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洲教育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洲教育

第三章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洲教育
第三章 17、18世纪欧美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17-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 教育
背景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国教会控制的初等教育 慈善性质的初等学校 私人学校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学园
公学是公立学校吗?
外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了解其辉煌的成就
外国教育史
牛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剑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培根
外国教育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
《福斯特教育法》旨在完善现有的 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教育制 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 制度。因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 度的基础。
法令规定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 区,设置民选的教育委员会,用地 方税举办公立初等学校;各教派所 设立的学校的地位得以保持,但不 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并决定公 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教派性的宗教 教学,同时允许教师不参与学外国校教的育史
外国教育史
第四章 19世纪欧美和 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 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 成立教育管理机构,通过分配教育
经费、视察学校等干预教育。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其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三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三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全套教案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它上承17、18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实践,下启法国大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后来发展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广泛而持久。

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2.教材结构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整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把握:尝试体制——背景篇创新体制——建立篇完善体制——发展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分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探究学习,了解现实,反思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优点: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学生的不足: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一定的深度。

因此,接下来我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说教法学法。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_ppt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_ppt
由于法国王朝的重商政策,一些技术专门学校 得以建立。



二、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
(一) 爱尔维修论教育 ◆人人智力天生平等 ◆教育万能 ◆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论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主张应 重视体育。
(二)狄德罗论教育

否定“教育万能”论
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


创立了”美国哲学会“,是北美殖民地第 一个科学研究组织。
四、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育思想
(一)国家教育的理想与教育分权制的确立
1791年批准的《人权法案》是教育分权的 法律依据。
(二)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
建国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速度更快 州立大学的出现


(三)杰斐逊的《知识普及法案》

杰斐逊1779年在弗吉尼亚会上提出的《知 识普及法案》是18世纪建国后倡导普及教 育和公共教育制度的典型。
洛克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 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 以便安定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 更多的利润。
第二节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二、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 三 、法国大革命中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概况

萨尔1684年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了 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力量; 1618-1764年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耶稣会所 创办的学院在中等教育方面占据统治地位;
1737年成立的哥廷根大学,更加强调科学 研究,上课多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方 法

哥廷根大学 哈勒大学
二、康德论教育
(一)人与教育
■ 康德十分重视教育与人的关系问题 ■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大意义

外国教育史第九章

外国教育史第九章

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1、试析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1)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①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主要阻力来自教育自由的积习;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地位很低。

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②法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教会的天下;强大的法国专制政府对初等教育较为关心,到17世纪则颁布了八个有关法令;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

③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一般是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的;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后期出现了新式的“泛爱学校”。

④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起步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政策,注重开办学校,建立印刷所。

印刷历史书籍和教材;16世纪末的兄弟会学校面向所有兄弟会会员子弟并接受会员监督,组织上比较民主,教学上提供广泛的知识;18世纪初进行教育改革,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改革初等义务教育,向教育近代化推进。

⑤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以移植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明显特点。

18世纪前期出现了学区制度,学区制度适应当时的实际,后来各州相继确立了学区制度。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模块3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之小船创作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从一体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市场的拓展(17—18世纪)政治领域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科技方面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三、转型的回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四、转型的深远影响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概况·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及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一)初等教育的产生1、教会学校:1781年,传教士创办“星期日学校”,招收贫穷童工,在每个星期日参加宗教仪式,学习宗教条文,兼学读写知识。

2、慈善学校:1798年,英国传教士创办了“导生制学校”(为了解决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

英国牧师贝尔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

它在英国盛行近30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3、公立学校的建立·1834年第一个“工厂法”,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三小时教育。

(二)中等教育1、文法学校:古典语言和文法教学,使用拉丁语,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或称为上层社会职业的官吏、医师、法官、教师等。

2、公学:公学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服务的私立寄宿学校,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级人物。

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培养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

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9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温彻斯特(Winchester 1384)、伊顿(Eton 1440)、圣保罗(三)高等教育1、近代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的创立和城市学院的兴起;新大学特点: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和性别限制、采用住宿和走读,重视科学、教学与商业科目,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

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引入学校教育中 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
目的:为学生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做准备
伊顿公学
工业革命前后的中等教育

(1)公学和文法学校的改革。
1868颁布的《公学法》,成为后来公学发展的法律基础。

(2)创设新型中等教育机构。
18世纪,弥尔顿在他的论文《论教育》中提出了一种新
型中等教育机构——学园(academy),又称文实中学。 这种学校既为升学作准备,又为就业服务,它着重传授
(二)法国的基础教育
主要由各个教派负责 耶稣会 胡格诺派(Huguenots) 冉森派(Jansenists) 拿破仑时代法国国立中学军事化生活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Brothers of the Christian Schools)

1685年兄弟会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
第九章
17~18世纪 欧洲和美洲 主要国家的教育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的社会 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思想获得广泛 传播;自然科学中一系列重大发明和发现, 使欧洲人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贴近现实、注重 世俗,并引发了对传统权威观念的进一步挑 战和新思想的流行。

从17世纪的英国革命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 革命,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最终得以 确立。反映这两百年间的社会需求和科学进步的新 兴教育思潮,使欧洲教育逐渐由注重书本转向注重 经验,由注重思辨转向注重科学实践,这些重要的 转变,使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 育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新面貌,并与东方教育有了 更为显著的差别。
第一节 17至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 学校,通行慈善教育等。 (一)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二)英国的初等教育 (三)英国的中等教育 (四)英国的高等教育

17,18世纪美国的教育

17,18世纪美国的教育

中等教育
独立后至内战前的改造阶段:文实中学的发展与公立中学的出现
内战后初等教育的创新阶段:
中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与初等教育的衔接; 学制改革:八、四制的形成和六、三、三制改革。
高等教育
独立前:高等教育由教会垄断,1636年的哈佛学院、1693年的威廉——玛丽学院、
1701年的耶鲁学院。
独立后:
受公立学校运动的影响,州立大学进一步发展,打破了高等教育领域教会独霸天下 的局面。 在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公、私并重;
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作用:
第一,实施普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证;
第二,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开办一所学校犹如关闭一所监狱”; 第三,教育还是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师范教育
贺拉斯对师范教育极为重视,将之视为提高公立学பைடு நூலகம்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他提倡 创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教师。结果,马萨诸塞州自1839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批公立师范学 校,开创了美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在这些师范学校中,除开设公立学校的个钟教授科 目外,还开设了学科教学法、心理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科目。
宗教教育 :对儿童的宗教教育是美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历史传统。贺拉斯· 曼 认为:“宗教和知识-这是同一个光荣的永恒真理的两个特征”,因而是不可缺少的 东西,应该对儿童灌输以《圣经》为基础的一切基督教道德。但是他反对政府、教会 干涉、压制或强迫宗教信仰,宗教教派之争涉及学校,对儿童培养是及其有害的,承 认宗教教育的独立性,使得学校摆脱教会控制走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17,18世纪美国的教育
和19世纪美国的教育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即由殖民地时期到自由 资本主义末期,美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比 较明显地形成两个阶段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美国教育

十七到十八世纪的美国教育

二、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育思想
背景:教育分权;联邦政府直接干预地方教育,但必 要时可以以法律或经济的手段参与教育决策 概况:建国初期,宪法修正案承认宗教信仰自由,教 会学校大为增加,更多的慈善学校也建立起来,星期日 学校也传入美国并流行开来; 在中等教育方面,文实中学有取代文法学校的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速度更快,二是州立大学的 出现,私立或教会已不是兴办大学的唯一力量



(2)南部殖民地:
概况:殖民者大多属英国国教会,主要受经济利益驱使来 到美洲。孩子的初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大多由家庭教师完成 后便送往欧洲中学和大学深造。至于劳动者和少数民族的 子女只能接受有限的慈善教育和学徒教育。 特点:不热心于公共教育,教育发展缓慢,直到17世纪末 才建立起一所初期为中等教育的“威廉—玛丽学院”,比 哈佛学院迟了近60年。



(3)中部殖民地:
概况:又称“和平的王国”,移民来自欧洲各地,因而教 派林立、民族众多,教育搬用各宗主国的学校模式,这一 地区的主要教育机构为堂区学校,面向平民子弟。 特点:中等学校很少,无学院和大学。



三大殖民地教育的总特点:
以移植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明显特点。
课外拓展——达特茅斯学院
成立于1769年美国 第九所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也是闻名遐迩 的长青藤学院之一 坐落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Hanover)小镇 依利扎维洛克牧师当初成立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当地印 第安部落的年轻人和年轻白人 最初的二百年中只收男生,直到1972年才改为男女合校,是长 青藤学院中最晚接纳女生的一个 鉴于传统的影响,并为了突出该校对于本科教育的极度重视,达 特茅斯一直以“学院”名世 常春藤联盟中规模最小的学校

17~18世纪的英美教育

17~18世纪的英美教育

英美近代教育概括亮闪闪:17~18世纪英美两家教育发展概况英国: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和贵族性,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美国:十七世纪起,欧洲移民大量进入北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管辖区,有组织的教育就发展起来了。

十七世纪,马萨诸塞州制定了强迫教育法,家长和师傅们对自己的孩子和学徒进行教育,要求各乡镇居民共同出资兴办初等和中等学校,并出现了乡镇学校。

而南部的殖民者们对举办公共教育并不热心,指导十七世纪末,才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

总之,十七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十一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而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显著特点。

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星期,私人教学也随之兴盛起来,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独特教材
伊顿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伊顿学生除了参加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孩子就必须转学了。同时,伊顿考核在校内决定着下一学期的分班,在升学时,如剑桥国王学院等,会更看重伊顿考核展示的学生质量。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教育学教师姓名:姚雯雯授课时间:第六周
课程名称
外国教育史授课专业和ຫໍສະໝຸດ 级14教育授课内容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第一节 英国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包括初等教育法、克拉雷顿报告、新大学运动等教育法案,初步了解培根、洛克、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等。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简单,重视宗教、阅读,轻计算。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教育。(《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教会慈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育很严苛,老师会用圣经中的一些关于惩罚、暴死的故事给学生做教材,伙食及其差,学校里还会有疾病,简爱的好朋友就是得伤寒死的。而一些富人家如英格拉姆小姐都是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也不高)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另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1. “泛爱主意”一词在教育上是指广泛爱护儿童之意。
2. 泛爱主义的特质(在教育中): ➢理性主义,是其根本思想; ➢幸福主义,幸福即指“人类的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即为教育 的目的; ➢博爱主义,即为泛爱人类,在教育上则为爱护儿童的教育。
3. 泛爱学校于1774年12月正式开学,此后相继开办了比少类似的 学校,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地。
二、康德论教育
康德(I.Kant,1724~1804)出生于德国之哥
宇斯卜,以年代而言,正属18世纪的人物,但从 思想上而言,则不妨认为是19世纪迳直现代的人。 康德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且也是18世纪重要的 德国教育家。他毕业后就当看八年的家庭教师, 后来一直在大学任教,可谓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他采用巴西多的《教育方法手册》为教材,但多 加批注,表达了对教育的见解。这些内容后来由 他的学生整理出版,这就是《论教育》一书。康 德的教育思想除集中于《论教育》外,其他著作 也有涉及。他的教育思想除了他多年的教学实践 外,还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及泛爱学 校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康德对于后来教育的影响:
是影响海尔巴托的科学道德的教育学说 是影响于现代的批判的教育学 是与魏铿派的人格教育有关系 是对于现代的文化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关系 是对于实际教育上的影响
4. 教学方式: ➢泛爱学校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 律改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 ➢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 动中学习。 ➢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 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等,许多科目 达到了初等以上水平。

2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2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发展教育思想的主旨在于通过发展教育促进 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狄德罗的发展教育思 想主要体现在教育与国家和政府,教育与人的 个性,教育与人的自然素质三方面。狄德罗认 为教育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或改革 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只有教育可以启发 人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罪恶的现象,唤起对正 义、善行、新秩序的爱。他高度评价了教育在 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发 展人的优良自然素质,抑制不良自然素质。
1、感觉经验主义的智力平等思想。 爱尔维修认为人人都是通过 感官获得知识,而自然赋予了每 个人同样的感官细致程度,所以 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 实质上表达了人人智力天生平等 和教育世俗化观点,直接抨击了 天赋不平等论及教育中的等级制 度。
2、生活之和的“教育万能”思想
爱尔维修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 育与环境,希望通过改变整个社会制 度和教育设施,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良 好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这个问 题上走入极端。他否定了遗传因素的 影响。把改变旧的社会环境的希望寄 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 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初等教育
1、法国政府对初等教育比较关心,但 由于新教力量弱小,政府不直接办学,初 等教育大多数还是掌握在天主教派手中。 天主教神父拉· 萨儿建立的“基督教学校兄 弟会”后来一直成为法国初等教育力量。 2、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 学,采用班级授课制,面向下层社会子女, 免收学费。
中等教育 1、耶稣会创办的学院得到法国当权者 大力支持,在中等教育方面占统治地位。 2、新教的胡格教派创办学院又称基础 学校。重点学习古典语文和法文。冉森派 创办的学校强调法语,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实物教学,反对滥施体 罚,死记硬背,也注重教育理论研究及文 献整理。 3、耶稣基督圣乐会创办的学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确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备课资 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的确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备课资 料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人教版)》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美国是世界近代上第一个成功地通过革命冲破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大国。

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除了君主立宪制外,还有一种类型,即民主共和制,这一制度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在美国。

从国名导出本课。

“美国”,一个特别的国名。

“美国”是中国人对它的简称,正式国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译成中文是“美利坚合众国”,United即联合的,State即国家,用了复数,意即“美利坚联合的国家”。

中国人把它简称译为“美国”没有道理,因为美国人在简称自己国家时,省略的恰恰是“美利坚”,称United States,缩写干脆就是U.S.,直译成了“联合的国家”。

和众者,含义有二,一为原为多国,后合为一个国,一为联合为一,非征服为一。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们的国家不是枪杆子里面打出来的,而是开会开出来的。

开了一个会,就把原来的多个国家联合成了一个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名一直未变,但反映了从邦联制过渡到联邦制的历程;美国的“州”,从英国殖民地,到独立之邦,再到联邦下面的一个州。

再从历史概念进一步导出本课。

邦联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联邦也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过去的苏联、现代的美国等。

所以,邦联,即“国家的联合”;联邦,即“联合的国家”。

一般来说,邦联没有全邦联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也没有统一的军队、税收和预算等,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者成员国首脑会议,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而联邦有统一的中央政府、立法、军队和财政政策等,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

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

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

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欣赏》第一章《外国绘画艺术》第五节《17-18世纪欧洲绘画》中的用黑暗绘成光明-伦勃朗。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外艺术开始进入国内,有好的,也有坏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的现代艺术、超现实艺术充满着大家的头脑;在传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我们职业高中的美术欣赏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分析美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所以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美育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道德需要和美学素质为依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最终提高同学们的审美眼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展说明。

《美术欣赏》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用书。

该书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伦勃朗是第一章《外国绘画艺术》第五节《17-18世纪欧洲绘画》的内容,它既是对文艺复兴绘画的总结,又是19世纪欧洲绘画的起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书本中选取的作品太过笼统,讲解又不到位,对学生的自主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

而我所任教的学生刚从初中毕业,他们不同程度的接触过美术,对美术欣赏方面的知识却了解甚少,于是他们渴望去了解,有很浓厚的兴趣。

高一是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起始阶段,我将侧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学习,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分析作品的技能。

使学生“ 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培养其今后独立分析陌生作品的根本素质。

保存教材原有教学内容与深度,同时整合知识点,增加新的艺术作品。

正是立足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立足于对学生的分析,本节课教学要到达如下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伦勃朗,认识伦勃朗的作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

历史人教版高中三年级必修3 17、18世纪中西方进步思潮

历史人教版高中三年级必修3 17、18世纪中西方进步思潮

时代的局限
康熙十七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亭林称“刀绳 俱在,无速我死。…逃…他离选陕西华阴作栖息地,从此 不再踏入京城一步。……
康熙十九年,朝廷下诏督抚以礼敦聘黄宗羲,黄 称病不应,在复函中妥称:协“羲蒙圣天子特旨召入史 馆”,只因老病缠身,望“圣天子怜而行之”。 里没王有夫传之世晚,年直归到隐道,光归写咸了丰隐很年多间的,文才章刻和成书《,船二山百遗年 书》。
“异端”李贽
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 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 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明朝史话》 也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 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对于明朝的灭亡,感到最沉痛的是明朝的遗
顾炎武(1613-1682)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17、18世纪的东方与西方
结合材料,讨论分析17、18世纪东西方进步思 潮的异同?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 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 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 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 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 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 宣言书。
孟德斯鸠(1689—1755)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 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等教育 19世纪初,中等教育发展受到 政府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 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的中等 教育机构。 普法战争后,现代中学和女子中 学先后设立。 (四)高等教育 创办了一批专科学校,组建的几 所军事院校以及开办巴黎高等师 外国教育史 范学校。
第三节 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1837年,世界第一所幼儿园诞生。 1763年,颁布《普通学校章程》,强迫5至 13或14岁的儿童入学。 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入学率 近百分之百。

• • • • •
三、第斯多惠论教育 (一)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天性或天资、教育和自由民主 (二)论教育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达到自我 完善。 • (三)教学论 • 1、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 主次之分,相比之下,形式是首位,是目的。
外国教育史

2、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的原则 遵循文化的原则 自动性原则
“教育万能”论
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外国教育史
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国家办教育
推行强迫义务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
国家办学思想
外国教育史
第三节 一、教育概况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国家办学,普及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泛爱学校
中等教育:文科中学、实科教育机构、
骑士学院
高等教育:哈勒大学
外国教育史
康德
外国教育史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了解其辉煌的成就
外国教育史
牛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剑桥大学
外国教育史
培根
外国教育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 管理体制 拿破仑出台了《关于帝国大学的 政令》,规定设立帝国大学负责 帝国的公共教育事务。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育呈现阶段性的特点,获 得快速发展。 1882年颁布《费里法案》,确立 外国教育史 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


(二)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中等教育机 构主要有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三)高等教育 创办的新式的柏林大学,进行教学、科研。 首先,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 其次,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 教学技能的教授。 第三,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 力。




二、贺拉斯· 曼论教育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作用: (1)用建免费学校的办法实施普 及教育是共和政府存在的保证; (2)教育是维持现存社会安定的 重要工具; (3)教育是使人民摆脱贫穷的重 要手段。 教育目的: 外国教育史 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 (二)论教育内容 • 在第12次年度报告中,贺拉 斯· 曼所对体育、智育、政治教 育、道德教育进行了阐述。 • (三)论师范教育 • 教学是一门艺术,国家应设立 “师范学校”培训未来教师。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
外国教育史
二、培根论教育
教育思想 推崇自然科学
知识就是力量吗?
创立科学研究的新工具——归纳法
教育的乌托邦——新大西岛
意义
思考:很多教育理论我们并不陌生 ,现在最需要的是操作层面的研究 ,也就是“化民成俗”的研究 外国教育史
洛克像
第五节 19世纪日本的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 管全国的教育事业和宗教事务。 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确立了日本的 教育领导体制。在全国实行大学区制, 设立大学区、中学区和小学区。
1879年颁布《教育令》,改行美国式的地方 分权制。 1880年修改《教育令》,重新确定了政府对学 校的控制,恢复大学区制。实行中央集权下 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1886年颁布《小学校令》,规定初等教育受 教育年限为8年,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实 施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 收费制。
外国教育史
英国伊顿公学
外国教育史
公学——教育的活化石
特点:
一、注重绅士品格的陶冶
二、注重文化基础教育
三、注重学校管理 四、是牛津、剑桥大学的主要生源学校
外国教育史
公学的成功经验
一、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 体,能够和政府平等对面 二、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三、作为私立学校,能够以自己的特 色与公立学校平行共存
外国教育史
第五节
17-18世纪美国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三大殖民地区的教育概况 北部:清教徒的教育 南部:国教会的教育 中部:宗主国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二、殖民地时期的教育
宗主国——英国教育的移植
三、建国初期的教育和教育思想
教育的地方分权制
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外国教育史
•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 学内容以宗教为主;高等教育保守性较强。 出现一些专门学校:如路桥学校、矿业学 校、军事学校、制图学校、工艺学校等。 • (一)法国的教育制度 • (二)法国的基础教育 •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 • (四)法国的女子教育
文实学校
速度加快,州立大学出现
外国教育史


三、富兰克林的教育贡献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 家、教育家;通过自学成才。 创办文实中学,把美国的中等教育 从欧洲模式中解放出来,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在社会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成立 “讲读社”。 注重通过严格自我约束的方式进行 道德修养。
外国教育史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同主张
第一,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 俗化、科学化
外国教育史
二、18世纪的教育思想
伏尔泰
卢梭
爱尔维修 狄德罗
外国教育史
伏尔泰
外国教育史
卢梭像
外国教育史
狄德罗
外国教育史
爱尔维修
外国教育史
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1870年的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 案,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 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教会学 校的不足。 法令规定儿童5~12岁入学,每周 缴纳9便士以内的学费。这一法令 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 会学校并存的教育制度。1871年, 117个教育委员会制订法律,要求 实施某种程度的强迫入学制度。 1880年实行5~10岁的义务教育; 外国教育史 1893年提高到11岁;1899年提高


3、论教师 自我教育 有崇高的责任感 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1、学区制的兴衰:削减职权、合 并学区。 2、州领导体制的建立 1837年马萨诸塞州设立州教育委 员会,贺拉斯· 曼被成为州教育领 导体制的首创者。 3、联邦教育机构 1867年成立教育署,协调全国教 育发展。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福斯特法案

1870年《初等教育法》或《福斯 特法案》 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虽决定补 助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初等教育, 但未能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1867年议会通过改革法,近百万 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 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议会改革 法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 主人”的口号。1870年教育署长 W.E.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 外国教育史 案,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福
第三章 17、18世纪欧美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17-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 教育 背景
政治
经济 文化
第一节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初等教育
国教会控制的初等教育
慈善性质的初等学校 私人学校
外国教育史
中等教育
文法学校
公学
公学是公立学校吗?
学园
外国教育史
英国著名私立中学伊顿公学
外国教育史
二、康德论教育
人性论
主张“积极”的教育
重视“公共教育”的作用
外国教育史
教育家


二、康德论教育 1、人与教育 教育必须有目的、有标准、有计划的,必须要运用适当的方 法。 教育要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而发展人的天赋。 2、“道德人”的培养 既注意让儿童自由而自然的成长,又要让他们接受理性的指 导。 3、广义的体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三、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 倡导家庭教育 绅士教育思想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 ,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 才。 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比较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 ”
关于体育、德育、智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二节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外国教育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 1886年颁布《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为寻 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承担任务:实业教 育及为升入高等学校而实施的基础教育。 (四)高等教育 • 派遣留学生,借鉴德国经验,创办了新式大 学。1886年颁布《帝国大学令》,创建多所 大学。 (五)师范教育 • 1886年颁布《师范教育令》,将师范分为寻 常和高等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