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Word最新版)

法律基础学问通过整理的法律基础学问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第一章法律基础法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平价、预料、教化、强制等。
任何法律关系都有三个要素:法律关系的主题、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规范三要素:假定、处理、制裁法律规范分类:授权性规范、吩咐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法的效力体系: 宪法(全国人大依据特定程序制定、是最高法)法律(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一般法律)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颁布)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享有立法权的较大市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和直属机构制定——必需出现“令”字才属于部门规章)政府规章(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享有立法权的较大市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有关国际条约法的其他分类:实体法和程序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惩罚法》《行政许可法》《税收征管法》都属于程序法)公法和私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为私法)立法程序:国务院创建部门规章程序:立项、起草、审查、确定和公布地方性法规立法程序:提案、审议、表决或报批、公布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起草、审查、签发、公布、生效法的运用规则:后法优于前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其次章行政法基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P4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合理行政、程序正值、高效便民、诚恳守信、权责统一税务行政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主题概念P47)1、税务行政主体必需是一个组织,而不是个人2、必需是享有国家征税权力,能够实施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3、必需能以自己名义实施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4、是一个能够独立担当法律责任的组织税务行政主体分类: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省以下税务局的稽查局内容:税务行政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职权与职责)职权:行政立法权、行政决策权、行政确定权、行政吩咐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职责: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税务行政相对人:权利:行政参与权、行政知情权、行政监督权、行政恳求权、行政受益权责任:遵守税收行政法律、法规、听从合法的行政管理、吩咐接受税务检查、督察帮忙公务客体:税务行为人客体主要是行为和财务税务行政行为特征:法律的执行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确定的行政裁量性、强制性税务行政行为要件:成立要件:成立资格要件:主体必需是依法或依法授权享有行政职权的税务机关成立权力要件:是行使税收行政职权的行为成立形式要件:要以确定形式表现出来(执法文书)成立功能要件:干脆或间接影响相对人权益,产生法律效果生效要件:行政相对人知晓后,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行使合法税务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第三章税务行政许可行政许可特征:(P66)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是要是行政行为、是受益性行政行为、有特定的审查批准程序行政许可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公开公正公允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任爱护原则和监督原则行政许可设定权限: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国务院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行政许可形式: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确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章税务行政许可:当即告知是否受理税务行政许可变更与持续:随时可变更。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复习重点打印版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打印版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 法律是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而制定的规则和制度。
- 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普遍适用性。
二、法律的分类- 公法:涉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 民法:涉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合同法、婚姻法、侵权法等。
- 商法:涉及商业交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三、法律的层级和效力- 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等。
- 法律层级高低按照立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如宪法高于法律,法律高于行政法规。
四、法律的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平等、互惠原则。
- 法律适用应当遵循合法性、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原则。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 法律行为是指依法设定的被法律所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内容的诠释和阐明,可以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学界进行。
- 法律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运用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处理。
七、法律的变动和发展- 法律可以通过修改法律条文或制定新的法律来进行变动和发展。
- 法律的变动和发展应当符合社会需求和法治原则。
八、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实现。
以上是《法律基础知识》复重点的打印版,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字数:200。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

法律基本常识要点整理法律基本常识1.成年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年龄标准为16岁及以上。
2.年龄在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应负刑事责任。
3.年龄在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4.年龄不满16周岁的人因犯罪不予刑事处罚,但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责令其家属或监护人加强看管和医疗。
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7.《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犯罪者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8.任何公民非经XXX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这是宪法规定。
9.《刑法》规定,醉酒犯罪者应负刑事责任。
10.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11.【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是犯罪未遂。
12.【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3.【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累犯,但过失犯罪除外。
14.【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以累犯论处。
1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17.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是自首。
18.下列情形之一,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完整版)实用法律基础完整版

简答题: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的权利有哪些?1)、人身、财产安全权。
《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2)、知悉权。
《消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3)、自主选择权。
《消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选择提供商品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公平交易权。
《消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5)、求偿权。
《消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6)、结社权。
《消法》第十二条规定,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7)、受教育权。
《消法》第十三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8)、受尊重权。
《消法》第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权。
《消法》第十五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法律知识大全

法律知识大全引言:法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权益和义务,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本文将全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制度和个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法律基本原理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公布并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
它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2. 法律的形成过程:法律的形成通常包括立法、公布和生效三个阶段。
立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并通过法律文件;公布是指将法律内容向公众宣布;生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日期开始执行。
3. 法律的层级和优先级:法律按照层级划分,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优先级。
第二部分:法律制度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刑罚的法律,旨在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刑罚种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
民法保护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等方面内容。
行政法保证政府的合法行使权力,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个人权益保护1. 人权的概念: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具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人权是法律保障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2. 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是指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行为。
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3. 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和社会保险等。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一种规定人们行为的制度,它由国家制定和实施。
法律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和刑法两个方面。
民法关注民事纠纷和个人权益保护,而刑法则涉及犯罪行为和对犯罪分子的惩罚。
第二章: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和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司法判决和其他普通法律文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人民的基本权利。
法律和法规则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第三章: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的适用是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用哪个法律。
如果存在法律规定,应当依法适用。
如果法律无规定,则根据类似情形适用相关法律。
解释法律是指对法律条文的词义和精神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第四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因违法行为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一般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种形式。
刑事责任由犯罪行为所导致,而民事责任由违反合同或侵犯他人权益所引起。
第五章:合同法基础合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共同约定的法律文件。
合同的要素包括合同当事人、合同标的、合同形式和合同内容等。
合同的履行要符合诚实信用原则,并且必须是合法、真实、有效的。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的智力成果。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激励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七章:劳动法基础劳动法是调整雇员和雇主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的基础,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保护雇员的劳动权益,确保雇主按照规定支付薪资和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第八章:环境法基础环境法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
环境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和措施。
环境法的执行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平衡。
总结:法律基础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和遵守的法律,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本文对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的来源、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责任以及合同法基础、知识产权法基础、劳动法基础和环境法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法律领域中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不仅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使我们在法律层面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下面是我为您总结的一些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概念及分类:法律是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制度化的规则。
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不同类型的法律。
2.法律文本:法律文本是指体现法律规则的文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
法律文本对于解释法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司法解释,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具有指导作用。
3.立法:立法是制定法律的过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进行的。
立法程序一般包括起草、审议、通过等步骤,法律的颁布实施需要符合相应的程序要求。
4.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则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违法者可能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法律效力可以分为直接效力和间接效力两种形式。
5.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产生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种类型。
6.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指社会对法律纠纷进行审理和解决的机制和程序。
司法制度的核心是独立的司法机关和公正的审判程序。
7.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在实际情况下根据法律的规定对特定事实进行判断和处理。
合理准确地适用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
8.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法律事务时需要遵循的法定程序。
合法的程序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和司法公正的实现。
9.法律权益:法律权益是指个人或组织按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基于法律规定的保护和法律责任匹配。
10.法律援助:11.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是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司法途径获得的补偿和修复。
法律救济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12.合同法:合同法是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法律规则,是民事法律的基础。
13.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种法律制度,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常识大全

法律常识大全导言法律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至关重要。
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是必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
第一章法律的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旨在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二、法律的分类1.公法和私法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主要调整个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法、商法等。
2.刑法和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盗窃、杀人等;民法则调整了人们在财产、合同、婚姻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法和国内法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国际贸易、战争等;国内法则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第二章基本法律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法律的实施应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二、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任何行为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
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被认为是合法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法律保护个人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组织自由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行使自己的自由。
四、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应公正无私,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正的待遇和裁决。
第三章常见法律问题解析一、合同法常识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它规定了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明确合同的对象、内容、价格等要素,以免引发纠纷。
二、刑法常识刑法规范了社会危害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杀人等。
了解刑法规定可帮助人们避免违法行为,并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三、劳动法常识劳动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报酬等。
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雇主和员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语法律常识的了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1. 概述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概述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
公法是指调整国与国、国与公民等公共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
私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3.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法规,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通常包含国家的目标、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国家机构和权力的组织等内容。
4. 刑法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同罪名的刑罚以及刑事责任等。
刑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共利益。
5. 民法民法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财产权、合同权利、婚姻家庭关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民法的目的是保护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
6.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程序等。
行政法的目的是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性和行政决策的公正性。
7.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工资与福利等。
劳动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8. 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法律规范。
它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侵权纠纷解决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
9. 诉讼法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诉讼的起诉、举证、辩论和判决等程序,保证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诉讼法的目的是解决争议,维护司法权威。
10. 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原则包括适用法律时机、适用法定、适用权威等。
在具体情况中,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的事实进行法律适用,以保证公正和合理。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系统、法律原理和法律实践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它有助于人们合法维权、履行法律义务、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下面是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汇总。
一、法律系统法律系统是由法律组成的体系,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具体法律的组合。
这些法律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是国家行使权力和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律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二、法律原理1.法律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社会地位、财富背景、种族、性别等差异。
2.法律正当程序原则: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保障当事人享有辩护权、听证权、申诉权等权利。
3.法律保障权利原则:法律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各种权益。
4.法律自由原则:公民享有的权利不得被非法限制,除非法律本身对这些权利进行了限制。
三、法律实践1.合同法: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旨在约束双方的行为并实现互利互惠。
合同法明确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违约等规定。
2.刑法:刑法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它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刑罚。
刑法意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3.行政法:行政法主要调整行政行为,保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行政程序、行政责任等内容。
4.劳动法: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四、法律维权法律维权是公民对非法侵害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过程。
维权可以通过正当程序提起诉讼、申请仲裁、提出投诉或举报等方式进行。
法律维权需要依法制定的法律规定,合理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五、法律义务法律义务是公民依法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应当遵守法律、履行契约、缴纳税金、保护环境、保持社会公德等。
六、法律违法与违规法律违法指的是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违反法律义务。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引言法律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具。
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概述一些基本法律概念和原则,以帮助读者对法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和制度,约束和指导公民行为的准则。
1.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宪法法律: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 民法:调整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处罚; - 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行为; - 经济法:调整经济活动和市场关系; - 劳动法:保护雇员的权益; - 环境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法律的主要原则2.1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石之一。
它强调法律是最高准则,所有公民和机构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动,法律适用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2.2 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法律的实施是公正和公正的。
法律应当对所有人公平适用,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其他任何因素。
2.3 人权原则人权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基本人权,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些基本人权。
2.4 法律确定性原则法律确定性原则强调法律应当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公民应当能够预测和了解法律的后果,以便在其行为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2.5 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合理和合理。
法律应当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不得违反公共利益或社会公正。
三、法律的适用和解释3.1 法律适用的原则法律适用的原则可以分为字面原则、历史原则、比较原则、目的原则等。
在适用法律时,法官和司法机关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原则。
3.2 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的方法可以分为文本解释、历史解释、制定者意图解释、制定者意图解释等。
法官和司法机关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解释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
四、法律责任和处罚4.1 法律责任的概念法律责任是个人或组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承担的责任。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法律知识点总结1. 民法
1.1 合同法
- 合同的成立条件
- 合同的种类和效力
- 合同的履行和解除
1.2 执行法
- 申请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 执行的方式和范围
- 执行中的异议和申诉
2. 刑法
2.1 刑事犯罪
- 犯罪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和处罚
- 辩护和刑事诉讼的程序
2.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责任-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和证明
3. 行政法
3.1 行政行为
- 行政行为的产生和效力
- 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方式
- 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和申诉
3.2 行政许可
- 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条件
- 行政许可的程序和效力
- 行政许可的范围和期限
4. 劳动法
4.1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 劳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 劳动合同的违约和争议解决
4.2 劳动保护
- 劳动合同法律状态的保障
- 劳动安全和卫生的保护
- 劳动争议的解决和调解
这只是法律知识点的简要总结,每个部分都有更详尽的内容。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细节,请参考相应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不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还可以遵纪守法、遵守社会规则。
本文将从法律主体、法律责任、法律程序以及法律法规等角度,为大家汇编一些重要的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主体在法律领域,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法律主体的概念。
法律主体指的是具有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而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必须遵守。
1. 自然人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具备享受民事权益的能力,并能独立进行行为;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备独立实施民事行为的能力。
2. 法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设立,能够独立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组织。
法人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3. 其他组织其他组织是指非法人的社会组织,如合伙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
虽然这些组织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在一定范围内会享有一定的权益和义务。
二、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轻重,法律责任可以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后,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责任中,违法行为人需要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当你的狗咬伤他人时,你需要赔偿他人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等。
2.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规和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通常由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进行处理。
比如,如果你违反交通规则,被交警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那么这就是一种行政责任。
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犯罪行为一旦成立,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如监禁、罚款等。
刑事责任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三、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通过合法的步骤和流程来解决法律纠纷或实施法律责任的过程。
它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1. 起诉程序起诉程序是指当一方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来解决争议的过程。
基础法律知识点总结

基础法律知识点总结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种管理社会关系的规范,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和准则。
2.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际法以及国际条约等。
3. 法律的功能法律的功能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等。
4. 法律的体系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事法、刑法、商法等。
5.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是国家的根本法律。
6.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处罚法等。
7. 民事法民事法是规范民事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合同法、侵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8. 刑法刑法是规范刑事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罪行。
9. 商法商法是规范商业活动的法律,主要包括合同法、公司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10.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保护人权原则等。
11.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12. 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指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的诉讼和非诉讼活动的程序,主要包括起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
13. 法律权利法律权利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14. 法的适用法的适用包括适用法律、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运用。
15. 法的制定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16. 法的解释法的解释是指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进行解释,解释有权是最高法院或者省级以上的高等法院。
17. 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指具体案件中法律的适用,包括适用法律的种类、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具体规定。
18.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违反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规范。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 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 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 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 效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 效。 (二)时间效力 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该 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 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 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 中国的法律。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比较复杂。根据我国现 行法律规定,有的可以适用外国法律,有的仍须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对外国人的法律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 规定外,也适用中国法律。关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
法律基础知识精选汇编

法律基础知识精选汇编一、合同的要素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和个人交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同的要素包括必要的主体、客体和合同意图。
1. 主体主体是指合同中参与交易的主要人物,即合同的订立方。
一方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另一方是支付货款或获得服务的购买者。
合同所涉及的各方应当具有合法行为能力,即满足法定年龄、无限制的智力和自由意愿。
2. 客体客体是指合同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商品、服务、权利和义务等。
合同中的客体必须是合法的,并且在法律上被允许交易和交换。
3. 合同意图合同意图是指各方在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和意愿。
当各方就合同的条款达成一致,并签署合同文件时,表明双方均同意遵守该合同的规定。
二、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交易目的和法律要求来选择。
1. 口头合同口头合同是指双方通过言辞或口头协议达成的合同。
虽然口头合同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为了确保合同的证据和可执行性,建议将合同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2. 书面合同书面合同是指双方以书面形式记录下合同条款和双方意向的合同。
书面合同较口头合同更为正式,可以提供更明确的证据,同时也可以避免双方在合同内容上的争议。
3. 公证合同公证合同是指由公证机关对合同进行证明和备案。
公证合同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合同各方的权益。
三、合同的生效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自愿达成后,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1. 合同的要件为了使合同有效,必须满足以下要件:- 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和意愿。
- 双方的合法行为能力。
- 提供明确的合同对象和内容。
2. 合同的签署签署合同是指在合同文件上签字或盖章来表示双方同意接受合同的约束和条款。
签署合同的时间和地点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3. 合同的履行履行合同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双方必须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履行合同,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四、合同的解除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期内,当出现法律允许或合同约定的情况下,双方终止合同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
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上述各种法的渊源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三、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1.法的对象效力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好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
第二,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好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律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2.法的空间效力(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3.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
法开始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
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任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
注意: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力。
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四、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1.法的规范作用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1)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好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4)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5)教育作用(6)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五、法的运行过程(一)立法1.立法的概念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好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2.中国立法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立法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当代中国立法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3.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4.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
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
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
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5.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二)法的实施1.法的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
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法律关系:(1)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3)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违法行为、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1)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
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力、权利的义务;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该责任或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制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主动承担,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潜在的保证。
(3)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5.法律实施的监督(1)法律监督及其构成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
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
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