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全国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交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沪科版

《相交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沪科版

A B C D O P O A B CDC BA10.1.2 垂线[教学目标]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CD AB ⊥,垂足为O 。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90(垂直定义)已知),︒=∠=∠=∠=∠∴⊥AOD BOD COB AOC CD AB反之,(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3.探索对顶角性质
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对顶角性质: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从位置关系上说是相邻的,从数量关系上说是互补的.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
2.区别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方法
在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中,首先要看是有一条公共边还是有公共顶点,再看边是否是互为反向延长线;若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邻补角,而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①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际操作后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②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教师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
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交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优秀教案【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的概念,能识别和画出相交线。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相交线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三、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五、教学准备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练习题、黑板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展示相交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交线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相交线的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通过示例,展示相交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进行相交线的绘制和操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组相交线,并标注出相交点的坐标。

2. 利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1.1相交线 一等奖创新教案

1.1相交线 一等奖创新教案

1.1相交线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题目:5.1.1 相交线总课时:12课时时间:课标要求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内容与学情分析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内容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科书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

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目标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重点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学情分析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

教学设计相交线

教学设计相交线

教学设计相交线相交线是指在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交叉形成的线段,相交线通常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规律。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授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对学生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相交线进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相交线的分类和特征;(3)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概念和分类:- 相交线的定义;- 交叉角和对应角的概念;- 内角、外角和补角的概念。

(2) 相交线的性质和特征:- 垂直线之间的性质;- 平行线之间的性质;- 共线角和对顶角;- 同位角和内错角。

(3) 相交线的应用:- 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3. 教学方法(1) 模仿法:通过观察直线交叉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的特征和性质。

(2) 探究法:选取一些具体的几何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实地考察或使用几何工具来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归纳法:汇总学生的发现和结论,以形成相交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 演绎法:通过给定一些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规律来推理和解决问题。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练习和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评价方法(1) 随堂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相交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课堂演示和讲解: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并对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点评。

(3) 作业订正:评价学生对相交线的应用能力,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对相交线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十校联赛”一等奖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交线【教学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通过“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3、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大家对它们也不陌生,(播放图片)请找出图片中的相交线,你能再找出一些身边的相交线的实例吗比如:教室种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相对的两条边,操场上的双杠,方格纸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等,都给人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的相关知识(板书)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概念学习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什么叫做相交线吗像这样,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2、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的直线,该如何描述该图形呢板书:直线AB 和CD 相交于O 点 (2)、请同学们观察直线AB 和CD 相交的图形,说一说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了几个角(小于平角)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4个角,分别记作∠1,∠2,∠3,∠4,它们的顶点都是O 点,∠1的边是AO 和AC ,∠2的边是CO 和BO ,∠3的边是BO 和DO ,∠4的边是AO 和DO(3)在上学期学习角的相关知识时,提到“满足一定数量关系的两个角”的情况,即“互为余角”,“互为补角”,那什么叫做“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图中有互为补角的角吗将这些角两两配对能得到几对角(4)如果根据这几个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又能分成几对(5)以∠1和∠2为例,从位置上来说一说它们为什么互补(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OC 和OD 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共同归纳:1、有共同顶点;2、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面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之隔为邻;补:互补)说一说图中有几对邻补角。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师姓名
马红花
单位名称
布尔津县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4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五章《相交线》
难点名称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顶角相等的的探究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还需慢慢培养’
难点教学方法
直观的图形演示,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指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两边入手去寻找对顶角的特征,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向教学目标靠拢。在寻找对顶角的练习中明确指出两条相交线就可以组成两组对顶角,这为后面的例题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已学的知识推倒对顶角相等,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观察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两个手柄构成的角和两片刀刃构成的角位置保持怎么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本作品的第一个特点是让学生观察剪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角变化,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图形的观察,本作品的第二个特点利用图形动画的方式研究得出领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领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通过例题练习巩固基本技能;本作品的第三个特点变式的练习进一步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优秀教案【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2. 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交线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2.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能力。

难点:1. 相交线性质的证明。

2. 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圆规、橡皮擦等教学用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文具盒。

2. 已经学习过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

2. 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特点?环节二:自主探究1. 让学生自主尝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观察相交线的性质。

2. 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之间的角度关系,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环节三:讲解与示范1. 讲解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示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展示作图的步骤和技巧。

环节四:实践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相交线作图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性质和特点。

2. 强调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设计一个几何图形,并说明其特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理解相交线在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利用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例子,如交叉的道路、铁路等,引起学生对相交线的兴趣。

1.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如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交点、相互垂直的直线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绘制和识别相交线。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1.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能够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如交点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等。

相交线的定理,如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同位角和内错角的性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知识点。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产生兴趣。

2.4.2 讲解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如交点的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等。

通过图形和实物展示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4.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性质和定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部编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5.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找出对顶角.(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了解它的推证过程,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3)了解邻补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找出角的邻补角,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推理或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重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性质【教学难点】性质的探究过程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应用提高【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活动1:投影出一些实物和教室中的一些实物.活动2: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如图在上述基础上引出课题(写出章的课题和本节课的课题--相交线)二、问题研究、探索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活动1]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教师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抽象出具体的数学知识,使新的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平行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2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和平行线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注重:(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2]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活动设计: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准确的几何图形。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相交线》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相交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结合具体的图形找出邻补角和对顶角,进而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3.能运用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画图、看图、归纳等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通过先观察,再猜想,最后再推理的方法掌握“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定理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画图、看图、猜想、推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几何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教学难点:1.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2.初步体验推理的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 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参见教材P2“探究”问题2填空: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因为∠1与∠3是______角,所以∠1+∠3=_______,因为∠2与∠3是______,所以∠2+∠3=_______,根据_________,所以∠1______∠2,这就证明了对顶角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两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邻补角与补角有怎样的关系?2.推理的依据一般有哪些?【归纳结论】1.定义:(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2)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等于180°;(2)对顶角相等.3.邻补角与补角的关系:邻补角一定互补,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补角.4.推理是今后经常遇到的事情,推理的依据是已知、定义、公理、定理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找出图中的对顶角与邻补角.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B+∠2=180°,问∠1与∠B是否相等,∠B与∠3是否相等,为什么?【教学说明】题1可以抢答的形式让同学们回答,对于题2,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完成.【答案】略.四、课堂小结1.邻补角、对顶角定义.2.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五、布置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六、板书设计5.1.1相交线第一课时1.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并能够解决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运算与角平分线的运用.2、随堂练习。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相交线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

1.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定义: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在某个点处相互交叉。

相交线的特征:相交线形成四个角,对角相等,相邻角互补。

1.3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交叉的道路、网格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图片中的相交线吗?”2.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些相交线,并测量形成的角的度数,验证对角相等和相邻角互补的性质。

1.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或场景,找出相交线并拍照或画图,明天分享给大家。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将平面分成四个区域,且每个区域由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围成。

2.3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和特征。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并用图形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章:相交线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道路交叉、网格设计等。

3.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和性质。

2. 引入新课:讲解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一些图片和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道路交叉的设计、网格图形的制作等。

3.4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运用相交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四章:相交线的绘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和方法绘制相交线。

4.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绘制方法: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以及一些绘图技巧。

4.3 教学步骤1. 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相交线的定义、特征、性质和应用。

相交线的教学设计方案

相交线的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相交线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以及相交线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的概念、相交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相交线的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图片,如交叉路口、建筑物的线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线条有什么特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2. 新授(1)相交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

(2)相交线的性质:①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对顶角相等;②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互补;③相交线所成的四个角中,对角相等。

(3)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相交线的性质。

3. 应用新知(1)完成教材中的例题,巩固相交线的性质。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相交线图案、计算相交线所成的角度等。

4.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2)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5.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思考:如何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对相交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五·四学制) 11 相交线-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五·四学制) 11 相交线-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相交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濉溪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孙莎莎相交线教材分析本节课研究的相交线是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中的其中一种情形,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所接触,并且学生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在本节课中首先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他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并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接下来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为学习平行奠定基础。

在本章中,除了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上的基础知识外,还应通过大量的识图和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感,同时,还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利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特征,猜想结论,然后推理论证。

§相交线【教学目标】1、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2、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相交线优质课新授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相交线优质课新授课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目 Contents 录
01 旧知回顾 02 学习目标
03 新知探究
04 随堂练习
05 课堂小结
第2页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直线?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
2、角概念是什么? 有公共端点两条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边 顶点

第3页
学习目标
1、借助两直线相交所形成角初步了解邻补角、对顶 角概念; 2、会依据邻补角、对顶角性质去求一个角度数.
A
D
由同角补角相等可知 ∠1= ∠3
所以可得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第11页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 ∠2、∠3、
∠4度数。
b
解:由邻补角定义可知 ∠2=180°-∠1 =180°-40°=140°
()
1( 2
a
4 )3
由对顶角相等可得 ∠3=∠1=40°,∠4=∠2=140°
两直线相交
C2
B
13
A4
D
分类
∠1 和∠2 ∠2 和∠3 ∠3 和∠4 ∠4 和∠1 ∠1 和∠3 ∠2 和∠4
位置关系 大小关系
第7页
邻补角
观察∠1和∠2顶点和两边,有怎样位置关系?
C
B
2
1 o4 3
A
D
如图,∠1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另一边互为 反向延长线( ∠1与∠2 互补),含有这种位置关 系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第8页
你能写出邻补角∠1和∠2大小关系式吗?
两直线相交
分类
C2 13 4
A
∠1 和∠2 ∠2 和∠3 B ∠3 和∠4 ∠4 和∠1 D ∠1 和∠3 ∠2 和∠4位置 Fra bibliotek系大小关系

《相交线》word优秀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相交线》word优秀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相交线》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2、能运用“对顶角相等”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及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3、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相交线.想一想:这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课题,并介绍相交的概念.对顶角的概念: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找出图中的所有对顶角)2.想一想:判断下列各图中∠1和∠2是否为对顶角,并说明理由?3、猜一猜:请你猜一猜,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中,∠AOC和∠BOD这两个角的大小保持怎样的关系?4、量一量: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你刚才画的∠AOC与∠BOD这两个角,看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5、证一证: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6.图中是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出用它测量角的原理吗?讲析例题例、如图,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说出图中的6组对顶角∠FOA 与 ∠ EOB:∠AOC 与 ∠ BOD; ∠COE 与 ∠ DOF;∠FOC 与 ∠ EOD; ∠AOE 与 ∠BOF;∠COB 与 ∠ DOA . 创设问题情境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演示模型,固定木条a ,转动木条, 当b 的位置变化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bb a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给出垂直定义.“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 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 ,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O D CBA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PM A NPBPBA问题:1.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lPaA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PA 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2.画图操作,得出结论.(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2)过P点出PO⊥L,垂足为O;(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3.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1、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教学反思]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

人教初中数学七下《相交线》教案 (公开课获奖)

人教初中数学七下《相交线》教案 (公开课获奖)

课题: 5.1.1相交线教材分析课本开篇第一课很重要。

教学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预习导学1. 两个角的和是,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2. 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的补角。

二、新课探究(一)邻补角、对顶角1、观察思考: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

我们把剪刀的构成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2、探索活动:①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1,∠2,∠3,∠4)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对角。

分别是。

②分别测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是否发现规律?你能否把他们分类?完成教材中2页表格。

3、归纳:邻补角、对顶角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4、注意:(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邻补角有对。

对顶角有对。

(2)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

(3)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个,对顶角有个。

三、对顶角的性质如图,∵∠1+∠2= ,∠2+∠3 = 。

(邻补角定义)∴∠1=180°-,∠3 =180°-(等式性质)∴∠1=∠3 (等量代换)或者∵∠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

四、例题结合三、课堂展示如图,已知直线a、b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解:∠3=∠1=40°()。

∠2=180°-∠1=180°-40°=140°()。

“同课异构”优质优质课获奖教案《相交线》word教案(省优)

“同课异构”优质优质课获奖教案《相交线》word教案(省优)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7.2 相交线教学流程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这是一种特殊的相交——垂直.大家看一下两条直线垂直时,夹角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学生认识垂直的特点.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们说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a ,b 垂直记作“a ⊥b ”,其中“⊥”是垂直符号.师生共同总结垂直的定义. 总结垂直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的,请同学们举出几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鼓励. 深化对垂直的认识. 活动3 画垂线请同学们一起讨论课本P39“试着做做”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引出“画垂线”我们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 我们怎样用量角器画垂线呢? 还有其他的方法画垂线吗?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请画出经过A 点与l 垂直的直线.点A 在直线l 上或点A 在直线l 外,经过点A 可以画出几条直线与l 垂直?学生画,教师巡视指导. 体会垂线的性质.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师生共同总结垂线的性质. 总结垂线的性质. 活动4 垂线段最短我们一起来完成课本P39“一起探究”. 我们认识到一个事实: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记为“垂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探究“垂线段最短”.llA活动5 回顾与反思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特殊的相交——垂直.1.垂线的夹角是多少度?2.我们还总结出垂线的两条性质,能说一说吗?3.点到直线的距离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作课后练习P40.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巩固相交线构成的角的知识.请同学们做课后习题P40第1题,学生解答.教师巡回指导.巩固垂直的知识.布置作业把课后习题P40第2、3题做在书上.[教学反思]学生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感兴趣,气氛极好,能认识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也能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属于圆柱、圆椎、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

《相交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形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对顶角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如:钢索桥,我国的港珠澳大桥,立交桥,纵横交错的道路、棋盘中的横线和竖线、操场上的双杠等,本章要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那我们先回忆两条直线相交的定义是什么?定义: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就叫做它们的交点。

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观察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活动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它们相交形成几个角?如何将这几个角分类?如图,请问∠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1、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相关概念: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思考:补角和邻补角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相同:两个角的和是180°不同:位置关系不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必定有一条公共边,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补角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

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练习1: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BACD O2 41 3 ●12(辨认对顶角的要领:前提条件——两条直线相交;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 练习2:下列图中,∠1与∠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活动2: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4个交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1,探究发现∠1的邻补角是∠2和∠4,所以∠1与∠2互补,∠1与∠4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2=∠4,类似地有∠1=∠3。

人教初中数学七下《相交线》教案 (公开课获奖)3

人教初中数学七下《相交线》教案 (公开课获奖)3

《相交线》一、背景分析:〔1〕知识的储藏: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能画出图形思考问题,初步掌握思考几何问题的方法,学会说点儿理。

由于学生的来源复杂,掌握知识的程度各不相同,70%的学生能准确的画出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但应用性质那么只有30%的学生能有意识的用。

〔2〕能力的储藏: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学习迁移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3〕心理特点:初一年级大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它们积极、热情,喜欢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合作探究意识,学习的方式由偏重机械记忆向偏重理解记忆过渡,但他们热衷于口头表达,在笔头表达上70%的学生存在书写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推断、交流、归纳小结等数学活动,初步感受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3.通过探索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教学重点是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是对顶角性质应用几何语言的表达.四、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初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识、体会和内化;教学手段那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使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在高中阶段学习,而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二、教学目标解析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相交线”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同时要抓住契机,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计算和说理;2.通过“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的复习、邻补角的学习、对顶角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3.通过对对顶角性质的探究,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的概念,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等知识,能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会画简单图形,初步掌握结合图形思考问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极为简单的说理,但是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来进行说理的意识较为淡薄.学生初步具有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几何知识的准确表达还存在着困难,尤其是由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还不能做到准确.在几何学习经验或方法上,不会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习状态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外学生对获得正确的几何结论的经验和方法还很缺乏.七年级学生大都积极,喜欢数学活动和探究,但注意力不能持久,他们大都热衷于口头表达,但有条理的书写表达较为困难.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比邻补角学习的经验,学习对顶角的过程的理解,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的理解.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突破难点,做好关键几点:第一,利用知识基础,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复习“角”和“互为补角”的定义,来学习邻补角,知道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第二,运用对比.即对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来探究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且知道对顶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也从探究过程中理解了对顶角的概念,掌握了对顶角的性质;第三,自主探究,及时鼓励.即在对对顶角性质探索的过程中,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实物演示、数学猜想、操作验证和说理证明的过程,让其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获得新知.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去说、去写,对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逐步探究的信心;第四,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资源,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更直观的学习,更便捷的互动,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展示章头图,介绍中国馆: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中国国家馆.采用大红外观、斗拱造型,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2、这副图片中“东方之冠”可看作为平面图形,它的线条感极强,气势宏伟.如果把这些线条看作为“直线”,那么其中任意两条直线,它们要么……(相交),要么……(平行).我们周围见到的许多图形中,纵横交错的直线条都给我们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的形象.我们今天学习《第10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首先学习第一节“相交线”【板书课题:10.1相交线】【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章头图“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图片,将其看作为“平面图形”,图中出现“平行线”和“相交线”,自然引出本章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何图形是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另外,通过介绍“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渗透爱国和民族自豪感的情感教育.(二) 再设情境明确内容【活动一】1、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找出图片中看作为“相交线”实物或图形,并画出“相交线”.2、观察: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演示剪刀剪纸的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在剪刀的“张”与“合”之间,纸片被剪开,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什么量的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剪刀的“张”与“合”反映的是两片刀刃之间的角或两个把手之间的角的变化.教师说明:如果把剪刀的刀刃的边沿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刚才交流内容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发现“相交线”,并画出“相交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从“物”到“图”的抽象过程.通过教师演示“剪刀剪纸”,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相交线”中的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与其形成的角的度数有关,所以学习“相交线”,其实是学习相交线所形成的角,从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得后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学生经历“发现”、“画图”、“观察”和“思考”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三)结合旧知 探究新知【活动二】1、请同学们先来画两条相交直线,如图,如何描述该图形?(板书:直线AB 、CD 交于O 点).2、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请分别说出它们的顶点和边?(4个角,分别可记为∠1、∠2、∠3和∠4,它们的顶点都是O 点,边略)3、在上学期学习角有关知识时,提到“满足一定数量关系的两个角”的情形,即“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什么叫“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图中有互补的角吗?有哪几对?4、以∠1与∠2为例说明,∠1与∠2为什么互补?【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教师说明:像图中的射线OC 、OD 叫做互为反向延长线.5、共同归纳:①有公共顶点;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邻补角.【邻:相邻,一墙之隔为邻;补:互补】图中邻补角有4对:∠1与∠2;∠2与∠3;∠3与∠4;∠1与∠4.6、邻补角数量特征和位置特征,先有谁再决定谁?【设计意图】先明确相交线所形成的角的构成和复习“互为补角”的定义,再找出相交线中的“互补的角”,接着自主探究此处“互补的角”由两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特征有关,从而了解到什么是“邻补角”,并认识到邻补角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如此设计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有效学习“邻补角”,并为后面通过对比来学习“对顶角”作铺垫.(四)运用对比 自主探究【活动三】BD CA O 43211、刚才已经研究过的邻补角,还有一类角,∠1 与∠3,∠2 与∠4.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由前面研究邻补角的经验,我们知道,邻补角特殊的位置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数量关系,因此我们先来研究他们的位置关系,(以∠1 与∠3为例)请类比邻补角的位置关系,说一说∠1 与∠3的位置关系,即∠1与∠3的顶点和边有怎样的关系?2、共同归纳:①有公共顶点;②且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板书】两直线相交时,满足上述两个特征的角叫做对顶角.说明:∠2与∠4也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4对邻补角.3、巩固练习⑴下列各图中的∠1与∠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利用smart 软件的“翻牌出题”方式逐一呈现)⑵如图示,直线AB 、CD 交于O 点,①填空:∠AOC 的对顶角是 ;∠COB 的对顶角是 .②游戏竞答:过O 点再任意画一条直线EF ,请一位同学说出图中的一个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对顶角.(利用smart 软件的“ 翻盘随机出题”生生互动)4、现在来研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引导探究:⑴演示剪刀的张合过程,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及前者的对顶角)便相应变小;张开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则它的对顶角也相应变大.猜一猜:对顶角度数自始至终有怎样数量关系?⑵请选择适当方法,说明“猜想”的正确性(以∠1 与∠3为例).【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F B EDC AO(1)21(2)21(3)21(5)21(4)2 1(6)2 1(学生选择测量、对折、取特殊值和说理等方法,都给与肯定,因为它们都是获得几何结论的重要方法.但是也要让学生知道测量、对折等只能是一种体验过程,取特殊值法不具备一般性,真正要说明一个几何结论的正确性,往往要通过说理才行.同时通过活动渗透获得正确的数学结论通常经历的过程:观察、猜想、操作体验和说理.)⑶你能证明另外一对对顶角∠2与∠4相等吗?如果改变∠1的大小,∠1=∠3,∠2=∠4还成立吗?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两直线相交,改变一个角的度数,其对顶角度数也改变,但对顶角总是相等.⑷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板书】;结合图形给出该性质的符号语言:因为∠1 、∠3是对顶角,所以∠1 =∠3【设计意图】对比“邻补角”的学习经验,学生先自主探究得到“对顶角”的位置特征,再探究“对顶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数学学习有方法,从而增长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是否为对顶角”的辨析练习和“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判断对顶角”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对顶角的理解.两项练习均以“游戏竞答”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归纳说理等过程,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几何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向学生渗透“试验、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过程和方法.(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⑴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互补.()⑵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如图所示,直线AB、CD交于O点,⑴如果∠AOC=40°,求∠COB、∠BOD和∠AOD的度数.【变题】如果∠AOC=α,你可得到哪些角的度数?它们分别是多少?(用含α的代数式来表示)⑵如果∠AOC=90°,则∠BOD= 度,∠COB= 度,∠AOD= 度.【变题】请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使得∠AOC=90°?【变题】如果∠AOC:∠BOC=1:2,求∠AOC的度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强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以后涉及相关知识的推理和计算奠定基础.其中第2题中的第(1)小题的“变题练习”,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理性认识相交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第(2)小题和后面第一个“变题练习”,再从“一般到特殊”,旨在渗透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为下一节学习“垂线”作铺垫,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联系性;第(2)小题和后面第二个“变题练习”,进一步综合利用相交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结合特定条件,求相关角的度数,渗透“用方程”解几何问题的方法.(六)课堂总结,促进构建1、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分享······请将你的疑惑告诉老师······2、回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设计意图】利用小结,回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再一次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结有意识的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关注所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课本第121页,习题10.1,第1,2两题2.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3.如图,直线AB、CD交于O点,(1)如果∠BOC是∠AOC的3倍,求∠AOC的度数;(2)如果∠BOC是∠AOC的2倍还多20°,求∠AOC的度数.4.预习:10.1相交线(第2课时),垂线.【设计意图】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增进用几何语言表述的能力.另外,作业中有“简单应用”和“拓展提高”,还为进一步强化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乘热”学习与本节课紧密联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学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