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既是指物质生活的丰富,也是指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
植根于当下的中国现实,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善,如今人民已经从短缺经济时代对物质需求的高度依赖转向了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和提高上。
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精神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是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换言之,物质需求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而精神文化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
培养每个人高尚的理想信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对单纯感官上娱乐的一种摒弃。
个人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既来自于社会现实发展现状,也来自于主体自身的解读。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讲的。
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境遇而言,社会发展呈现出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生产不充分的客观状况,这种境遇和状况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的内在根源。
一方面,我国社会整体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富足;另一方面,人们对高品质、高智能、高领域的追求得不到满足。
从短期来看,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成果稳居世界第一,但也有些领域远远落后,造成了严重的供求失衡。
从长期来看,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被更新和超越,而供给端无法持续有效地为需求端提供保障,导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存在一个长期性。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几个领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提高,但其它领域的发展无法快速跟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联动效应,导致一定程度上人们只注重金钱、利益。
社会要保持平衡性,首先要实现这五个领域的动态平衡,这是我们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十九大报告的一大理论创新,就是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这个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只是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和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要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分析: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所谓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①。
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几个社会形态,在每个形态都存在矛盾。
比如奴隶社会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奴隶社会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则是最基本的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极大释放,社会矛盾大幅减少。
但是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直接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个发展阶段而进入到社会主义,因此生产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力较为落后。
针对落后的生产力,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到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都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前并将长期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一些新情况和新形势的出现,国内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的言论较多,那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了吗?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就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发生改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本研究具有这样几个意义: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算起,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属于一种假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正实践在人类历史上还很短。
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盲目的照搬他国的经验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矛盾,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强化社会主义矛盾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有关矛盾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学说、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发展。
第二,我国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其中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我国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我国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一、矛盾内容不同
1、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旧时代发生冲突的矛盾。
2、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存在时期不同
1、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较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2、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可变性不同
1、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的主要矛盾:只存在于特定发展阶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还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些地区和群众仍然面临着贫困、落后、不公平的困境。
这就导致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通过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扩大就业岗位数量,促进就业机会的多样化,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这样可以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总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加强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们才能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从人民需求的变化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温饱问题,追求物质文化的基本需求。
而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比如,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与健康,更加渴望享受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在教育方面,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是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在医疗方面,不仅希望能看得起病,更希望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人民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数量型需求向质量型需求转变。
从社会生产的发展来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一些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区域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在城乡发展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在创新能力方面,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整体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演变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四大问题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四大问题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社会或者城镇化,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时间是公元2010年,当今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社会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历史上的“摸着石头过河”,当今这些问题已经积累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矛盾一:当今城镇化的困境与矛盾以及未来城镇化的道路问题。
当今中国城镇化的表现是,1.3亿流动人口想进城而无法进城,因为供他们选择的机会太少,限制条件太多:一是城镇的高房价;二是城镇的户口、公共资源太稀缺;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放不下;城乡两栖人口陷入了两难境地。
不仅如此,中国未来每年还将有1300万人向城镇流动,城镇的压力会更大,城镇各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不解决,中国的社会就很难再前进,或者是会把中国带到崩溃的边缘。
矛盾二:建设用地扩大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目前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大确实非常明显,每个城镇的规划面积都在成倍的增加,这势必会造成耕地的减少,耕地减少就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供给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国家管理的混乱。
如何破解是摆在全体中国人以及中国政府工作日程中的大事。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十八亿亩耕地的总体目标”进行有效控制。
矛盾三: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和使用粗放的矛盾。
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一方面是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与农村集体用地闲置和使用粗放的矛盾。
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土地利用的两大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中有40%以上在农村有宅基地,甚至有的在农村还有承包地。
更别说目前栖息在中国城乡之间的1.3亿流动人口。
这更加剧了农村建设用地的闲置和使用粗放。
如何破解也成为全中国人以及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解决不了就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矛盾四:中国的新农村建设。
中国在农村地区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却遇到了启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资金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就无法展开,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有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里力之间的矛盾”,但是,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有了巨量增长,然而,不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却仍未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并非如此。
基于此,有人提出该矛盾应为“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但仅仅通过增加公共品显然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公共品的短缺低效只是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却不是根本所在。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财富分配和再分配方面的矛盾。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明确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未来社会,将会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思想。
但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辛勤工作的劳动人民工资微薄,甚至往往那些夙兴夜寐的人所得到的财富远远小于某些占据大量资本的人,尽管他们很勤劳,肯干,能吃苦,却仍旧要遭受不体面的命运。
这显然有悖于按劳分配的思想。
张培花认为中国社会处于“国富民穷”的状态之中。
所谓“国富”即国企因为政府政策的倾向,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本和资源,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财富分配机制向政府倾斜严重,国家财政能力巨大;同时政府拥有土地、矿产、国有企业资产等具有巨大增值能力的资源,税收更是政府巨大的经济来源。
“民穷”则是指,私人领域居民的财富迅速向占人口比例较小的富人集中,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拥有的财富量则严重偏低;财政支出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支出的比例比发达国家低了近三十个百分点。
郑功成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分配领域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很低,财富在向少数人、向政府、向城市、向发达地区集中。
二是贫富差距过大,行业差距过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太大,城乡差距太的、地区差距太大。
三是分配秩序不规范,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存在一个“灰色地带”甚至“黑色地带”,这种严重失范的现象会损害财富的合理分配。
中国的主要矛盾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du会(1840—1949)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zhi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dao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上述正确认识后来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_百度文解读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
改革,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或是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新的概括。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言,它是目的,但对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标来说,它又是手段,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紧密相联。
只有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发展,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囿于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之后,没有具体回答这些问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断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是完全适合的,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年,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未能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我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摘要: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影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因素三、我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策略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全面深化改革3.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4.保障和改善民生四、结语正文: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逻辑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影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到世界发展大势的制约。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都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我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策略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3.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最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
1
五位一体展理念
感谢聆听 恳请批评指正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②
您是否知晓十九大报
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
Q2: 您是否知晓新时代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 体内容?
③
Q3: 您是否理解主要矛盾转化 的深层原因?
请为您现在的生 活打一个分数
请问您认为您的 生活与您的期望 值距离有多大?
1 领域不平衡 2 区域不平衡 3 群体不平衡
1 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2 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 3 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 4 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 5 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 6 机制体制有待充分改革
但八届十中全会之后, 又重申了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矛盾的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 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 Q1: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 1956年 2018年
1978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土地革命之前,是 无产阶级与封建主 义、帝国主义、国 民党反动派残余
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主要 矛盾为“先进的社会主 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 产力间的矛盾”
土地革命之后,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
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

中国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什么阶级斗争,什么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意义。
有意义只是一种矛盾,那就是延绵中国千年不绝的官与民的矛盾。
庞大的官僚集团与芸芸众生之间的利益之争,一直主导着中国的历史。
案例1河南省安阳市原劳动局局长、党组书记孙秀奇因犯贪污罪、受贿罪,今天被滑县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3万元,对其受贿、贪污的赃款259200元予以追缴,上交国库。
另据纪检部门查明,孙秀奇还长期包养情妇。
1994年12月至2001年4月,他婚外与一社会无业女青年先后在安阳、郑州、林州等地长期姘居,并于1999年2月在郑州生下一男孩,2000年12月又在安阳生下一女孩。
经公安部门DNA鉴定,这两个孩子均属孙秀奇的亲子。
孙秀奇案在进入司法程序期间,有关部门已分别开除其党籍和公职。
中共安阳市委曾就孙秀奇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向全市发出通报,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中吸取教训,经得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的侵蚀。
案例2李某某,现年42岁,大专学历,多年前就在郑州烟草系统工作,为一位领导开车。
后来被提拔为郑州市烟草局机关服务中心司机班班长,负责单位内车辆维修以及更换车上装具。
据知情人透露,李某案发,源于一次“偶然”。
2022年,侦查部门在调查另外一宗腐败案时,审计牵出了郑州市一家汽车修理厂,发现了烟草局车辆的非正常维修款。
侦查部门深挖之下,李某罪行败露。
2022年10月24日,李某被郑州市二七区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人员控制。
在反贪局,李某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侦查人员统计,自2022年3月至2022年3月,仅李某贪污的款项就多达100余万元,同时,还受贿9万余元。
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结案,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5年半。
案例3某超市工作人员金某、某旅店工作人员刘某到某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办理食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业务。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什么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
1956年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1年党的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之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做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逻辑起点,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矛盾的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和提高。
今天的中国,不仅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但发展当中依然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
矛盾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生活需要也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
如此矛盾两方面对立统一,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必然演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新要求,还必须看到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中蕴含的“不变”,那就是在报告中强调的,“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思考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例如,笔者来到深圳短短几天,就接触到了一个光听来就足以让人感到恐惧的名词----------砍手党。
而不久前亲身经历的事情更是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悲悯。
那晚在白石洲,笔者口渴,买了一瓶矿泉水。
行走间,突然感觉有人在身后摸索。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有人抢劫。
等到回头看时,不由得自我解嘲地笑了。
那只是一个捡垃圾的男孩子。
大概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浑身邋遢,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手里提着一个装满各类瓶罐,比他自己还要高的麻袋。
我将水喝完,把瓶子给了他。
然后带着一种助人为乐的快意转身离去。
可刚走了几步,又听到身后有了更大的动静,接着,笔者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男孩子正在和一个干瘦的老妇人扭打着,仅仅是为了刚才施舍的瓶子。
笔者一时无语,事后却思考了很多。
待至今日,心中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相信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解答。
其中,有一种最为通行的说法就是--------历史的轮回。
具体地说来,历朝历代的统治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天下创世2。
矛盾丛生3。
总崩溃个别王朝由于在中晚期实行了一些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延长了统治时间。
这是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周期性振荡。
综观国史,史实让笔者也不得不承认上述说法的合理性。
那么,目前的中国是否在重新陷入这个历史的轮回怪圈呢?这倒的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
周期性振荡产生的原因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早在建国以前,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
鲁迅就曾经把中国历史归纳为“一治一乱”,“破坏---建设---再破坏”的打摆子模式。
而最有名的就是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
黄炎培曾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
”此外,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角度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
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很明显,毛泽东是把周期性振荡归因于腐败,而应对之策就是民主。
窃以为,毛泽东的自信回答恐未必也。
所谓的腐败,是由于权力缺乏有力监督与制约造成的,并非中国的特产,而周期性振荡在其他国家却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腐败并非是根本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造成了这种奇特的局面。
社会财富一经创造,大致有两个去向:1。
进行扩大再生产2。
留作消费基金。
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了。
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再发展,无可厚非。
但是,消费基金就关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计问题了。
人活着不是为了消费,但没有消费就不能活着。
去除再生产的部分,分配不公正,将伤害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还在社会各个群体间种下不和的金苹果。
但是人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能者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得,这样看来,贫富差距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关键在于,你怎样把握好度的问题?大凡只要还是正常人,只要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以身犯险,挑战社会秩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反过来讲,一个平常人(请注意,不是职业犯罪者)开始为了生存来反抗现行秩序,这就说明他的生存状况已经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揭竿而起,反抗现行秩序的每次都是农民,准确地说,是饥寒交迫的流民。
他们不是因为懒惰而挨饿受冻,相反,他们很勤劳,肯干,能吃苦,但他们仍旧要遭受不体面的命运。
那么,既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错,又是谁的过错?在农业时代,社会财富基本上是以土地作为衡量标准的,你的财富多少,社会地位多高,取决于你占有的土地以及依附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所以社会上层集团只会是地主,而不会是农民。
农民也是分作三六九等的,从生产方式上划分,有农奴,佃农,自耕农;从土地占有量而言,又分贫下中富农。
可以说,土地的分配就是封建时代的社会财富分配。
笔者综合了国史与世界史,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凡国家稳定繁荣之时,小农经济占优势;而国家衰败,接近崩溃灭亡之时,全国的土地往往高度集中于少数的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那么这就值得探讨了,这一切根源在哪里呢??说到土地高度集中,往往是因为这些大官僚,大地主搞土地兼并造成的,其实土地兼并本身的危害性并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地主与欧洲的领主不同,没有免税免役的特权。
但是问题在于,理论与现实并不等同。
地主的土地兼并很多都并不合法,而且往往会把兼并的土地和人口隐匿不上报,以此来逃避纳税。
而另一方面,被兼并土地的农民却要纳税,换句话说,地主把原本应该自己承担的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有地的不要纳税,没地的反倒要交钱。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沦为了流民。
大地主大官僚运用手段将原本属于国家的资产收入囊中,客观上削弱了国家的力量,而因他们产生的流民又成为了国家的负担。
一方面国家越来越虚弱,一方面负担与日俱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终究把国家拖垮。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从均田法到王安石变法,再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其中都往往会有一项措施,那就是遏制土地兼并,这恐怕也从反面说明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二。
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跨越了封建时代,进入了产业社会。
社会财富的概念没有变,只是衡量标准变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的作用开始凸显,并最终成为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你有多少财富,主要是看你的财产兑换成货币后尾数上带了几个零。
那么,我国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的现状如何呢?建国以后几十年,我们实行的是平均主义路线,许多因为改革开放而富起来的人对此深恶痛绝。
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国家对于以往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一种矫枉过正,它忽略了个体人的能力差异,大搞一刀切。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基本屏弃了这种方式,开始了“按劳分配”的时代。
这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大洗牌,许多人的境遇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变化,所讲究的就是能者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得。
那么这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你要把贫富差距控制在怎样的一条底线上才算合适呢?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邓小平曾经构想: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其他的人富起来。
但先富起来的这部分所谓的“新贵族”似乎并无此意,而是更加变本加厉地扩大贫富差距。
而相应的,许多问题也由此滋生了出来。
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姑且不论合理与否,已经使得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这样一来,大多数人所控制的财富就很少,财富相对减少,购买力必然降低,那么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也就随之降低,最终制约经济进一试问,没有了消费需求有力拉动,谁还会去生产呢?生产得越多,赔得也就越多。
所以,目前只有那些垄断了某种资源的行业还能够维持利润,不过,普通大众消费不起,所以只能从少数富人身上动脑筋了,以至于出现了某银行宣布,取款额低于多少不予办理;某中学只对党政机关子弟开放的怪现象。
原本有限的社会资源又向这些“新贵族”倾斜。
而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多数派而言,则是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有城市户口却住不起房,有病却上不起医院,有孩子却上不起学。
那么不妨再把目光放回到社会财富分配本身来看,在改革初期,我们的“新贵族”们真的是严格按照党中央制定的“按劳分配”原则行事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如果要对他们来个刨根究底,大多数人的案底不会清白。
有句老话叫做“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正是在这个信条的指引下,有人曾经乘火打劫,低价压购国家资产;有人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有人违反劳动法,导致劳工利益受损;甚至还有人铤而走险,干些诸如走私之类的违法买卖。
他们正是通过这样赤裸裸的,近乎于劫掠的方式,积累了巨大财富,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
看来,“新贵族”们自我吹嘘的“个人奋斗”很大程度上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他们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个人财产的“抢劫”(如中国股市最大的受益者是大股东,而不是广大股民)以及国家资产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这与前文当中提及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非法土地兼并可谓是“师出同门”。
目前,政府一方面总是苦于国家财政不足,另一方面又抱怨负担日益加重。
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
而我们的国家很有可能在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当中被拖垮,国家与普通大众会为牺牲品,数千年来反复演绎的故事很有可能将在21世纪上演。
三。
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正所谓众口难调,在处理内部社会矛盾上的确有着他国没有的难度。
正是因为如此,解决内部矛盾才变得非常迫切。
中国历代王朝或者当断不断,或者碍于集团利益,或者改革失当,以致没能解决矛盾,反倒滋生新的矛盾,问题长久积压,最后往往导致大动乱的爆发,葬送了整个国家。
2。
社会财富不能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财富代表了社会能量,谁掌握的财富越多,谁的能量就越大。
而社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一定的,如果甲得到的多,乙得到的就少,甲对于乙就是强势的,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3。
民主政治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很类似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都是处于经济飞速上升时期,国家法制相对还不完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但是英国人逐渐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民主制度,来协调制衡各个集团的利益矛盾,以保障社会稳步向前发展,最终造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
至于某些人希望用道德来感化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想法,笔者倒还没有在历史上找到过成功的范例。
4。
建立起合理的社会结构。
笔者认为,最合理最稳固的结构模式就是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非常富裕的与非常贫困的都只占社会的很小一部分,而以中产阶层为社会主体。
至于贫困的小部分人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来保证他们的生存。
这个模式将效率与公平统筹兼顾,应该可以成为中国未来二十年社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