神明,推动血液循环。

(2)肺调控呼吸的气,可以通调水道、朝百脉,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3)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运化水谷精微。

(4)肝主疏泄,主调达,贮藏血。

(5)肾主水、主纳气。

(6)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7)胃是容纳和腐熟水谷精微之地。

(8)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能分泌清浊。

(9)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10)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精液的代谢,使浊者生成尿液。

(11)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治诸气。

更新时间:2022-12-19
重要提示: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的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五脏六腑表里关系口诀?

五脏六腑表里关系口诀?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2020年整理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pdf

2020年整理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pdf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

五脏六腑是怎么相生相克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使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类五脏相互滋长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说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限制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能够防备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限制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克制肺气清肃之太甚。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限制肝木,如肺气清肃太甚,可克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限制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性情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限制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备肾水的泛滥。

这类五脏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拥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控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控制此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限制;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居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水)气亢,土可克之。

种生克关系把五系成一个整体,进而保了人体内境的立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的生控制化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既有,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五行大·卷二》)。

而明朝景岳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翼·五行》)。

脏腑的组成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脏腑的组成及五脏六腑的关系

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六腑主要表里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阳为表,阴主里,脏腑相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他们所属经脉互相络属,相互配合,组成脏腑表里关系。

2.辨证的概念辩证,就是辨别、认识、判断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辩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

3.舌色及主病淡白舌:舌色xx多,色泽浅淡,主虚证、寒证。

红舌: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

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

xx舌:色淡紫无红为青,舌深绛而暗为紫,两者常常并见。

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雍滞、瘀血。

4.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等内容。

5.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食忌三方面的内容;注意用药禁忌是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的保证。

6.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伤五脏。

7.气分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

8.津液的分类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9.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10.如何做好辩证配膳应遵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给予相应的饮食,如:寒证给予温性饮食,热证给予凉性饮食,阴虚宜清补之品,阳虚宜温补之品,实证宜清淡饮食等。

1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指每一药物通过临床疗效所观察总结出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数经能发挥显著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

这些脏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

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反应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

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

(2)心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

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

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

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转化为其来源。

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现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

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明(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凌心”的心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六腑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脏六腑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五脏六腑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五脏六腑相表里是什么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

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

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

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

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

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

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

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

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
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

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疼、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

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