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合集下载

18个虚词用法与释例

18个虚词用法与释例
文言虚词用法与释例
一、以
• • • • • • • • • • • • •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钟山记》)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庖丁解牛》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辩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以 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赤壁 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快侧其盾以撞。(《鸿门 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已趋于亡(《六国论》)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④是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猪而崖不哭。《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解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①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 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本文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⑨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文言文虚词18个虚词义项分析

•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 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 门宴》) •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 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 岁《孟子》 •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 系。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 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 听。(《促织》)
•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 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六国论》) •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 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 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 (二)、代词
•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 “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①妪每 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②业 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 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 相通。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 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有详细的解释

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见放。

(《屈原列传》)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⑤音节助词,可不译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文言18个虚词的解释及示例

文言18个虚词的解释及示例

文言18个虚词的解释及示例
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文言18 个虚词!“之”字啊,那用处可多啦,就像你走路得有双好鞋一样重要!比如说“吾欲之南海”,这里的“之”就是“到”的意思呀。

“而”呢,有时候表示转折,好比你本来想去东边,结果却跑到西边
去了,像“人不知而不愠”。

“其”字也很有意思,“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其”就是“那些”的
意思呀。

“于”就像是给事情找个位置,“于我如浮云”,就是说对我来说就像
浮云一样嘛。

“以”呢,像个小工具,“以残年余力”,用晚年剩下的力气。

“为”有“做”的意思呀,“为宫室、器皿”,做宫殿、器具啊。

哎呀呀,这 18 个虚词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就跟咱人一样,
各有各的性格!它们在文言文中可重要了,没有它们,那文章可就没
那么精彩啦!
我的观点就是,文言虚词虽小,但作用巨大,可得好好掌握它们呀!。

18个虚词例释

18个虚词例释

六、否定副词: 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 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 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 译“不”) 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 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 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 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 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 “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 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 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 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或”可译为“有的、有 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 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 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 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 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 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 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 (wū)、何 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
十六、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 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 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 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 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 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 情,可译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 “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 “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 邪(耶yē ,(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 ,繁 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 ((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 “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 (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庖丁解牛》)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4)名词,才能。

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2.何hé(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虚词整理及练习

18个虚词整理及练习

18个虚词词义·课文例句整理及练习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四)固定词语【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语文 虚词

语文 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18个虚词

文言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整理归类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俄、俄而、 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无是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为 2.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3.语气助词 何……焉为?;何……为?;奚以……为?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有什么指教呢?)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乃”的用法和意义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 ) (2)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 才 ) (3)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仅) (4)良乃入,具告沛公 (再 )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你的)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 )
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用法和意义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
A 副词 何等
B.如太行、王屋何? B怎么样,把……怎么办;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代词,什么;
D.豫州今欲何至? D代词,哪里
E.作计何不量(量:思量、考虑)? E副词,怎么;
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F代词,为什么;
反问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揣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停顿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练一练
找出“乎”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 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 吾无罪!” B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C 欲安所归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为介词,对,对于。 其余为语气词
练一练
1、解释下列“且”字的用法和意义 (1)不出火且尽( 将 ) (2)兽相食,人且恶之( 尚且 )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 一面……一面 )
(5)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 并且 ) (6)且行千里,其人不知《崤之战》( 况且 )

1.代词
若入前为寿 若毒之乎? 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你们(怨恨这差事吗) 你的 此,如此(指示代词)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病未若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及,比得上 及,至于 像,似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若民,则无恒产,封万户《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
疑问 反诘
练一练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用法和意义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被 )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替 )
(3)如姬为公子泣
( 对)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给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因为 )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呢 )
练一练
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H通“呵”,呵问。
I. 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I无何:没有多久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路……》
(2)助词 表语气
汝识zhì(通“志”,记住)之乎
疑问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复句形式作谓语
D、(2012年四川卷) (1)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2)但以刘氏日薄西山
因为,连词 因为,连词
分析区别:义州以守臣贪残 先发变
“以守臣贪残”作状语, “先”也作状语,“发变” 作谓语(动宾短语作谓语)。 “以”为“介词”。
判断“以”的用法和意义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之奈何?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如何”“奈何”“若何”
(1)作状语,表示询问原因,可以为“为什么”“怎 么” (2)作谓语,询问办法,可以为“怎么样”“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何则:相当于“为什么?这是因为……”
(用于自问自答) 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无何:没多久。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练一练
指出下列“也”的用法和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表判断 ) (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表陈述 ) (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表疑问 )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表感叹 )
以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 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旋:随即。 寻:随即,不久;副词。(相寻:连续不断而来。) 俄:顷刻,片刻。 俄而、俄尔、既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须臾:片刻,一会儿。 斯须:须臾,片刻。 无何:没多久。 未几:一会儿。 少间、少时、少焉、少顷、少刻:一会儿。 顷、顷之、顷刻、有顷:不久。

(1)疑问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作宾语:什么,哪里
在这里 在那里 从那里

3.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表陈述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词尾,然
硿硿焉,余故笑而不信也
词尾,然
不于是余有叹焉
表感叹,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表肯定
既富矣,又何加焉? 表疑问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反问
练一练
指出下列“焉”的用法和意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啊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于之 )
因为,介词 因为,介词
C、(2008年天津卷) (1)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因为,介词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 因为,介词
D、(2012年四川卷)
(1)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2)但以刘氏日薄西山
因为,连词 因为,连词
译文:义州因为守臣贪婪残暴 (借机)判乱先行发动。
高考文言
虚词例释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1)连词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臣而思报君之仇。 (连接主语和谓语)
蟹六跪而二螯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并列:又或不译 顺承:就,接着 转折:但是,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句的是( C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剑溪之水出焉
(表推测语气)大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表婉商语气)还是
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岂

3.连词
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 非天资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假设 如果
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转折 然则、那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4.副词(《古汉语常用》“句首语气词”)
若夫霪雨霏霏
至于说到……
至若春和景明
至于说到……

5.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词缀)
和“然”的作用差不多,可译为“的样子”、 “地”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的样子”
练一练
指出下列“若”的用法和意义
(1)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再拜君赐 ( 如果,连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