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4、讲究有利、有理、有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认定的社会 交往,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中 的礼遇行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经 济、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民 内部团结。
菜系的形成
周代八珍 楚宫名食
最早的地方菜:北方菜与南方菜 秦汉巴蜀和闽粤开发,菜系增多; 两宋时,繁荣的餐饮业中出现“南食”“北食”“川食”
家常风味菜 以居家常用的调料为主,在巴渝很多家庭都爱制泡辣 椒或家酿豆瓣,用它来烹制菜肴,自然是多微辣,如豆瓣鱼、家 常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盐煎肉、肉末豌豆等。
民间小吃 汤圆、龙抄手、担担面、查渣面、灯影牛肉、五香豆干 等。
三、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 组成,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是国内民间第二 大菜系。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集南海、番禺、 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主要流行 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 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 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 味组成。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鲁 菜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八大菜 系之首。 (1)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 津、河北盛行。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尤重制 汤,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德州菜也是 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在初步加工方面:合理成型,并保持原料的 营养成分,保证原料的清洁卫生,合理使用原料, 减的配合,质地的配合和 形状的配合。
在烹调方面:各种菜肴存在着不同的烹调过 程,同一样菜肴在各地又有不同的形状与口感要 求,有多种多样的烹调技术与方法,大体上是八 类(1)氽(tǔn) 、烩; (2) 拌、炝、腌;(3) 煎、贴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卓越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涵盖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

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方式、美感和人生哲理,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科技条件,只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食物,如食用野果、野菜、野兽和海鲜等。

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饮食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秦朝时期,食品工艺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味道,出现了很多美味佳肴。

唐朝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美食,如鲜奶、豆腐、莲藕、青椒等,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饮食文化在宋、元、明、清等时期,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1. 材料讲究中华饮食文化十分讲究食材的精选,一般注重材料的鲜美、品质和稀有度,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烹制,才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味道和营养。

如清明节时,广东人会食用潮州鹅,因为潮州鹅在这个时期是最为鲜美的。

2. 做法精细中华饮食文化的烹饪方法十分繁多,包括了炒、煮、炖、烤、烩、糖醋、酱爆等等多种做法。

不同的做法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味道和口感,使人们在吃中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味觉感官。

3. 以名为美中华饮食文化既讲究口感,又注重色香味美感的协调。

特别是在宴席等特殊场合,菜品的名称十分注重表现其美感和文化内涵,以提高用餐氛围。

4. 礼仪讲究中华饮食文化的饮食礼仪是非常讲究的。

吃饭时要注意姿态,不得吸嗅和吐渣,不得在饭桌上说粗话和争吵,身体立正坐直,不得躺在餐桌上,摆放餐具时要按顺序摆放,用餐时要注意尊重他人,不喧哗、不拿筷子乱指示菜等。

三、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菜肴1.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菜之一,起源于北方草原地区。

它的烤制过程十分繁琐,需要选用上等的家鸭,深色鸭肉切成小块,用上好的低筋面粉调匀搅拌,放在锦带鸭形模子中腌渍片刻,然后挂在起锅台上炉烤而成。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多元而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饮食传统和特色菜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食材、烹饪方法和口味,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同时,中华民族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这也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如藏族的酥油茶、悉尼族的酸奶等。

2.讲究五味调和:中国人讲究食物的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

在中国餐桌上,通常每一顿饭都会有不同口味的菜肴,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味觉的需求和享受。

五味调和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饮食平衡和营养的追求。

3.尊重食材的原汁原味:中国烹饪注重食材的选用和独特的烹饪方法,力求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中国人认为,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属性,应该避免过度加工和调味,尽量保持其天然的风味。

例如,清蒸、红烧等烹饪方法都能充分展示食材的原汁原味。

4.强调食物与季节的关系:中国饮食文化注重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

人们相信季节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与健康息息相关。

如夏季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瓜果、凉拌菜等;寒冷的冬季,人们则习惯食用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如火锅、炖汤等。

这种与季节相结合的饮食习惯有助于保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5.重视餐桌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表现了对食物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心。

例如,用餐时要保持文雅态度,不要发出吵闹声;在用筷子时要避免直接接触食物,以免传播病菌;在聚餐时,长辈要先开始用餐等。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

6.饮食与社交活动结合:中国饮食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爱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展示自己的待客之道。

例如,春节期间举行的团圆饭、结婚喜宴、生日宴会等,都是人们通过合理安排和丰盛的饮食来展示对亲友的关心和喜庆的表达。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以其多元、博大精深、尊重食材和食物原味、与季节相结合、重视餐桌礼仪、与社交活动相结合等特点,成为世界上受人敬重和重视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5、黄帝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 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 熟。 “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蒸锅发明了,叫甑zèng 。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 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
6、夏、商、周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 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烹饪方法也非 常少 。 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 次飞跃。
周代肉类加工更为考究,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 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 然后施行宰割。 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 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yōng ”与“外饔”执 掌。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xiǎng ,都对等级之别有着 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 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 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 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 炙,庶人食菜。”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百姓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 结构与现在不同

8、汉 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 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 “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 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 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 等。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
教学要点:
1、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3、中国烹饪主要菜系 4、中国酒文化与茶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及特征一、多样性和地域性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区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不同地区的菜系有差异,如川菜、粤菜、闽菜、湘菜等等。

不同民族的烹饪方法和食材也有差异,如藏族的牛肉火锅、蒙古族的烤全羊等。

二、讲究营养平衡和四时鲜食中国人注重饮食的营养平衡,追求食物的色、香、味俱佳。

中国有“荤素搭配,五谷养人”的饵意思,即强调主食、荤菜、素菜、汤水的搭配,使食物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够全面满足身体的需要。

此外,中国人追求四时鲜食,以保证身体健康。

三、重视烹调技巧和餐具中国人烹调技巧丰富多样,讲究火候和调味。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有炒、煎、炸、炖、蒸、煮等,可以充分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中国餐具也是独具特色,如瓷器、青铜器、竹器等,不仅功能齐全,还具有观赏价值。

四、讲究餐桌礼仪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注重礼仪和规矩。

如在宴席上应按照年长者的资历和身份进行座位的安排,上菜要有先后次序,用餐时不可嘈杂喧闹等。

这些餐桌礼仪凸显了中国人对他人尊重和礼貌的态度。

五、强调饮食与健康六、注重节日食俗和宗教习惯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节日和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人有特定的食俗和习惯,如春节要吃饺子、团圆饭、年糕等;中秋节要吃月饼、柚子等。

在宗教习惯方面,道教、佛教等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如素食、斋饭等。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饮食文化的七个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七个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七个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家理学观念,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还有文化艺术成就、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主要是经过绵延上万年的发展(湖南陶器和水稻种的发现),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以下七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刀工细巧。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成为烹调所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

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

传统刀法可以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荔子花、蓑衣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

第四,火候独到。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

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

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

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达到想要的口感。

中国饮食的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的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集中了全国各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丰富的民族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性。

中国美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选料、口味、制法和风格上都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差异和风格特色。

不同地区的烹饪美食在一定的时空中延续,构成了中华美食文化时空系统的基本要素。

国人对食物有许多独特的鉴别方式是医食结合,比如从阴阳的角度,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热性的食之有火,凉性的食之有寒。

一般说来,物性相反的不可同食,但如热、寒太过,则热上不可再加热,寒上不可再加寒;从营养的角度,又分出是大补还是大损,补品有益,损则不宜。

2、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3、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种类形成特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最终创造除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

在本篇论文中,将会详细探究中华饮食文化自古至今的形成历史与不同菜系的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石磨的普及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

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

到了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石岂,即石磨。

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

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肉类开始加工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

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

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

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八珍的出现周代“八珍”的出现,标志着烹饪形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

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

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

“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

四大菜系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

简述中国饮食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饮食特点及文化内涵

简述中国饮食特点及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究色、香、味、形、器。

中国饮食注重菜肴的美感和饮
食艺术,追求色彩鲜艳、香气扑鼻、口感细腻、造型美观和器皿精美
的效果。

菜品的配色、调料的使用和摆盘的艺术都要求讲究。

第二、重视营养平衡。

中国饮食讲究食物的荤素搭配、口味鲜咸
酸甜的调配,追求营养均衡,能够保证人体各种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民间常说:“荤素相宜,五谷养身”。

第三、注重健康保健。

中国传统饮食更重视药食同源,认为食物
与药物有相同的作用,能够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如猪蹄、鸡脚、燕
窝等有益于美容、滋润皮肤;生姜、蒜、花椒等具有消炎杀菌的功能
等等。

第四、有地方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各种地方饮
食文化。

各地食材、烹饪方法、调味区别很大,如广东菜、湘菜、川
菜等,都各具特色,表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气候等因素。

总体来说,中国饮食文化崇尚天然、绿色、营养、健康,讲究烹
调技巧、器具和礼仪等,代表了中国人的优美生活理念和人文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国家。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地域性饮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地域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比如,四川美食以麻、辣、鲜、香、酸为主,火锅、串串香、川菜等都是四川人的最爱;广东美食以风味独特的烧腊、早茶、海鲜等为代表;江南美食以清淡、细腻、柔嫩为主,有小笼包、蟹粉小笼、糯米鸡等;北京美食以烤鸭、涮羊肉、京酱肉丝等为特色。

2.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注重节俭、健康、卫生和品味。

中国人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有着“吃饭话糠”“不浪费”等传统习惯。

在吃饭时,中国人通常喜欢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分享美食,感受家的温馨和社交的氛围。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注重养生。

比如中医饮食治疗,人们通过食物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式早餐也往往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如豆浆、油条、粥等。

3.食材与烹饪技巧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注重原材料的选择和烹饪技巧。

中国传统的餐饮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如火候掌握、材料搭配、口味关系等等。

中国餐饮文化的底蕴很深,比如热门的麻辣火锅。

它不仅是将肉类、海鲜、蔬菜煮熟后蘸酱吃,酱料中采用了花生酱、花椒和辣椒等,烹饪火候相当关键,做到了麻辣味道浓郁又不太刺激口腔。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博大的体系,它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价值观和社会文化。

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和推广,对于人们生活的品质和幸福感的提升都非常重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黄嵘桂 2015110755 机械3 班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根据考古学家认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

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

特别是兽类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拔毛去皮,采火烤着吃。

有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了一步。

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获得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而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锤击有了高温的烹饪方法;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贵族宴席;中外交流;食疗方法。

随之南北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一。

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 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

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

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 同时兼及“色、香、形" 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

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

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

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秦汉时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石榴、葡萄、西瓜、黄瓜、菠菜、胡萝卜等,丰富了饮食文化。

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记载是淮南王刘安首创.我现在常用的酱油、醋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

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属于旅游文化中的一种,它是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术、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饪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物质层次,包括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2、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3、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中国的饮食文化其实可以分开从“饮”和“食”来看。

1、从“食”来分析(1)、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

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所以说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2)、地方小吃北方的小吃比较豪爽。

比如,兰州拉面!一碗拉面端上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汤色清澈,香气很浓,萝卜片洁白纯净,鲜红的辣椒油漂在汤上,青菜新鲜碧绿。

尝一口面,韧而不硬,滑而不烂。

南方的小吃比较注重精工细作,比如,比如萝卜丝饼、梅干菜肉包、蟹壳黄、花生酥、香酥核桃等等,不仅造型精美,重要的是松软润口,清爽宜人。

2、从“饮”来分析(1)、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化,讲究鲜、嫩、爽、滑。尤其以烹制蛇、狸、 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烤乳猪浙菜 Nhomakorabea体特征:
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制 作精细,变化较多。
西湖醋鱼
谢谢
闽菜
总体特点: 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
佛跳墙
苏菜
总体特点:
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 味平和,咸中带甜。
清炖狮子头
湘菜
总体特征: 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料为原料,
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 东安子鸡
粤菜
总体特征: 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
九转大肠
川菜
总体特色: 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色,讲究
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豆瓣酱、葱、姜、蒜等 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见长。 其三,味型多。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夫妻肺片
徽菜
总体特色: 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重厚,
保持原汁原味。 无为熏鸭(先熏后卤)
“以足民食,以食为天”——全民重视开放性饮食 文化一直存在
2.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果脯层:仅为果脯 小康层:城市一般民众,初具文化色彩 富家层:中等仕官,富商 贵族层:钟鸣鼎食 宫廷层:帝王饮食的富丽典雅(中国饮食文化的成
就主要由上流社会饮食层创造)
3.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即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原因: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商纣至秦朝)
2.商周时期: 在调味方面,发明了酿造酱油、酒、醋,并能
生产出多种调味酱。
3.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一)精深的饮食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璀璨的中华烹饪技术,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二)丰富的烹饪技术烹饪原料广泛、多样,并且物尽其用,无论原料是动物还是植物,在中国厨师的手里均有所用。

“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烹饪技术中的优良传统,例如,在江南一带用青鱼的肝和肠可以烹制出“青鱼颓肺”“烧卷菜”等名菜,用鱼的鳞片融化后做成的“水晶脍”都是化废为宝的实例。

(三)多样的感官享受中国的饮食要满足胃、嘴,甚至还要满足视觉、嗅觉,所以中国菜的真谛就是“色、香、味型”俱全,还包括营养的方面的要求。

人们给乡间菜肴赋予美丽的传说,借以提升菜肴的文化品位,一道普普通通的白菜豆腐汤,如果没有“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名,如果没有附缀与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怎么会让人回味呢?四、食道求索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就是贯穿和渗透于中国饮食活动各个方面必须遵循的根本,最重要的规律和准则,也是饮食制度的根本所在。

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饮食方法也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中国人喜欢用二十四节气过日子,就是因为这份节气表是农业时代流传下来的秘密菜单。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哲学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说到底,就是要求人们顺应天的节律进食,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膳食结构的平衡《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养、助、益、充”指的就是膳食的结构,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气味合而服之”这是传统营养学的关键,“气”为阳,“味”为阴,“气味和合和服之”指的是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方能补精益气,才能有利于健康,这是因为如果偏重焦苦之气味,则会增火化,如果偏重咸腐之物,则会增寒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姓名:吴国霞学号:20105588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人取火就开始发现的,之后随着历史的前行,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

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

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

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

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方法;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

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出发,最基本的定义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指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社会活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人类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化广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狭义的定义:中华民族在饮食生产、消费中所创造、引发的一切行为、精神现象及其总和。

从饮食文化构成上可分为:饮食制作、饮食产品、产品消费三部分文化。

三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具有悠久的历史性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

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

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

2、饮食文化的传统性(1)饮食选料、用料上形成“物尽其用”的优良传统。

(2)饮食以“味”为主,并辅以色、香、味、形、器等。

(3)饮食重视食疗。

除饮食外,重视食疗、养生等,是现代功能食品的“源”。

3、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性(1)中华民族的博食中国现代饮食原料总数已达1万种以上。

(2)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3)风味流派众多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川、鲁、苏、粤、浙、湘、闽、徽8大菜系。

还有许多地区性的乡士、养生素食等风味有百种之多的风味流派。

4、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拓展性和博大的兼容性(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春秋时期,越南、泰国;明清时期,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一些国家都一直或间接的受中国饮食原料、工艺、食品、风俗左右。

日本的茶道、豆腐的制作,馒头制作等在元代就传到日本。

直到目前日本的食法、食谱、食典、食俗等方面都有中国饮食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征
姓名:张翔宇学号:20132377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如珍珠般闪耀,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远古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酝酿时期,由几个不同氏族奠定。

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2、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3、汉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
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

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

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4、唐宋:
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5、明清:
是饮食文化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1、风味多样: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美”食。

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5、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