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必修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3、学时学分:总学时7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四、实验项目一览表《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六、实验内容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实验目的]1 加深对水中溶解氧的认识。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检测大纲及重点内容

环境检测大纲及重点内容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分析与监测第1章绪论(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环境监测的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和特点。

3、熟练掌握:环境标准的概念。

重点内容:1、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2、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应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归纳为以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为:监视性监测(常规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6、环境监测按监测介质对象分为: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固废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7、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8、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分为: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9、单独作用: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由于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发生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危害的,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用。

10、相加作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对机体的同一器官的毒害作用彼此相似,且偏向同一方向,当这种作用等于各污染物毒害的总和,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用。

11、相乘作用: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超过个别毒害作用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用。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环境监测》专升本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环境监测》专升本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类别: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课程二、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奚旦立的教材《环境监测》(第五版)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环境工程专业专升本考试。

三、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识记:(1)环境优先污染物;(2)各类环境标准的概念。

2、理解:(1)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特点;(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3)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

3、运用:(1)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2)环境监测技术的运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识记:(1)基本概念如水体,水体污染,水体自净,水质标准,各类监测指标等;(2)水样类型;(3)底质;(4)活性污泥。

2、理解:(1)水质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2)水样的处理和保存方法;(3)排污总量的测定;(4)流量的测定;(5)各类水质指标的监测原理。

3、运用:(1)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各类水质指标的监测方法。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识记:(1)空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概念;(2)质量浓度、体积浓度;(3)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4)空气污染指数;(5)直接采样法、富集采样法;(6)空气质量标准。

2、理解:(1)空气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2)各类空气指标的监测原理;(3)污染源监测。

3、运用:(1)空气监测方案的制定;(2)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3)各类空气指标的监测方法;(4)空气质量指数评价。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1、识记:(1)固体废物、危险废物;(2)生活垃圾的处置方法;(3)热值;(4)垃圾渗滤液及其主要组分;(5)卫生保健机构废物及其分类。

2、理解:(1)固体废物采样点的确定原则;(2)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3)垃圾渗滤液的特性;(4)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原理。

3、运用:(1)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2)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1、识记:(1)土壤组成、土壤污染、土壤净化;(2)土壤背景值;(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能力。

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上以环境监测理论为指导,是多种理论和技术的集合应用,是衡量本专业学生水平的主要准绳之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上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及《环境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监测技术概述,培养学生鉴别环境监测类别的能力;2.学习水和废水监测,掌握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培养学生水质监测的能力;3.学习空气和废气监测,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空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培养学生空气和废气监测的能力;4.学习固体废物监测,理解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学习土壤质量监测,了解土壤基本知识,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相关内容;6.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7. 理解噪声污染监测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全部用CAI进行,增大信息量。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内容1、大气中总悬浮微粒(TSP)的测定2、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布点方法、采样方法、采样仪器的使用方法、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评价环境现状。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为以后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布点采样方法和原理;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基本技术及采样方法。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4、学习和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方法;5、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5、掌握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SO2浓度的分析原理及操作技术;6、掌握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原理;7、掌握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分析原理; 8、掌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三、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序号重点:教师讲授实验原理、仪器操作要点,指导学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1 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学生预习、讨论、实验总结相结合。

难点:生完成布点、采样、测定、数据处理工作。

重点(难点)内容简述指导方式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重点:大气采样器的操作及工作原理;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2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

难点: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重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3 难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四、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科学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概述 1、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制订的方法; 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 5、掌握大气中TSP、NOX、SO2的测定方法;与哪些教学内容有联系 1、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布点、采样、测定等); 2、大气中TSP的监测方法; 3、大气中SO2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4、大气中NOX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64,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化工分析与监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水质、大气、土壤污染状况,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和噪声等监测实施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监测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绪论1.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理解)2. 环境监测的目的、原则和特点(掌握)3. 环境标准体系(掌握)重点:优先监测的原则(二)水和废水监测1. 水体监测对象、方法和项目(掌握)2. 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底质样品的采集方法(掌握)3. 水样的运输、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4. 水温、色度、残渣、电导率和浊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掌握)5. 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掌握)6. 水的 pH值、溶解氧(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氯化合物、硫化物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7.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挥发酚类、矿物油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8. 水体污染的生物及底质监测(了解)重点: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水中COD、BOD的测定方法和技能(三)空气和废气监测1. 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2. 大气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掌握)3. 采样的方法和仪器,采样效率及测定结果表示方法(掌握)4.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臭氧的测定(掌握)5. 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飘尘,IP)、自然降尘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6. 降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样品收集及组分分析的方法(了解)7. 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掌握)8. 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理解)9. 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掌握)难点: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尘粒浓度、尘粒中铅等重金属的测定(四)固体废物监测1. 固体废物来源与特性(了解)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的方法(掌握)3. 有害物质、有害特性的监测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了解)(五)土壤质量监测1. 土壤组成、土壤本底值、监测项目、监测特点(了解)2. 采样点的布置、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处理方法(掌握)3. 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量和采样时的注意事项(了解)4. 土壤样品的消解,汞、镉、铬和铜的测定方法(掌握)(六)噪声监测1. 噪声的特征及叠加、相减原理(掌握)2. 噪声评价量与评价标准(理解)3. 噪声的各种标准,城市、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噪声的测量方法(掌握)4. 常用噪声监测仪器(了解)难点:噪声的度量单位三、学时分配表五、有关说明(一)教学建议本课程涉及较多的环境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同时向学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以提高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3 环境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2.1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 水样预处理2.5 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pH值等性质的检测。

2.6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7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TOC,TOD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9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3.空气和废气监测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3.5 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3.6 污染源监测3.7 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4.固体废物监测4.1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方法、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DO监测分析方法;难点是水样的预处理及分析仪器的测定原理。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生《环境监测》考试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河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环节很强的课程。

课程内容包含了环境要素的监测理论介绍,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有: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等。

本考试大纲是根据奚旦立、何增耀主编《环境监测》的综合版本,其主要章节共设章内容(详见如下)。

要求考生①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②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③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④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环境监测》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成绩150分。

二、考试题型
主要为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论述题。

三、考试章节及其实验内容
(一)理论部分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环境标准
第二章水体污染监测
第一节水体污染与监测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水样的预处理
第四节物理指标的测定
第五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六节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七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第四节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
第六节污染源监测
第七节标准气体的配制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第一节固体废物概述
第二节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第三节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四节生活垃圾的监测
第五节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第一节土壤污染概述
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第三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生物污染监测
第七章噪声监测
第一节声音和噪声
第二节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第三节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第四节噪声测量仪器
第五节噪声监测
第八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监测实验室基础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
第四节监测质量控制
(二)实验部分内容
1、水样的采集、水样色度、pH值和电导率的测定;
2、水样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3、水样总有机碳的测定;
4、水样中氨氮的测定;
5、水样中硝酸盐氮的测定;
6、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7、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8、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9、土壤中砷的测定;
10、土壤中铬的测定;
11、土壤中汞的测定;
12、土壤中铜锌镍的测定
13、硝酸高氯酸测定植物样品中的重金属(Zn或Cd)和干灰化法测定植物样品中
的重金属(Zn、Cd)
14、生物体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5、植物样品中氟化物的测定
16、水体藻类叶绿素a的测定
17、校园内主要道路交通噪声的测定
18、离群值的检验和置信区间的计算及其绘制质控图
四、主要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掌握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环境监测的特点、技术方法;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及其重要的标
准;把握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2.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网络及优先监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水质污染的主要类型及其定义。

2、地面水、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确定。

3、水样采集和保存。

4、水样预处理方法:消解,挥发、蒸发与蒸馏,萃取法。

5、主要物理性质指标的意义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定量分析方法,应用。

7、金属化合物主要监测方法;8、 DO、氨氮、硝态氮的定义。

8、 DO、氨氮、硝态氮的原理和实验。

10、COD、BOD5、TOC、TOD的定义及其意义。

11、COD、BOD5、TOC的测定方法的原理,计算及实验。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2、水质监测的对象、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三层次。

13、地面水样品与废水样品的采集。

酸度,碱度的定义等。

第三章大气污染监测
1. 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颗粒物污染的防治;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具体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掌握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X等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颗粒物的测定(TSP,可吸入颗粒物,降尘的含义及其测定);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
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固体废弃物样品的的采样工具、采样方法、样品制备、处理和有害特性分析。

2.了解有害物质的毒性试验分类、吸入、口服、鱼类毒性试验 .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
1.了解土壤背景值等基本概念;土壤组成、土壤背景样品的采集
2.掌握土壤污染特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土壤污染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基本方法。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一)主要内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意义;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生物测度法;细菌学检验法。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监测法、污水生物系统法、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测试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法)。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环境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的要点,掌握用生物群落监测法监测水体环境状况。

第二节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一)主要内容: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动物监测、微生物监测法。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不同污染物的指标植物及其受害症状;植物抗性分类;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植物群落监测法;地衣真菌监测方法。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大气环境植物监测方法的要点,了解常见污染物的指示植物,掌握辨别不同污染物指示植物的受害症状,能够根据植物的受害症状、程度,地衣、真菌的数量和各类判断大气环境状况。

第三节生物污染监测
(一)主要内容:污染物进入动、植物体内的途径及分布规律;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测定。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及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水生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练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方法;掌握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掌握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熟悉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第七章噪声污染污染监测
(一)主要内容: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危害,噪声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声级计,噪声的测定。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噪声的定义、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与分贝、噪声的叠加与相减,响度与响度级、声级的概念、声级计、噪声监测方法。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噪声的有关概念,掌握噪声监测与评价。

第八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第一、二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
(一)主要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了解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

第三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一)主要内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误差和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总体、样本和平均数;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结果表示;方差分析。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第四节监测质量控制
(一)主要内容:名词解释;实验室内、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二)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准确度、精密度、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检测限、测定限;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运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

实验部分考试大纲
实验部分重点掌握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及其主要仪器的使用
四、主要参考书目
(1)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何增耀主编,《环境监测》,农业出版社,199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